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為什麼有些人讀書無數,思想水平卻很低?
中信書院 2020-03-04 10:06:52

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裡寫道:“叔本華與飽學的學者們毫無干系,他潔身自好,竭力獨立於國家和社會。”跟領著俸祿的學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獨立思考、誠實寫作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普通學者和思想家的本質區別。

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不同?

讀書從來就不是講究多多益善,因為書市上流傳著太多騙子們所寫的譁眾取寵讀物,這些東西只供消磨時光用,而無益於知識。同樣,博覽經典也未必能塑造個人的品質、增長自己的學問。圖書館的規模很大,可是如果沒有按書架號分類書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麼它的功效可能還不如一個井然有序的小書店。

獨立思考就像書籍的索引號一樣,能夠將吸收進來的書籍消化掉,把它們進行分類,以供需要的時候隨時提取可是很少有人達到這種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單純地閱讀之上。他們讀書就像瀏覽報紙一樣,並不想廢腦筋去思索,也不願追問,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們通過閱讀而得到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又得重新翻閱查找。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來,總是顯得遲鈍、不靠譜。

只有通過獨立思考而得來的知識,才能夠被我們理解和確證,並且作為一個被堅信的元素納入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難以忘卻。而通過單純閱讀得來的知識,就好比從別人那借來的一顆假牙、一條假肢,它僅僅是粘附在我們的身體上,不僅不會給我們感覺,而且還可能隨時脫落,被遺忘到腦後去。

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叔本華談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比單純閱讀優越在什麼地方?

叔本華說:“閱讀和學習是任何人都能自願進行的活動;而思想卻並非如此這是因為思想需要有興趣的不斷驅動,一個人只有對他正研究的問題感興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積極性和持續性。閱讀則不必如此,當我們閱讀時,就意味著思維進入了休息狀態,我們不需用自己的頭腦,而是藉助別人的頭腦進行思考。我們為了避開思維的勞累,借用了別人的成果來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閱讀會使人的精神變得放鬆,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把讀書作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華說:“讀知別人的思想,如同吃殘湯剩菜或穿別人扔棄的舊衣一樣,很難引起我們的興趣。”讀別人的書一般而言,不會引發我們對問題的研究興趣,也不會引起獨立思考。

大部分學者都是在書本里做學問的人,他們發表的文章主題基本都是對前人的觀點或書籍進行研究,他們的作品就像寄生蟲一樣,寄生在別人的思想之上。這些學者所寫的書只是提供了一些觀點,這些觀點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駁前人,但是觀點還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學者還不夠格叫“思想家”,他們只是表達觀點的“批評家”。而真正的思想家則是面向現實世界,他們勤於思考,受精於外部世界,然後在自己體內孕育出嶄新的作品,啟迪了世人。

陸九淵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這是一個真正思想者的名言。做學問就需要先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當權威證實了這些看法之後,我們才知道權威的存在。所以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時,也是先悟出了個“吾性自足”的道理,才“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學者們卻完全相反,他們以權威作為自己的出發點,通過閱讀收集別人的各種意見,把它們拼湊在一起,裡面夾雜一些自己的意見,然後取個名字叫什麼“新柏拉圖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 、“新托馬斯主義”等等。

那些依靠解讀別人的哲學而成名的人,是不夠格做哲學家的,因為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體系。

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王陽明龍場悟道,破除了明儒謹繩程朱的教條

只有通過獨立思考才能形成思想體系

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離破碎的,他們的觀點很不統一,在某些問題上是一個價值標準,在另一些問題又是另一個標準,在他們的觀念裡沒有作為核心支撐的觀點,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不成系統的緣故。他們所寫的東西,思路模糊,邏輯混亂,語焉不詳,導致讀起來十分晦澀。聰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些思想只是從不同的書籍上拼湊而來的。正因為作者沒有消化、沒有吸收、沒有獨立思考,所以顯得非常絮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時(《反杜林論》),就揭露出他的體系存在生拉硬湊的痕跡。例如世界模式論抄襲黑格爾,先驗主義剽竊康德,價值論引用羅霍夫等等。書齋裡的教授、學者們,常常是逃離生動活潑的大自然,卻喜歡到博物館去觀看枯萎的植物標本。他們寫的書冗長難讀,沒有重點,全集出滿了一個書架,看似體系龐大,其實只是一堆陳舊觀點的堆積而已。

孔子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人之一,但他的著作卻寥寥無幾,他曾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對於真正的思想家來說,博覽群書自然是必要的,但他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收集前人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見解為基礎,把這些知識兼收並蓄,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裡。孔子主張禮,所以他教導弟子,雖然可以“博學於文”,但不要把知識搞得支離破碎,還需要“約之以禮”。他問子貢是否認為自己是因為多聞多見多學才能多識?子貢反問難道不是這樣嗎。他卻說:“非也!予一以貫之。”思想家需要具備用自己獨立的思想來把各種知識結合為一,貫徹到底,形成系統,這是一般的兩腳書櫥們所沒有的天賦。

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風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沒。學者的思想則好比一部從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觀點,也不知道哪些內容才是屬於他自己的,他們連一本能夠完全說明自己體系的書都沒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

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多閱讀總是有益的,這是因為閱讀在某種程度上對人的精神起著引導作用。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向那些偉大的精神學習,從他們那汲取營養,學到許多我們因個人水平限製而獨立思考不出來的知識。但如果我們認為通過讀書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話,那就糊塗了。讀書就好比聆聽一個旅人在講述自己的見聞,他說得有聲有色,你也聽得十分入神,但如果你想對旅行地有一個有機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認識,那麼還得自己去親歷一番。

叔本華說:“思想家與普通的書本哲學家的關係,類似於目擊者與歷史學家的關係。”歷史學家的筆法再出色,史料知識再豐富,他也無法寫出親歷者筆下的那種親切感和真實感。同樣,靠閱讀得來的知識遠不如獨立思考得到知識更能打上“我的”標籤。

另一方面,經驗得到的知識也不比獨立思考得來的知識更為深刻,有些經驗主義者凡事都要講經驗,認為親歷過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進一步上升為思維,他們不知道經驗之於思想就如吃飯之於消化吸收。吃飯如果聲稱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義,那就可笑了。

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浮士德》:“我總比那些蠢貨、博士、作家和牧師懂得多。”

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閱讀?

成年人擁有成熟的心智,不該局限於單純的閱讀之上,他們還需要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進入到獨立思考之中。獨立思考並不排斥閱讀,它只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書本的知識。博覽群書不是為了炫耀學識,也不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思維方式,而要消化吸收,為我所用,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獨立思考。

閱讀可以引導人們的精神進步,但書市上琳瑯滿目的書籍,就如同七縱八橫的羊腸小道,它告訴我們——錯誤的路徑竟是如此之多。面對這些毫無價值的讀物,我們也會像楊朱哭歧路那樣感到迷茫。要想分辨道路,我們常常沿用前人的判斷,也就是閱讀經典。此外,我們也可以根據獨立思考,挑選適合自己的道路進發。

讀書是必要的,當一個人的思想停滯不動、難以進展時,才去閱讀書籍,避免“思而不學則殆”的苦惱。當我們的思維勞累,想要休息時,可以讀書,這時閱讀可以為我們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為精神獲得思考的材料。

即使是才思敏捷的人,也做不到每天強迫自己思考6小時,而且這種做法是愚蠢的。叔本華說:“思想也同人一樣,它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產生,我們必須等待它們的出現。”我們都知道,在解決某個重大問題時,我們不可能指望強迫自己坐下來反复思考,然後就可以權衡利弊,做出完美的抉擇。相反,我們總是要先把問題擱置一邊,游離到別的事情上去,在自然而然、分步驟的思考過程中,我們才會記起之前被忽略了的東西,進而得到更為深刻的認識。所以,小說福爾摩斯里,在緊張探案的同時,福爾摩斯經常會若無其事的去聽交響樂,而叔本華在寫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時,也常常每晚出沒於音樂會現場。瞑目靜坐,強迫思考,無助於進益。有時候,讀書也可以作為一種絕佳的休息方式。

當然了,一個人不能因為讀書而忘記了現實生活,不能因為習慣於走別人的老路而不願意獨立思考;不能因讀太多書而忽略了對現實世界的關注。

對於思想家來說,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同時也是幸福的。當一個人進行思想只是為了他自己的緣故時,他就是哲學家;如果他們的思想只是為了博得讀者的好感,引起社會廣泛反響,甚至迎合公眾的低級趣味,那麼這些思想並不存在真正的價值,他也不是哲學家,頂多是“學者”。

https://www.toutiao.com/a68001629557206553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