書信在現代是一個詞,在古代卻有區別

書,本義是書寫、記錄。「乃丹書帛曰:『大楚興,陳勝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意思是用丹砂把字寫在絹帛上。「書信」是後起義,「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信,本義是言語真實、誠實,「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述而》),意思是交朋友說話要講究誠信。

「書信」義產生較晚,大約在唐代,「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賈島〈寄潮州愈〉)。「信」的這個意義一直沿用至今,「雖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們卻是書信不斷」(冰心‧《晚晴集‧空巢》)。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

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人用竹、木製成狹長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

小木片稱為「牘」、「札」,小竹片稱為「簡」,後都成為信件的代稱,「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古詩十九首》)。「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小幅華貴的紙張也稱箋,古時用以題詠或寫信,後也成為書信的代稱,「古道之存,存乎尺箋,盍思乎勉旃」(岳珂‧〈汪彥章譽望求賢荐書〉)。

古代稱白絹為「素」,用小幅的絹帛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也成為書信的代稱。「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一味相思,准擬相看似舊時」(納蘭性德〈釆桑子‧九日〉)。

古代蜀地出產一種質地細潤、表面帶有白色顆粒的紙,呈魚形,叫「魚子箋」,簡稱「魚箋」,後 也成為書信的代稱,「寫得魚箋無限,其如花鎖春輝」(和凝‧〈何滿子〉)。

函是盛物的匣子、套子,古人寄信用木匣子郵遞,稱為「尺函」,也是信件的別稱,「所託訪求之士友,以尺函至」(岳珂‧〈晁無咎金山詩帖跋〉)。

「書筒」古代用以盛書信,也裝竹簡、字畫等,大多為瓷器,也有少量的木器、玉器,後來也成了書信的代稱,「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趙蕃‧〈呈季承〉)。

舊式的書信多用紅紙直分八行,因此稱書信為「八行書」,簡稱「八行」,「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溫庭筠‧〈酒泉子〉)。

書信的上述別稱都和我國古代寫信、寄信用的材料有關。除了上述別稱之外,古代書信還有一些的美稱:

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雙鯉內藏書信,後遂以「雙鯉、雙魚、雙鱗、魚書、尺鯉、素鯉、錦鱗、魚尺、魚封」等代指書信,「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因常用鯉魚代替書信,古人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李冶‧〈結素魚貽友人〉 )。

班固‧《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繫『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漢朝後來要求釋放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使者告訴單于,說漢天子射獵上林苑,射中鴻雁,雁足繫有「帛書」,說蘇武等人在某澤中,匈奴不得已釋放蘇武等人。後遂以「鴻雁、雁書、雁信、雁足、雁聲、雁帛、魚雁」等指代書信,「魚雁疏,芳信斷,花落庭陰晚」(張泌‧〈生查子〉);「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李煜‧〈喜遷鶯〉)。 

《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蘇若蘭是前秦時秦州刺史竇滔之妻,在錦上織回文詩,寄給被流放的丈夫,傾訴思念之情,後多以「錦字」、「錦書」指妻子給丈夫的書信,也指丈夫寫給妻子的情書,「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46212

========

收到才女的肉麻求愛詩 唐代高僧回她20字 

高僧之所以被叫高僧,是有理由的。他們的高明之處,不只體現在法義上,更體現在為人處事上。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高僧名叫皎然,皎然是唐代名僧,先祖為大詩人謝靈運。皎然是我國茶文化之父,茶道的創始人,同時也寫得一手好詩,世稱“江東名僧”。

這樣的一位才子僧人,自然少不了女子愛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稱“唐代四大女詩人”的李冶。李冶從小叛逆卻詩名很大,當年她在山上修道,與皎然相識後便一見鍾情,而後更是對皎然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在多次暗示不成後,李冶寫下了一首肉麻情詩來表白。面對這樣的妙齡少女,皎然也回了對方一首絕妙小詩,全詩共20個字可謂是滴水不漏,令人拍案叫絕。我們先來看看李冶的求愛詩:

《結素魚貽友人》唐.李冶: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不得不說,才女果然是有水平的,這首詩寫得熱情而又不失小聰明。一、二是說自己把詩寫在如殘雪般的白紙上,然後又將它折成了一對鯉魚的樣子。魚傳尺素其實是一個成語,古人用絹帛寫信,然後將信裝入魚腹中,這是表達詩信的隱秘性,後來這個辦法發展成了將信放在鯉魚形狀的信套中。李冶在這裡活用典故,將鯉魚寫在雙鯉魚,一片芳心暗藏。

三、四兩句則是詩人的小聰明了,表面上說的是詩藏得深,其實是想表達自己的一片深情。“心裡事”和“腹中書”相對,可見這首詩字字句句都是發自肺腑,而自己的一片愛意自然也是真切的。

皎然看過這首詩,自然明白才女的意思。他有心拒絕,但顯然傷害這樣一位才女他是不願意的,於是他便回了這樣一首詩:

《答李季蘭》唐.皎然: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詩題目中的季蘭是李冶的字,古時喚對方的字型大小,是一種十分尊重人的做法。一、二句“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可謂十分有水平。詩人將對方的求愛之舉比作天女來試自己的禪心,這樣寫一方面是誇對方是天仙;另一方面也將對方的痴情變成了試探自己,和自己開個玩笑,這樣是為了讓對方下得來台。

三、四兩句則是拒絕之語。高僧刻意提起禪心,是強調自己的身份,其實也是表達並非對方不好,而是身份不合適。“還捧舊花歸”則是勸離之語,與首句天女以花相試遙相呼應,言下之意是希望對方斷了念頭。

收到才女的肉麻求愛詩,唐代高僧回她20字,滴水不漏令人拍案叫絕

縱觀皎然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寫得是含蓄而又生動,從中我們讀到了高僧的處世智慧。前兩句他給對方留足了面子,但拒絕時又斬釘截鐵,可謂是滴水不漏,讓才女只能知難而退。皎然還有不少經典詩作,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他所著的《詩式》也是我國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詩歌理論專著。還是那句話,高僧之所以有個“高”字,是有理由的。

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21/1345701.html?utm_source=dab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