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回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1][2]。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3]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9%AC%E5%A4%AA%E6%95%88%E5%BA%94

待補充

===========================

疫情下美英首腦支持率反創新高,這就是“聚旗效應”?
新京報 2020-03-31 21:52:12

歐美國家的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增加,疫情之下多國首腦的支持率上升。根據美國晨間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最新調查,自世衛組織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後,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首腦的支持率都在攀升,升幅不一。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支持率一度創下任期內的最高紀錄,原因何在?

“美國總統支持率上升難以持續”

據美媒NPR報導,3月30日有記者提問“在疫情應對方面是否有遺憾”,特朗普總統回應:“沒有(遺憾),我認為處理得很好。你看民調數據就知道。 ”

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3月2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從3月初至3月下旬,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率從44%升至49%,達到任期內最高點。 60%的美國民眾認可特朗普抗擊疫情的表現。民調機構YouGov的最新數據也公佈出相似的結果。

回顧特朗普應對疫情的態度,在1個月內發生了轉變。 2月25日,他在推特上稱,“在美國,新冠病毒盡在掌控之中”。 3月4日,他接受福克斯新聞電話採訪時表示,“憑我的直覺,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低於1%”。

當地時間3月29日,特朗普在記者會上描述了紐約醫院的“慘狀”,稱從未見過這麼糟糕的情況。他直言:“若不採取任何措施,美國將有220萬人死於疫情,但在他的領導下,可以將死亡人數降至10萬。”

CNN白宮記者吉姆·阿科斯塔3月3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向特朗普提問:“2月和3月初,總統一再淡化病毒的影響,許多美國人感到不滿,你對他們想說什麼? ”特朗普回應:“我說的那些話,就是讓整個國家冷靜下來。你問的問題真的非常噁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劉衛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率只是小幅上升,存在不確定性,不會持續太久。提升的那部分支持率應該僅限於共和黨選民和左右搖擺的選民,這可能與美國政府通過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有一定的關係。 “這樣的高支持率要想持續到下半年,我覺得不太可能。”此外,疫情之下特朗普的支持率上升,這和9·11事件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支持率飆升有相似之處。

2020年美國大選民主黨參選人、前副總統拜登也在美媒NBC的節目中表示:“特朗普的支持率上升是典型的美國人反應,每一次面臨重大危機,總統的支持率都會上升。”

美國馬里斯特學院民意研究所所長米林戈夫(Lee Miringoff)在接受美媒NPR採訪時指出,在涉及對外的重大國家和民族危機時,國家領導人的國內支持率通常會急速增長,這在政治學中稱為“聚旗效應”。 “此次疫情危機中,特朗普總統的支持率並未出現明顯反彈,‘聚旗效應’在他身上的作用不及美國前任總統們。”

事實上,在2020年美國大選候選人支持率民調中,目前特朗普總統的支持率不及前副總統拜登。據福克斯新聞網3月30日報導,拜登的支持率領先特朗普9個百分點。

“英國首相確診催生民眾同理心”

據英國天空新聞台報導,民調機構易普索莫里(Ipsos MORI)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中旬,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支持率持續上升。儘管“群體免疫”備受質疑,但在3月中旬,約翰遜的支持率達到52%,創下他去年贏得大選以來的最高紀錄。

當地時間3月27日,英國首相約翰遜確診感染新冠肺炎,隨後居家隔離並堅持遠程辦公,指導防疫工作。 “Number Cruncher Politics”的最新民調顯示,72%的英國選民對約翰遜的表現感到滿意。這是自1997年托尼·布萊爾出任英國首相以來,歷任​​英國首相中支持率最高的一次。

兩週之前,英首相約翰遜拋出“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策略,受到世衛組織和百名科學家的質疑。在遭致各界批評後,約翰遜3月16日表示,全國需要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人們應該盡可能居家辦公。時隔一周,管控措施進一步加強,他在電視講話中宣布,從23日當晚開始,民眾必須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外出,為期至少3週。這是英國自二戰以來宣布的最嚴“禁足令”。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英首相約翰遜的支持率升高,體現了“聚旗效應”,可以說在疫情之下,國際政壇普遍受到這種效應的影響。約翰遜一開始提出“群體免疫”,不採取強制性的封鎖手段,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無奈之舉,存在體制方面的原因。之後首相本人感染新冠病毒,選民產生同情心和同理心,這也為約翰遜贏得了一些支持。

天空電視台報導分析,“聚旗效應”是推升英國首相支持率的重要原因,愛國主義情緒使民眾視國家首腦為團結的象徵,主動放棄平日的偏見。另外,反對黨在重大危機來臨時也會暫時擱置黨派利益。

“聚旗效應”從何而來?

上文所提到的“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最早是由美國政治學家米勒(John Muell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他指出,每逢重大危機,美國總統的支持率就會迅速上升。這樣的危機必須滿足3個條件:國際性;直接涉及美國或美國總統;關注度高。

研究戰爭和衝突的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刊文稱,關於形成“聚旗效應”的原因,學術界有兩個說法:其一,危急時刻,美國公眾將總統視為民族團結的焦點;其二,反對黨在危機中如果選擇支持總統,媒體就鮮有報導政治衝突,從而使公眾認為總統表現良好。在這兩個說法中,前者受到更多專家學者的認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政治學教授馬修·鮑姆(Matthew A. Baum)發現,“聚旗效應”的根源在於獨立派人士,而且當國家陷入分裂或經濟惡化時,“聚旗效應”會更加明顯。

歷史上,“聚旗效應”不斷在美國總統身上應驗。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支持率在1個月內從61%升至74%。 2001年9·11事件發生,時任美國總統布什9月的支持率為51%,當年10月支持率飆升至85%,上升幅度創紀錄。

“聚旗效應”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任內也發生過。 2011年5月,“基地”組織領導人賓拉登被美國軍方擊斃。奧巴馬當時的支持率上升了7個百分點。

美國學術期刊《政治雜誌》指出,政治界針對“聚旗效應”有所質疑,擔心總統製造一場國際危機,分散民眾對國內事務的注意力,防止國內問題對其支持率造成衝擊。

https://www.toutiao.com/a68103695790432588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