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金融衝擊波 轉機或許已在路上
中國經濟網 2020-03-17 07:56:00


上週日,美聯儲意外緊急宣布,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並啟動規模達7000億美元新一輪量化寬鬆,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北京時間3月16日21時30分,美國三大股指集體低開,標普500指數跌7%,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美股暫停交易15分鐘,刷新了美國股市歷史紀錄。與此同時,全球股市大幅波動,這些現象表明,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由此引起的衝擊波正在對全球金融市場乃至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迄今為止,由疫情引發的金融市場衝擊波已經出現了兩輪,更大的衝擊波或許還在後面。

第一輪衝擊波“過去時”:一度引發A股大跌,但整體威力有限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第一輪衝擊波是國內股市的下跌,但威力有限。疫情引發的市場大幅波動在農曆新年之前已經初露端倪,A股在春節休市前一個交易日下跌了2%。隨著春節期間武漢封城及感染人數的急劇增加,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在不斷聚積,導致農曆新年股市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大跌。但由疫情引發的衝擊波此時還僅限於國內股市,歐美市場和亞洲市場均沒有反應。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國內股市投資者的信心正在得到恢復,2月中旬之後,A股的日交易額連續多日維持在1萬億元之上,市場預期政府為了實現今年的年度經濟增長計劃,貨幣政策會放鬆,刺激了資金向股市流動。 2月中旬之後A股活躍度已經相當高,以芯片為代表的科技股甚至出現投機過度的現象。

至2月底3月初,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除武漢外已經基本沒有新增的新冠患者,但韓國、日本以及歐洲、美國的疫情卻出現蔓延之勢。隨著疫情數據的快速攀升,疫情引發的第二輪衝擊波由此出現。第二輪衝擊波表現為股市和石油市場雙殺,影響範圍遍及全球。

第二輪衝擊波“進行時”:從石油市場開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

疫情之所以影響到石油市場,與抗疫導致石油需求下降有關,在美國宣布暫時停止歐洲航線之後,進一步激化了該衝擊波。

在國際石油市場,中國已經替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抗疫必然導致需求放緩,雖然1月份和2月份中國並沒有減少原油進口,但市場是由預期決定的。嚴格的隔離措施影響了石油消費,這是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從時間上看,這輪油價下跌始於1月21日,正是中國決定全面抗疫的時點。

2月底,日本和韓國均陷入疫情抗爭之中,導致了石油市場的恐慌,因為日本和韓國都是僅次於中國的石油進口大國。主要石油進口國均因為疫情暴發而石油需求減少,對石油市場的衝擊波由此引發。

石油需求的急劇下降,導致了油價下跌。為了穩定價格,OPEC與俄羅斯在3月6日舉行談判,但沒有就限產議題達成協議,引發了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全面價格戰。 3月9日,亞洲市場週一開盤後,美、布兩油迅速走低,雙雙暴跌逾30%,至9日中午12點,油價跌至27美元,這是2016年初以來的最低價格。

石油價格大跌,引發全球股市恐慌。由於中石油類股票都是大型藍籌股,在各國股票指數中的權重都較大,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必然導致石油類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均在30%左右),股市指數隨之重挫就難免了,3月9日日本股市下跌6%,歐美股市均下跌超過7%,美國股市開始之後觸發熔斷機制,這是最近20年裡第二次熔斷,收市仍然大跌7.7%。

有分析稱,沙特掀起價格戰可能會帶來廣泛的政治和經濟衝擊。從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巨頭到得克薩斯州西部規模較小的頁岩鑽探商,都難以在這場災難性的崩潰中獨善其身。油價下跌對俄羅斯的衝擊也是巨大的,在3月9日盧布匯價大幅度下跌,美元兌換盧布的匯率一度跌到1比76,日最大跌幅近20%。

市場之所以對沙特掀起的石油價格戰反應如此強烈,是有前車之鑑的。從歷史經驗來看,沙特的石油成本不足10美元/桶,是各國石油開採成本最低的,每當沙特發動價格戰,試圖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時,油價就會大幅下跌。比如1985年底到1986年3月,原油下跌了66%;上世紀90年代末,當沙特與委內瑞拉鬧翻時,布倫特原油在1999年曾經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

而最近一場令市場交易員們心驚膽戰的價格戰,發生於2014年。當時,美國頁岩油產量激增,促使歐佩克打開了增產的大門,試圖壓低油價進而削弱美國頁岩油的增產力度。在全球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布油於2016年跌破每桶30美元。正是那次危機促使歐佩克與俄羅斯等國聯手削減產量,幫助依賴石油收入的經濟體渡過難關。

此次石油限產談判為什麼會不歡而散?可能的原因是:市場需求下降,產油各國的財政壓力加大,在各自內部的財政壓力之下,談判空間變窄。據說是中東國家希望俄羅斯承擔更多的減產份額,招致談判破裂。

從短期看,由疫情引發的第二輪衝擊波在3月12日達到高潮,當日美國宣布應對疫情,並暫時停止美歐航線。美國股市迎來當週第二次熔斷,並觸發歐洲多國和加拿大的股市熔斷。不僅油價暴跌,股價暴跌,黃金價格同樣未能倖免,說明市場流動性出了問題。

美國在3月9日的熔斷並沒有把A股拖下水,但12日的熔斷導致了全球流動性枯竭會對A股造成衝擊,因為A股中有2萬億元人民幣的外資持倉,當流動性出現枯竭,這些股票將成為外資機構賣出的對象。這個衝擊波將席捲全球。

第三輪衝擊波“未來時”:債務風險加大,但危機或許就是轉機

從歷史上特別是近100年的疫情史來看,任何一場瘟疫所引發的經濟衝擊,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造成一個大型經濟體的潛在增長速度發生系統性偏離。但一些國家經濟十分脆弱,謹防疫情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前,全球各國最大的風險都在於債務,但各國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對於中國來說,除了債務風險,還有供應鏈斷裂的風險。

對於美國而言,最大的債務風險與股市有關。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火索是美國的居民債務增長過快,尤其是2001年至2006年的五年間美國利率很低,很多銀行和金融機構推出了零首付按揭貸款業務,很多低收入階層進入了炒房隊伍,而且在按揭貸款基礎上又搞出了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當利率提高後,按揭貸款的風險被引爆,並把危機傳遞到全球。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居民的債務槓桿已經下降至比較正常的水平,當前風險不大,現在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公司層面。隨著市場低利率政策的持續,很多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回購股票,這是美國股市持續十年大牛市的關鍵原因。在疫情的影響下,有些行業必將遭到巨大衝擊,如果出現債務違約事件增加,上述發債融資並回購股票的循環就難以持續了。

在美國,有數以千計的小型頁岩油生產企業,在油價低於40美元的背景下難以生存,該行業也將成為債務違約的高風險區。根據有關報導,美國油氣行業的公司債券規模數量大約在9300億美元,在石油價格暴跌的3月9日有些公司債券的價格直接腰斬。 3月9日由超過1000億美元的油氣行業債券收益率超過10%。

隨著債券市場利差上升,數量巨大(約3萬億美元)的BBB級債券就要降級為垃圾債。

美國的金融市場十分發達,很多交易中存在很高的槓桿和風險敞口,在價格小幅波動時,這些風險難以暴露,一旦出現金融市場的價格劇烈波動,存在高槓桿的、風險敞口較大的機構有可能出現爆倉而破產倒閉,如同2008年的雷曼兄弟一樣把危機引向高潮。

對於歐洲諸國來說,需要關注政府的債務危機。由於特殊的製度設計,歐洲有統一的貨幣而沒有統一的財政,各國的財政赤字需要與歐盟各國協商,這個過程相當複雜。

當前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恰恰是財政狀況比較差的國家,更嚴重的是,該國經濟高度依賴旅遊業。至3月10日,意大利政府已經宣布全境進行封鎖,即使疫情在未來兩個月時間裡結束,今年的旅遊業收入勢必遭受巨大損失。

如果歐洲多個國家,如德國、法國、西班牙等主要經濟體均陷入到抗疫之中,財政問題與政治問題夾雜在一起,不僅對經濟是衝擊,甚至會衝擊到歐盟的製度體系。

對於中國而言,債務最脆弱的環節是背負按揭貸款的中低收入者和從事服務業的小企業。 2015年之後,我國實施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棚改貨幣化讓很多低收入群體獲得了按揭買房的資格,這些人的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很多農村青年將最近幾年的打工收入作為首付購置住房,這些人的收入與中國的產品出口密切相關,與服務業緊密相連。

最脆弱的是數以千萬計的小微企業,它們大多與服務業有關,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很多企業在第一季度基本沒有收入,已處於資金鍊斷裂或即將出現資金鍊斷裂。如果疫情快速消除,這些企業或許在政府的救助下可以重新恢復生機。

如何化解危機?上週日,美聯儲采取超預期降息和增加市場流動性舉措,這些都是傳統緩解金融危機的手段,沒有解決市場的恐慌。本次危機的源頭是疫情,要消除市場恐慌,戰勝疫情是前提條件,最終解決疫情可能需要依靠疫苗研發成功

但疫情只是此次市場波動的導火索,深層次問題是投資者對逆全球化的擔憂。最近幾年,美國政府在逆全球化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有人希望藉助於中國抗疫進一步強化中美產業鏈脫鉤。

因此,要化解由疫情衝擊波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危機,唯有全球主要大國(尤其是中國和美國)順應時代潮流,再次攜手,共同應對。如果是這樣,“危機”或許就是“轉機” (作者為榮盛發展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

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77/rss/channel/cn/columns/hrscfv/stories/WS5e702221a3107bb6b57a6ef1.html?tt_group_id=6804977352787886606

===

韓和元:拋售美債?任澤平你確定不是猴子派來逗比的?
金融界網站 03-19 13:51


3月17日13時45分,網紅經濟分析師、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布了一條信息,信息主要強調的是時下中國應該拋售美債,還要順帶干預一下美國的大選。主體內容如下:

“如果你幹正確的事,運氣就在你這邊。中國國運真好,本來中美貿易摩擦,美國開始遏制中國,新冷戰。但現在,美國一開始自大麻痺大意,現在疫情爆發,金融市場恐慌,自顧不暇,川普這次大選自身難保。油價暴跌打擊美國頁岩油產業,而中國作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最受益。美聯儲大放水,中國搞新基建,高下立判。這時候,你說要不要賣點美債,間接干預一下美國大選?”

3月18日,在我所在的某微信群組內,看到這則信息時,我整個人都被震驚了。當時我所想的是,這一定是人P出來惡搞的。原因很簡單,這根本不像一個經濟分析師所應該說的話。但遺憾的是,後來經確認,還真就是出自任澤平個人微博賬號,且他本人對這一觀點,頗為得意,還於3月18日15時38分,截圖再轉發了一次。

我只是頗為好奇的是,當任澤平總裁建議中國政府拋售美債時,他到底有沒有了解過什麼叫QE呢?有人或許要問了,拋售美債跟QE有何關係?這麼說吧,QE與拋售美債不僅有關係,還大有關係。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什麼是QE著手。

從2008年開始,QE這個詞就開始頻繁出現於各大媒體。那麼QE到底是什麼意思? QE的英語全名叫做Quantitative Easing,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現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Richard Werner於1995年左右提出。當時Werner在東京工作,是Jardine Fleming Securities (Asia) Ltd(怡和弗萊明證券(亞洲)有限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在他撰寫的幾篇研究文獻中,Werner提出日本的經濟問題,已經無法通過傳統的貨幣政策,比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或降低利率來解決,日本央行和政府需要進行一些新的嘗試,人為的製造信貸擴張。 Werner將這種政策稱為Quantitative Easing,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量化寬鬆”。


那麼QE到底是怎樣操作的呢?一個典型的QE操作,其過程大抵是這樣的:首先,央行需印鈔票當然,這並不是說讓國家印鈔公司去印製數以百億計的紙幣或硬幣。現代意義的印鈔指的是,央行在其資產負債表的兩端憑空造出數量相等的資產與負債,整個過程所涉的僅僅只是會計處理和記賬,完全不需要真的印出多少紙幣或硬幣出來。

而等央行有了錢之後,它就可以拿著這些憑空弄出來的鈔票,跑到市場上去購買債券最初的QE,僅限於央行拿著這些錢去購買政府債券,也就是說央行憑空印出來的新錢,只是借給政府使用。

購買債券會產生兩個效果:首先,市場利率會下降,這樣就能夠刺激消費和投資;其次,經濟中的流動性會增加,這對於經濟而言,無疑又是一針強心劑政策制定者,正是冀圖通過上述兩個管道,來個雙管齊下,從而刺激本國經濟的增長,促進就業,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當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後來伯南克在使用該政策工具時,將QE的適用範圍擴大了,從最初的政府債券,延伸到公司債券、公司股票,乃至房地產信託(REITs)。

大家注意了沒,QE的使命和作用,就是旨在於用來大量購買政府債券的。

任澤平說,為了抗衡美國,中國完全可狂扔美債。言外之意好像是沒有中國借錢給美國,美國就玩不下去了一般。持有這論調者,顯然忽視了QE這一政策工具的使命和作用。

更何況,中國固然是美債的最大外國債權人,但卻並不是最大債權人。中國手裡持有的1.079萬億美元(2020年1月數據),只不過是美債總額的7%。聯儲和美國居民、地方政府、各種金融機構,才是它的最大債權人,上述居民和機構的持有比為67.5%。其中,美聯儲於2008年後,通過QE這一政策工具,就持有2.5萬億的美債,這一數額是中國持有量的2.5倍。也就是說,哪怕就是按照任澤平的建議,中國全面拋售美債,理論上美聯儲也可大筆買進這種做法對美國的影響,除了在其交易的K線上,拉上一條長長的下影線,再沒任何實際作用。到是中國,這種操作卻後患無窮。首先,我們拋售了美債,又該持有哪些資產呢?這確實是個問題。其次,這種操作只可能加深與美國的對立和衝突。

至於任澤平的要干預美國大選說,那更顯得狂悖無知。誠如我認識的一位美女總裁朋友所評論的:中國在國際上挨磚頭還不夠?一定要自己掌嘴找人抽?人家俄羅斯都在干涉美國大選的通俄門上甩鍋,你倒好,還要主動的貼上去。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805797358069088781/

PS:國家發行公債,等於向別人借錢,想要借錢給國家的人多,利率就低,如果國家發行的公債沒人要買,就要提高利率,吸引人來買。

==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金融危機爆發概率不高   上海證券報 03-18 08:02

今年2月下旬以來,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恐慌,令股票價格大幅下挫。目前,美股已經從今年2月中旬的高點下跌超過30%,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VIX指數更是突破了2008年雷曼倒閉後的高點,從而引發市場對金融危機爆發的擔憂。

儘管當前美國股市的波動狀況已接近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情形,但還不能說金融危機已經捲土重來。目前,擾動市場的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以及油價大跌帶來的衝擊,而非金融體系的失穩。近期在歐美股市大幅下挫的時候,表徵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狀況的TED利差(3月期歐洲美元Libor利率與3月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差)仍然在50基點附近的較低水平。而在雷曼倒閉之後的次貸危機爆發期,TED利差最高時曾突破450基點。從流動性來看,金融體係並未進入危機狀態。

金融體系的核心是銀行系統。資產價格波動要引發金融危機,主要路徑是通過損傷銀行資產負債表來讓銀行體系失穩。而這方面的風險目前看來仍然可控次貸危機發生前,美國投資銀行槓桿率很高,且持有規模龐大的由次級按揭貸款衍生而來的有毒資產。在這些有毒資產價格大幅跳水的時候,像雷曼這樣的老派投行就轟然倒地,引發金融體系的崩潰。目前,美國金融機構負債總額佔GDP比重已經從2008年時的120%下降到80%左右,穩健性大為提升。美國商業銀行(美國投行都已併入商業銀行)對股票市場的風險暴露也不大。因此,儘管美股跌幅巨大,銀行體系的穩定性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此外,中央銀行已經積極出手穩定市場。 3月以來,美聯儲已經迅速降息150個基點,並啟動了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QE)。這樣積極的貨幣寬鬆舉措有利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當然,美聯儲的大幅降息似乎並未讓美國股市止住跌勢。但這恰恰表明了當前市場下跌的原因並不在金融層面。導致市場恐慌的是疫情走向的高度不確定性,而非美聯儲寬鬆政策所能干預到的金融問題。

今年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從新增確診病例數來看,歐洲國家和美國的疫情仍在擴散期,發病人數還在上升過程中。疫情的發展前景仍高度不確定,從而讓經濟前景變得不可捉摸,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恐慌情緒。

儘管目前對疫情走向很難做出精確預判,但也沒必要因此而亂了章法。疫情確實會對短期經濟帶來比較嚴重的衝擊,但這種衝擊終究是短期的。與疫情相比,石油價格下跌帶給市場的衝擊就更小。石油價格戰確實會對石油生產企業(尤其是美國頁岩油企業)帶來很大經營壓力。但石油降價也等同於對能源消費者的“減稅”,對全球經濟會有提振作用。因此,儘管全球經濟確實有可能因為疫情蔓延而陷入衰退,但沒有必要過度恐慌。

我國目前更顯安全。一方面,在強有力防控措施的作用下,疫情在我國已經明顯受控。而且有了前期應對疫情的經驗,我國應該也能成功應對疫情的海外輸入風險。此外,對沖疫情影響的各項政策措施正持續落地,支撐著市場信心。接下來,我國經濟增速預計會從今年一季度的低點快速回升,投資者更沒有恐慌的必要。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
https://m.jrj.com.cn/rss/toutiaoyc/2020/3/18/29049230.shtml?tt_group_id=680533176031484366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