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腹瀉又是便秘,我有腸躁症嗎?【本文來自《台灣好食材》】2015年1月6日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腸躁症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大里仁愛醫院消化器內科主治醫師何尉旗表示,民眾如果腹脹、腹痛或排便不正常等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最好趕快就醫,確認是腸躁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究竟,腸躁症有哪些症狀?怎樣改善呢?

多吃高纖食物可改善腸躁症

《發生率,女比男高2、3倍》
何醫師指出,腸躁症是胃、小腸或大腸等消化系統運作不正常而引起的功能性疾病,並非發炎或感染所造成,發生原因尚無法確定,有人認為是大腸受中樞神經所影響,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而且經期時症狀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腸躁症雖然不像其他疾病會危及生命,也沒有引起或提高癌症罹患率的疑慮,但因症狀長期反覆發作,仍會造成病人強烈不適、影響生活品質。

《自我檢視常見症狀》
腸躁症常見的症狀如下,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症狀呢?
1.腹瀉:經常非常緊急,飲食後更嚴重。
2.便秘:似乎費很大的力氣,仍覺得解不乾淨。
3.有時腹瀉、有時便秘。
4.腹部經常脹氣。
5.糞便帶有黏液。
6.腹痛或絞痛,但排便或放屁後即緩解。
7.噁心、胸痛、消化不良等胃病症狀。

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 
他表示,腸躁症患者嚴重程度不一,在遭遇壓力或改變規律生活、例如旅遊、應酬、暴飲暴食、月經期間特別嚴重;醫師診斷時,先排除其他症狀類似的疾病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及癌症,通常患者需腹痛及腹瀉或便秘持續至少3個月,才能確診是腸躁症。

大部分的腸躁症可藉由飲食、運動及改變生活習慣舒緩不適感要,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纖維質有助於改善腹瀉或便秘,水分充足可使排便柔軟正常,少量、多餐、定時的飲食習慣比一天吃三大餐更適合腸躁症患者。

此外,運動可以減輕壓力,刺激腸道規律收縮與放鬆,有利於改善腸躁症不適症狀,但症狀不會立刻消失,此時可以藥物協助度過這段調整期。

https://tw.news.yahoo.com/%E5%8F%88%E6%98%AF%E8%85%B9%E7%80%89%E5%8F%88%E6%98%AF%E4%BE%BF%E7%A7%98-%E6%88%91%E6%9C%89%E8%85%B8%E8%BA%81%E7%97%87%E5%97%8E--014515886.html
======================================================
大腸癌

他排便習慣改變不在意 檢查已是大腸癌三期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 – 2014年12月25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五十歲出頭的男性病患,最近3個月以來陸續出現腹痛、腹脹、及間歇性腹瀉,醫師建議做大腸鏡檢查,但他不積極尋求幫助。直到上個月因嚴重貧血入院,後經接受大腸鏡檢查,證實為第三期的大腸癌,目前已接受左側大腸切除,並進行化學治療。

大腸癌逐年增加且年輕化

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高旭儒醫師表示,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成為台灣地區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而且近年來不但人數增加,更有患者年輕化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超過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

6大症狀當心是前兆

高醫師指出,大腸癌的誘發因子有:遺傳基因、家族性瘜肉症、結腸、直腸瘜肉、本身有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家族病史等。以及飲食喜好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精緻、低纖維的食物,導致糞便在腸內停滯時間較長。

另外,大腸癌的症狀會因人及部位而異,常見症狀有:
1)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交替發生。
2)糞便性狀改變/帶狀或細條狀。
3)大便帶血。
4)解不乾淨感覺。
5)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
6)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7)貧血。
8)全身無力或疲倦。

特別注意的是大腸癌初期常常毫無症狀,因此有以上危險因子,尤其是有抽菸、酗酒,年齡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如發現有排便不正常最好盡早就醫。

此外高旭儒醫師呼籲,大腸癌做好定期篩檢,就能早期發現治療。且早期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零期幾乎100%,第一期也有90%以上,因此,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
2成大腸激躁症 5年內得大腸息肉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1月5日 上午

大腸激躁症恐成大腸癌前兆!根據國內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的民眾,有2成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已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兆,這份研究更是首度證實大腸激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這份研究報告由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指導,已刊登在上月剛出爐的英國癌症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是國內首篇大腸激躁症盛行率研究,並證實大腸激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的風險。

陳秀熙表示,國內患有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多達百萬人,但病患大多當作是「壓力造成的拉肚子」,從未想過背後隱藏的癌症風險,過去醫界雖認為兩者之間有相對的因果關係,卻沒有實際的數字證明,而透過這份研究結果,能讓臨床醫師、病患更加警覺自己腸道排泄習慣改變帶來的風險。

陳秀熙團隊利用社區篩檢車,整合蒐集1999年至2004年共4萬筆社區篩檢資料,並追蹤相關病患至2009年共5年時間,扣除家族史、性別等因素,發現罹患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在5年內得到大腸息肉的機率達到21%。

根據統計,台灣每10位成人中,就有1位是腸躁症患者,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表示,大腸激躁症與大腸癌的症狀極為類似,都是腸道症狀出現明顯改變,許多患者第一時間都會認為自我診斷為大腸激躁症而忽略,「往往發現大腸癌已是癌末,往往治癒的機率偏低。」

吳明賢表示,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及臨床實驗證明,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只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就能快速發現病灶,這項研究能讓醫師在治療病患的過程中,提醒患者能主動進行大腸癌檢查,也就能更早抑制癌症的發生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楊瑞能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表面不正常增生的腫起組織其中1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癌化風險高,若不及早處理,多數會轉變成大腸癌,但只要切除大腸息肉,就能有效避免癌症發生。

楊瑞能指出,有些民眾認為「身體沒有異狀何必做篩檢」,但如果證實大腸激躁症與大腸息肉有關,民眾就能把這個病症當作警訊,及早就醫檢查,就能減少更多遺憾。
========================================================

大腸息肉年輕化 患者當心罹癌               中央社中央社 – 2014年7月21日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1日電)一家健診中心今天分析近4年健檢資料指出,不僅大腸癌檢出率上升,大腸息患肉者亦有年輕化,有症狀才做檢查,常常晚一步。

哈佛健診中心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納祖德表示,「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大腸癌」、「不菸不酒應該沒問題」這些想法,不切實際,因為大腸鏡檢出異常或病變的個案,雖然以於50歲到60歲的個案居多數,30歲到40歲卻愈來愈多。

2010年到2013年在哈佛健檢的3000多筆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檢測報告中,腸道異常比例有上升趨勢,2010年約為8成,至2013年則超過95%,異常且有息肉者,2010年約為18%,至2013年近倍數成長,約為34%,成長比例驚人。

進一步分析患有息肉的個案,2010年49歲(含)以下個案約占5成,到了2013年上升達到63%,顯然有年輕化的趨勢。

納祖德指出,腸道異常包含痔瘡、發炎、息肉等情況,息肉需視類型判斷是否可能轉為大腸癌,不一定都需要切除,如果是腺性息肉,最好盡速切除,以防轉變為大腸癌,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小心預防。

他說,因為飲食西化,高油、紅肉、加工食物攝取增加,以及現代人常見混亂作息,包含熬夜、三餐不固定、運動不足等原因,青壯年埋下致癌因子,可能由於細胞較年輕活躍的關係,腺性息肉、癌前病變的進程比長者快,是一大隱憂

納祖德曾診治1名患者4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患者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沒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卻自恃年輕,平常沒有明顯症狀,就疏忽篩檢的重要性。

大腸癌連續6年都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納祖德說,如果在零期發現,患者現5年存活率為86%,到了4期後即剩12%,不只存活率急降,後期可能會在腹部造口做人工肛門,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影響。

大腸癌篩檢工具包括糞便潛血、大腸鏡、乙狀結腸鏡,由於糞便潛血有偽陰性、乙狀結腸鏡只到腸道前60公分,納祖德認為,最好採用可全腸道檢測的大腸鏡,一旦發現增生性息肉,不論是否切除,都要1到2年檢查追蹤。1030721
========================================================
大腸癌不可怕早期治療存活率相當高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12月25日

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高旭儒表示,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是台灣地區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近年不但人數增加更有年輕化趨勢,呼籲年滿五十至六十九歲民眾,記得每兩年到轄區衛生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高旭儒表示,大腸為消化系統最末端器官,主要功能為把糞便中多餘的水分吸收後再將其排出。大腸全長約為一點五公尺,分四部分,近年隨著西方飲食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罹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高旭儒指出,大腸癌誘發因子有遺傳基因、家族性瘜肉症、結腸、直腸瘜肉、本身有潰瘍性結腸炎。曾有過身體其他部位癌症患者。飲食喜好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精緻、低纖維的食物,導致糞便在腸內停滯時間較長。另外,大腸癌症狀會因人及部位而異,常見症狀有排便習慣與糞便形狀改變、大便帶血、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全身無力或疲倦。

特別注意的是大腸癌初期毫無症狀,因此有以上危險因子,尤其是有抽菸、酗酒,年齡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如發現有排便不正常最好盡早就醫。

高旭儒強調,大腸癌並不可怕,做好定期篩檢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相當高,台灣採用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世界公認敏感度最高、效果最佳的檢查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
========================================================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8月24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但盛行率快速增加,很多患者未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在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症狀,有時大便形狀改變或排便習慣改變、解血便,或是不明原因貧血或體重減輕,有症狀才就醫往往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預防醫學教授喬·拉溫指出,增加運動,減少紅肉攝取同時補充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包心菜,蔬菜攝食比例超過肉類,如此在部分研究發現有助降低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為國人急速增加的癌症,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減少發生率,經由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息肉及腫瘤組織。

當大腸腫瘤轉移時可能出現腹部硬塊、腹水,容易轉移到肺或骨頭。八、九成的大腸癌來自於大腸息肉,大腸息肉是明顯之癌症前期病變,減少息肉發生或早期切除息肉可以有效減少大腸癌。大腸癌的遺傳病例少於一成,家族性病例約占四分之一,當一等親有一個病例,危險性為一點七倍,一等親有兩個病例則危險性更高。其餘多為散發。

在美國,建議民眾五十歲開始糞便潛血檢查,每年一次;大腸鏡檢查每五年一次。如果無法接受大腸鏡,則考慮五年一次大腸鋇劑攝影。大腸鋇劑攝影無法切片採樣,現在較少使用。台灣建議民眾五十歲開始,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驗,糞便陽性者接受大腸鏡檢查。目前標準的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較不受食物及藥物的影響,不只敏感度較高,也已大幅降低偽陽性的問題。

對於高危險群如家族性多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癌、大腸癌家族史、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已有腺瘤性大腸息肉者或曾罹患大腸癌完成手術後,建議提早開始篩檢,縮短篩檢間隔,至少每年做一次檢查。

然而是否單次糞便潛血陰性就表示沒有息肉或大腸癌?醫師指未必。部分息肉、癌症無法在單一次篩檢發現,更頻繁的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發現可以增加治療效益,減輕患者痛苦。
======================================================
最新研究-腹瀉便祕交替 恐為大腸癌前兆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1月5日

大腸癌為台灣十大癌症之首,醫師指出,由於國人飲食西化、不愛運動及作息不正常,讓大腸癌的罹患人數逐年升高,想讓腸道更健康,最好多吃蔬果增加纖維攝取量,若有家族史及愛吃肉的高危險族群,最好能平均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表示,大腸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被患者忽略,或是自我診斷為大腸激躁症,往往錯失檢查的黃金時間,像日前有名病患因自幼就會因壓力過大拉肚子,最近腸道拉肚子的次數變得更加頻繁,經檢查後,竟發現為大腸癌第2期,現在還與病魔對抗中。

他提醒,若腹瀉及便祕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病患都應提高警覺。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國內罹患腸癌人數以每年平均3%至4%的幅度成長,約1.5萬人罹患腸癌,比起歐美民眾高出1.6倍,比例驚人。

王輝明說,台灣人愛吃燒烤、醃漬物品,但這些食物在高溫、化學物質的交替作用下,就會出現致癌成分進而導致病患罹癌,除了呼籲民眾少吃這些東西外,他也建議,多攝取像是番茄、木瓜、鳳梨、香蕉、深綠色蔬菜等食物,不僅能抗氧化,也能清理腸道。

另外提醒民眾,晚上睡前4小時,最好不要讓腸胃出現過度飽足的情況,避免食物在腸道內囤積過久,也會誘發癌症。

醫師指出,若糞便出現暗紅色潛血、排便習慣突然發生轉變,都有可能是大腸癌前兆,但也無須過度恐慌,目前政府有補助50歲以上男性2年一次免費大腸鏡篩檢,透過定期追蹤,就能降低罹癌的風險。
========================================================
身體不適掉以輕心 當心癌症找上你         大紀元2015年01月03日

美國癌症協會專家近日總結出的「男人和女人最容易忽視的癌症症狀」,提醒大家要當心癌症的前兆。調查顯示,早期癌症病人正規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能高達70%—95%,與較晚期病人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只有10%—30%。
例如,有人身體沒有不適,發現尿液帶血色,簡單的以為是「上火」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很可能是大難臨頭,泌尿系統發生腫瘤的危險信號,應儘早檢查找出病因。一旦罹患了惡性膀胱癌,可能連命都不保。

出現肉眼血尿的病人患膀胱癌的概率為13%-34.5%, 70%患者首發無痛性血尿,只有約10%的病人開始時有尿頻、尿急、尿痛的症狀。肉眼見血尿,一定要徹底檢查。膀胱腫瘤絕大多數為惡性膀胱癌,良性腫瘤少見。患者容易因為沒有疼痛等不適而掉以輕心,延誤診療。

腎臟及膀胱B超因為無創且價格低等因素,為膀胱癌篩查的主要檢查方式。發現膀胱內腫物,經尿道置入膀胱鏡,鉗取部分腫瘤組織做病理檢查,以確診有無膀胱癌及其惡性程度。近年來採用腹腔鏡膀胱癌根治性切除術,只需在腹壁上打幾個小孔,然後在腹腔鏡下切除膀胱,出血少,創傷小,恢復快。

此外,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小便問題日漸普遍,尿頻、尿急或尿不淨較常見。如果症狀加重,特別是小便有強烈的緊迫感,應警惕是否罹患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狀。

常吃西洋菜,可預防癌症。(fotolia)

其他應注意事項

咳嗽不止。莫名其妙的咳嗽持續不斷,超過3至4周,可能是肺癌或喉癌的徵兆。

不明發燒。不明原因長期發燒就可能是危險徵兆了。癌症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時,通常會導致發燒。淋巴瘤、白血病等血癌也有發燒症狀。

體重突降。一個月內體重卻莫名其妙下降10%、厭食、反覆腹瀉和便秘是最常見的肺癌、胃癌、腎癌及大腸癌症狀。

持續腹痛。腹部持續疼痛且伴有抑鬱症狀,極可能得了胰腺癌。

明顯疲勞。普通疲勞休息一下就會消失,而癌症的疲勞不論怎麼休息,都會覺得很難改善。

吞嚥困難。長期的吞嚥困難,可能是喉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徵兆。

異常出血。便血除了痔瘡外,很可能是腸癌。

消化不良。長時間不明原因持續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胃癌。

不明疼痛。長期腹痛是大腸癌的症狀,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頭痠痛則可能是癌症轉移。

淋巴結腫。不管身體哪個部位,果淋巴結持續腫大,超過1個月,則很可能是乳癌或腦癌。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3/n4333277.htm
1========================================================
1
1
1========================================================
1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