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書籍,看再多,那都是別人的人生

洗腦的力量到底有多可怕
它能使一個智力正常的人
長期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爬行

然而至死都不知道
自己從小信仰的真理
只不過是一個騙局

——《楚門的世界》

孔子去見老子,結果被訓了一頓而歸。

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周易》。
老子問:這本書的精髓是甚麼?
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
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惑亂人心的東西

所有的人間事都是相對真理,都是人心主觀創造出來的經驗法則而已。同樣的事物必然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看法,可說見人見智而最糟糕的是,經常被自以為是公正人士的所謂聖人,拿仁義道德來扼殺創新,阻礙個人成長。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讓天下之人壓抑自己的本性而勉強為之的東西,根本不值得稱「道」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聖人出現了,人的創新本性也就喪失了。所謂的聖人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就是綁架個體世間的惡都是以善的名義橫行。其實人們需要的是順其自然的創新本性,力求發揮其最大的潛能天賦,而不是洗腦式扼殺創新的規範約束。

儒家思想是規範「人間事」的相對真理,老子的「天道」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稱為絕對真理。人來到世上唯一的目的,就是追尋絕對真理,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不同內涵。

絕對真理是【永恆不變】,也就是很古老的道理,但是無法驗證且看不到,往往出自阿媽口中,如:人在做天在看,愛與美的本性等。

相對真理會被推翻,【總在變化中】,但有事實可以證明,往往出自「當前」成功者口中,如:我這套模式包各位發大財,仁義道德等。

很不幸,我們只相信可以看的到的相對真理,漠視無法驗證的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就是【做自己】,做自己是由夢想、天賦與失敗所組成,這是一種順著自己本性的思維與模式,這才是唯一的絕對真理,而別人的成功模式,因為經常會有創新的模式出現,所以都是一種不斷變動的相對真理,有時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也就是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也會成功,人間事瞬息萬變,不斷的在「昨是今非」的循環中進步與發展。

能真正讓你成功的,只有成功者名言,沒有成功者模式,而成功者名言就是老生常談的古老道理:夢想、天賦與失敗。絕對真理是靠失敗來成全的,而非模仿成功。

在美國大學畢業生名人演講中,我歸納出幾乎圍繞在「夢想」與「失敗」這二個主題之上。

世上的人間事都是相對真理,不斷變化中,包括你的身體與思維。絕對無誤的真理只存在自己的内心裡。不用汲汲尋找了,世上沒有正確答案,一切的正確答案就是你自己。

是有問題的思維造成問題,而非事物本身。問題只是一種投影,思維才是投影源,要改變的是投影源,而非投影。

郭台銘的成功,是他的成功模式打敗前一個成功者的成功模式,世上沒有永恆成功的成功模式。後浪推前浪,不斷會有創新者出現。

郭台銘的大陸模式,用在美國、越南或是印度,可能就沒有那麼順利。

智慧就是:你能分辨出郭台銘口中的名言。如果是相對真理,聽聽就好,人間事瞬息萬變,千萬不可奉為絕對真理,執著就是悲劇;如果是絕對真理,我相信你早就聽煩了,只是缺少實踐的行動,或是已經被一次失敗打趴在地上。

人生的重點是你自己與夢想、失敗的相處之道。而想處之道是與失敗共舞,而不是逃避失敗,人生是一場不斷遇見最美自己的學習成長旅程。請相信你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別人的成功模式,勵志的書籍,看再多,那都是別人的人生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907110014/%E5%8B%B5%E5%BF%97%E7%9A%84%E6%9B%B8%E7%B1%8D%EF%BC%8C%E7%9C%8B%E5%86%8D%E5%A4%9A%EF%BC%8C%E9%82%A3%E9%83%BD%E6%98%AF%E5%88%A5%E4%BA%BA%E7%9A%84%E4%BA%BA%E7%94%9F?utm_source=%E4%BB%8A%E5%91%A8%E5%88%8A&utm_medium=%E5%BB%B6%E4%BC%B8%E9%96%B1%E8%AE%80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01第一段對話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
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解釋:

聰明的人容易死,是因為喜歡譏諷別人的過失

喜歡辯論還很厲害的人容易招禍,因為他們喜歡說別人的錯誤

如果是別人的晚輩,就不要把自己態度放高;如果是別人的下屬,就不要顯擺自己的高明

感悟: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時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個人太有才華的時候,就容易顯得別人黯淡無光。

每個人都愛面子,太聰明的人容易損傷別人的面子。

蘇軾遭難,蘇轍說:蘇軾何罪,獨以名太高。

02第二段對話

孔丘歎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

解釋:

孔子面對河流感嘆,逝者如斯,自己年華老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別。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會焦慮,才會生出煩惱。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於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眾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說:天地沒人推動卻自然而行,日月沒有人推著卻可以井然有序,飛禽走獸不用人造卻也欣欣向榮,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裡用得著勞煩我們。

人的生死榮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罷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國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歸正,哪裡用得著去提倡仁義禮樂呢。

越是提倡這些,離人的本性越遠,就像是擊鼓追人,敲的越響,人跑的越遠。

感悟:

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嘆煩惱。

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

03第三段對話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
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捨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解釋:

老子說,為什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於萬物而不爭搶,處在眾人厭惡的地方,這是謙卑的德行。

江海能這麼廣闊,都是因為他可以卑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卻也沒有比它更剛強的。

這就是柔德。所以柔軟可以勝過剛強,它沒有“有”,所以可以自由出入於“無”。這就是不言之教,這就是“無為”。

孔子說: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處走,只有水往低處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獨自在困難的地方,大家都是潔淨的地方,只有水在污穢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歡待的地方,所以,誰能和他爭搶呢?

老子:與世無爭,所以誰也不能和它爭。這就是水德。

水無處不在,道無處不在,水不曾失敗。

空而靜,適合為淵。

損害自己,施恩不求報,這是仁。

圓的地方一定打旋,方的地方一定折轉,塞住一定停止,掘開一定流出,這是守信。

洗淨萬物,齊平高低,這是善於治理。

東西放上能浮,看東西能清楚,衝擊起來勢不可擋,這是善於使用他的才能。

晝夜不停,滿了再進,這是善於等待時機。

善於聖人隨機應變;智者順其自然。

你此去,一定要禮讓恭謙,戒掉驕矜之氣,去掉臉上的志向和慾望,不然風風火火,氣勢逼人,誰敢用你。

感悟:

這段話在《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表述。

順其自然很難理解,所以老子用水來打比方。

水就是懂得順其自然,所以可以成百穀王。

無為不是消極應對。

而是抓住時機,找准方法,善於使用才能,懂得尊重萬物必然存在的規律。

不要以人為尊,而以天為尊,不要違逆天道,胡亂作為。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04第四段對話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捨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解釋:

老子說,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

天地萬物,看起來不一樣,但是其實本質是相同的,都隨著天地自然運行。

萬物不同只是表面,相同才是內在。捨不同,觀相同,才能了解萬事萬物的道理。

萬物本源,是一,沒什麼性狀,沒什麼區別。

孔子:觀察到相同,有什麼快樂的嗎?

老子說:物我齊一,是非、物我、生死、晝夜、福禍、吉凶、貴賤、榮辱,都沒什麼區別。

心中古井無波,自得其樂。

感悟:

一念不生,萬念不在,空空如也。

老子在講去“我執”,把“我”放下,把自己腦子裡的條條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見都放下。

才能看到萬物相同的本質。

比如:你分辨好人壞人,那就無法懂得“人”的本質,見識上有愚妄,情緒上就有波動。

只有萬物其一,物我不分,心靈才能真正安寧快樂。

(來源:北京文學)

https://www.toutiao.com/a68254012426808202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