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誤讀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說的不是愛情

本以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描寫愛情的句子裡最浪漫、最長情的表達,可萬萬沒想到,搜尋她誕生的歷史,才知道,原來最初的她代表著一種更為悲壯、更為真摯的情感。

她從二千多年前的先秦穿越而來,那時風雲變幻,戰爭頻繁,特別在天下無主的春秋戰國時期徭役與兵役像擺脫不掉的惡魔纏繞在百姓身上。這句在現代愛情裡被無數次複製、粘貼的句子就是來自冷兵器時代的一首被收錄在《詩經》當中的戰爭詩,名為《擊鼓》。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詩的大意是徵人又要遠徵了,他的內心早已被戰爭的廝殺戳的千瘡百孔,可是生活在底層的士兵亦或百姓永遠處在被支配,被奴役的位置。所以,他除了把內心的埋怨變成一次次的自語以外,剩下的只有服從。
 
當一個人身居苦難之時,他不會去奢求絕對的幸福,而是鼓起勇氣,想一想是否可以讓苦難稍稍輕一點。

於是,征人想到如果我可以去服徭役會不會更好一些?的確,相比之下,走出國門去戰場與敵人短兵相接,能不能活著回來誰都說不清。而修建城牆工事似乎要稍微好一些,至少沒有出國。

其實,做苦力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超強的勞動負荷以及非人的待遇同樣讓老百姓絲毫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可遠赴戰場的戰士寧願受苦受累,也不願把鮮血灑在無謂的戰爭中。

然而,那個時期,不入帝王公侯家,缺少貴族血液的平民百姓,怎麼可能不被奴役?

好在,「同病相憐」最知音。無論在任何時期,人與人之間尋求一種情感上的相通,大多是在兩者境遇相仿的情況下產生的。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這是長期徵戰在外的士兵之間生死與共的情感。他們沒有政治家的野心與大將的風範,他們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

或許正像當下流行的「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夠了。然而,他們連最基本的願望也不能實現,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停的拼殺。因為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活著,是最基本的願望,也是權力。可終日殺戮讓每個人都在思想崩潰的邊緣掙扎。那時候,遠離家鄉與親人,內心的孤單與淒涼只有愁雲慘月相伴。

或許,唯一能得到安慰的就是戰友之間的溫暖與鼓勵,那才是活著的信心與勇氣。多少次,命懸一線。多少次,傷痛難忍,都是戰友的噓寒問暖讓彼此過了一劫又一劫。

所以,他們說好了,都努力的活著,頑強的活著,而且必須活著回去。

寫到這時,想到一個電視節目,報導的是一位八旬的老兵,用三十多年的時間為死難的戰友守護陵園的故事。

或許,普通人不會理解是怎樣的一種感情讓一個人用整個後半生來做一件看似沒有意義的事兒,但仔細想想,他們在戰場上一定是經歷過可以用生命來詮釋的曾經,一定是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烙印,否則又怎麼會用生與死的誓言相對。

這世上,沒有什麼比生與死更重要 !而在戰場上的那種「生死契闊,與子成說」,一定是戰鼓轟鳴,敵軍壓境。下一秒,有可能就是永別。

這時,一雙手緊握著另一雙手,幾乎用盡了全力,告訴對方:兄弟,好好活著,誰都不准死!

迴轉身看現代版的「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所表達的早已不是如此悲壯的,另人哽咽的兄弟之情,戰友之情,取而代之的是時下說變就變的愛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motion/p8b34j.html

=============================

解析:詩經·邶風·擊鼓——生死契闊,與子成說

四言詩——無名氏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衛國,致使我心憂忡忡。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可嘆相距太遙遠,沒有緣分重相見。可嘆分別太長久,無法堅定守誓言。

《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全詩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其中,描寫戰士感情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lkbj4pe.html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士兵間的誓言,你可曾知道?

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這是多麼美好的愛情誓詞啊,牽手共白頭。可你知道嗎?其實這句話原來是古代士兵對彼此的承諾,且這份並肩作戰,同生共死的戰友之情完全不亞於愛情你會不會很驚訝。且聽我細細道來。
 

這句話大意是:我們立下誓言,要同生共死,永不分離。我要牽著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出自《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這一首典型的戰爭詩,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全詩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伴隨著陣陣鼓聲,士兵們在練武場上跳躍刺殺,奮勇操練。過段時間,我也將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因為戰爭,我將被迫南行,看著那些被留在國都服役,修築漕城的人,我是多麼羨慕啊!他們雖然早出晚歸,辛苦勞動,也許動作稍微慢一點,都會招來一頓鞭子。但是他們至少能夠守在家人的身邊,穿著妻子做的衣服,喝到女兒煮的湯,若是不幸身死,還有人為他們收屍。可是,這一切,我都無法擁有

跟隨著大將軍孫子仲,去平定陳宋兩國的糾紛。有家不能回,這讓我一直憂心忡忡。行軍路上,作為最底層的一個士兵,我不知道何時停軍紮營?我也不知道我的戰馬去了哪裡?它不僅是我的坐騎,更是我的一個戰友,在戰場上,與我並肩作戰,下了戰場,陪伴我度過每個孤寂的夜,未來,它還要同我一起回家。我不能丟下它。四處尋找,我終於在一個森林裡找到它,它悠閒地吃草喝水,安靜極了。它是同我一樣嗎?因這連日的奔波而累了嗎?厭倦了這無休止的戰爭嗎?它也想回家了嗎?本來想著,找到它以後,一定要好好教訓一頓的,但是此時此刻,我只想陪著它在這裡躺一下。

就像「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描述的那樣,戰爭是殘酷的,隨處可見的鮮血,傷兵,耳邊是各種慘叫呻吟,
一旦撐不下來,倒下了,就再也回不了家了同行的士兵,我們彼此鼓勵,並肩作戰,戰爭結束,也許我們唯一的收穫就是這過命的交情吧!蒼天在上,黃土在下,我們在此立下誓言,同生共死,永不分離。讓我握住你的手,共赴戰場,最後一起老去。只是我害怕,我們會隨軍去往不同的地方,以後不再相見,我害怕,萬一你我活不到戰爭結束的那天,無法履行我們的誓言。

曾經看到過一段文字,一個縱橫沙場,軍功顯赫的大將軍,他說:「雖然是戰爭,讓我擁有了現在的一切,顯赫的地位,無上的權利,百姓的愛戴。也只有戰爭,才能讓我繼續擁有這些。但我此生最大願望就是願天下再無戰事,我的寶刀不再有出鞘的一天。」你聽到了嗎?從古至今,人們衷心祈禱「天下再無戰事」的聲音!

附:

《國風·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mey2kl.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