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nAS8orroM

H&M

H&M瑞典語Hennes & Mauritz AB)是一間來自瑞典時裝公司,在世界多個國家,包括亞洲歐洲美國設有分店,產品以價廉聞名。H&M由埃林·佩爾森(Erling Persson)在1947年於瑞典韋斯特羅斯成立。

歷史

H&M創立者佩爾森的一次美國之旅,激發了他開設一家以低廉價格提供高檔時尚女裝服飾店的創意。這家服裝店稱作Hennes,在瑞典語中就是「她的」的意思。第一家Hennes服裝店於1947年在韋斯特羅斯開業,這也正是現在的H&M前身。60年代中Hennes擴張到了瑞典大部分地區,1964年和1967年又在臨近的挪威丹麥開闢了新的市場。[2]

為了進一步擴大在斯德哥爾摩的市場份額以及擴充產品線,1968年佩爾森收購了一家名為Mauritz Widforss的槍械及打獵用品商店,也因此獲得了其男裝業務。這之後的Hennes更名作Hennes & Mauritz並一直沿用至今。其後幾年中H&M又陸續增加了兒童青少年乃至嬰兒裝的產品線。70年代的H&M開始向北歐地區以外的歐洲國家擴張。 1976年在英國開設分店,之後又將業務擴張到瑞士德國。1982年,爾林·佩爾森的兒子史蒂芬·佩爾森(Stefan Persson)接替了其父親的職位。此後的H&M定位更加潮流時尚,迎合了年輕人的追求。90年代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乃至奧地利都迎來了 H&M 的分店,而直到1998年H&M才在時尚之都巴黎開展自己的業務。1999年年底,H&M宣布將會進入西班牙市場,這意味著它將要與和自己定位相似的Zara相抗衡。2000年,H&M來到了自己創意的誕生地美國。[3]

直到21世紀,H&M才開始拓展其在亞洲的業務。雖然在1990年代H&M已經在香港開設辦公室,為其在香港拓展業務;不過,長達十多年也未有開設分店。到2007年3月10日正式在香港開業。同年4月,中國內地首間H&M店在上海開業。H&M深圳益田假日廣場分店於2008年8月30日開業,是該公司在華南地區除香港特區外設立的首家分店。同年日本東京首家店鋪開業[4]。2009年,該公司在北京開設了四間分店[5]。2014年,該公司在珠海開設了兩間分店。分別位於南屏鎮的華發商都和老香洲的揚名廣場。H&M台灣首間旗艦店將於2015年2月13日上午10時隆重開幕。坐落於台北市指標地段信義計畫區的微風松高店,總共有三層樓,店面面積超過 2900 平方公尺,旗艦店更設有 H&M Home 家居部門。經過多年的拓點,至今H&M在中國已超過270家分店。

特點

作為快速服裝生產商,H&M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從服裝設計到成為專賣店中商品的時間極短。這使得消費者能夠更快速得接觸到最前衛的時尚商品。還有助於壓縮成本,H&M的產品比定位類似的西班牙品牌Zara還要便宜一些。[6]款式多、數量少的銷售理念運用了長尾效應的原理。H&M在宣傳方面投入也很多,除了廣告外,它還與著名設計師或是名人如瑪丹娜聯手設計服裝以吸引人們的購買慾。H&M最吸引人的還是其在時尚界主導了奢侈大牌和平價快速時尚的crossover。H&M從2004年起便和奢侈品大牌進行跨界合作,每當合作,便有很多人為了H&M價格低廉卻是一線大牌設計師設計的衣服而去瘋狂排隊,這包括了2012年的Marni, 2011年的Versace,2010年的Lanvin,以及川久保玲Jimmy ChooRoberto Cavalli,Maison Martin Margiela, Isabel Marant, Alexander Wang[7]

分店

截至2016年2月,H&M 分店遍布全球 61 個國家和地區,分店數目為 3659 間。

===============================================================

長尾

 
長尾(The Long Tail) :上圖所示黃色的部份

長尾英語:The Long Tail),或譯長尾效應,最初由《連線》的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於2004年發表於自家的雜誌中[1],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公司NetflixReal.com/Rhapsody之類的網站之商業和經濟模式。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在互聯網領域,長尾效應尤為顯著。長尾這一術語也在統計學中被使用,通常應用在財產的分布和詞彙。

簡介

帕雷托法則向來被商業界視為鐵律,其內涵認為企業界80%的業績來自20%的產品。就此看法,商業經營看重的是銷售曲線左端的少數暢銷商品。曲線右端的多數冷門商品,被該定律定義為不具銷售力且無法獲利的區塊。但長尾定論卻認為網際網路的崛起已打破這項鐵律,廣泛的銷售層面讓98%的產品都有機會銷售,而不再只依賴20%的主力產品,而這些具有長尾特性商品將具有增長企業營利空間的價值,對大公司來說最明顯的是客製化,其次對於中小企業還有獨特的設計、風格、思路等零散的產品線等。不但如此,長尾商品的規模還大得驚人,其商品的總值甚至可與暢銷商品抗衡。然而同樣的也是相當高風險的,因為各產品的市場都很小,儘管總量很大但是不一定某產品能創造利潤,成功產生的流行也會很快退去。

長尾理論在之前已有類似的學家提出研究[2],他們首先用指數曲線研究了亞馬遜網站的書本銷售量和銷售排名的關係,並發現亞馬遜40%的書本銷售來自於本地書店裡不賣的書本。音樂影視串流市場、智慧手機應用市場、線上遊戲市場陸續發生這種現象,網路選擇客製化的興起也讓實體市場產品逐漸零碎化,例如名不見經傳的餐廳在網路市場下爆紅。

長尾理論的理論數學基礎十分簡單,就是將龐大的長尾利基商品量乘以相當小的單項長尾商品銷售量,其獲利仍極為可觀。就其觀察,除了舉例用的亞馬遜、Netflix及Real.com/Rhapsody的網路音樂服務外,Google引擎及eBay網路拍賣等網路型企業,甚至多售點多商品的便利超商也可依據其理論,在獲利上有其一定程度的成長。

統計圖上,這樣的部分長度(橫坐標)長,高度(縱坐標)低,看上去就像長長的尾巴。如果想利用長尾效應取得顯著效果,企業就必須積極注意那些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舉例來說,亞馬遜公司的圖書銷售和Google的廣告投放都是運用長尾效應的代表。

在亞馬遜這個案例上,可應用「長尾」概念解釋:它一半左右的銷售來自於比較熱門的商品,而另一半卻來自相對不那麼熱門的商品。這跟傳統的「二八定律」完全相反,所以這個概念的提出在Web2.0的時代顯得格外引人矚目。

圖表分析

就長尾理論示意圖來看,圖表縱軸為「人氣」,圖表橫軸為「產品」。該理論分析讀出,商業經營者應該反向思考,不再只是集中精神於前百分之20的主要產品內容,而是應該注意百分之80的「長尾巴」。簡言之,企業應思考怎樣提供一個將不同種類商品集合成大市場的平台,而這解決方法最好方式就是提供Web2.0相關的網路平台。該分析也指出滿足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眾多人口的商品需求亦也可能創造巨大利潤與商業規模,但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利用網路科技來營造幾乎無庫存成本的世界,否則實際執行仍有利基市場過小,商品過多種類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