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我們真的可能面臨1930年的大蕭條嗎?   原創 馬光遠 2020-03-27 07:52:29

截止北京時間3月27日凌晨零點,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了50萬例。這場疫情究竟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一篇文章我引用了《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和《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觀點。赫拉利認為,人類現在正面臨全球危機。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危機。而弗里德曼的觀點則更具有穿透力:在他的《新冠肺炎是新的歷史分期的起點》中認為新冠肺炎將成為“公元前和公元後”那樣的歷史分期的起點, 即BC -Before Corona 和AC — After Corona。

馬光遠:我們真的可能面臨1930年的大蕭條嗎?


面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之前樂觀的經濟學家們開始紛紛修正自己過於樂觀的觀點,變得悲觀起來。但是,經濟學家一旦悲觀起來,也是很可怕的,他們是一定要說出比別人更可怕的結果才能顯示自己先見之明。

一開始,經濟學家們是把這次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進行比較的,認為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比2003年非典時要大,但仍然認為不會影響中國經濟今年的發展態勢;隨著態勢的發展,有人開始把這次疫情危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進行比較;然後,又有人提出全球衰退不可避免,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開始進入到了經濟學家們比較的視野。

最近引起關注的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金刻羽的觀點:她認為,世界正面臨著類似1930年代經濟蕭條的前景,或許是2009年經濟大衰退的幾倍……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面對的不是像2009年的經濟衰退時那樣,美國的產出下降5%,而是美國和全球的產出下降40%的可能性。

根據這麼多年在這個圈子裡面積累的一點經驗: 當經濟學家們開始集體悲觀的時候,一般意味著最糟糕的階段過去了;當經濟學家們拿不出什麼辦法的時候,一般意味著解決問題的辦法基本找到了。

當然,必須承認,疫情對全球經濟、全球供應鏈造成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但這種打擊,似乎和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任何一次危機都沒有可比性。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以前有哪一次危機讓人類經濟停擺的,從來沒有。這也意味著,參照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機都對這次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可能的結果進行預判都不可能準確。因為我們沒有見過。但是,這次危機的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傳染的範圍廣,目前雖然感染人口不多,但影響的人口數量超過了全球的75%以上,影響的GDP佔全球的80%,影響的供應鏈佔全球的90%,人類經濟活動的三大中心:供給中心(中日韓)、需求中心(歐美)、能源中心(中東)全部被攻陷,這種影響前所未有;

第二,隨著全球協調一致的行動,疫情最終肯定能得到控制,而且我認為時間不會太久,9月份其實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時間。那麼疫情結束之後,因為疫情而停擺的大多數的行業是可以重新啟動開始鍵的,當然,有一部分企業會死去;

第三,如果全球經濟停擺到9月份,今年全球經濟負增長是100%,這不需要去論證;

第四,停擺後肯定報復性反彈,全球經濟必然會出現一個深“V”的走勢,這也是必然的,幾乎沒有懸念的;

第五,比較有爭議的,就是這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究竟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一些經濟學家為什麼把現在的全球經濟和30年代的大蕭條比,就是認為這對全球經濟的打擊是長期的。經濟學家有時候為什麼一定要把結果預測的那麼可怕,倒不是因為可怕的觀點靠真理更近一點,而是因為只有可怕的觀點才有可能傳播。

我的觀點是,我雖然無法準確預判歐美會不會出現大面積的企業倒閉,起碼在中國,企業大面積出現倒閉的情況目前大家都在想辦法極力避免。如果企業不大面積倒閉,如果不出現大面積的失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就不會是長期的,或者說,就不會像現在的經濟學家們描述的那麼可怕。

我並非盲目樂觀,而是基於三大事實:

第一,中國已經開始打掃戰場,這意味著,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中國的經濟社會秩序最糟糕的階段過去,雖然歐美的疫情一定會影響中國經濟,但最糟糕的階段的確過去了;

第二,我對美國目前採取的經濟救助計劃特別讚賞。有人不明白特朗普對疫情的應對那麼糟糕,為什麼支持率反而上升,很簡單,就是在他的施壓下,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拿出了目前我認為最好的經濟救助計劃。注 意,是救助計劃,不是刺激計劃。看個美國勞工部在北京時間3月26日20:30公佈的數據,美國至3月21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為328.3萬人,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300萬的失業!這個數字比 2009年3月創造的66.5萬的記錄整整高出了5倍。想想美國再不出手,情況會如何。美聯儲的“錢管夠”,美國政府的“2萬億”計劃,都是立足於讓企業活著,而不是追求GDP的好看。比如,美國的2萬億救助計劃, 直接支付給個人和家庭有2500億美元,2500億美元用於失業保險福利,3500億美元用於小企業貸款,5000億美元用於向陷入困境的公司提供貸款,2500億美元支持醫療和醫院救助,1500億美元用於幫助州和地方政府。比如, 5000億的困難企業救助計劃,就是對 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 直接給錢,比如波音。儘管中國很多經濟學家對美國的計劃說三道四,我特別讚賞。如果這個計劃不夠,美國政府還會拿出更有力的舉措。你們可以在網上搜美國救助計劃的原文,含金量十足,美國經濟出現長期衰退的概率真的不大。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我們手中還有彈藥,隨時可以拿出來.

其實,我對中美兩國對付疫情從來不擔心。這兩大國在重大危機應對方面,各有各的優勢。我擔心歐洲,非常擔心。歐洲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拿出更好的辦法來應對。疫情戰役到了最後,一定像二戰一樣,集中兵力解放歐洲。

第三、G20大國首腦視頻峰會順利召開,據考證,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各國領導人視頻連線發生在2011年的《後天》,第二次是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而今天2020年3月26日發生了第三次。

會議公報顯示G20將啟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支持各國中央銀行採取措施促進金融穩定和增強全球市場的流動性。 G20將努力確保重要醫療用品、農產品及其他商品和服務的跨境流動,並努力解決全球供應鏈中斷的問題,並繼續在國際運輸和貿易領域加強合作,最終營造自由、公平、非歧視、透明、可預測和穩定的貿易和投資環境,並保持市場的開放。

會議公報最後強調,戰勝疫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採取全球團結和國際合作,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同意視情再次召開會議,並相信緊密的合作有助於克服困難,並為保護人類生命、恢復全球經濟穩定和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和當年二戰時一樣,不論之前有多大的分歧,面對人類共同的敵人,大國之間是可以團結在一起的。

只要全球重視並行動起來,事情就不會太糟糕。病毒只是暫時讓全球經濟“冰凍”起來,而不是像經典的危機一樣摧毀了人類經濟。這個“冰河紀”不會太長,冰河時代結束,春暖花開,冰川消融,一切都會重新回來,yesterday once more 。當然,在冰川紀,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活下來,有一些企業肯定會死掉,有一些人的財富會永遠失去,大量的失業在很多國家都會出現。但對全球經濟的肌體不會造成毀滅性和長期性的傷害。病毒會讓全球經濟短期衰退,但隨著病毒退去,全球經濟的報復性反彈是大概率。全球經濟會短期衰退,但不會陷入長期蕭條。

當然,我也堅決反對那些浪漫的樂觀的可怕的觀點。比如有專家認為,這次疫情就如同巫婆給王子施了魔法,使王子變成了青蛙,等魔法消失,一切都會重新開始。所以政府不需要做任何事,只需要靜靜等著公主之吻的到來。這種觀點的確浪漫的有點不著調。在全球冰凍的情況下,如果政府不出手救企業,青蛙就死掉了,不可能等來公主的吻。所以,這個時候真的需要“政府之吻”,別嫌政府有口臭,別嫌政府姿勢不雅,不要抨擊說政府親吻的姿勢不符合某個經濟學原理。只要讓企業活著的辦法,都是好辦法.

https://www.toutiao.com/a6808668845247562253/

==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原创 HiFinance金融学堂 2020-03-23 16:54:26

1、感謝特朗普

前兩天,老王和幾個朋友討論到一個話題,這次疫情,我們停止經濟,自力更生,代價巨大,但是如果沒有特朗普大總統前兩年就開打的毛衣戰,讓眾多國內企業開始思考備案,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也許這次的危機我們會更措手不及,然後一不小心就陷入到了真正的衰退。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要感謝特不靠譜同志。

其實,在大多數中國人心裡:命途多舛的中華文明經歷了百年的屈辱和不斷奮鬥,今天的我們終於有了一定的底氣,不再處處受制於美國和歐洲,我們積極地參與全球化,得益於全球化,只是,我們並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

有意思的是,在不少美國人的眼中,任何潛在的威脅都是威脅,就像碟中諜4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對於美國,所有可能的恐怖分子,都是恐怖分子。” 於是,橋水的達里奧所做的這張圖,一直以來也有非常兩極分化的解讀:

  • 中國人看了,覺得我們終於重新崛起了,這是幾百年來的國運;
  • 美國人看了,覺得不久的將來就要被中國超越了,必須要強權打擊。

最近老王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又以歷史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下這張圖,感覺其中有很深的含義。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的實力王者。只不過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之後,逐漸走入低估,今天的我們,只是均值回歸。當然,這張圖背後沒有說的,是但凡全球霸主更迭的時候,戰爭都變成不可避免的附屬品。現在在這張曲線圖上,一個是向下的美國,一個是向上的中國,未來走勢如何?也許就像站在1966年的我們,無法想像我們要進入未知的10年,就像站在1937年的我們,不知道就此要進入8年抗戰,就像站在1840年的我們,無法想像要經過接下來的一百多年,我們才重新有站起來的機會。

2、二戰的起源:一戰結尾的不愉快

1963年,美國的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在研究時,提出了一個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個影響就是後來為我們所熟知的“蝴蝶效應”。一隻蝴蝶扇動翅膀的微小運動,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環境的極大變化。它帶給咱們的啟示是什麼?任何事物所出現的變化,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哪怕這個初始條件十分微小,在經過不斷放大的過程之後,都會對他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對於氣候學如此,如果今天變成經濟呢?變成金融市場呢?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有過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與大蕭條,被譽為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它到底有多慘?看幾組數據:

  • 以美國、法國、英國為代表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損失;
    工業產值直接倒退30年,退回到差不多19世紀末的水平;
    當時僅僅在美國,就有7000多家商業銀行倒閉、14萬家企業倒閉、超過3000萬人失業,失業率高達32%;
    一個個的工廠接連倒閉,失業的工人遍布城市和鄉村,當時,美國各州都發生了搶奪食物的騷亂;在英國,工人開始罷工;而在德國柏林,幾乎發生內戰。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在1930年的德國選舉中,納粹利用人們對失業的恐懼,和對整個社會經濟復甦的失望,一躍成為當時德國的第二大黨。可以說,這場始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但擊潰了世界經濟,還導致了希特勒和法西斯的崛起,以及,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可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咱們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災難。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瞭如此影響深遠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的背後,深層次的原因究竟為何?是美聯儲利率政策?是貿易順差和逆差?是股市崩盤?還是周期使然?又或者是貪婪的人性?

我們常說“萬物皆相連”,而對於經濟危機的分析,我們更應該從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找本源。萬物皆有因,萬事皆有果,萬事萬物,前因後果,因果相連。沿著歷史的脈絡,我們才能查看到這次危機真正的源頭。在1929年危機前1個月、前1年、乃至前10年,究竟是在哪個時間點種下了那顆微小的種子,在蝴蝶效應的放大之後,最終造成了這次史無前例的大危機。

時間要再重新退回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巴黎和會上,對德國裁軍、割地、佔領和賠款等“苛刻條款”可謂是一場利益割據。根據巴黎合約,德國要向戰勝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大概是330億美元,這相當於什麼?德國在一戰之前,每年GDP,也就是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在120億美元左右,賠款的金額,相當於需要德國人民不吃不喝乾3年,才能把錢全部還完,要注意,這還沒怎麼加利息。所以,你想想,一個借錢的人,如果他要償還的債務水平已經顯著超出他的還款能力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

拖!

一拖再拖!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沒錯。在一開始,德國在合約的頭兩年確實償還了20億美元,但隨著國內的經濟形勢越來越差,戰爭後的社會動盪不安,這錢眼看著是實在還不上了。而且除了還錢,對於退休軍人和遺孀的撫卹養老金,以及國內各式各樣的健康和福利開支,使得德國的財政處於崩潰邊緣。

這個時候,為了籌資彌補缺口,只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印鈔票,結果就造成了我們常聽到的兩個專業名詞: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1922年,德國發行一萬億馬克,到了1923年,又發行了17萬億馬克。而且,除了德意志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印紙幣,甚至城鎮和私人公司,只要有印刷機的地方,都在印自己的紙幣。在接下來的接個月,德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貨幣價值毀滅,1923年8月,從1美元兌換62萬馬克,到了1923年11月初,居然達到1美元兌換6300億馬克。人們開始用袋子和洗衣籃來裝紙幣,用獨輪車或者嬰兒車運送紙幣。一公斤黃油,就要2500億馬克。在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做一次街道洗車只需要1馬克,而現在需要150億馬克。而且,要知道,除了漲幅巨大,漲幅的速度也非常驚人,在1923年10月的最後3周里,你周一剛拿到手的工資,到了周末, 1塊錢變成了1毛錢,購買力原地蒸發90%。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而在這個過程中,公務員、醫生、教師和教授這些中堅力量所遭受的打擊最大,他們憑謹慎、自律攢下來的錢,突然間一文不值。而隨著整個社會貨幣體系的坍塌,以及信心的崩潰,經濟竟然回歸到了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換,也就是我今天有肉,你有米,咱們來交換,不再信任紙幣。再伴隨而來的就是傳統價值觀的拋棄。恰恰好,在這個時候,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發動了所謂的“啤酒館政變”,雖然不到24小時,便以失敗收場。但是,這就是當時德國社會的寫照:絕望、憤怒與無助。

這就好比讓子彈飛裡面的馬邦德縣長的吶喊:“我正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給劫了!”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貨幣出了問題,顯然要先管控貨幣,所以在11月12日,也就是隔週週一的上午,德國政府任命亞爾馬·沙赫特為貨幣委員。 ”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沙赫特,出生貧寒,父親是一個鄉下醫生。但是他學習異常努力,而父母也盡量幫助他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條件,沙赫特9歲時,進入到了德國漢堡最好的預科學校。雖然,在學校中,他總是受到那些富裕學生的冷嘲熱諷,有人嘲笑他住在老鼠洞般的貧民窟裡,有人諷刺他褲子的布料廉價,還有人羞辱他因為買不起畢業禮服,而不得不跟別人分享同一件。但是,面對這些,沙赫特努力學習,一路讀到了柏林大學的經濟學博士。而畢業之後,沙赫特一開始在一個出口貿易協會工作,同時兼職為一份普魯士雜誌寫經濟評論。隨著他的他勤奮、努力,並且非常可靠,他終於引起了一家銀行的某個董事會成員的注意,在這家銀行得到了一份工作,抱到了大腿。

到了1923年12月20日,沙赫特正式成為德意志銀行行長,掌管著德國任何與貨幣相關的政策與措施。正如莎士比亞有評論:“有證據表明,卑微的出身是年輕人野心的階梯。”在這個時候,怎麼辦?沙赫特想到了黃金,他認為,任何穩定的德國貨幣都必須以黃金為基礎資產,也就是金本位。就像馬克思說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是貨幣天然是金銀。掌握了貨幣的命脈,就有了一切經濟前行的基礎。

這是德國,一會兒我們再回來,接著,我們來看英國。

3、英國與金本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是世界銀行。她主要依靠向國外提供資金支持,而不是向本地工業提供資本,掌管著200億美元以上的海外投資。當時,全球2/3的貿易信貸是通過倫敦進行的。商業銀行擁擠地坐落在英格蘭銀行周圍的街道上,我們熟知的,銀行業那些家族式的核心集團,比如羅斯柴爾德銀行、巴林銀行、摩根-格倫費爾公司,一起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貸款業務。所以,在一戰開始的時候,英國金融界,是最反對自己國家捲入到這場歐洲大陸的衝突中去的。

當時沉默寡言、不善作秀的英國銀行行長沃爾特·坎利夫,曾熱淚盈眶地懇求道:“我們一定不能捲入戰爭,否則將面臨毀滅。”

當時倫敦的一家投資公司通過購買債券借給奧地利8000萬美元,而英國一旦與奧地利開戰,這些資金和利息都將雞飛蛋打。而更為關鍵的是,一旦開戰,處於歐洲大陸的證券交易所,像柏林、維也納、布達佩斯、布魯塞爾和聖彼得堡的證券交易所,都不得不延緩交易。以及當時黃金可能會被禁運,使得整個金本位的體係被打亂,同時帶來了一個更直接的問題,對於歐洲人來說,他們很難把錢運到國外,去償付他們的商業債務,結果是什麼?為所有這些交易做過擔保的英國商業銀行,時刻會面臨破產的危險。

感到恐慌的除了銀行業,還有銀行客戶。在倫敦,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一整天在英格蘭銀行門外排隊等候提取金幣,商業銀行家們也開始把他們在英格蘭銀行賬戶上的黃金抽離,使得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在四天裡從1.3億多美元下降到不到5000萬美元。

但是,英國最擔心的是統治這一切金融行為的核心,就是英國的金本位。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那什麼是金本位呢?英國為什麼這麼關心金本位?金本位是將貨幣價值與一定重量的黃金掛鉤的貨幣制度。比如,1英鎊等於113格令純金,而1格令等於一個麥粒的平均重量。同樣,1美元被定義為23.22格令黃金。你看,由於所有的貨幣都與黃金掛鉤,有一個比例關係,所以,各個貨幣之間的相對價值是固定的,算一下,1英鎊等於113/23.22,也就是 4.86美元的這個匯率,是恆定的。而且,採用金本位制的國家都會出台相關法律,要求所有紙幣都可以自由地兌換黃金,每家中央銀行也都必須承擔以金塊兌換任何數量本國貨幣的責任。換言之,你有多少黃金,才可以發行多少紙幣,而不是無節制的發行,這是建立國際共同貨幣兌換體系的基石。在當時,全球有59個國家採用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其實意味著英國金融的霸權。

然而,英國最終還是捲入到了這場戰爭中。可是問題是,打仗需要物資,那購買物資的錢,從哪裡來呢?所以,交戰雙方不惜動用一切資源:稅收、借款、大規模印發紙幣來籌集戰爭款項。

當時處於戰爭的5個國家——英國、法國、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每個月的花費都高達30億美元,幾乎佔據5國GDP總和的一半。雖然每個國家籌集戰爭費用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其中的原理是相通的。

  • 稅收:如果僅僅通過稅收方式籌集戰款,稅率會高的跟沒收財產沒什麼區別,所以,國家不會主力以這種方法來籌資,通常,稅收通常只佔籌集資金的很小一部分。
  • 借款:實際上,交戰雙方的資金主力,是靠借款來籌集。找誰借呢?當時就是美國。
  • 印鈔:可是,如果一旦找不到新的籌款渠道,大量印錢必然發生,也就是通貨膨脹。還記得前面講到戰後德國的案例麼?在戰爭期間,其實,種子就埋下了。所有國家都不再遵循貨幣與黃金掛鉤的機制,而是改為簡單地印票子,越多越好。在一戰期間,英國流通中的紙幣翻了一番,法國增加到了之前的3倍,而德國增加到了之前的4倍,這就造成了全球貨幣兌換體系的紊亂。

在這個時候,怎麼辦?貨幣的超發,舉個簡答的類比,這就像一個正常人,在火鍋、燒烤和吃零食很久之後,體重增加了20斤,於是開始惆悵,如何穿進去之前的衣服?在TA面前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我不減肥,重新買個新的衣服,或者修改衣服大小,承認肥胖,承認通貨膨脹,這就是後來德國的選擇,不斷長胖,直到最終貨幣體系崩盤。而英國呢?選擇第二種方法,運動減肥,要努力嘗試重新穿上之前的衣服,這其實就是減少脂肪,減少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量,換言之,也就是英國盡可能的遵循金本位,承認黃金的價值。

可是這個時候,最尷尬的問題在於,黃金不在自己手上了。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一战之前,4个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总共有将近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来维持着整个货币系统,其中,美国大约20亿,法国大约13亿,英国10亿不到,德国5亿多一些。

 

可是,在1923年战争结束后,美国已经从20亿的黄金储备积累到了45亿的黄金储备,这个时候,全球就60亿的黄金储备,美国占了3/4,远远超过了支撑美国经济的需要,而英国、德国和法国,黄金储备只有之前的一半还不到。所以,国际的金本位变成了一场“扑克游戏”,其中的一个玩家积累了所有的筹码,从而导致游戏根本无法玩下去。

 

于是,战争结束后,英国不仅欠了美国50亿美元的负债,再加上,还为17个参战国家提供了总额110亿美元的借款,而这些国家又都不愿意还钱,英国最终丧失全球金融霸主地位,为一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说白了,过去的金融是基于黄金的信用金融,所有的货币,是基于黄金的信用货币,而后来金本位体系的覆灭,石油美元的崛起,信用货币进入到了新的维度,当然,这是后话。

 

4、美元霸权的崛起

 

接着,我们重新回到德国,这个时候的德国,最大的问题是没钱,一方面没钱去还钱,另一方面,自身黄金储备不足,无法有效遏制通货膨胀。所以,以美国为核心的道威斯计划出台了。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要让德国重新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别总关心还钱还多少,我们要关心他如何才能力还钱,这个计划希望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做法来保证他能还钱和完成赔款。后来,美国帮助德国从海外筹集2亿美元的贷款,用来支付战争赔款。而美国的帮助,使得国际重新开始审视德国的信用与还款能力。

 

根据这个计划,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各方不再明确德国应该承担的赔款总金额,也不提应该在多长时间内支付完所有的战争赔款,而只是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德国每年应该偿还多少。于是,道威斯计划在当时,使得德国的造血能力恢复了,有了信心后,德国的新货币稳定了,通货膨胀也止住了。后来道威斯本人凭借着这次有效的行动,成为了美国的副总统,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人生的辉煌与彪悍不需要我们来解释。

 

可是,对于英国,这就是另外一个情景了,因为它也面临偿还美国贷款的压力,而对于美国,则面临之前的贷款无法回收的风险。在这期间,如果英镑又由于没有控制住,而任意的升值或者贬值,那么英镑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美国收回的资金可能就要悲剧。所以,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如果美国想向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放贷款,那么,有一套稳定且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但当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原来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金本位,在一战之间被破坏了。现在该怎么办呢?是重塑之前的金本位,还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正如很多专家说的:“也许在没有犯够足够多的错之前,我们是不会尝试新事物的。”最终,恢复金本位的思路还是被重新提了出来。

 

在金本位是否恢复的逻辑上,德国没钱,所以,没什么话语权,英国呢,黄金不够,也没什么主见。而美国,十分理性,十分务实,不管恢复不恢复,还是要尽可能的让全球用美元来贷款,多赚钱,多让全球用美元来贷款,这才是根本,当然,同时还得控制风险。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斯特朗的个性,最善于处理现实问题。

 

那是一个美国在冉冉升起的时期,

因为目标很单纯:

赚钱,

成为世界霸主。

 

曾经有这么一个事件,1914年8月,由于一战爆发,当时时任美国信孚银行总裁的本杰明·斯特朗,被紧急召回公司开会。随着从未关闭过的伦敦证券交易所,首次被迫停牌的消息传来,纽约股票交易所也不得不选择关闭。当时,美元暴跌,欧洲的银行和酒店由于担心美元急剧贬值,都拒绝将旅行支票或银行汇票兑换成现金。数千名富有的美国人被困在欧洲大陆,没有现金可用。报纸上充满了关于美国游客被赶出酒店的报道,他们被迫夜宿火车站,或者在深夜徘徊在巴黎街头。而斯特朗的信孚银行是向赴欧美国人签发旅游支票最多的银行。问题来了,如果欧洲人不接受美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美国人选择用黄金来支付。但是,现在欧洲大陆战事危急,怎样才能把黄金运到那里呢?一夜之间,私人航运的保险费率急剧上升,以至于令人望而却步。斯特朗最后设法说服了美国政府动用田纳西号巡洋舰,运载着价值750万美元的黄金,为这些被困欧洲大陆的美国游客提供援助。这也体现了斯特朗最善于处理这些紧迫的现实问题,虽然这意味着要吃一些苦头,但领导角色非他莫属。1914年10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正式宣布,由本杰明·斯特朗担任首任行长。

 

这是美国,希望恢复金本位。可是他今天必须要拉上英国,要去给英国吹吹风。我们知道,一战之前,美国的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其实已经超过了英国,到了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美国的GDP要比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50%。只是,虽然经济厉害,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依然大家还是遵循着英国的游戏,英镑在国际贸易中还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美国的想法就是,先给英国吹吹风,只有当英国率先恢复金本位制度之后,全球才可能回归金本位。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美国的想法如此,英国呢?从英国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恢复金本位制度,那么当前国内的物价上涨,没有一个英镑价值的锚定之物,以及国际之间没有协同,那么将会面临长时间不堪设想的混乱局面。可是,如果恢复金本位,黄金储备却全都在美国手里,具有主导性优势。如果恢复英镑与黄金挂钩,实际上就意味着英镑与美元挂钩,英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挂钩,言外之意就是,英国经济将开始与华尔街挂钩,英国经济自身的独立性,很可能将受到影响。

 

只是,事实是在一战后,英国的GDP已经下降到只有美国的30%。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由于英国的经济增长缓慢,英国根本没有能力与美国这样一个看起来“处于大规模、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国家进行挂钩,如果美国在未来遭遇工业和金融风暴,这对美国人而言,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只是,如果英国经济与美国挂钩,那么,英国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所以,到底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这个问题被留给了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你猜是谁?丘吉尔,没错,就是后来带领英国二战胜利的丘吉尔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1886年,当他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担任财政大臣的时候,丘吉尔看到父亲的一篇报告中,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数点,他就宣称自己“永远搞不明白那些该死的小数点代表什么意思”。结果现在,他却要为是否恢复金本位制度而操碎了心。当时,英国央行行长诺曼给丘吉尔的信写道:“对于一个并非如神般完美,而是具有人性弱点的世界,金本位制度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好的‘统领’,他警告说,如果选择恢复金本位,那么他可能遭到那些无知之徒、赌鬼和老工业家的谩骂,说他因循守旧,不考虑当前情况,但是如果他反对金本位制度,那么会遭到知识分子和后代子孙的唾弃。”

 

最终,丘吉尔选择恢复了金本位。当然,在这里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当时不回归金本位,就等于公开承认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了。所以,丘吉尔说到:“如果英镑不能成为所有人了解并信任的价值标准,那么不仅仅是大英帝国的商业,甚至是整个欧洲的商业都将以美元进行交易,而不是英镑,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极大的不幸!”

 

金本位就这样回归了。只是,当时的情形,应该这样做么?我们是不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呢。

 

金本位的核心是货币与黄金挂钩,你有多少黄金,就能发行多少货币。而对于英国,回归了金本位,但是没有黄金,你说这是不是很尴尬。所以,怎么办?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货币来到英国,英国实行了高利率的政策。悲剧的是,这些由高利率吸引而来的资金属性是投机性的,而不是长期投资的,也就是俗称的“热钱”,来得快去的也快,对于企业生产制造不是一种永久性的投资资金来源。

 

所以,为了持续的留住这些资本,英国必须要维持一个较高的利率状态,可是利率高的结果就是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加,进而只能靠提高产品定价来弥补。于是,在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利润率下降。所以,当20年代德国开始复兴,全球工业开始重新兴旺发展的时候,英国的制造业,这个曾经的世界工厂,却在苦苦挣扎。

 

那美国呢?为了帮助欧洲重建,信贷大幅扩张,而且是采用低利率机制,使得工业企业融资成本低,发展迅速,纷纷上市,造就了华尔街的繁荣与泡沫。1927年,当美联储又一次降息的时候,就像点燃森林的火柴,道琼斯指数从150点左右开始,一直飙涨到了380点,翻了一倍至多。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有一句经典的评论是这么说的,当美联储主席说要给股市“喝一小杯威士忌”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喝醉了”的股市是如此疯狂。为什么是美国?为什么是华尔街?因为英国人虽然投机,但是更怕贫穷,法国人宁愿枪毙自己,也不愿意投机,美国则是100万个人都去投机,最后只有10个获胜,而且输的人也能够泰然处之。这种投资自由是值得称赞的,但这也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怪兽。

 

而泡沫总有刺破的那天。在1929年10月的最后一周,股市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而刚才咱们说的,英国因为实行金本位,而被迫与黄金储备最多的美国进行绑定,所以,美国衰退后,随即传染到了国际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所以,我们要知道资本自由化确实有不少的好处,但是同时也有不少的代价,手里有多少筹码,能不能玩得起,不要被别人忽悠带进了沟里,这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 1930年12月,美国银行倒闭,这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破产案,大约两亿美元的存款因此而遭到冻结;
  • 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2.5亿美元资产的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
  • 6月20日,赫伯特·胡佛总统宣布延期一年偿付战争债务和赔款;
  • 7月,德国第三大银行破产,引发了整个德国银行体系的挤兑和资本外逃的浪潮。德国总理宣布银行暂停营业,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的金额,并暂停外国短期债务的偿付;
  • 当拥有大量德国债券的英国人发现德国违约后,危机在当月月底席卷了伦敦。人们突然发现之前无须担忧的债券无法履行,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又纷纷涌向伦敦提款,英格兰银行被迫向法国和美国的银行借款6.5亿美元,以避免其黄金储备被耗尽。就这样,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层层影响到全球。最终,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制,后来各国纷纷脱离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就这样被废弃了。

 

也许事实就是这么的玄幻,“国际信贷规模受制于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黄金数量,有多少金子才能发放多少贷款,做多少业务,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和愚蠢的概念啊。”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5、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所以,1929年的经济危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主持巴黎和会的政治家们,他们的不让步与争论,在赔款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错误的战争赔款安排,又导致了德、法、英等国向美国欠下巨额债务,偿还之间的摩擦与商讨严重影响了各方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第一道裂痕

 

2、第二批要被谴责的,就是当时的中央银行家们,在世界黄金分配严重失衡,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他们没有看清楚重构货币体系的信任核心,而单纯的期望重建金本位便将问题一一化解。在各国黄金供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金本位制其实失去了自动调节经济的功能,而英国为了维护英格兰银行的核心地位,金融大亨们又错误地维持英国的高利率与美国的低利率,最终引发了美国股市泡沫。而丘吉尔后来也反思说到:“重构金本位是他一生中最严重的失误,他受到了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专家们的误导,因为他对货币问题并没有特别的理解,因此任由这些专家颁布,后来,在军事事务上,从未如此过。”

 

如同我们所反复强调的,万物皆相连,任何一个决策与行为,其实都会有他的影响。正如古代哲学家说的,我们无法踏进同一条河两次,历史也不会重现,虽然他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我们碰到新问题的时候,是因循守旧,还是根据具体问题来进行分析,是随意听从他人观点,还是要认清楚咱们的本质内心诉求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深入思考。每个政策、每个规定,都有背后的逻辑,离开目的谈条款,什么意义也没有。

 

每一次危机,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

不要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让我们忘记了曾经的错误。

不要因为没人愿意再次提及,而让我们错失了能改正优化的时机。

我们所有人,都坚定不移的选择在国内做贡献,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出国,而是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家。

 

历史不会重现,但总是惊人的相似。1929—1933年间的股市泡沫破灭和一系列银行恐慌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与2020年咱们现在面临的股市暴跌,都有着相同的特性,无不都是源于金融工具的滥用和不良金融家们的贪婪以及监管上的缺陷、政府应对上的不足,等等。如果说在1933年,储户们还需要排队到银行去挤兑,但现代的投资者们只要轻敲鼠标就可以让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冲击。而且,现在全球金融体系在规模上更大,产品上更复杂,金融杠杆的应用更疯狂,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更紧密,这使得许多金融机构可能会在一夜之间遭受灭顶之灾。可以说,现在的银行体系比以往影响更广泛,但是对风险也更敏感,因此,这次恐慌横扫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速度更快,破坏性更大。

 

而吃到了战争财的美国,在日后更是将美元看成了“流量”,扩展到全世界的经济领域。只要在经济活动中,用美元结算,美国就可以将自身的风险转嫁到全球各个国家,并且通过加息和降息来全球收割和剪羊毛。

 

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的时候,不断降息,美国企业和各国企业都可以获得美国银行的低息贷款,拿到钱之后,可以扩大再生产,也可以投资股市,而当美国经济与股票市场过热的时候,通过加息,力求“温和”地刺破泡沫(虽然鲜有成功),但是加息之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逃”回美国(因为),美元、美债成为了风险时期的避险资产。全球只有美国的信用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但是,要知道,即使是李隆基的盛唐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唐朝的灭亡也是在公元907年,即~150年后的事情。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中美作为G2,矛盾和冲突一定免不了,合作和共赢也是我们民众所期望的。最关键的是,与美国做斗争,按照老王过去在美国留学的经验,你必须要手中也有“大棒”与“胡萝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力,才是最好的语言,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一战和二战:股市崩盘的后果?

 

 

参考文献:《金融之王-毁掉世界的银行家

https://www.toutiao.com/a6807324162491679235/

====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原創 中信出版集團 2020-03-26 23:05:54
巴菲特說過一句話:一個傑出的企業可以預計到將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但是,它不一定會知道這個事何時會發生。

我們在今天這個非常具體的疫情的衝擊之下,如果你感覺到很茫然和困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不妨跟隨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樞紐》《溢出》作者、政治經濟學者施展的腳步,一起穿越到未來的一年之後,看一看究竟會怎樣。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施展

美國,將迎來金融危機嗎?

首先來看一下美國,一年後的美國股市會恢復到合理點位了。

最近大家討論的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就是美股暴跌,接連四次熔斷,巴菲特一輩子只見過五天熔斷,我們十天之內就見到了四次熔斷。

美國經濟是不是要崩潰了?以及是否將面臨比1929年還要慘重的經濟危機?最近網上確實有這樣的討論,說可能這次的危機比1929年還要嚴重。

但仔細看一下美國各種經濟指標的話,你會發現,美國各種金融機構的健康性都沒有大問題,只不過是過去一年來,美國的股市一直在高位的牛市,它本來也應該經歷一個回調過程了。

剛好因為這次疫情的到來,使得美國股市被動回調,而且回調力度很大。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因為美國居民財產配置、GDP有70%是消費支撐的,而美國居民的資產配置有70%是放在金融市場上的。意味著一旦股市崩盤,就有可能引發居民消費能力大幅度下降。

而剛剛說了,美國股市這次所謂的崩盤,實際上是碰上疫情的回調,從而出現了跳水姿態,實際上金融機構沒有問題。

所以一年之後,我們預期美國股市會恢復一個合理點位。

簡單定義一下這次美國的股市崩盤,可以說它會帶來美國經濟的衰退,因為百姓的消費能力下降了。但經濟的衰退,並意味著金融危機。

只要不是金融危機,那麼恢復也並不困難。等到疫情過去,美國消費能力復甦後,經濟自然也就恢復了。

其實,中國經濟的增長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世界市場對於中國製造品的消費能力,如果美國的消費能力不恢復的話,中國經濟要想恢復,難度會非常之大。

中國,又會發生什麼?

在過去的這一年,中國的服務業和製造業哀鴻遍野,有很多中小企業全都倒閉了。

但是,即便這些企業倒閉了,那些市場需求、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仍然存在,可以被那些能夠熬下來的企業接管和吸收,使它們長得更加強壯。

因此,想對中小企業說,你要做的是想方設法熬下去,讓自己成為能夠吸收別人養料的那個。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所以站在一年後的今天,回看過去這一年,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在過去一年裡出現了大規模的洗牌。

關於中國製造業,這些年不少人都再說中國失去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無論是此前的中美貿易摩擦,還是這次的疫情,中國的製造業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轉移。

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中國有著獨特的巨大優勢。 (這個下文會分析)

而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從越南開始說起。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外部世界有很多預測,說越南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在2019年的夏天,為了能夠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和團隊到越南做了深入的調研,想要看一下這種所謂的製造業轉移究竟是怎樣一個邏輯,它究竟對於越南意味著什麼,對於中國又意味著什麼,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會帶來什麼影響。

為什麼是越南?

首先,越南的人口規模不小,2018年的數據是9600萬,並且增長速度很快,人口結構很年輕,勞動力成本也低,大概只有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

再者,越南的對外貿易條件很優厚,越南跟美國之間是一種自由貿易的狀態,跟歐洲也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幾乎是零關稅的狀態。再加上越南是屬於儒家文化圈,是積極入世的狀態。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最後,越南從政治體制上是強政府。強政府有好有壞,但僅從製造業這個角度而言,強政府的存在這是一個加分項。

2019年10月2號三星公司把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家手機工廠,在廣東惠州轉移到了越南。

於是很多人悲嘆,說這意味著中國手機業快不行了,你看,連三星都走了。

但在越南調查後,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其實這不是手機產業全都遷走了,只不過是手機生產當中的某個環節遷走了。

這個環節遷走之後,它在生產上游對中國仍然有很強的依賴度。

這是什麼概念呢?

30年前,全世界絕大部分產品都是在單個國家內部完成生產的,而在今天,絕大部分產品都是橫跨多個國家完成生產的。

也就是說實際上一個複雜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被拆解為多道工序,且多道工序分佈在不同的工廠裡面,而這些工廠可能分佈在不同的國家當中。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2019年10月,三星雖然宣布關閉自己在中國大陸最後一家手機工廠,但隨後,三星總部發布了一條消息,說在2020年規劃要把三星手機的20%—30 %的手機產能交給ODM來生產。

什麼是ODM?這個僅僅是完成生產,同時還跟發包商一塊完成設計。也就是說,產品裡面一半的設計是由代工廠跟發包商共同完成的,這個叫做ODM。

就ODM而言,中國是有壓倒性優勢的。所以三星規劃在2020年要有20%—30%的手機產能要交給ODM廠,也就是說絕大部分都會轉移回到中國大陸。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看完了手機高技術產業,我們再看看越南的低技術產業又是什麼樣的呢?某種意義上低技術產業是能吸納更多勞動力的。

所以在越南還走訪了一些低技術產業,比如製鞋廠、家具廠等等。其中有一個印象特別深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家具廠。

去訪談家具廠老闆的時候,問他說你的生產是否可以在越南本地完成全部的採購?在本地有完整的供應鏈需求,形成完整的本地化生產?

他說我確實可以在越南採購到很多東西,但是似乎這麼回答也不大合適,為什麼呢?

因為比如家俱生產完之後,主要是出口美國的,當家具運到美國去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包裝箱包裝起來。越南本地確實可以採購到這些紙箱,但問題是生產紙箱的越南廠家的紙板,得到中國去採購。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那麼,在這個意義上你說究竟算不算在越南本地的完成採購呢?

從高技術環節的到低技術產業,有了這兩個案例就能發現所謂的中國製造業向越南的轉移似乎和我們想像的樣子不同。

接下來再看看越南的一些具體數據,我們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值得深入探討的東西。

越南在2018年的GDP是2425億美元。這放在中國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約相當於深圳的三分之二,蘇州的90%,也就是說拿越南一個國家跟中國的城市排行的話,大概排在第八,介於蘇州和成都之間的位置。

再看一下它的進出口數據。 2018年,越南進出口貿易總規模達4809億美元,外貿依存度是GDP的200%。

在4800多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實現的貿易順差為65.2億美元,如果用順差除以進出口總額,順差率是1.3%幾,非常之小,可這已經是越南過往五年當中最高的一年了。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基於如此之低的順差率,我們就能知道越南目前大進大出,只能做非常初級的加工,實現的利潤增值非常有限。

越南,能取代中國嗎?

有人說,中國在70年代也是越南今天的樣子,只能做做初級的加工,但現在的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工廠了,那20年後越南能不能複制中國的這條路呢?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想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得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肯定成不了世界工廠。

而要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化工業是必不可少的。

在工業經濟當中,重化工業約等於現代經濟的基礎設施。因為大量的原料、材料,以及工業的機器等,都是基於重化工業生產出來的。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一個重要前提是中國有自己的重化工業。

那越南為什麼不能建立自己的重化工業體係呢?

因為越南走的是自由市場經濟,在這種體系下,外貿條件好,關稅低,其他國家工廠才願意往這裡遷移。但重化工業的特點是投入高、就業低、回報時間長,發展起來需要強政府乾預,集國家機器的力量不計成本投入,但這和自由市場經濟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越南純粹憑市場過程,是沒辦法自生出現重化工業的。

​那越南政府強力扶持行不行?如果越南試圖這麼做的話,美國很可能直接把他從自由貿易的伙伴圈裡就踢出去了。而沒有自由貿易的條件,別的國家的製造業憑什麼往越南遷移?

越南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什麼樣的?就這個問題請教了越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阮德成,他說越南能夠發展的最佳狀態就是介於中國台灣地區跟馬來西亞之間的狀態。並且需要跟中國的工業體系之間形成一種深度的嵌合的關係。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通過上面的數據和案例,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中國的製造業向越南所謂的轉移,實際上並不是轉移,而是中國製造業的溢出。

什麼叫溢出?這邊滿了,需要往外溢了,溢完之後,這兒還是滿的,外面也同樣也變多了。

越南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根本不是一個替代關係,而是一個相互支撐,共同往前走得更好的一個關係。

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優勢,無與倫比

最後,為什麼中國製造業不可替代,原因在於中國的供應鍊網絡的強大。

中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小民營企業,專業化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最極端的例子是見過生產拉桿天線的廠家,一個廠家只生產其中的一節,專業化到極致了,只開一個模就夠了。當地N多個廠家彼此間互為配套關係。

一旦專業化到這種程度的產品,是它已經被還原到極為基礎的零部件要素上了。被還原到這麼基礎的要素之後,會帶來一個效應,產品的通配性反倒會特別好。

就好比樂高積木,一個廠家只生產其中特定形狀的樂高積木,不同廠家都生產不同特定形狀的樂高積木,這些樂高積木彼此間會搭配出千奇百怪各種各樣的產品出來。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此時,以單個企業為單位,極度專業化,確保了效率。而所有的企業加在一塊便構成一個龐大的網絡,企業可以不斷地動態組合彼此的配套關係。

基於整個網絡,內部配套關係不斷地動態重組。以網絡為單位,確保了它的彈性,以單個企業為單位,確保了效率。

這個供應鍊網絡一旦演化出來之後,就會開始出現下一個重要的質變了。超大規模的供應鍊網絡改變了成本結構。

一旦到了這種程度,就會構成馬太效應,綜合成本控制能力大幅度提升,其他國家和地方相比起來,在成本上越來越沒有優勢,於是都會往中國大規模轉移。

而全球中低端製造業多一半都在往中國轉移之後,構成了一個轉移的終局性——進得來,出不去。只有對供應鏈需求低,以及遠距離物流成本很敏感的企業才能出得去,比如說玻璃,中國的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就近來滿足美洲市場的需求。

越南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這是我見過最深度的分析!
中國優勢在於什麼呢?中國的優勢在於中低端製造業,而中低端製造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是什麼?成本優勢。

中國在成本優勢上,無與倫比。中國之所以能獲得這種成本優勢,是因為美國等歐美國家的創新經濟導出了大規模外包的需求,而大規模外包需求在中國又催生了大規模的供應鍊網絡。而大規模的供應鍊網絡又引起了整個生產流程當中的成本的變化,所以中國的綜合成本控制上幾乎無敵手。

基於成本優勢的中低端製造業,是今天中國巨大的比較優勢,這是世界必須接受和承認的。

反過來看西方,也有它的優勢,就是高端製造業。

而高端製造業不是基於成本優勢,而是技術優勢。對於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來說,如果不去把握住行業最前沿的技術走向和產品理念走向的話,回過頭來在國內的供應鏈層面就不知道該如何備貨,不知道如何儲備生產能力,不知道該如何做未來企業的戰略規劃。

這種情況下,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就會偏保守,會處於慢半拍的狀態。所以其實現階段,因為產品的高端技術、技術路線、理念的走向全都是在西方國家,由他們來引領的,中國在這個意義上是離不開西方的。

這會帶來一個結果,中國跟西方之間是高度相互依賴的關係。所以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些人因為疫情對西方國家幸災樂禍,嘲笑它們連作業都不會抄,這是很不合適的。

這次疫情是在這這樣一種多重的超級互聯時代,給了我們一個大的提醒:我們需要打開格局,需要世界深度的合作,也更進一步的需要我們有更加深度的改革。

https://www.toutiao.com/a68085331416076784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