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傳奇人物逍遙劉強破產跳樓身亡                 2015年07月24日 20:20

鳳凰財經訊經過確認消息,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瑞林嘉馳對沖基金操盤手,《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劉強因高位做多期指與配資買股,最終導致破產於華貿中心酒店頂樓平台跳樓自殺。據悉,劉強患抑鬱症多年,並曾在大理修養三年。

(一位基金經理對近期股市的幾點反思, 2015年 7月7日,劉強在新浪專欄撰寫的文章 )

回顧:

逍遙劉強:對於這次A股股災的幾點反思!

整整兩週時間,我沒有發一篇微博,為什麼?因為我在痛苦的反思!此次股災顛覆了我的很多投資原則,讓我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多次懷疑自己是否還適合這個市場?對證監會的無能,對政府救市的昏招,甚至是對自己祖國的不滿,都讓我感到極度的憤怒。但這又能如何呢?這次短暫的牛市,成也政府,敗也政府。冷靜下來,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慢慢發現其實問題的核心還是出現在自己的幾大性格弱點上。

一、對於基本面的過於執著讓我忽視了技術面的風控提示

我個人一直是個基本面派,所選的股票的主要原則就是該公司未來的業績會穩步增長由此該公司會由一家中小市值的公司成長為中大市值的公司而我的長線持有則會享受到公司成長所帶來的股價飛躍。這種選股方法在多次的牛市中都屢試不爽這種忽略短期小波動,長線持有的股票大多數都會有幾倍以上的高額回報。但沒想到這種長線持股的方法讓我在這次股災中失去了止損的最佳時機。

很多浮盈非常大的股票(浮盈是指賬面上的盈利)
剛開始下跌時,我無動於衷。
跌破20日線,我開始重點反思這些股票,基本面毫無問題,繼續持股。
跌破30日線,開始意識到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止盈出局。
跌破60日線,覺得這麼好基本面的股票居然能跌到這麼低的價格,於是重倉買入,馬上被套,大盤暴跌,股價跟著暴跌,再止損。
( 新手套山頂,老手套山腰 )

心態徹底亂了。究其原因,還是自己太過於執著於股票的基本面了,覺得只要是股票好,主力又沒出局,我怕什麼?沒想到趕上了百年不遇的股災,再強的主力這次都被包了餃子。

這次A股的股災讓我想起了1930年美國的大股災。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短短兩年的時間裡美國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大暴跌,道瓊斯指數跌到了驚人的41點。在這場股災中,近4000人因破產跳樓自殺,5000萬人失業,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在這場股災中,投資大師歐文費雪在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蕩產。一代投機天才利弗莫爾在這場股災中輸掉了1億美元,最終選擇開槍自殺一直到25年以後的1954年,美國的股市才回到了股災前的指數水平。想一想這個場景,何等慘烈!而我們這次A股的股災,雖然指數還沒有如此慘烈,但下跌之快,下跌之猛,覆蓋範圍之大,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雖屬天災,但其實還是可以避免如此之大的損失的。這就要靠技術分析的風險提示了。在這點上,斯坦利克羅是我們的榜樣。最近打算再次重讀斯坦利克羅的《期貨交易策略》,向大師學習。

二、永遠不要高估了政府的能力和智商。

說實話,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政府是個高智商的精英領導的政府機構。民主集中制讓政府在做一些重大決策時有時比西方的民主制更有效率。特別是這屆的習李政府,我更是和大家一樣極力看好。更何況這本來就是新政府一手導演的人造牛市,既然政府需要牛市,那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可這種萬里挑一的意外卻恰恰發生了!打死我也想不到,我們政府一手導演的加槓桿的牛市最終的結果卻是政府又反手把槓桿瞬間降下來導致了股市的流動性危機,買盤和賣盤嚴重失衡,上千隻股票連續跌停,造成了嚴重的踩踏!說實話,對於證監會這種粗暴的干涉市場,我真的想罵娘!在我看來,這就是瀆職,這就是犯罪。槓桿可以降,場外配資也可以查,但這需要個技巧,你讓一列已經加速到300公里每小時的高鐵列車瞬間停下來,不出事故才怪!

再來談談這業餘水準的救市,更讓人哭笑不得。各個部門之間的推諉,冷漠,毫無合作精神。打了半天仗,連對手空頭在哪裡都不知道。最後急了甚至採用流氓方法限制股指期貨空頭開倉,這種明晃晃的違約竟然出自管理層之手,實在令人扼腕嘆息。一個缺乏了公開、公平、公正的資本市場和賭場有何區別?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我國的依法治國還談何說起?

這還僅僅是一場小小的股災,換個角度想,如果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軍事戰爭,我們的國家就靠這些官員去指揮戰鬥?我不敢想像。

如今,與其說是救市,其實不如說是災後重建了。因為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從人氣上,此輪難得的牛市已經結束了。信任比黃金重要,一個對政府失去信任了的資本市場,還會有牛市嗎?我不敢想像。

順便提一句,千萬別以為A股股災已經結束了,看看今天香港股市的大跌,再看看美國中概股的集體跳水,我們的政府老爺們,你們難道還以為這只是市場的正常調整嗎?什麼叫自毀長城?什麼叫內外勾結?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我可以負責任的說,A股的這場股災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這絕對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外敵可惡,但內奸更可恨!要想攘外,必先安內!

三、當風險來臨時,保命最重要!

記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中有一句經典的話語:當我看見一個危險信號的時候,我不跟它爭執。我躲開!幾天以後,如果一切看起來還不錯,我就再回來我是這麼想的,如果我正沿著鐵軌往前走,看見一輛火車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向我衝來,我會跳下鐵軌讓火車開過去,而不會愚蠢地站在那裡不動。它開過去之後,只要我願意,我總能再回到鐵軌上來。”這番話非常形像地表現了一種投機智慧,令我始終不忘。奇怪的是,大多數投機者遇到的麻煩是,他們自己內心中的一些東西使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在他們應該平倉的時候平倉。他們猶豫不決,他們在猶豫當中眼睜睜地看著市場朝著對自己不利的方向變動了很多個點。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句話,簡直太符合股災時大多數人的心態了。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再有風險時,記得保命最重要!

四、縮小自己的投資圈子,學會獨立思考!

說實話,在這次股災前,我的眾多投資圈子中,還是有幾位朋友一直在提示市場風險的。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朋友那麼多,每天都聽到成百上千條建議,我怎麼可能注意到那寥寥無幾的看空者呢。投資確實需要圈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但除了大量的交流,我們還是需要給自己留下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歸根到底,投資是我們自己一個人做決定的事情。所以,獨立思考格外的重要!

說了那麼多,都是事後分析,問題的關鍵是接下來怎麼辦?我的個人建議: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如今的市場還未企穩,最好的策略還是現金為王,空倉觀望。如果牛市真的結束了,那現在進入股市就是找死。如果牛市還能起死回生,那我們也不在乎再晚幾天入場。總之,不要輕易相信政府的任何建議,獨立思考,多看少動!

另外,我再順便提一句,除了關注股市,我們已經可以逐步開始關注大宗商品了。東方不亮西方亮,如果A股的牛市真的結束了,大宗商品的春天也就不遠了。

祝各位好運!活著就好!

 

劉強:牛市賺錢不算真本事成功投資秘訣是“長壽”

聽聞一位我很欣賞的基金業大佬的基金遭遇了大規模贖回,原因竟然是因為他的基金在過去一年的業績只有40%,投資者對他大規模持有藍籌股,而沒有去配置創業板表示不滿,所以導致了大規模的贖回。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知道是該感到悲哀呢?還是該感到遺憾呢?

眾所周知,中國股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散戶市場。很多人寧可自己在股市裡賠錢,也不願意交給專業的機構去管理財富。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來股市不是來想賺錢的,而是來想過癮的!如果是想過癮,當然不能買基金,只有自己在市場裡追漲殺跌才叫痛快!(要挑選到正派能讓人信任的基金畢竟不易)

壓抑了多年的股市終於來到了牛市,那些在熊市中賠的遍體鱗傷的“股神”們終於有機會跳上前台,好了傷疤忘了疼,信誓旦旦的說道:你們基金經理也不過如此,一年才40%的收益,你看看我,滿倉追漲一隻創業板股票,今年的業績已經翻了好幾倍了。這樣看來,我們散戶比你們基金經理強!你們還憑什麼來幫我們理財?每當這個時候,我從來不申辯,只是表示呵呵。

在股市和期貨市場裡混了快20年了,身邊曾經的股神比比皆是。什麼一月翻倍的,什麼一年百倍的,我都見過很多,但仍然活到現在的,屈指可數市場從來不缺少明星,市場永遠缺少壽星。為什麼?因為在牛市賺錢不算真本事,能在熊市裡賺錢或者是少賠錢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如果你對基金經理年收益40%還不滿意,那我建議你看看巴菲特,他的年化收益率不到20%,卻成為了世界首富,為什麼?因為他在股市活了50年,而不是5年!讓時間飛一會,時間會告訴你什麼是真正優秀的基金!

在5月初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我拜訪了很多華爾街的一線基金經理,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投資比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在美國,如果你的基金可以做到連續年化收益率10%以上,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大資金來找你。反觀中國,這個收益率恐怕連基金都很難募集出來吧?為什麼?恐怕是因為我們的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過於急功近利了吧?大家都想快,都想用1年時間掙到自己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這可能嗎?當然可能,你可以去買彩票。呵呵。

慢就是快。欲速則不達。這些道理恐怕只有經歷過幾次牛熊轉換的投資者才能懂。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持有創業板,相反的,我持有的基金組合中漲的最好的也是幾隻創業板的股票。但它肯定不是全通教育,也不會是暴風科技。原因很簡單,我的能力有限,我看不懂這些沒有業績支撐的高價股。不管是創業板,還是主板,甚至是新三板,在我看來什麼板都無所謂,只要這家公司是好公司,只要這家公司在未來能賺到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只有這家公司的領導人值得我信任,我就會買入他,一直持有到他的業績拐點

很幸運的是,我在籌備我的私募基金時,我就對我的投資人說,不要有太高的預期,我的能力只能努力做到長期年化收益率30%,牛市時高些,熊市時低些。我甚至還自嘲的對自己說,我的榜樣就是巴菲特,他才年化收益率20%,我只要努力做到像他一樣能在資本市場里活上50年,我就對得起信任我的投資人了。

最後,送給各位朋友一則小故事:蘋果創始人之一韋恩,在35年前以2300美元賣掉他10%股權,離開蘋果。如今韋恩賣掉的股權價值350億美元,有人說這是“最昂貴的錯誤”。韋恩卻不後悔,他說他得到了無價的快樂和健康。如今,喬布斯留下巨大的財富病逝了,而韋恩還在快樂的活著。

沒錯,努力讓自己快樂的活著,長壽比什麼都重要!

祝各位投資人長壽!

 

瑞林嘉馳劉強: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究竟誰最牛

2015巴菲特股東大會之旅收穫分享: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究竟誰最牛? ——瑞林嘉馳對沖基金經理逍遙劉強

如夢境一般的50週年巴菲特股東大會終於落下帷幕。當我親臨現場,和四萬多人同時坐在體育館裡,看著主席台上一位86歲的巴菲特和一位91歲的芒格坐在上面侃侃而談的時候,我的心確實有些激動了。別的不說,我只問自己一個問題,等我到了91歲的時候,我還能坐在台上六個小時談如何投資嗎?這個恐怕真的很難!

很多人都喜歡把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拿來對比,既然這個話題如此之熱,那我也就來閒聊兩句。

首先,如果把投資圈比喻成一個江湖的話,那這三位絕對都算得上是絕頂的武林高手。就像你很難去評價到底是少林厲害,還是武當更強,亦或是峨眉第一那樣,其實這三位掌門人只是分別代表了投資圈中的三個門派:基本面派的巴菲特,禿鷲派的索羅斯以及鱷魚派的利弗莫爾。

巴菲特是基本面研究的登峰造極者。與其說他是在買股票,其實不如說他是在買企業。就像他說的那樣,如果你不想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麼你根本就不應該持有他一分鐘!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極難。但巴菲特居然做到了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何況巴菲特?對企業的充分了解,對企業領袖​​人品的充分信任,對牛市熊市更迭的充分淡定對自己判斷的充分自信,才能成就了巴菲特50年的巨大成功!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一再強調,他想告訴年輕人,投資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要將其複雜化。但是,這種簡單中蘊含的大智若愚的大智慧[2.66% 資金 研報],又有幾人能懂呢?

與大智若愚的巴菲特相比,像禿鷲一樣獵食的索羅斯更像是一名偉大的投資哲學家。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絕對不遜色於他在投資界賺到的金錢。 “ 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相和謊言的連續劇,經濟史的演繹從不基於真實的劇本,但它鋪平了累積巨額財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認清其假相,投入其中,在假相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這種頗具佛性的言論讓索羅斯注定成為了備受爭議的投資家。當然,由於禿鷲的獵食方式過於殘忍,索羅斯在大眾中的名聲顯然不如巴菲特更加正面,但這其實恰恰更加說明了索羅斯在投資造詣上要更勝巴菲特一籌!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黑白顛倒的,如果連顛倒夢想的大眾都能認可的投資方法,大概率上不會是什麼絕世武功!

索羅斯雖有一身絕世武功,但遺憾的是罕有人能懂他的反射理論被投資界公認為絕世武功秘籍,但其中的原因我想大多是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尼采的一句話特別適合索羅斯: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與巴菲特和索羅斯相比,我個人其實更崇拜利弗莫爾。倒不是因為利弗莫爾賺的錢比較多,而是源於那本經典書籍——《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佛法中談到的最高智慧是布施,而布施中的最高級別是法布施,也就是把自己的智慧無私的分享給眾生。利弗莫爾這本書的法布施幫助了無數在投資中迷失方向的投資者找到出路,這才是利弗莫爾的偉大之處。 《股票作手回憶錄》是描述有史以來最出色的投機客之一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 1877-1940))精彩的股市操作生涯。作者:愛德溫‧勒菲佛(Edwin Lefèvre,1871-1943)

當然,遺憾的是,利弗莫爾最終自殺身亡的結局總讓人扼腕嘆息。當一個人的信仰不足以支撐他的巨大慾望之時,走火入魔就是他的不歸之路。過於自信的性格,放蕩不羈的私生活,以及對風險控制的一再放縱,再加上美國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讓利弗莫爾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時也運也命也!

說了這麼多,我們到底該向他們三位投資前輩學習什麼?簡單一句話:在實戰中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戰術。

學高人者生,模仿高人者死。為什麼?因為法無定法,萬事無常。巴菲特對投資的專一性,索羅斯對機會的把握性,利弗莫爾對趨勢的很隨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們畢竟不是他們,時代也在變化我們想通過簡單的模仿他們在投資中取得好的結果那是不太可能的!莫向外求。其實佛法中已經講的很清楚, 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其實投資的秘籍不在於巴菲特,也不在於索羅斯,更不在於利弗莫爾,而在我們自己的心中。為什麼體會不到?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蒙蔽了我們的佛性。試著讓自己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自己的呼吸,靜極生慧,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想想也覺得蠻有意思,遠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A股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輪大牛市!想想兩年以前,同樣的股票,價格打折不到三分之一,卻無人問津。想想兩年以後,同樣的股票,價格乘以三倍,卻是炙手可熱。股票變了嗎?顯然沒有。變的是什麼?人心!

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一個大牌對沖基金合夥人,給手下傳閱的一封信,摘錄一段:“他們的判斷仍是基於事實和數據這兩個基本維度,而他們參與的這場投資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上展開的”。

私募基金經理劉強:我們該向股神學習什麼?

山不在高,有人則靈。這話一點不假。 2015年五月初,來自全世界的幾萬名巴菲特粉絲們集會美國小鎮奧馬哈,儼然是一場價值投資者們的大聚會。我們千里迢迢從遙遠的中國飛到這裡,究竟是為了什麼?我也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在和巴菲特的校友Donna教授交流時我想明白了很多問題,分享給大家:

一、巴菲特是不能複制的。學巴菲特者生,複製巴菲特者死。其實,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也是一直在跟隨市場與時俱進的。在對巴菲特投資理念形成影響最大的三個人中格雷厄姆主張用低價去買入具有安全邊際的小公司費雪則讓巴菲特轉向了更加註重公司管理層的選股方法。當然,對巴菲特影響最大的其實還是他現在的合作夥伴,芒格。他告誡巴菲特與其用低價去買入一家差的公司,不如用合理的價格去買入一家出色的公司這讓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有了質的飛躍三位老師,巴菲特把他們的投資理念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風格,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所以,名師指路固然重要,但自己的悟性才是成功的關鍵。

二、以戒為師的重要性。巴菲特能在血雨腥風的資本市場活到50年,靠的不是鋒利的快刀,也不是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反而靠的是他的以戒為師,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資機會。這讓他錯過了1999年的美國互聯網大牛市,但也讓他躲過了互聯網泡沫的大崩盤。只投資於簡單的看得懂的商業模式,只投資於有護城河的有安全邊際的公司,簡單加上堅持,巴菲特的淡定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對於我們這些職業投資者來說,缺少的不是發現機會的能力,而是放棄機會的勇氣學會放下,學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學會以戒為師,我們才能成為投資馬拉松的最後大贏家。

三、誠信是巴菲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爾虞我詐的資本市場裡,大家似乎都在拼誰聰明,拼命想佔別人便宜,而巴菲特恰恰相反,他的真實和誠信讓他成為了真正大智若愚的真人。在每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信上,巴菲特從來不是只報喜不報憂,反而會把自己今年投資中的遺憾坦誠的告訴所有股東,這種海納百川(微博)的胸懷和坦誠的做人原則在大多傲慢自負的基金經理中實為罕見。厚德載物,你的道德水平決定了你可以承載的財富,這話一點不假。在Donna教授眼中,巴菲特是一位幽默,風趣,沒有架子,讓別人感到非常舒服的智者。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掌管那麼巨額的財富。

四、投資股票的精髓不在於關注盤面,而是在於背後的調研和超級耐心的等待。巴菲特很少關注股市盤面,他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尋找出色的上市公司,然後耐心等待市場對它錯誤的定價時,重倉買入,長期持有巴菲特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他從來不擔心他買入股票後交易所停牌五年,因為他買的公司都值得他持有一輩子。對比一下我們國內投資者的短線追漲殺跌,投資的境界差距可見一斑。有意思的是,巴菲特覺得自己最大的缺點恰恰是缺乏足夠的耐心,他坦誠他聽別人說話很難超過五分鐘,看來股神也是個急脾氣啊。

五、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到底是否適合於中國?這個恐怕永遠沒有答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個投資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巴菲特。我本人是個利弗莫爾迷,和大起大落的投機天才利弗莫爾相比,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和財富量級其實遠不及當年的利弗莫爾。但天資更好的利弗莫爾最終自殺身亡,而大智若愚的巴菲特卻是善始善終,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人生的成就並不完全取決於你的智商,而是取決於你的人生智慧。慢就是快,做投資領域裡的烏龜,而不是著急的兔子,你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多點共振系統簡介——逍遙劉強

多點共振交易系統包括投機哲學.大局觀.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交易規則交易心態幾大部分。當道幾部分發生共振時,才是比較好的交易機會。需要強調的是,每個人部可以設計自己的多點共振,我的只是參考,只有你自己總結出來的多點共振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

關於投機哲學

1.理解投機的本質是什麼?期貨投機的本質是幫助市場發現商品合理的價格。只有改變自己的競爭性思維,用創造性思維去看待投機,我們才能看清投機的本質

2.投機中道和術的關係?道為投機哲學,可以照搬學習,但術即為自己的交易系統,是獨一無二的,必須依據自身的特點去實踐總結,特別是要把自己的優缺點都融入到自己的交易系統。

3.投機的大道就是無為的狀態。不去為過去的行情而扼腕嘆息,也不去為將來沒有發生的行情而去杞人憂天,真正的無為狀態應該是活在當下,只去分析當下的價格成交量和持倉量,並作出相應的對策。只有當下的事情才是真實的。

4.如何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績? 1期貨是門實踐科學,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實戰經驗總結才能建立初步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績。 2 交易系統只是個大綱,它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去變化,設有一成不變的交易系統。 3每個交易系統只能適應一部分行情,要耐心等待適合自己的行情出現時才去交易。

關於大局觀

1.何為大局觀?就是站在世界政治的角度看投機。 1美國主導世界經濟。 2 中美歐博弈。 3金融是一場政治戰爭。

2.從全球熱錢的投機流向來看投機。 1全球貨幣氾濫,熱錢流向最賺錢的市場。 2熱錢的主導思路是對沖思路。

3.從中國國情的角度看待投機。 1在中國市場中,中國政府的態度至關重要。 2在中國,政治因素大於經濟因素。 3很多商品是由代表中國政府的國企來壟斷的。

關於基本面分析

1.理解何為基本面?投機者需要分析的是商品未來的供應和需求。不是現在,而是未來

2.當市場出現對未來基本面預期錯誤時,才會出現交易機會。這種機會只有兩種:未來供應大於需求,目前價格還在高位,出現機會。未來供應小於需求,目前價格還在低位,出現機會。

3. 了解基本面的方式:親身在現貨企業了解整個產業鏈;向資深現貨商諮詢;從期貨公司研岌郜獲取信息。

關於技術分析

1.約翰墨菲的《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是基礎,需要熟讀。

2.技術分析的精髓是找市場的趨勢性機會,而關於突破的判斷是技術分析的核心

3.技術分析中的重點是K線,成交量和持倉量。成交量:多空短線廝殺的激烈程度持倉量:多空對未來價格的分歧程度持倉量大幅增加,價格一旦突破,大行情的機會很大。行情的轉折點:成交量大幅增加。

4.資金流向分析也是技術分析的一部分。當市場投機主力與現貨商的意見一致時,往往發生大行情。

關於交易規則

1.投盜收益=P*R*B.1P成功率,通過共振法提高。 2B倉位率,盈利時重倉,虧損時輕倉。也就是浮贏時加倉, 虧損時不加倉。 3R盈虧率:大贏小虧,止損止贏。 4三者是乘法關係,必須都要努力成為正數。

2.當多點發生共振時,才去交易。

3.多頭市場做多,空頭市場做空。

4.一次只做一個品種。

5.整個交易系統中的交易過程試倉.建倉.加倉.止損.止贏。

關於交易心態

1.防守第一,學會放棄行情。抓大放小。

2.浮贏才能拿住單子

3.盈利單不能變成虧損單。

4.處理好交易和生活的關係。

5.尋找生活中的愛好。運動.讀書和旅行是比較好的減壓方式。

6.賺到錢要及時獎勵自己。

7.要建立自己的期貨圈子。和什麼人在一起,決定了你的思路層次。

finance.ifeng.com/a/20150724/13862510_0.shtml

====

金融市場圈近日瘋傳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逍遙劉強,因在本輪股災中在高位滿倉,做多期指和配資買股票,最終導致破產。於7月22日在北京華貿中心酒店頂樓平台跳樓自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期貨界權威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證實,劉強自殺確實屬實。該人士是劉強熟識多年的朋友,對此表示非常難過。此外,還有多位劉強的好友今天下午在朋友圈對劉強自殺一事表示震驚和惋惜。但目前界面新聞記者尚未聯繫到劉強的家人。

  一位劉強的師兄和朋友透露,劉強患有抑鬱症,曾經在大理修養三年來治療調整,一度以為已經痊癒。 “如果繼續留在大理就好了,他不應該再回北京。”這位朋友表示,希望大家多多傳播並澄清,“我這位才華橫溢的師弟,不是因為虧損破產才跳樓。”
  另有劉強好友透露,劉強在上個月曾經轉讓自己一直苦心經營的茶樓。

劉強生於1979年11月25日,今年36歲,為瑞林嘉馳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北京逍遙投資工作室創始人,有著近20年的期貨股票投資經驗,曾供職於股票私募、報社記者、期貨私募,其自創的多點共振操盤系統曾創下在一年中資金賬戶增長20倍的輝煌記錄,在期貨圈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一位期貨界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劉強予人的印像很隨和,平易近人,曾有機會一起同住,劉強聊了一些關於佛學的東西,感覺頗有底蘊沉澱,“不像會自殺的性格。”

  劉強7月7日於他的博客中寫下一篇《對於這次A股股災的幾點反思》。從這篇文章的開頭即能看出他當時處於多種情緒疊加的臨界狀態。這些情緒包括他對自己的沮喪和懷疑,對相關方的憤怒,對現狀的極度無可奈何。

  他在博文中這樣描述他自己:“整整兩週時間,我沒有發一篇微博,為什麼?因為我在痛苦地反思!”

  劉強在此篇博文中稱,此次股災顛覆了他的很多投資原則,讓他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多次懷疑他自己是否還適合這個市場。

  劉強曾於今年3月在其博客發布一則資金募集公告,由其擔任基金經理的瑞林嘉馳4號對沖基金今年3月5日開始募集資金,認購門檻為100萬元。
劉強在新浪微博上認證為“逍遙劉強”的賬號上留下的最後一條微博,為7月17日上午8點57分轉發的一條“利弗莫爾的一生軌跡,作為一名交易者值得好好反思借鑒的一張圖”的微博。傑西·利弗摩爾(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 )是美國20世紀早期最有影響的一位證券交易商。

利弗莫爾於1940年11月在曼哈頓的一家飯店大醉後,給他的第三任妻子寫了一封8頁紙的信,文中稱“我的生活是失敗的”,然後在飯店衣帽間自殺身亡,身後留下的財產不足10000美元。

  劉強在其博文的末尾留下一句警示投資者的話語:活著就好!

==============

段永平和他的門徒們      2018-07-28

他一直努力地保持著自己的神秘氣質,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今天,創業兩年的拼多多將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定價19美元,估值約240億。而其CEO黃崢也被人們戲稱為“杭州80後新首富”“拋棄你的同齡人。直到黃崢在此前的採訪中無意提到“對自己商業教育影響最大的,是段永平”,人們才突然喚醒了關於這位60後老企業家的記憶——

是他打造了火遍大江南北的“小霸王學習機”;是他創立了家喻戶曉的“步步高”;是他在網易最底谷的時候成功投資;是他在黃崢還是nobody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去和巴菲特共餐;也是他的嫡系門徒掌舵了OPPO、vivo,統領了中國手機的半壁江山。

不吹,不黑,60後段永平走了一條異於其他企業家的路。李書福、許家印、孫宏斌等“同齡人”至今奮斗在第一線,段永平卻早已隱居幕後,通過將自己前半生所領悟到的商業真諦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年輕人的方式影響著現有商業格局。

除了彭博商業周刊去年的那次以“神秘富豪”為題的專訪,段永平鮮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但他的商業智慧正被他的門徒傳頌:“在我的天使投資人裡面,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段永平,他不停在教育我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再把事情做正確。

1977年,中央決定正式恢復高考,全國上下一片沸騰。那一年的高考是在冬天,歷時近1個月。據統計,當時報名要求參加高考的中國青年多達1000餘萬人,最後共有570餘萬人參加考試,而最終錄取的人數只有27.297萬人。

段永平就是這27萬分之一。而這27萬勝者中還包括了日後成功投資騰訊、百度的IDG熊曉鴿、萬通地產董事馮侖以及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1978年他進入了浙江大學無線電工程學系,成為了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段永平被分配到國營的北京電子管廠工作。

沒過多久,他就放棄了這個鐵飯碗。當時半導體集成電路正在迅速取代電子管,段永平敏銳地意識到了行業的變化,最後選擇繼續進修。

他考入人民大學計量經濟學系深造,1988年畢業,取得了經濟學碩士的學位。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不折不扣的高學歷人才,絕對的“少數派”。

走出校門後,有著經濟學眼光的段永平,看到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機遇。隨著孔雀東南飛的熱潮,他也南下來到了廣東省中山市,憑藉高學歷出任怡華集團下屬企業日華電子廠廠長一職,這就是日後聲名鵲起的“小霸王”前身。

然而在段永平接手這個廠的時候,它只是一個年虧損200萬元的爛攤子。 1983年,任天堂推出了被稱為“紅白機”的FC,推出了魂斗羅、超級瑪麗等現象級遊戲。 80年代末,一些紅白機開始流入國內,但由於價格高昂許多人都買不起。

段永平當時看中了紅白機這個遊戲市場,決定徹底轉型,專攻電子遊戲機。於是他立刻帶領工廠開始仿製紅白機,做出來的產品性能幾乎一樣,但價格只有任天堂的FC的四分之一。 1993年,他又創新性地加入鍵盤,這也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小霸王學習機。

為了打響知名度,段永平在廣告上下了很大功夫。他邀請到了當時的功夫巨星成龍為小霸王背書,一句“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小霸王”的廣告詞讓小霸王學習機、复讀機火遍大江南北,成為很多城市家庭的標配。

據說,當年小霸王的火熱程度,導致大年三十工人加班趕產品,還是供不應求。 “全國各地來拉貨的車隊能拍一公里,等個幾天都沒有貨是常事兒。”

很快,小霸王的市場份額逼近80%。到1995年,小霸王的收入已超過10億元人民幣。

而段永平善於分配利益、讓跟著他走的人都有財發的氣質在這一時期已經顯露:當年段永平給工人們的年底分紅都是用報紙包現金,光報紙就用了十幾摞。

小霸王的成功,奠定了段永平基本的商業邏輯:後發製人,專注產品,著重營銷,線下銷售。在以後的創業中,他復制了並發揚了這套打法,實踐證明,他是成功的。

到1995年,小霸王已經從一個年虧歲200萬的小不點兒,變成了一個“大霸王”。然而,締造了這段神話的段永平,卻並沒有同步實現自己的財富自由。

段永平在小霸王只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並非利益共同體。凌駕於企業之上的怡華集團多次否決了段永平的股份制改革請求一氣之下,段永平在小霸王最輝煌的時刻提交了辭呈。

職後的段永平,幾乎帶走了小霸王所有的中層幹部,跑到與中山一江之隔的東莞長安鎮,成立了步步高電子有限公司。跟著他出來創業的六個人裡就有後來OPPO的創始人陳明永、vivo的創始人沈煒和步步高現在的CEO金志江。

當時小霸王找到幾位準備離開的中層幹部,問他們為什麼不留下來繼續發展,一位部長說:“船長不在船上了,水手們不知道船會開到哪裡去,所以要求下船。”

失去段永平後的小霸王則迅速陷入深淵。不僅被段永平抽空了中層,到1997年,小霸王的24位經銷商又集體投奔步步高。僅僅兩年多,小霸王便黯然失色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段永平的步步高幾乎完全複製了他在小霸王時期的商業打法:後發製人、專注產品,著重營銷,渠道銷售,而且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步步高,段永平最張揚的就是他的廣告營銷策略了。

在九十年,央視新聞聯播後的五秒廣告時間,就像美國的“超級碗”比賽間廣告,被看作是眾多廣告主的黃金夢想。如果能拍下這個時段的廣告,任何企業都會立刻在全國打響知名度 ,創造自己的財富神話,同時也會被冠以“標王”的稱號而載入史冊。

段永平顯然不想錯過這個電視廣告的歷史機遇。

1996年,初出茅廬的步步高就以8012.3456萬元的競標價格打響了知名度。雖然沒有最終成為標王,但是這展現了段永平在廣告市場上的野心。

1998年,當段永平回到競標現場立志當標王時,卻遇到了另一個強勁的同行對手——胡誌標的愛多。

愛多是當時國內銷量最大的VCD生產品牌,年銷售額16億元,也是步步高的直接競爭對手。據愛多財務總管林瑩回憶,在競標最後,就是胡誌標和段永平兩個人在較勁。最終胡誌標的愛多以2.1億元的瘋狂天價獲得標王,這顯然超出了愛多自身的承受能力。

當時的胡誌標並沒有清晰的商業規劃,競標頗有衝動的因素,最終他也為自己的不成熟付出了代價。不久後,愛多因資金鍊斷裂無以為繼,胡誌標也因涉嫌商業欺詐被警方拘捕。

在隨後的1999年和2000年,步步高都成為了央視的標王。段永平邀請李連杰演唱的步步高主題曲隨著廣告,讓步步高品牌變得家喻戶曉——“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

段永平也走向了作為企業掌門人輝煌的時刻。

步步高,除了產品營銷打法上有鮮明的“段氏章法”,企業管理上也是按照段永平一貫的“有利益一起分享”的風格。

在創立步步高時,段永平吸取了小霸王的股份制教訓,提出員工股權制的設想,把自己的股份稀釋給所有員工和代理商,讓大家一起持股,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強綁定在一起。在這種設定下,段永平後來只佔步步高17% 左右的股份。

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南方,民營資本空前繁榮。改革春風吹滿地,到處都是新奇蹟。草莽英雄,很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都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造富神話。

不過很多企業來的快,去得也快,他們因為第一批吃螃蟹而極速成名,又因為不懂商業規則、貿然激進而轟然隕落。

段永平在第一批民營企業家裡算得上市一股清流。拿了兩屆央視標王后,段永平就淡出了廣告營銷的市場,因為“名氣已經夠大了”。他專注做產品,也不想把企業做得特別大,也不天天算著上市,為人低調謹慎,維持著一種特有的老成持重式的精明。

在外界眼裡,這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商人,他信奉唯物主義,沒有宗教信仰,有時候會帶點不可知的神秘主義。 “天肯定是存在的,究竟是哪個是上帝,就不曉得了。所以,我什麼都不信。”

段永平常常說自己“胸無大志”,沒想過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在2016年他寫給浙大畢業生的講話中,他解釋了自己的哲學:“大”是好大喜功的大,所謂胸無大志,是說要腳踏實地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段永平成功後的百無聊賴,或是一種前輩對後輩的勉勵減壓。段永平後來總結自己的成功哲學只有兩個字——“本分”。不過不管外界怎麼看,段永平自己對這套哲學是相當確信,並在他的四位門徒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拼多多黃崢說自己是段永平的第四個徒弟,另外三個徒弟,都是段永平在步步高培養起來的:OPPO的陳明永、vivo的沈煒,以及步步高教育的金志江。

陳明永和沈煒都是段永平在“小霸王”時期就就跟隨他創業的早期員工。他們現在分別是OPPO和vivo的掌門人,這兩家手機的出貨量如果加起來,會超越華為、小米,成為如今中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商。而它們的前身,都是步步高系拆分出來的獨立公司,是段永平的嫡係部隊。

1999年初,隨著步步高業務的不多拓展,段永平出手對公司進行了改制,將三大業務按照人隨事走、股權獨立、互無從屬的原則,成立為三家獨立的公司。分別是黃一禾(黃一禾如今退休,由金志江接班)的步步高教育電子、陳明永的步步高視聽電子以及沈煒的步步高通訊科技。三家公司分別側重點讀機、學習機;VCD、DVD;以及無繩電話、步步高手機等業務。

段永平在三家各持有10%左右的股份,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他們還共用了步步高的名頭和步步高原來80%左右的生意渠道。

段永平回憶起步步高的成功,曾說自己很佩服娃哈哈,自己到新疆的小縣城去,這裡沒有可口可樂卻有娃哈哈的非常可樂。段永平把娃哈哈的“產銷聯合體”的模式,複製到了步步高,和全國的渠道商建立了穩定的資本合作。

2002年,索尼、飛利浦等公司的DVD專利費事件大大震動了中國DVD行業,新科等品牌瞬間煙消雲散。這讓陳明永開始逐漸將核心業務轉移到通訊設備上來,他買斷了OPPO的品牌使用權限,並成立了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即OPPO手機。

沈煒的vivo則是步步高手機業務的後續品牌。為了品牌的國際化發展,沈煒逐漸用vivo取代了步步高的品牌標識。

金志江則一直在點讀機、學習機領域耕耘,專注兒童電子消費市場。後來推出了“小天才教育手錶”等產品,企業商標中如今還帶著“步步高”的名字。

不論是陳明永,還是沈煒、金志江,這三位段氏門徒的商業套路都與段永平如出一轍。它們都是專注做好一個細分領域的產品通過狂轟濫炸的廣告打開營銷商路, 然後在線下密集安排自己的網點佈局,而且至今都沒有上市。

OPPO 在世界杯期間找了巴​​西球星內馬爾為Find X拍廣告;vivo則在勇士奪冠后就找到了當家球星庫裡作為形象代言人;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學習的步步高點讀機少女,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廣告形象。

在這個互聯網營銷的時代,段氏門徒們還在沿用上個世紀營銷套路,最神奇的是,這種有點逆時代而行的方式,還挺有效

段永平從2002年定居美國開始,就退居幕後做起了甩手掌櫃。離開之前,他跟陳永明他們說:放手去幹,干好了分錢,幹不好關門,別有負擔。

這種大哥大式的情懷,也傳遞給了陳明永他們。

比如,陳永明在OPPO也同樣採用股權分配來激勵員工。據媒體報導,目前OPPO員工持股比例超過60%。 OPPO高管團隊中有人降職、調崗,但很少有人離職。

一位深圳手機廠商CEO曾如是談到段永平:“OPPO的那些省包老闆當年可都是段永平底下的兵,在這個體系段永平就是精神領袖。”一個經典案例是,在2012年OV功能機遇到智能機衝擊時,段永平下任務讓省包分攤庫存。 “很多省包都是幾千萬幾千萬的虧損,如果沒有那幫人力挺,OPPO就死在了庫存上。”

段永平如今在美國,住宅加州奧克蘭附近。他是金州勇士隊的鐵桿球迷。今年夏天勇士奪冠后,他還特意發了一篇博客慶祝杜蘭特獲得冠軍。 “直到我看到庫里為vivo代言的廣告我才知道,哦,原來我們請了庫裡。”

段永平說自己早就不過問國內的事,每年回國兩三次,都是找陳明永他們玩兒,也不談業務。據說幾家公司都還為段永平保留著辦公室的位子,聽說阿段來了,都會恭恭敬敬地叫一聲“董事長”。

2001年這個時間,對段永平來意味著巨大的轉折——段永平的美國綠卡突然被了批下來。

“綠卡是2000年我太太幫我在美國申請的,我以前以為拿到這個東西需要很多很多年,沒想到半年就批下來了。其實我也沒有很好的準備。但怎麼辦呢?批下來了又不能不來,因為在和太太結婚前我就答應過你要嫁我我就去美國,否則人家也不嫁我。不可能讓太太在美國,我在中國,那還要這個家幹什麼? ”

段永平的妻子是他上世紀80年代末在人民大學讀研究生時認識的校友,1993年到美國攝影界闖蕩,2000年時在美已穩定下來並頗有成就。於是在心理缺乏準備的情況下,2001年年中,段永平拿著綠卡到了美國。

“那個時候我就想,我將來要在這裡生活的話,我來這里幹什麼?我也不能整天在家里呆著。”他想到了投資。但是一開始他很迷惘,不知道那些操盤手成天在忙什麼。

他看了一些講投資的書,裡面講K線圖分析,講漲跌概率,講如何測市,看不懂。這時他看到一本巴菲特談投資的書,裡面說,“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於在買這家公司,買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資你看得懂的、被市場低估的公司”,他懂了。

“我投資任何一家企業應該跟我當年投步步高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從前做步步高投資的同時我自己也在做經營。”

他說,“其實在看巴菲特之前,這些理念本來就在我腦子裡,只是一看巴菲特也這麼想這麼做,而且靠這個做成了世界第二富人,我有了信心。不然不一定下得了手。你能理解吧?人們做一件事往往需要別人的肯定。”

段永平去美國之後一直非常低調。他再回到媒體的公眾視野中,正是因為和用62萬美元拍下了與巴菲特的一次吃飯的機會。

2006年,段永平成為了第一位與股神共進晚餐的華人。這條消息在中國網民圈炸開了鍋,一時間流言四起。有人說段永平是要去找巴菲特取經,有人說事作秀,也有人說他賺了中國的錢裝闊氣去硬充美國上層社會。

段永平自己認為:“我不是把跟巴菲特吃飯這事兒當生意,就是想給他老人家捧個場,告訴世人他的東西確實有價值。不像有些人想的討個秘方、錦囊妙計,哪天拿出來一看,就能發大財。“

然而這次飯局,段永平還帶上了他的“四徒弟”——黃崢。

本科畢業後,黃崢來到美國威斯康森麥迪遜大學進修計算機,而段永平也剛來到美國定居,把自己的目光從實業轉向了投資領域,並靠吃進網易股票,取得了傲人的成功。

段永平與黃崢的緣分,來自於網易創始人丁磊。

2000年網易在美國上市,然而上市即破發,遇到了互聯網泡沫破裂的蕭條期,股價暴跌,從上市時的15.5一路下跌,最低跌至0.48,跌幅達97%,其市值也從上市時的4.7億美金跌至不足2000萬美金。焦頭爛額的丁磊每天都在思索著怎麼才能賣掉公司,結果無人敢買。

2001年,網易正在在從門戶網站轉向遊戲,這麼做的原因是,網易需要一個護城河,“做遊戲技術含量高,對手抄不了”。丁磊在浙大的演講中提到,2002年6月,網易推出網絡遊戲《大話西遊2》,但用戶數並不多,他想中國誰的營銷做得好,他去請教他總可以吧。於是就翻開通訊錄,找到段永平的名片。

“丁磊不是來找我買股票的,他都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他聽誰說可能我對企業的理解還有些意思,所以來找我。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有一些問題,我比他大十歲,做的時間比他長,是過來人,教教小兄弟,吃個飯喝個茶,對我來說很簡單。”段永平回憶到。

2002年,段永平開始大量吃進網易股票,以不到1美元的價格前後購買了205萬股,佔網易的6.8%。

段永平回憶說,丁磊剛來找自己的時候,只是說想做網絡遊戲,所以想找自己這個曾經做小霸王遊戲機的過來人取取經。

機智且善戰的後生誰人不愛。阿段立刻就拿出了老大哥的樣子,“我想著他是個比我小十歲的小老弟,我就幫幫他。”

後來段永平發現,網易的遊戲策略市場非常大,而這家公司的股價卻被嚴重低估。於是自己決定重倉網易,幫助丁磊度過難關。僅兩年時間,網易憑藉遊戲業務起死回生,其股價飆升到了70美元,段永平得到了近100倍的投資回報。此後,”段菲特“的稱呼不脛而走,段永平的財富也在呈幾何級數地增長。

也就是在2002年,學霸黃崢從浙大畢業,準備赴美留學,去全球排名第8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碩士。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丁磊的人加他MSN,想諮詢他一個技術問題。黃崢回憶時說,“我當時以為是騙子。”這件事之後,黃崢和丁磊漸漸成了鐵桿網友。

去美國以後,丁磊介紹了黃崢和段永平認識,因為住的近,黃崢還幫段永平做一些投資。

2004年當他準備畢業時,面臨著艱難選擇:他可以進入微軟或者谷歌。黃崢有些發愁,就請教了段永平。段指點他選擇了當時未上市的谷歌,而非如日中天的微軟。段對他說:“Google看起來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對你想要未來創業也是有好處的。去的話至少呆三年,因為一兩年是沒法真正進入重要的崗位真正了解這個公司的。”黃錚在谷歌的三年,因為跟隨谷歌上市而擁有了百萬美元身家。

2007年,黃崢決定回國創業,段永平把步步高的一塊電商業務給了黃崢,黃崢成立歐酷網,由步步高控股。一開始,歐酷只出售步步高電子教育產品還有OPPO藍光播放機。歐酷最早的域名聯繫人上,留的電話就是OPPO 的總機。 2010年,黃崢賣掉了歐酷,創立了樂其,幫助淘寶或者京東公司開拓市場服務;之後他又創建了一家遊戲公司,在微信平台上提供角色扮演遊戲。幾家公司都還算成功,黃崢也實現了“財務自由”。

除了網易、拼多多,段永平還有兩筆著名的投資——蘋果,茅台。段永平是巴菲特的忠實信徒。他相信價值投資理念,從不投機,不投自己不懂得領域,對有把握的企業會重倉出擊,長線持有。

2012年,當時蘋果市值3000億美元左右,段永平和OPPO、VIVO員工重倉抄底蘋果。段永平在2014年買茅台時,有網友問他什麼價格買入合適,他說,現階段以130、160還是200買,從長遠來看都沒差別,茅台現在市值才1000多億,以茅台的質量文化和生意模式,遲早會掙到300億。四年過去,茅台2018年的利潤估計會達到300億,而市值已超過9000億。

至今他還保留在在網易上寫博客的習慣,他的博客有275位博友,雖然不常發博文,但每篇都有過萬的閱讀量和幾十條評論。其中很多內容是關於他對蘋果的思考。當然,他的博客也帶有“60後”的氣質,會分享“養生”相關的內容,比如《散步多長時間減肥最有效》《長睡和久坐帶來的早死風險與吸煙酗酒相當》。

有網友在博客中問他,為什麼看好充斥著假貨和次品的拼多多?段永平說:“我還沒用過拼多多但我對黃崢有很高的信任度! 給他10年時間,大家會看到他們厲害的地方的。”

這是他對黃崢們的絕對信任。

而他最近的新角色,則是一個職業慈善家。他說在他從事投資幾年後,他忽然意識到,“眼看著錢越來越多,怎麼想怎麼都覺得是一個禍害,一個麻煩。”

2005年,段永平夫婦在美國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主要負責教育領域的慈善捐贈。 2008年9月,他們又在中國註冊了心平公益基金,同樣也是用於教育。

於此同時,段永平還是中國累計向大學捐贈最多的校友,他曾經向自己的母校浙江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共捐贈4.47億元。

對於自己的慈善行為,段永平從沒有表現出“中國首善”式的表演藝術家氣質,相反,他很接地氣,“我覺得做慈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就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要說什麼偉大的貢獻、榜樣,純屬胡扯,我從來沒想過要給誰做榜樣。”

《亞洲周刊》曾經評價說:回顧段永平十多年的企業生涯,夠得上跌宕起伏。無論媒體、公眾,大家都喜歡衝著他精彩的故事去。然而,業界對段永平的評價是兩個字,“保守”。

其實段永平並不是傳統的保守,他是一個極其理智的實用主義者。他把自己的界限劃分得無比清晰。圈內是他的自由之地,他熟悉、了解,豪情壯志、傾註一切,就像他在步步高的廣告上豪擲千金,在網易、蘋果和茅台的股票市場重倉買入;但是在圈外,則絲毫不亂碰,他陌生、遲疑,對新事物保持謹慎,對野蠻生長保持悲觀。

他常常說自己胸無大志,也不想做什麼改變世界的事兒,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快樂云云。

段永平曾經喜歡圍棋。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徐琳玲曾寫道:阿段最欣賞的是“石佛”李昌鎬,不可思議的少年老成和務實,找不到沒有激情的位置,唯一追求就是效用的最大化,用最穩妥、最平安、最簡便地把局勢導向勝利。這跟阿段的風格很像,下的是最平淡、最尋常、最沒有奇思妙想的著法——“本手”,沉、穩、準,步步為營,以靜待動,絕不輕易冒險,永遠留有餘地。

棋盤後,人在靜坐;棋盤前,棋子卻在烈火中廝殺在這方寸之間,人生的慾望、謀略、成敗、得失全都被圈定好了,段永平從來不允許自己到勝負手才分輸贏,他想要自己每一子都落得踏實,走的從容,收官之時,勝負也就清晰了。

黃崢現在還會時不時回憶起2006年那天,段永平和巴菲特在餐桌上的聊天。巴菲特讓他意識到了簡單和常識的力量,段永平則教他本分和平常心。

“他(段永平)說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他說用平常心來做事情會更好。”黃崢說到。

https://mp.weixin.qq.com/s/FXzuS6fU8AViu-cNkeOHYg

=================

中國隱形首富段永平的投資奧義:集中投資

作者:投資人生 | 2020 / 07 / 25

文章來源:雪球 | 圖片來源:Haowei

老實講,我不知道什麼人適合做投資,但我知道統計上大概 80~90% 進入股市的人都是賠錢的。如果加上利息的話,賠錢的比例還要高些。許多人想做投資的原因可能是認為投資的錢比較好賺,或來的比較快。作為既有經營企業、又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講,我個人認為經營企業還是要比投資容易些。

雖然這兩者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差別,但經營企業總是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犯錯的機會小,而投資卻總是需要面臨很多新的東西和不確定性,而且投資人會非常容易變成投機者,因此去冒不該冒的風險,而投機者要轉化為真正的投資者所花的時間則可能要長得多。

投資和投機其實是很不同的遊戲,但看起來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門,開賭場的就是投資者,而賭客就是投機者一樣。賭場之所以總有源源不斷的客源,是因為總有賭客能贏錢,而贏錢的總是比較大聲些。作為娛樂,賭點小錢無可非議,但賭身家就不對了,可是我真能見到好多在股場上賭身家的人啊。

以我個人的觀點,其實什麼人都可以做投資

以我個人的觀點,其實什麼人都可以做投資,只要你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價值在哪裡。投機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這是我不太懂的領域,也不打算學了,有空還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幾場高爾夫吧。

即使是號稱很有企業經驗的本人,也是在經過很多挫折之後才覺得自己對投資的理解有比較好了我問過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投資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他告訴我說:“不做空、不借錢,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東西。” 這些年,我在投資裡虧掉的美金數以億計,每一筆都是違背老巴教導的情況下虧的,而賺到的大錢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賺的。

作為剛出道的學生,書上的東西可能知道得很多,但要融會貫通還需要吃很多虧後才行所以,如果你馬上投入投資行業,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別因為一個錯誤就再也爬不起來。這裡我唯一可以保證的是,你肯定會犯錯誤的。

我對賺錢的定義是:回報比長期無風險債券還高

我個人的理解是:缺什麼,什麼就重要。投資最重要的是投資在你真正懂的東西上。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投在你真正認為會賺錢的地方(公司)。我對賺錢的定義是:回報比長期無風險債券還高。

一個人是否瞭解一個公司能否賺錢,和他的學歷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雖然學歷高的人一般學習能力會強一些,但學校並不會教如何投資,因為真正懂投資的人都很難在學校任教,不然投資大師就該是些教授了。不過在學校裡可以學到很多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如何做財務分析等等,這些對瞭解投資目標會很有幫助。無論學歷高低,一個人總會懂些什麼,而你懂的東西可能有一天會讓你發現機會。我自己抓住的機會也好像和學歷沒什麼必然的聯繫。

例如我們能在網易(NTES-US)上賺到100 多倍,是因為我在做小霸王時就有了很多對遊戲的理解,這種理解學校是不會教的,書上也沒有,財報裡也看不出來。我也曾試圖告訴別人我的理解,結果發現好難。又比如我當時敢重手買 GE(General Electric, GE-US),是因為作為企業經營者,我們跟蹤 GE 的企業文化很多年,我從心底認為它是家偉大的公司。

我說的「任何人都可以從事投資」的意思是,我認為並沒有一個只有某種人才可以的投資。但適合投資的人的比例應該是很小的可能是因為投資的原則太簡單,而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難的吧。順便說一句什麼是簡單的投資原則:當你在買一支股票時,你就是在買這家公司!簡單嗎?難嗎?

我想簡單地把我目前對投資的基本理解寫一下:

1、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所以同樣價錢下買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並沒有區別,上市只是退出比較方便而已。

2、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就是公司的內在價值買股票應該在公司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時買,至於應該是 40% 還是 50%(安全邊際)還是其他數字則完全由投資人自己的機會成本情況來決定。

3、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不是算法,是思維方式,不要企圖拿計算機算出來。當然,拿計算機算一下也沒什麼。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個人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護城河」是用來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業文化是「護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很強企業文化的企業可以有很寬的「護城河」。

理性地面對市場每天的波動,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自己的投資理由及其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對投資的理解就是這麼簡單。但這個「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實際上這個簡單非常難。

在這裡有很多問題是關於估值的,所以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我個人覺得,如果需要計算機按半天才能算出來那麼一點利潤的話,這投資還是不投的好。我認為估值就是個大概估的東西,如果要用到計算機才能算出來的便宜就不夠便宜了。

蒙格:從來沒見巴菲特按著計算機去估值一家企業

蒙格(Charlie Munger)說過,從來沒見巴菲特按著計算機去估值一家企業,我好像也沒真正用過計算機估值。我總是認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於判斷下行的空間,質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潤的來源,這也可能是價值投資裡最難的東西。一般而言,賺到幾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絶不是靠估值估出來的,不然沒道理投資人一開始不全盤壓上。 (當時我要是知道網易會漲 160 倍,我還不把他全買下來?)

正是由於質性分析有很多不確定性,所以多數情況下人們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當然,確實也有一些按按計算機就覺得很便宜的時候,比如巴菲特買的中國石油(601857-SH),我買的萬科(02202-HK),但這種情況往往是一些特例。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巴菲特確實說過偉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賣的,可是他到現在為止沒賣過的公司也是極少的。另外,我覺得巴菲特說這話的潛台詞是,偉大的公司市場往往不會給一個瘋狂的價錢,如果你僅僅是因為有一點點高估就賣出的話,可能會失去買回來的機會。而且,在美國,投資交的是利得稅,不賣不算獲利,一賣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稅,不划算。

無論什麼時候賣都不要和買的成本聯繫起來該賣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該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經賺錢了」。不然的話,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價錢就賣了(也會在虧錢時該賣的不賣)買的時候也一樣,買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這支股票曾經到過什麼價位最好不要作為你買的理由。

我的判斷標準就是價值。這也是我能抱著網易 8~9 年的原因。我最早買網易大概平均價在 1 塊人民幣左右(相當於現在 0.25),大部分賣的價錢大約在 30~35(現在價)左右。在持有的這 8 年到 9 年當中,我可能每天都會被賣價所誘惑,我就是用這個道理抵抗住誘惑的(其實中間也買賣過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賣的理由是需要換 GE 和 Yahoo。我會一直保留一些網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當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學會。事實上,我發現只有很少人會去真正認真地學,所以能學會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巴菲特反對的和他所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自己用很多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樣,所以比較理解他說的是什麼。

很難一句話解釋清楚,但可以用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說明。很多人用衍生性商品就好像去賭場當賭客,希望能夠快點賺錢。巴菲特用衍生性商品就好像在澳門開賭場,長期而言是穩賺的。不是每個人開賭場都能賺錢,但會開的人就行。也許賭場的例子不一定合適,但道理確實一樣。

投機,我也不是沒有過,但就是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討論股票,我都要跟人說清楚,是討論投機還是投資?是 for fun 還是 for money?如果 for fun 就沒有什麼可討論的,買你喜歡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會把房子賣了扛著錢去拉斯維加斯。我曾經在郵輪上用兩百塊錢玩了三個晚上,賺了兩千塊錢。如果你作為投資的故事來講,三天翻了十倍,這叫什麼故事?但你敢拿幾百萬這麼賭嗎?不敢。所以投資是另外的講法。

我從頭到尾真正投資過的公司最多五、六家,賣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一千多億美元市值,也才投資十來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絶對的集中。

創維(00751-HK)和我們算是同行了,他們這個公司到底怎麼樣我們多少還是瞭解的。由於體制的因素,我個人一直認為創維是中國彩色電視行業裡最健康的企業了。

雖然當時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東西並沒有因此改變。我們買創維時,市值好像還不到 20 億(我不太記得了,也有說 20 出頭的),我怎麼想都覺得便宜,就買了。我們是買到差一萬股到 5% 的時候停的,因為再買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黃宏生溝通一下,怕人家以為我要去搶人家的地。結果當時由於不太方便,最後我們就沒有再買。一直到前兩個禮拜才和黃老闆通了個電話,道個謝,問個好。

對創維而言,我並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錢的概念,對他們現在的業務情況瞭解的也不細,所以漲上來以後就一直在陸陸續續減持,現在可能還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 了。我覺得現在買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創維的價值,後面的錢應該是他們才能賺到的。

長抱 10 年是個很好的思維,選股時就該這麼想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持有蘋果(Apple, AAPL-US) 10 年或以上。實際上我買股票時還真沒有想過要拿多少年。我一般會給我買的股票定個大概的價錢,比如買 GE 時我就認為它至少值 20 塊,但我確實沒想過要多少年才會到。

蘋果所處的行業確實是個變化很快的行業。雖然我認為蘋果在競爭中已經處於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還是會很關切哪些變化有可能會改變蘋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給蘋果定個價的話,我大概認為蘋果也許某天會到 600 塊。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蘋果的獲利在兩到三年內大概就可以達到每股40~50 美元/年現在的獲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26 美元/年),也就是說蘋果的獲利能力會在兩三年內加倍一下,再加上那時每股現金100 多美元(現在大概每股60 多美元),給他個600 美元的價錢應該不算太過分吧?當然,蘋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 100 多美元的,反正到時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個投資的大決策就是在 1 月 21 號買進了蘋果,把去年賺的錢都放進去了。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或多或少地關心蘋果,但就是沒認真分析過,大概是因為自己老是滿倉的緣故。 1/21 由於是股權到期日,要釋放了不少資金出來,在壓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買蘋果的靈感其實是來自博友的提問記得前段時間我在這用蘋果舉過一個什麼股價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覺得蘋果值 5,000 億美元的話,那 3,000 億美元就是便宜,雖然他曾經只有 50 億美元的市值。其實我個人認為,蘋果有可能會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潤過 500 億美元利潤的公司(過多少不敢說)。也許蘋果會是第一家市值過兆美元的公司(這個取決於市場會有多瘋狂)。

說說我喜歡蘋果的一些理由。這不是論文,想到就說,沒有重點和先後秩序。

1、蘋果的產品確實把用戶體驗或消費者導向做到極致了,對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難以超越甚至接近(對喜歡的用戶而言)。

2、蘋果的平台建立起來了,或者說商業模式,或是護城河已經形成了(光軟體一年就幾十億美元的收入)。

3、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裡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Nintendo, 7974-JP)。

單一產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處: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將產品做得更好比較一下 iPhone 系列和 Nokia(NOK-US)系列。蘋果產品的單位開發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單個產品的開發費卻是最高的
材料成本低且品質好,大規模帶來的效益。蘋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極致的,同樣功能的硬體恐怕沒人能達到蘋果的成本。
通路成本低不是同業的不一定能明白這話的重要性,我是 20 年前從任天堂那裡學會的。那時很多做遊戲機的都喜歡做很多品種,最後下場都不太好。

4、蘋果的行銷也是做到極致了,連廣告費都比同業低很多,賣的價錢卻往往很好。

5、蘋果的產品處在一個巨大並還有巨大成長的市場裡。 (智慧手機市場有多大?你懂的!pad 市場有多大?你也會懂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蘋果現在其實還處在其成長的早期,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扣掉現金的話,蘋果的今年的本益比只有 12~13 倍,明年可能要到 10 以下了。當然,以上我說的這些點中,任何一點改變都可能改變蘋果,如果有蘋果股票的話,就要留心這些變化了。我想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不過,要認為蘋果能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遺憾為什麼以前一直沒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認為賈伯斯(Steve Jobs)如果請長假的話,對蘋果的業務不會有大影響。長期而言,沒有賈伯斯的蘋果可能會慢慢變成和別的同行一樣的公司。但蘋果的平台已經搭好,就像當年 3 大戰役已經打完一樣,賈伯斯在不在影響都不大了。

Apple 還有不少厲害的地方,例如:產品單一,所以效率高、品質一致性好、成本低、庫存好管理等等。我從做小霸王是就追求產品單一,特別知道單一的好處和難度,這個行業裡明白這一點並有意識去做的不多,我們現在也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比較一下 Nokia,你就馬上能明白產品單一的好處和難度了。 Nokia 需要用很多品項才能做到消費者導向,而蘋果用一個品項就做到了,這裡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產品和市場,往往喜歡很多產品,好處用於不同細分市場,用於上下夾攻對手的品種。壞處是一堆庫存,品質不好控制。單一品項需要很好的功力把產品做到極致,這很困難。因為難,大部分​​人喜歡多品項,就跟投資一樣,價值投資簡單,但很不容易。做波動,往往很吸引人。

蘋果現在手裡有 600 億美元現金,去年第 4 季的盈餘已經過 60 億美元了。如果蘋果達到 500 億美元以上的年利潤,5,000 億美元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兆只是一個說法,要看蘋果後續的發展情況。

我決定買蘋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們是不是還有可能成長,有多大的空間可以成長,威脅都可能來自什麼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現在的股價和過去的股價,儘量用平常心去看這家企業。以我的觀點看,蘋果年利潤有一天達到 800 億美元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覺得我買的價錢還很便宜。

蘋果的上升空間當然遠不如當年的網易,可當年的網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現在就算碰上了,對我的幫助也不大。蘋果這樣的公司難道還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麼?我只是突然想要認真看看蘋果,以前老覺得賈伯斯太厲害了,是個報時人,後來想明白,其實現在他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至少在未來幾年裡。畢竟我們是同行,雖然差距還比較大,但有些東西容易搞懂一些。

巴菲特說過,他一生當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達到 100% 。碰上一個是一個,反正賺錢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標(巴菲特講一年一個主意就夠了)有時候你感興趣的目標會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支股票,而且還是滿倉的,若是真正瞭解你所投資的東西,那麼下跌就和你無關了;沒目標時,錢在手裡好過亂買賠錢,如果一有錢就亂買,早晚都會碰上虧大錢的目標有合適的股票就買,沒有就閒著,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實我知道的東西少的可憐。我就知道巴菲特這條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羅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問我索羅斯(George Soros)那條怎麼樣,還不許我說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總的來講,看準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難下手,耐心等待總是有機會的。

價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買不可。我的觀點是,只有價格不太合理的時候才是機會啊有時候可能會等得很難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時候。巴菲特說過,最難的事是什麼都不做。他都覺得難,我們覺得難也就很正常了。

買股票當然要做量化分析例如一個公司有淨資產 100 億,每年能賺 10 億,這個公司大概值多少錢?大概就是你存多少的錢能拿到 10 億的利息(長期國債利息),再把這筆錢的數目打 6 折。

如果買 200 億長期國債的收入有 10 億/年,我會花 200 億去買個年利 10 億的公司嗎?國債是 riskfree(無風險)的,所以買公司的花費就要打折。越覺得不可靠的,打折就要越厲害,和我們平時的生意沒區別這大概就是巴菲特講的 margin of safety 的來源吧。長期利率會變,我一般就固定用 5%。

企業價值是未來現金流折現這未來有點模糊,簡單來講,假設先不談折現率。假設我確切的知道這個企業的未來企業的價值=股東權益+未來 20 年淨利潤之和。然後再進行折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大概估算就行。這種算法其實把成長性也算在內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長性的話(這部分有點難)。

股東權益指股東對資產清償所有負債後剩餘價值的所有權。它出現在財務報表的資產負債表裡,並等於資產減去負債。(淨資產,淨值)

若買的公司本益比是 10,那即使放著,每年也有 10% 的利潤(沒有計算公司的增長)。利潤拿來分紅也好,投資也好,比國債也高多了。這樣分析對不對?問題是本益比是歷史數據。你如果相信他未來一定有 10% 就可以。巴菲特買的高盛(Goldman Sachs, GS-US)以及 GE 的可轉換債券就是 10% 加 option,非常好的交易。

我在投資裡用質性分析確實比較多,這也是我和華爾街分析家們的區別。不能單純看數字,除非帳面淨現金多過股價了本益比=10 意味著要 10 年才能賺回股價,如果你想買的話,你必須認為 10 年內的平均年利潤要達到或超過現在的年利潤。在我眼裡看來,高本益比好像有點強弩之末的感覺。

我一般的目標是買我認為價值被低估 50% 或以上,價值應該是現在的淨值加上未來利潤總和的折現。

老巴成功的秘訣是他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歸根究底,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無論你看懂的是長久還是變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時就是好機會我有時也這麼說:投資很簡單,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業就算看一噸的書也不一定行,投資簡單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 DCF(Discounting Cash Flow,生命週期的總現金流折現)是唯一合乎邏輯的估值方法的說法其實這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意思不過是量化了對投資,我總覺得只有一樣東西最簡單,就是當你買一個股票時,你一定是認為你在買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裡10 年、20 年,有這種想法後就容易判斷很多。

不懂不做。我始終沒完全搞懂銀行的業務的風險到底在哪兒。美國的一些大銀行隔個 10 年、8 年就來一次大動盪,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索羅斯的東西不好學,至少像我這樣的一般人很難學會。老巴的東西好學,懂的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話。

巴菲特有很多保險和金融的投資,我基本沒有,因為我還不懂,總覺得不踏實。我投資了一些和網際網路相關的公司,巴菲特沒投資,因為他不懂。他認為可口可樂是人們必喝的,我認為遊戲是人們必玩的。航空公司還是不碰為好。航空公司的產品難以做到差異化,沒辦法賺到錢,長期來講沒投資價值。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錢。

便宜就買。如果連老巴都不信,你還能信誰?對自己覺得真正瞭解的公司,很少細看報表,但瞭解以前會看(至少是應該看)。我一般會先瞭解企業文化,如果覺得不信任這家公司,就連報表都不會看的。

我只是做我認為我能懂的東西(以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正好是大家說的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麼是科技股。任何人要買的話必須自己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不然你睡不好覺的。其實當我說一支股票有投資價值時,最希望有人來挑戰而不是跟進。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觀點。我投資不限於某個市場,主要取決於我是否有機會能搞懂。

如果 A 股有便宜我又瞭解的股票的話,我也可以買。不過現在我不太瞭解 A 股。要是那時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經發財了。如果你現在還不明白,你還會失去很多機會。買一支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買的理由往往就一兩個就夠了價值投資者買股票時總是假設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的話我是否會把整個公司買下來。

有人問過蒙格,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有點像我們說的平常心。問題是,不用閒錢對生活會造成負面影響。我從來都是用閒錢的。老巴其實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閒錢的態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會睡不著覺

我覺得對所謂價值投資者而言,其實沒有那麼考驗。他們也就是沒有合適的東西就不買了,有合適的再買,就和一般人逛商場一樣。我想每個人逛商場時一定不會把花光身上所有錢作為目標吧,我的建議就是慢慢來。慢就是快。

關於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本分,其實主要指的是價值觀和能力範圍。賺多少錢不是我決定的,是市場給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你賺的是本分錢,你會睡得好。身體好會活的長,最後還是會賺到很多錢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賺錢的人其實不快樂

關於市場:我認為抄底是投機的概念眼睛是盯著別人的。價值投資者眼裡只看投資標的,不應該看別人不過,作為投資人,我認為對總體經濟還是要瞭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經濟現象。

我個人認為大多數基金都很難真正做到價值投資主要是因為基金的結構造成的。由於基金往往是用年來衡量考核,投資人也往往是根據其上一年的業績來決定是否投進去。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現像是往往在最應該買股票的時候,很多基金卻會在市場上狂賣,因為股東們很恐慌,要贖回。而往往股價很高時卻有很多基金在狂買,因為這個時候往往有很多股東願意投錢進來。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費的,有錢時總想做點事,不然股東可能會有意見。

不要想去賭場贏錢,但開個賭場賺錢還是可以的,這是蒙格說的。巴菲特早就不看圖看線了,看圖看線很容易錯失機會。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巴菲特,不過大部分人都拒絶。

絶大多數人是不會改的。再說,這個做法也不一定就虧錢,虧的是機會成本,所以不容易明白。我見過做趨勢很厲害的人,做了幾十年,但依然還是「小資」。用蒙格的「逆向思維」想一下,你也許就對趨勢沒那麼感興趣了。其實投機比投資難學多了,但投機刺激,好玩,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喜歡投機。

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戰勝指數的時候,他可能已經失​​去平常心了我覺得好的價值投資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結果往往是好的價值投資者會最後戰勝指數。在任何地方投資真的都一樣的,你不認真瞭解你投的是什麼都會很麻煩。價值投資只管便宜與否,不管別人的想法,找自己懂的好公司,別的不要太關心。希臘發生的事和大家有點八桿子打不著吧?

我也不知道何時賣好,反正不便宜時就可以賣,如果你的錢有更好的去處。順便講一句,我個人認為抄底是投機的概念(沒有褒貶之意),價值投資者不應該尋求抄底。抄底是看別人,而價值投資者只管在足夠便宜的時候出手,不管別人怎麼看。

對我而言,如果一支股我抄底了,利潤反而少,因為反彈時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機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買萬科時,我們就正好抄到底了,買的量遠遠少於我們的原計劃。

對大盤的判斷很簡單。如果你有足夠的錢把所有股票買下​​來,然後賺所有上市公司賺的錢,如果你覺得合適,那這個大盤就不貴,不然就貴了分不分紅和是否有投資價值無關,如果你認為公司每股收益可以長期高過長期國債利率,這個公司當然就可能成為投資目標。投不投取決於有沒有更好的目標。

實際上,我買的時候是不考慮是不是有人從我手裡買的。我會想,如果這不是個上市企業,這個價錢我還買不買你如果明白這點了,價值投資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了,反之亦然。不能單靠本益比去推測公司未來的收益,不然會中招的舉個例子,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的本益比一直都很低(以前都在 5 倍左右),但債務很高,結果破產了。你如果想想一個非上市公司是否有價值(或價值是否能體現)可能就能明白你想問的問題。

寧要模糊的精確,也不要精確的模糊我覺得這就是大概估值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點精確的模糊的意思。意思就是 5 分鐘就能算明白的東西,一定要夠便宜。我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自己覺得便宜才買。比方說我認為 GE 值 20 元,我可能到 15 元才開始買一點,但到 10 元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大量買進便宜股票是需要運氣的。天天盯住股市時好像會比較難做到。

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本身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做投資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來自馬克恩的「價格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就是這家企業 the whole life 能夠賺的錢折現到今天價格就是現在市場表現出來的金額。怎麼去評估一家企業是否被低估,團隊我認為當然是重要的,還要看你這個公司有沒有很好的文化,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文化。

所以我買公司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大的辨別因素就是,這家公司的行為跟華爾街對他的影響有多大的關聯度?如果關聯度越大,我買他的機會就越低。華爾街沒什麼錯,華爾街永遠是對的,它永遠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如果自己沒了主見,你要聽華爾街的,你就亂了。

我的邏輯就是巴菲特的邏輯,原則上沒有什麼差異。差異是他熟悉的行業不等於是我熟悉的行業,所以他投的股票不等於是我要投的。去年他投了一家公司,我看了半天都沒有看懂。他投了以後,那支股票可能漲了 50%、60%。人家問我是否著急,我說不著急。為什麼?因為這不是我能賺到的錢

反過來講,例如我投網易這樣的公司,這也不是他能夠賺得到錢。再例如 Google(GOOGL-US),巴菲特也沒買。因為他對這個生意不瞭解,不瞭解沒有賺到錢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好後悔的。

如果你不瞭解卻敢投,第一你守不了那麼久,80 塊買的,可能100 塊、120 塊也就賣了,其實你也賺不了錢;其次如果你四處這麼做,可能早就虧光了。正因為沒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和企業身上賺到錢,說明你犯的錯誤少。

我的很多成功的投資,好像行業根本不相關,但是對我來說是相關的,就是因為我能夠搞懂它,知道管理層是否在胡說八道,企業是否有一個好的機制,競爭對手是否比他強很多,三五年內他會勝出對手的地方在哪裡等等,無非就是這些東西。看懂了,你就投資。

比如我也曾賺過松下(6752-JP)股票的錢, 7 塊錢買的,漲到 20 多塊賣了,放了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就是因為我是做這行,我做企業的很多理念來自於松下,我也拜訪過他們公司,也知道他們的缺點和優點,覺得這個公司不可能再低於7 塊了,而20 塊讓我覺得可買可不買、可賣可不賣。

所以,你作的投資都是跟你過去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你能搞懂的東西有很大的關係你的判斷跟市場主流判斷沒有關係,兩者可能有很大的時間差我判斷的是它的未來,而市場是要等企業情況好了才會把價格體現出來。

成長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投資的定義就是擁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簡單的概念就是「擁有」假設某家公司去年每股賺一塊,今年賺兩塊錢,成長率百分之百,有人說明年可能還會再漲。後年呢?後年不知道你如果是你自己的錢,把這家公司買下來,你會買嗎?你說只要後面有人買我的股票,你就會買。這就叫投機。

對於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我有一個最簡單的衡量辦法,我沒注意到是否巴菲特也這麼講過就是以現在這樣的價格,這家公司如果不是一個上市公司你還買不買?如果你決定還買,這就叫投資;如果非上市公司你就不買了,這就叫投機。

就像我當時買網易,我為什麼能夠在那個價格買到那麼多量,因為 NASDAQ 有個規定,一美元以下的股票超過多少時間就會下市,所以很多人害怕下市,就把股票賣出來。在一美元以下就賣了,因為他們怕下市。你知道我為什麼不怕呢?這就是我投資的道理

我買它跟它上不上市無關,它價格低於價值我就會買。步步高就沒有上過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賣了,這沒道理啊,很荒唐,你說我創立公司後只是因為它不上市就賣了,那我開公司幹嘛?

我自己懂一些基本財務常識,覺得大致夠用本分即自然,道法自然。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如果不玩遊戲也會玩別的的借錢是危險的,沒人知道市場到底有多瘋狂。我記得巴菲特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如果你不瞭解投資的話,你不應該借錢。如果你瞭解投資的話,你不需要藉錢。反正你早晚都會有錢的。

投資不需要勇氣,也就是說當你需要勇氣時你就危險了老巴的教導千萬別忘了:不做空,不借錢,不做不懂的東西!做空有無限風險,一次錯誤就可能致命而且,長期而言,做空是肯定不對的,因為大市一定是向上的價值投資者是會犯錯誤的。做空犯錯的機會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總會有一次犯錯的,何苦呢?

其實每個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如果每個人都沒做當初自己做過的傻事,結果的差異會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可以看看蒙格講的如何賺 2 兆美金的例子。蒙格也許真的心裡素質好,傳說曾經因為用margin 兩年內虧掉大部分身價(大概70 年代的時候),所以有了只需要富一次的說法,而蒙格大概可以算富過一次半的人了。

危機大概 5~8 年來一次,希望下一次來的時候你記得來這裡看一眼,然後擦擦冷汗,然後把能投進去的錢全投進去千萬別借錢!因為沒人知道市場瘋狂起來到底有多瘋狂。

巴菲特追求的是產品很難發生變化的公司所以他買了後就可以長久持有。但他也說過,如果你能看懂變化,你將會賺到大錢他說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付高一點的價格去買未來成長性好的公司,據說蒙格幫了很大的忙。

我們也不舉債。舉債的好處是可以發展快些。不舉債的好處是可以活得長些。反正你借不借錢,一生當中都會失去無窮機會的,但藉錢可能會讓你再也沒機會了

在理解的安全邊際內,如果還有錢,當然可以再買要注意的是,加碼和想買的人多了(股價漲了)沒關係,只和價值和機會成本有關。我認為巴菲特花錢買 BNI 好過把錢放在長期國債上。 BNI 有很好的現金流及一定的成長和大片的地產,長期而言年回報應該能超過 8%。

我非常在乎企業管理層的人品!剛剛進他們網站看了一眼。居然一家中國公司沒有中文網站,好像是給投資人設計的另外,也沒找到任何有關企業文化的描述。由於我不太懂這個行業,前面兩點看完我就不會再往下看了。我可能又失去了一個賺錢的機會。一般而言,太把「華爾街」當回事的公司我都很小心。

好企業在哪兒的經營理念都是很相近的,美國急功近利的公司也很多,中國公司也不都是急功近利。我本人很多年前就很反對沒事加班,我認為老是強迫加班的部門和老闆的管理水準有問題。而我終於找到巴菲特說的傻瓜能經營的企業的說法,其實是彼得・林區(Peter Lynch)說的,巴菲特在講話時引用過,為的是說明巴菲特投資時還是要買信得過的管理層。

前幾年到處講講沒啥壞處,企業文化是要不停的宣講才能慢慢深入到大家的骨髓裡的。當年尼克森好像講過類似的話。現在好像馬雲出來的機會已經少多了。有好的企業文化的公司往往應變能力要強很多。

我們小時候不敢憤青啊!能憤青就是社會的大進步。你要是覺得隨和吃虧,那可就說明你骨子裡不是隨和的人,世界上哪裡都一樣,最後成事的人都還是正直的人。這也是我喜歡 GE 的原因。 GE 的正直是在所有東西之上的。

我記得去上中歐的第一天,前院長張國華訓話裡講過一個故事。他說有個著名商學院(我不記得名字了)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想知道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什麼共同特性,結果發現什麼特性的人都有,但他們唯一共有的特點就是正直。

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文化不如步步高(002251-CH)文化的地方是,阿里要成為最大,步步高要本分一百年老店不意味著他就一定活到 101 年。這就像不能用本益比去預測明年的利潤一樣。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就有 150 多年的歷史,但只要注意到雷曼後期的企業文化,你就不會對他們的結局感到驚奇。

把企業文化真正印到企業上上下下的幹部的骨子裡又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了。威爾許(John Welch)的《贏》裡講了不少 GE 是怎麼做的阿里巴巴這方面做得非常好。這是一項幾十年或更長的工作,應該和企業的壽命一樣長,是一項重要但往往不那麼緊迫,常常被人忽略的工作。

巴菲特的意思是,如果商業模式好的話,庸才都不怕(老巴自己是很看重管理層的)。出入總是有的。我在公司裡是個反對派,幾乎做什麼我都會提反對意見。如果連我的反對意見大家都不怕時,做什麼我都會放心一些。

我最怕的就是當老闆說什麼大家都說「好」,那時公司就危險了。當然,這裡的前提是我認為我們同事很多都在許多方面比我強。如果認為自己是公司裡最聰明的人的老闆是很難認同我這個觀點的。

其實是不是第一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消費者在買東西時一般並不在乎誰是第一,他們在乎的是買的東西是什麼(消費者導向)。我記得當年我們買萬科時就有人問過我,說萬一萬科假帳怎麼辦。我說,以我認識的王石而言,他絶不是會關在房間裡和財務商量個假帳來騙股東的人。其實那時和王石不熟,現在也不算熟,就是直覺而已。

從做實業與投資是有很大差別的,做事情就是要做對的事情,從做對的事情的角度來看,首先你要確定你做的是一件對的事情,再就是做對一件事情還要看你的能力,但能力可以透過學習來提高。

無論是經營還是投資,想成功的基本法則是做事情不求快,但關鍵是找到對的事情,把它堅持下去。發現錯,馬上就改。例如有的事情現在有錢賺,但本身是錯的,那你就得馬上改,如果不改,那你賺的越多最後損失也越大。

廣告是效率導向的,就是把產品本身用儘可能高的效率傳達給你的目標消費群最不好的廣告就是誇大其詞的廣告,靠這種廣告的公司最後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消費者長期來講是個極聰明的群體。廣告能影響的消費者大概只有 20% 左右,其餘全靠產品本身

行銷對公司來講只能錦上添花,千萬別誇大其作用怎麼打廣告我認為主要取決於你的目標客群在哪裡。其實瞄得最準的廣告大概就是搜索類的廣告了,阿里巴巴這方面好像現在也挺厲害的。

本分和最大本身並沒有任何矛盾。事實上,我們公司做的產品大部分最後都是國內最大的,只不過我們不常提起而已。我們不提的原因是認為這不是我們用戶關心的東西,但這往往是我們關心用戶而產生的自然結果。

我個人認為,追求最大確實有點問題,因為他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方向,而且有可能和核心價值觀產生矛盾(例如有時可能不符合用戶導向等)。不過,阿里巴巴作為公司還比較新,等他真到了第一以後才能明白我說的問題何在,那時再改也來得及。

敢為人後的經典例子很多:蘋果的iPod 算是吧(之前mp3 早就滿街都是);iPhone 算是吧(手機不用說了);Xbox 算是吧(之前有任天堂,PlayStation 等等);PlayStation 算是吧(之前有任天堂,世家等);微軟(Microsoft, MSFT-US)的幾乎所有產品,國內的例子就不舉了,太多了,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了

品牌溢價我覺得是一種誤解。品牌只是物有所值而已當一個品牌想當然認為其有溢價時,會很容易犯錯誤,大多數人買有品牌的東西時肯定不是為了溢價去的所謂品牌其實就是某種(些)差異化的濃縮。早年我開的車就是屬於特別便宜的車,覺得都是代步,沒必要多花錢。後來偶爾有一次試了一下好車,第二天就去買了一部,因為發現確實差別好大。

我們認為消費者是理性的意思是從長期來看的,也就是說無論消費者眼前是否理性,我們都一定要認為他們是理性的。不然的話,你經營企業就可能會有投機行為,甚至會有不道德行為。

賣股票和成本無關,不知道當時的本益比,也不知道什麼是股價淨值比,想的就只有所謂未來現金流的概念(連折現都好像沒算過)。只有能看懂公司和生意才能做到這一點。一般買股票時會有個基本判斷,就是最少值多少錢(有點像巴菲特評中石油),到了以後應該看看到底應該是多少錢。

這些年有經驗也有教訓。以前網易每一次到目標後我都認真重新評估一次,不然不會拿了 8 年多。萬科到了基本價以後就沒有重新評估就賣了,少賺了很多股票掉的時候也是一個動力去重新評估自己持有的股票,看看買的理由是不是有變化(比如買過UNG(UNG-US),認真看過後發現買錯了,就賣了,不然的話,留到今天要多虧幾千萬)。

一般來講,市場形勢很好時,大概就是賣股票的時候了。不過,如果真是特別好的公司,稍微貴一點未必應該賣,不然往往買不回來,機會成本大

我不知道老巴是怎麼判斷的,但我判斷的是一般來講,當我買一支股票時,一定會有個買的理由,同時也要看到負面的東西。當買的理由消失了,或重要的負面東西增加到我不能接受的時候,我就會離場太貴了有時會成為離場的理由。如果所有的理由不變而只有價格掉到 10% 的話,當然是個好機會。但如果理由發生巨變的時候,也許有可能是要離場的。

我也不是很理解他這話的意思。我猜他大概是認為沒有人會真的出個誇張的價格的吧?我覺得如果有人出個 Google 的價格買步步高的話,我就說服全部股東賣給他了。不過我還沒出過價呢。有一次在巴菲特的 brunch 上,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有人問我如果巴菲特要買你公司你賣嗎?我說我不賣,因為價格高了對不起巴菲特,低了對不起我們股東。

賣的都是因為對公司還不夠瞭解。買的時候認為至少值得價錢,到了以後應該很認真地再研究一下。創維我們賺到不錯利潤的原因是因為不太好賣漲的還挺快。現在吸取教訓,開始好好研究一下 GE 和 Yahoo ,看看是不是可以永遠持有的股票。 (Yahoo 換了新的 CEO 後其實風險增加了,我自己的策略還是繼續賣)

當時還在想的就是可能買銀行的機會到了。可惜對銀行業務不太懂,下不了重手。下次如果有機會再和老巴吃飯,一定專門請教這類問題,怎麼才能搞懂銀行和保險公司。

有時買之前花得多時間,有時買後還要花很多時間,尤其是當目標的已經達到基本目標價以後,對其價值的判斷還是挺重要的比如,我對網易後來的發展就花了很多時間,不然不可能留到 120~140 倍才賣。我認真研究了網易,發現它股價在 0.8 美元的時候,公司還有每股 2 塊多的現金。當時面臨一個官司,也可能被摘牌,這裡面有些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多做一些諮詢。

就官司的問題,我諮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問類似的官司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得到的結論是,後果不會很嚴重,因為他們的錯誤不是特別離譜。很重要的是,這家公司在運營上沒有大問題。做足功課後,我基本上把我能動用的錢全部動用了,去買它的股票。敢大量買入網易的股票最重要的是對企業花了足夠的工夫,對公司、產品都有深刻瞭解。

我在美國買了一家做租車業務的公司,當時它的股價跌到了 5 美元,我花了半年時間去調查研究,發現這家公司股票每股淨資產有 50 多美元。我算了一筆帳,就算把淨資產打 5 折,還有 25 美元,最後我們買了 100 多萬股,這支股票最高到過 100 多美元。

能夠取得投資成功在於對巴菲特的理解,更在於堅持執行巴菲特的理念。 0.8 美元買網易股票的不單是我一個人,但堅持持有到 100 美元的就不多,所以發現價值有時候要靠運氣。

投資不在乎失掉一個機會,而是千萬不要抓錯一個機會在投資的對象價值大於價格時出手,這不叫大膽,而是理性花 5 元錢去買 10 元的東西,能說是大膽嗎?很多人在這個時候缺乏的是理性,而不是膽量

投資就是找到一個最好的公司,然後把你的錢投入進去既然你認為最好,不把錢投到這樣的公司裡,而把錢投到不好的公司裡,在邏輯上就是錯的投機和投資很大區別就是:你是在動用大筆錢還是小筆錢;其二,當股價下跌時,投機和投資的態度正好相反,投資者看到股價下跌,往往很開心,因為還有機會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東西,而投機者想的是這公司肯定是出什麼事情了,趕緊走人。

問巴菲特如果他買的股票一路買一路漲怎麼辦?如果買的股票下跌的話,還可以找到錢再去買,但後來它漲上去了,這樣你就買不到更多了。他甚至認為投資的時候買到底部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你買到底部後,股價就會一路買一路漲,這樣你就買不到最多的量。

真正的投資者,其實是希望,在允許的價值波動範圍內,在股票一路下跌的時候一路跟著買進,也只有這樣才能拿到更多更便宜的籌碼。

《雪球》授權轉載  

https://www.stockfeel.com.tw/%E4%B8%AD%E5%9C%8B%E9%9A%B1%E5%BD%A2%E9%A6%96%E5%AF%8C%E6%AE%B5%E6%B0%B8%E5%B9%B3%E7%9A%84%E6%8A%95%E8%B3%87%E5%A5%A7%E7%BE%A9%EF%BC%9A%E9%9B%86%E4%B8%AD%E6%8A%95%E8%B3%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