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飛速貶值,十年後的一萬元是現在多少錢呢?答案讓人心疼
刪蒢記憶1 2020-03-25 02:00:18

20年前,人們的工資不過才幾百元,有人說,過去的1000元抵得上如今的10萬元,不知大家怎麼認為呢?可以知曉的一點是,如今的物價已經不是20年前所能比較的。一位網友表示,1998年的時候,北京懷柔樓房的房價才不到1000元/平米,但是在2008年的時候,北京懷柔樓房的房價已經高至2.5萬元/平米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價也是水漲船高,很多生活必需品相比10年前已經翻了幾番,而換作是在80年代,如果你手中擁有1萬塊錢,就已經是暴發戶了,而據現行的利率和最近幾年的通貨膨脹來看,十年之後存在銀行的1萬塊錢,算上利息和本金,或許購買力已經只有幾千元,當然了,這還是預測,一名銀行資深人士透露,按照目前人民幣貶值速度來看,十年後的1萬元只能到現在4000元不到的價值!

企業主則會擴大投資、甚至負債投資。因為他們的債務不變,隨著通脹的存在,錢變多了、物價上漲了未來的債務負擔反而在降低。這麼一來,企業就會不斷擴大生產、增加就業、提高商品供給,最終造福經濟發展。

所以,在這種純信用貨幣體系下才會讓錢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值錢,這才是根本原因。

https://www.toutiao.com/a6807835918150402571/
===
為什麼日本會在90年代發生房價暴跌65%?

 

1991年東京房價迎來悲情一刻,房價3個月暴跌65%,最終日本全國房價暴跌70%、東京房價暴跌90%。當年市場成交萎靡、銀行貸款斷供,一夜間購買房產的千萬富翁變成了千萬負翁、自殺、破產集中爆發。

日本房地產泡沫崩盤發生在1985年至1991年期間。從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的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經濟增長長期處於10%以上的漲幅,而這一良好勢頭一直持續了近20年。而當年日本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主要是通過巨大的貿易順差換來的。

為了平衡日本與歐美國家發生的巨大貿易順差。在1985年歐美國家就與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從此日元就步入了升值的周期,而日元的持續升值,使得日本在海外的購買力大幅增強。有日本人曾狂言,“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同時,隨著日元的大幅升值,也使大量趨利資金流入日本本土,從而推高了日本各城市的房價。

當時日本的房價幾年的時間漲五倍左右。 1991年泡沫高峰期,東京住宅均價超過200萬日元/平米(12萬人民幣)。當時,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約為2000萬億日元,是同期美國土地資產總額的4倍。當時,日本經濟已經主要依賴於房地產的繁榮,其他產業有空心化的隱患了。

為了控制房地產泡沫的繼續膨脹,避免房地產出現崩盤,給日本經濟所帶來的衝擊,日本央行宣布大幅提高利率,希望通過利率的槓桿,讓房地產降溫。但實際上房地產、股市雙雙崩盤。此次事件造成了日本個人破產率增長6倍,數以萬計的受害者家破人亡、流離顛沛。在之後多年時間內,日本經濟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發展艱難。直到2005年才開始出現復甦跡象。

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為什麼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破裂?我們認為,除了日本政府提高利率,主動剌破房地產外。還有就是:第一,購房者主要是用於投機購房,也就是說日本當年房價的大漲5倍,主要是投機性需求入市,導致房價遠遠偏離了正常估值。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房價就會在短期內出現暴跌。現在日本城市的房產全都回到了居住屬性。

第二,日本房價5年漲5倍,但是日本經濟和人均收入遠遠跟不上,這樣就形成了泡沫,是泡沫就要崩潰。舉個例子,1989年東京市銀座地區的房價大概在50萬美元一平,美國紐約核心地段當時價格也不過才不到1萬美元一平。而當時日本的GDP還達不到美國的一半。當投機性需求退出房地產市場,日本民眾的剛需購買力根本接不上來,房價只能是斷涯式下跌了。

第三,日本民眾過於迷信房價不會下跌,對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沒有一個足夠的認知,即使在房地產泡沫崩盤之前,還有日本民眾高負債購房,希望分得房價上漲的一杯羹這就導致出現大量家庭處於負資產狀態。正如日本民眾所言:“我們從來沒想過房價會跌”。當人們對未來充滿美好期盼之際,殊不知危機離我們越來越近。

=====

每當我們想到房價,就會想起鄰居日本。日本當年房價暴跌的歷史,就像一塊烏雲,時不時出來晃蕩一下。我們的房地產市場是否會有此風險呢?有必要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日本房價暴跌歷史
1989年,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約2000萬億日元,是同期美國土地資產總額的4倍。

1990年,東京周邊公寓價格超出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達將近20倍。

1991年,東京住宅均價最高值超過200萬日元/平米(約12萬人民幣)。 1991年下半年,日本房地產價格暴跌,東京房價在3個月內暴跌65%,最終跌幅為90%,整體房價跌幅約70%。

2001年,日本各大城市的平均地價基本回落至19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

這短短的幾行字,反映了日本房地產盛極而衰的歷史場景,也為後人留下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樣本。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呢?

二、日本房價暴跌原因
從上面的事件,我覺得大家要有一個概念:房地產不僅僅是一個可供居住、使用的產品,它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金融商品。沒有這一點認識,你就無法理解房價為什麼上漲,又為什麼暴跌。

從居住使用的角度來說,房子的價值是有限的、穩定的,也是可以測算的。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大部分商品的價格會相當於生產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比如,生產一個茶杯,如果成本是10元,利潤率是20%,那麼價格就差不多是12元。同樣,建造一所住宅,如果成本是10萬元,利潤率是20%,價格就應該是12萬元。物品的價格不應該隨著時間發生大的變化,要變化,一般也應該是貶值。但房價並不符合這一規律,主要的原因是其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地價,而土地難以定價,歷史上價格波動很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人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日元越來越不值錢,於是保值和投資升值的需求,讓大家把資金大量投向房地產。絕大部分老百姓都認為,房價會持續上漲,接下來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從銀行借錢去買房,槓桿越借越高。房價開始普遍上漲,貨幣供應量猛烈增加,大家的房貸壓力越來越大。

這就像股市一樣,加槓桿的多頭,往往就是最凶狠的空頭一旦上漲出現乏力跡象,多殺多的力量十分可怕當日本房價高到離譜,資金槓桿高到出格之後,就是房價一瀉千里,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日本房價暴跌的原因就是兩條,一是價格橫向、縱向比較都嚴重偏高,二是參與房地產的投資者槓桿率偏高。

三、對我們的啟示
有一點要理解,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哪個結論可以直接照搬照抄。日本的歷史教訓,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指標,讓我們對照檢查一下,心裡有點底,提前做點預防措施,但未必會發生相同的事情。按照他們的經驗,我們也未必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畢竟國情不同,時代也不同。
我們現在的房價高不高?大多數人肯定會說,高,太高了。這一點當然值得警惕,但同時也是一個好現象,說明我們的民眾沒有像當年的日本民眾那樣,狂熱地以為房價會持續上漲,也可以理解為,房價雖然進入了高位區域,卻沒有到達崩潰的程度。市場參與者依然理智。

我們現在槓桿高不高?客觀地說,不算太高。近幾年限購限貸措施的推行,大大降低了購房者的槓桿率,炒房現象得到了明顯抑制,這也是一個好現象。

====

日本在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第一年1991年,直接以下跌65%作為開跌,這種跌法直接導致千萬富翁變成千萬負翁,家庭債務急劇惡性化導致日本經濟長期沉淪。當年日本政府直接戳破泡沫的做法至今仍然在爭議中。

曾經風光無限

日本股市從1985年到1989年,四年時間大漲197%;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業區地價指數從1955年到1989年,34年時間漲了100倍。 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已經占到全球股市總市值的41.7%,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原因嗎

1985年9月22日簽署的《廣場協議》被通常解讀成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但是天下會會天下反對這種以訛傳訛的誤讀。

首先,《廣場協議》並非只針對日本,當時簽約方為五個:美國、日本、法國、聯邦德國和英國。協議目的是改變美元對當時主要貿易夥伴貨幣高估的狀況(據經合組織統計,從1980年到1985年,美元對當時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馬克、日元、法郎、英鎊的升值幅度達到約50%。美元大幅升值給美國出口帶來巨大壓力,1980年美國尚能實現經常賬戶順差,但到1985年經常賬戶逆差佔GDP的比重高達2.71%。),以此解決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問題。

通過《廣場協議》,1985年-1987年日元對美元升值超過50%,回到了1980年日元兌美元的狀況。

其次,日元的升值帶動了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日本開始了全世界買買買的模式,不斷購入海外資產又加大促進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日本政府擠破泡沫的做法欠妥

日本前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2004年撰寫的《日本匯率政策失敗所帶來的教訓》的反思中指出:“造成嚴重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日本政府採取了錯誤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日本政府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自亂陣腳,央行先是過度釋放流動性、而後又過快收緊銀根,連續出現決策失誤才是造成日本經濟陷入停滯泥潭的根本原因。

日本當年房地產的泡沫嚴重阻礙了實體工業的發展,日本政府為了保實體產業,選擇主動戳破房地產泡沫,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裡,日本央行向商業銀行放貸的利率三次提升,一直提高到4.25%,一年後再次提高至6%,直接導致房價垮塌,房價下跌的第一年1991年,就跌了60%,此後一跌就是十多年。

房價和股市的大跌帶來大量公司破產,僅銀行和房地產公司破產數量就超過3000,上班族失業率、自殺率狂升,留下的薪資也大降,很多中年婦女因為家庭破產而離婚,大量女畢業生進入色情行業。

經濟危機後

經濟危機後,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日本實體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下功夫,精益求精的生產成為了全球企業學習的典範。日本實體企業全面復甦,即使在泡沫破裂的1990年代和新世紀初,大到汽車,小到隨身聽,日本商品依然風靡全球。

https://www.toutiao.com/a6698491237873221892/

===

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英語:Announcement of The Ministers of Finance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of France, Germany, Japa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簡稱:英語:Plaza Accord)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西德5個工業已開發國家財政部長央行行長於美國紐約廣場飯店會晤後,在1985年9月22日簽署的協議。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日元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大幅升值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日元兌美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升幅20%。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大約分別為:日元86.1%、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近11%。

作為19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8年時超過了蘇聯),日本親眼目睹其由經濟起飛後快速竄升之勢,逐漸演變為緩慢增長、停止增長乃至嚴重衰退[2],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經歷貨幣快速貶值(時稱「拋售日本」),從此一蹶不振,泡沫經濟破裂、崩盤,經過二十餘年仍未恢復元氣。

1987年2月,七大主要工業國政府簽定《羅浮宮協議》,《廣場協議》被取代。

===

什麼是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

  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廣場協議的錶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廣場協議的背景[1]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史稱“廣場協議”(PlazaAccord)。

  1.廣場協議前美國經濟背景:貿易赤字

  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1979-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79年夏天,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為了治理通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基準利率,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匯率飆升。

  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60%,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超過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美元過於堅挺,使美國的出口,特別是製造業的出口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而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美國逆差的來源國主要是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的總逆差規模為1200多億美元,其中對上述4國的逆差約占1/2,解決了上述四國的貿易失衡問題,美國的貿易逆差就能收縮50%。

  對比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貿易差額,美日的雙邊貿易有如下特點:

  ①出現貿易逆差的時間最早。美國對日本出現貿易逆差的時間是1965年,早於美國對其他貿易伙伴國出現雙邊貿易逆差的時間,而美國持續的整體性貿易逆差格局直到1976年才正式開始,比對日本出現貿易逆差的時間晚了10年有餘;

  ②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增速最快,平均不到4年就翻1番;

  ③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規模和雙邊逆差規模都最大。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對日本出口226億美元,約為美國出口規模的10%,美國從日本進口688億美元,約占美國進口規模的20%。日本無疑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占比更大的是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當年,逆差規模達到462億美元,已經接近美國貿易逆差總規模的40%,所以日本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當時“治理”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對象。

  2.美國財政負債纍纍

  美國的內債與外債。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政府的政策組合——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無疑也是引致美元升值、美國經常項目惡化的原因。里根政府從1982年下半年起實行擴大赤字的預算政策,執政5年來的赤字開支共計81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從1789年建立聯邦債務統計制度到1980年間財政赤字的總和。

  里根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雖然對美國經濟有過強烈的刺激作用,帶來83-84年強勁的經濟回升,但終究也給經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加重了國債負擔,損害了國民儲蓄,並削弱了美國出口的競爭能力,成為80年代阻礙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威脅。

  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為彌補貿易逆差,美國需要大量吸引外資。而大量外資流入,迅速改變了美國的對外資產地位。由於流入遠遠超過流出,美國對外凈投資額從81年開始急劇下降,使美國從1914年以來第一次成為凈債務國。而日本在此期間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為其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日本政府大量持有美元債券,成為美國的最大債主。因此,美國渴望通過多方談判,一方面解決因美元定價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3.廣場協議前日本經濟背景:經濟增長至上

  二戰以後,日本政府確立了“經濟增長至上”的方針,以發展本國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而美國為了冷戰戰略的需要,也積極扶助日本發展經濟。在本國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預和美國財力、技術、市場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1960-70年間,日本GDP的平均增長率已經高達16.9%,國民生產總值也位居世界第二位。

  4.日本對美巨額順差

  日本對外貿易的巨額順差。日本的貿易及開放具有明顯的“利己主義”,即根據自身利益限制許多商品進口或外資進入,同時長期以保護國內初期產業為由,推遲資本市場的開放。日本的這種利己主義的貿易體制,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盈餘國和對外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在經濟危機中,日本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節約型產業,1982年的通脹率已經下降到3.0%,率先走出了滯脹,並以其低耗能、低價位的製造業產品迅速占領美國及全球市場,如機械化工電器汽車等。

  5.日本成為最大債權國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巨集觀政策調整。在金融方面,日本放棄了為壓低通脹而制定的緊縮方針,在財政方面,雖然採取了公共事業追加措施,但因為繼續堅持了縮小赤字的方針,日本政府的財政收支均衡狀態得到了改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的4.0%降至1984年的1.8%)。同時由於巨額的貿易順差,使得日本政府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錢主要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日本在美國持有巨額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是以美元形式存在。   

廣場協議簽訂時的五國承諾[1]

  1.“廣場協議”簽訂前的主要國際形勢

  (1)主要工業國經濟普遍複蘇,但增長出現不平衡

  美國在經歷1983-84年的高速增長後,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而日、英、法、德等國家出現了經濟增長加快的跡象,特別是私人投資的快速上升。

  (2)世界經濟存在不可維持的內部及外部失衡

  主要是美國的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和G4(日、德、英、法)的經常賬戶盈餘,尤其是日本。

  (3)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巨額的貿易赤字使得美國經濟嚴重依賴於外國投資和借款,也導致了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各國爭相採取保護性的外貿方針,以鄰為壑,貿易戰不斷掀起。

  (4)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國際協調和內部調整迫在眉睫

  80年代初,初級產品價格的下跌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它們的國際收支形勢普遍惡化;由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拉美國家的債務都是以美元進行核算的,美元的高估無疑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

  為此,“廣場協議”得以簽署,它是5國針對彼此間,特別是對美國越來越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進行相互協調和妥協的結果。

  2.“廣場協議”五國承諾,匯率政策最矚目

  “廣場協議”中,各國都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經濟政策調整承諾,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減少政府赤字、擴大市場開放度、減少貿易保護障礙等。對“廣場協議”下各國承諾的概述,可以看出各國承諾主要集中於幾下幾項內容:

  (1)實現無通脹基礎上的均衡增長。

  (2)削減公共開支,降低政府需求占社會總支出的比例,將經濟增長方式轉化為以內需和民間投資為主。

  (3)促進金融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匯率彈性化,主張各國匯率應充分反映各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基本面。

  (4)推動市場開放、貿易開放,抵制保護主義。

  (5)G2(日本、德國),主要是日本應密切監視日元匯率,實施靈活管理的貨幣政策,實現日元自由化,使日元匯率能夠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潛在力量;而美國應致力於全面推行財政赤字縮減計劃,力爭在1986財政年度使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1%。

  其中“廣場協議”最引人矚目的是匯率政策方面的內容。“廣場協議”明確指出,“各國間巨集觀經濟基礎的改變,並沒有能夠完全有效地反映在匯率的變化上,美國經常收支逆差滋長了保護主義勢頭,若不予以控制,則有可能引發相互採取破壞性報複行為,進而危害世界經濟”。協議認為,匯率應該在調整對外經濟失衡中發揮作用。

  美國提出,希望各國能夠在適當時機,對匯率進行協同調整,主要非美元貨幣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元匯率進行有序上升,以實現美元的“軟著陸”,防止劇烈失衡下,美元匯率強硬下調對世界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失。為此,作為貿易最大順差國的日本,相應承諾將:“加快金融和外匯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以使日元變化能夠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基本面”。德國也做出承諾:“聯邦政府和德意志銀行將為有效率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不斷演進提供框架”。

廣場協議的具體內容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即G5集團)財長以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一攬子協議,史稱“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內容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預、協作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調。廣場協議自開始實施,日元匯率一路上揚,到1986年5 月,美元對日元匯率突破160日元大關,到1987年達120日元,美元貶值約50%。為了防止美元過多過快地貶值,1987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召開了七國財長會議,決定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基本穩定,史稱“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但是,日元升值卻一直持續到1988年末,進入1989年才開始有所回落。

廣場協議的影響

  本幣的升值必將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的升值,特別是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其主要原理是本幣升值將增強對本國經濟的信心,大量熱 錢將因追逐高額利潤而流入本國,而投入到股票市場是熱錢得到最快回籠、獲得最高回報的場所,從而造成股市的上漲。廣場協議簽訂三個月後,1986年1月, 日經225指數拉開了四年大牛市的序幕,起點為13000點,到年末升至16400點,相比1983年的平均水平升幅近一倍之多,到1987年底股價指數 突破2萬點。1988年東京股市總成交額為286萬億日元,總市值為477萬億日元,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1.6倍和1.5倍。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的38957.44點的歷史高點,日本股票市值GD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價總額的42%,股價平均市盈率也達到了250倍的驚人水平。

  1989年至1990年,面對房地產泡沫與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日本政府收縮銀根,採取一系列緊縮性巨集觀政策,控制不穩定的經濟膨脹,最終卻導致經濟泡沫 的破滅與崩潰。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被集中釋放出來,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日經指數在1989年底高達近 39000點,到了1992年,一路下滑到14000點,幾乎跌掉了2/3。2001年3月13日,東京股市暴跌,日經平均股價最終以11819.70日 元結束了當天的交易,跌破12000日元心理大關,創下1985年2月以來的新低。據經濟學家估計,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了慘重代價。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B9%BF%E5%9C%BA%E5%8D%8F%E8%AE%AE

==

"廣場協議":日元升值對日本的壞處大還是好處大?

2010年08月10日14:25 

時下,人民幣升值問題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施加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巨大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但也有許多專家認為,人民幣並未低估,美國等此舉是想復制當年“廣場協議”的陰謀。唇槍舌劍中,

 時下,人民幣升值問題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施加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巨大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但也有許多專家認為,人民幣並未低估,美國等此舉是想復制當年“廣場協議”的陰謀。唇槍舌劍中,“廣場協議”這一歷史事件不斷被拿來說事。

  1985年,自“廣場協議”簽訂后,日元迎來大幅升值,隨著購買力的增強,一向以高儲蓄率和節儉出名的日本人,開始在東京銀座排著隊買LV包。大學畢業生來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老板會拿出10萬日元說:“今天不用上班了,你先拿錢去銀座買衣服吧。”這與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失去的10年”,股市、房市暴跌,銀行、企業倒閉,可謂天壤之別。

    美國的陰謀還是日本的陰謀?

  “廣場協議”簽訂五六年后,日本經濟走向泡沫化,並因泡沫破滅而在整個90年代徘徊不前。因此不少人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及其歐洲盟友針對日本的一場“陰謀”。然而,日本簽署“廣場協議”非但不是美國逼迫的結果,反而是日本主動提出的。

  二戰結束后,美國為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積極扶持日本的經濟發展。從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0.9%,同期美國為4%。至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對外淨資產達1298億美元,當年美國對外淨債務超過1000億美元,反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這也正式結束了美國長達70年債權國的輝煌歷史。

  同時,美國政府面臨著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壓力。1984年,美國對外貿易赤字便已高達1224億美元,其中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約佔40%。為此,美國許多制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等相關利益集團強烈要求政府干預外匯市場,促使日元升值,以打擊日本,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經濟。

  1985年春,日本大藏省(財政部)高官大田友光與美國財長助理大衛·穆爾福德,就美元貶值、日元升值的策略進行會談。6月,日本大藏大臣(財長)竹下登在與大田友光商談了美日協調干預匯率的可能性后,於當月與美國財長詹姆斯·貝克就此問題進行了磋商,雙方決定由穆爾福德與大田友光先制定一個日美雙邊方案,然后再將其擴展到歐洲國家。不過,在正式談判之前,日美間的商談都秘密進行。

  不難看出,“廣場協議”的最終簽署,日本實為有意為之。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日本已開始在世界尋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主動策劃“廣場協議”,正是日本自認對世界整體經濟發展負責的政治表現。1995年,日本《經濟學人》雜志曾披露了一個細節,在“廣場協議”發表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提問:“日本為什麼會容忍日元升值?”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的回答是:“因為我的名字叫‘登’啊”,而“登”與“升”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更有論者推斷,“廣場協議”其實是日本人的經濟陰謀。“廣場協議”后,日元在不到6年的時間內升值了4倍,這意味著日本國力膨脹了4倍,其人均收入增加了近4倍。日本人利用日元高幣值的優勢,大量購買美國企業、帝國大廈、夏威夷的不動產,由此掀起了海外投資、擴張的旋風。

  “美利堅被推上了拍賣台”

  “廣場協議”簽訂后,由於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國民財富猛然巨增。腰包鼓脹的日本人,成了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從1986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總額高達4000億美元。日本人不但把梵高的名畫《向日葵》收入囊中,大洋彼岸的美國,更成了日本人垂涎的“肥肉”。

  1985年后,日本企業開始大量購買美國企業,或在美國開設工廠。突如其來的大量日本資本,迅速涌入美國的各個領域和角落,在夏威夷,每到旅游旺季,飯店裡的常客大約有一半是日本人。

  1987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4億美元,購買了紐約曼哈頓鬧市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辦公大樓,成為擁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份的控股公司。當時,洛克菲勒中心被視為美國的象征,美國媒體將這一收購行為稱為日本人“買走了美國人的靈魂”。

  同年,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后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1991年,東京億萬富翁橫井英樹又以4000萬美元,將被視為紐約心臟的帝國大廈,收入囊中。

  這些揮舞著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對價格根本不屑一顧。有一則故事足以讓人體會到日本人的瘋狂,一棟報價4億多美元的美國大樓談好要賣給日本人,隻等付錢交割時,日本人忽然拿出了新的合同書,上面寫的價格卻變成了6.1億美元,這讓美國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員解釋說:“老板昨天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裡看到,歷史上單棟大樓出售的最高價是6億美元。我們願意無償追加2億美元,就是想要打破這個紀錄。”

  短短幾年間發生的這一幕幕,令美國人目瞪口呆。在親眼目睹了眾多本國的大公司、大產業迅速改頭換面,由日本人充當老板之后,美國社會反響十分激烈。對於日本人的收購狂潮,美國輿論驚呼,“美利堅被推上了拍賣台”,《紐約時報》甚至擔憂“總有一天,日本會買走自由女神像”。

  時至今日,許多美國人還認為:日本是唯一一個兩次“入侵”過美國的國家——一次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還有就是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日本大舉“收購美國”。

  日本經濟產業升級“狂歡曲”

  日元的大幅升值,不但讓日本迅速走向海外擴張之路,在日本國內,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經濟也奏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狂歡曲”。

  “廣場協議”后,日本國內機械制造、房地產、物流、服務等產業發展迅速,經濟結構開始轉向內需主導型。無論日元怎樣升值,這些產業均持續保持高增長勢態,為日本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長足貢獻。到1987年,日本已成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一極,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開始超過美國。

  於此同時,日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顯著增長,化學品、機械和電子設備外銷全世界,豐田、索尼等公司紛紛在美設廠,“日本制造”成了金字招牌。

  隨著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其產品結構相應由“重厚長大”向“輕薄短小”型轉變,初級加工品和勞動集約型產品在進口中的比重逐漸上升,原材料消耗呈相對減少之勢,其在進口中的比重一度由70%降至50%左右。日元升值后,日本以較少的費用便可以進口足夠的資源,加之產業結構升級,資源已不再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隨著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日本在海外的純資產也迅速增加,1986年達1804億美元,超過號稱“食利大國”的英國(1465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純資產余額,約為1.5萬億美元,與“廣場協議”前的1984年相比,增加了18倍以上。

  升值沒錯,錯在政府政策

  盡管日元升值給日本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但由於幾年后日本經濟便陷入了泡沫泥淖,並持續低迷,“廣場協議”由此長期背上了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黑鍋,但日本經濟的蕭條衰退,主要是日本政府錯誤政策種下的苦果。

  在“廣場協議”簽訂前夕,日元對美元的比率是1美元等於243日元。為使日元升值,大藏省及日本央行頻頻干預,以日元升值預期誘導市場。1985年9月24日,日本投入干預資金10億美元,效果甚微。至1986年2月,美元卻跌至逼近180日元的關口。不久,美國財長貝克發表談話,暗示美國歡迎美元進一步下跌。此言一出,美元輕鬆突破180日元,3月17日跌至175日元。

  在日元迅速升值的影響下, 1985年日本企業總的利潤增長了5.7%,但出口相關部門的利潤卻下降了4.8%。1986年,日本鋼鐵業甚至出現了虧損,日本開始出現衰退跡象,史稱“高日元蕭條”。為此,以制造業為中心,各種產業協會、部分官員和一批經濟學家強烈要求政府採取應對的措施調整利率。

  然而,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繼續推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已5次降息,將利率降至2.5%,創歷史新低。同年5月,日本政府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7月又補增了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

  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劇了資本流動性過剩,加上國際游資和炒家涌入,日本國內的大量熱錢紛紛轉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迅速導致了日本經濟泡沫的生成。

  1989年末最后一天,日經平均股價近4萬日元,相當於1984年的3.68倍。在房地產行業,泡沫尤為明顯。1986-1989年,東京市中心地價提高了2.7倍。如果將東京23個區的土地全部賣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泡沫經濟”在1989年底達到頂峰之時,日本政府認識到土地價格嚴重偏離實際價值,於是急忙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來阻止銀行向投機者貸款。1989年5月開始,日本央行先后大幅度提高利率,一度升至6%新高,此舉宣告金融寬鬆政策的終結。

  1991年,日本政府又頒布“地價稅”,規定從1992年起,不管地價漲跌,凡持有者必須向國庫繳納土地持有稅。這一系列財政金融緊縮政策,戳破了經濟泡沫,從而揭開了日本金融危機與90年代長期蕭條(史稱“平成蕭條”)的帷幕。

  泡沫經濟崩潰最直接的影響是資產價格的縮水。據統計,在1990-1997年間,日本的股票、土地的資產評價額約縮水1300萬億日元。

  隨著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下跌,大銀行、証券公司在泡沫經濟膨脹過程中的種種非法經營行為不斷曝光,金融機構的信任度廣泛缺失。1990年夏,日本國內大量存款從民間銀行轉存到國家經營的郵局,出現了“向郵儲轉移”現象。兩年后,國家金融機構也失去了信任,日本民眾干脆把錢藏在家裡的“錢櫃”,於是出現了“錢櫃存款”的罕見的現象。

  90年代中期,日本又經歷了貨幣迅速貶值,即“拋售日本”,日本經濟雪上加霜,至今也沒有走出衰退陰影。經濟高峰時期,日本的GDP相當於美國的71%,到了2009年,日本的GDP隻相當於美國的35%左右。

  中國不能同“日”而語

  當下,人民幣是否應升值、升值多少,仍未形成共識,很大部分原因在於25年前日元升值后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陰影”仍籠罩在許多人心頭。

  對照中國經濟現實:股市波動、房價虛高、奢侈消費、資本過剩、產能過剩??中國與當年的日本確有相似之處。但今日的中國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首先表現在雙邊貿易方面,這也是此次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求扭轉中美貿易順差的關鍵。

  2009年,美國貿易逆差為總額3807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為2268億美元,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但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強調:美國長期逆差與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地位有關,人民幣匯率無法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2005-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1.1%,同期美國對華逆差卻年均增長21.6%。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而美國貿易逆差佔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5.7%降至3.5%,對華逆差下降16.1%。

  匯率變更不是扭轉美國貿易逆差的終南捷徑,這在日本也可以得到映証。

  “廣場協定”雖然成功降低了美國對西歐各國的貿易逆差,卻幾乎未能實現其主要目標,即緩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因為這種貿易逆差是結構性的,而並非取決於貨幣金融條件。

  從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來看,“廣場協議”簽署前后,日本汽車、鋼鐵等高端產品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成為美國的強大競爭對手,其成品出口額已經躍居世界首位。而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出口量的增加不能視為出口能力的增強。並且目前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紅豆和飛機,中國不可能長期坐著飛機吃紅豆,美國應該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和放開高端技術產品的出口。

  由此可見,美國要求借人民幣升值以為扭轉中美貿易順差,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而在飽受爭議的房地產領域,不少人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與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類似。但當年日本的泡沫破裂,有著獨特的背景,比如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通縮。而如今的中國,在通脹預期下,商品房還是各類資本的避風港,房價短期難以下降。

  另外,泡沫前,日本政府並沒有對商業銀行採取有效措施引導監管。中國政府對銀行和企業有很強的控制力,可以引導資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壓房地產泡沫。中日在城市化進程方面也有顯著差異,1985年日本城市化接近尾聲,而現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還處於加速階段。

  因此,隻要吸取日本經驗教訓,採取有效而富有前瞻性的政策,歷史應該不會重演,我們也希望中國經濟不會踏進日本泡沫經濟的那條河流。

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2/12398607.html

為何廣場協議只拖垮了日本? 

近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上海開幕,這一會議幾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因為很多人認為這將是新的一場廣場協議。對於很多人而言,「廣場協議」這幾乎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詞彙。

對於日本的衰退,在日本國內其主流的看法都認為《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美國衝著日本而來的,是美國脅迫著讓日元升值的,美國想藉此通過犧牲日本,來解決自身的雙赤問題。《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升值,這令日本在此後近20年,經濟一蹶不振,關於上述論調,可參閱吉川元忠的《金融戰敗》一書。

其實,這種觀點在中國亦是大有市場的,2010年9月27日出版的中國證券報的一篇題為:「『廣場協議』埋禍根 日本深陷『失去的十年』」的新聞綜述就很具有代表性。報導援引復旦大學馮昭奎教授的話說,「儘管日本政府阻止美元過度貶值也是為了使已有的對美投資不貶值,然而這種措施的結果是繼續推動對美投資並容忍美元資產進一步貶值,這意味著日本已經陷入一種極為被動的、受制於美元的圈套。」而身居日本的中國籍作家俞天任,則更是直白的認為,日本的大泡沫和以後的大災難,是從廣場協議開始的。事實上,這種觀點並沒能獲得充分的實證支持。

被日本人和我們的國人所刻意忽視的是,「廣場協議」升值的「黑名單」上,除了日元外,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等都赫然在列。 「廣場協議」中明確規定,不僅是日元,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也應大幅升值,事實也是如此。在這些國家中,德、日兩國最具可比性。因兩國都是二戰戰敗國,且製造業都對兩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並都於20世紀60年代相繼成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廣場協議》前後這兩國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

日元兌美元到1987 年底時已接近升值 100%,但是並非僅有日元升值,德國馬克也升值了 ,且比日本還升值的更多,達到101.27%。到1988年,德國馬克的升值率相比較於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與廣場協議制定時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然達到70.5%,與此對應的是:日元86.1 %。

馬克、日元兌美元走勢圖(1985.01.31-1991.10.31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策略部

由此可見,美元的貶值,並不只針對日本,還有聯邦德國。更要緊的是,其貶值幅度也非常相近。所以,那種將日本為美元貶值單獨買單的論調是頗值得商榷的。同樣,將日本之後20年經濟蕭條的原因,歸咎到日元升值的判斷,也過於武斷。因為,大幅升值的除了日元,還有德國馬克。為何德國在之後的20年,沒有出現長期的經濟的倒退,反倒是於2008年的危機中,成長為歐元的拯救者?而真正陷入「失落的」卻唯有日本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1985年至1990年這一時期,日本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出了極大的失誤。對此,時任日本政府官員的大野鍵一黑田東彥在事後回憶時,都為當時的錯誤選擇而痛苦萬分。

《廣場協議》後,為了日本政府決定減稅1萬億日元,同時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同年7月又補增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與此同時,從1986年1月起,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將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到1987年的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

與此同時,歐美已開發國家的經濟也進入了高漲階段,資本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投機行為。日本政府在這時點上,採取積極地財政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無異於火上澆油。對此,整個日本,一方面是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金,一方面投資渠道有限,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這些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結果是,這些錢都一股腦的流向了以房地產和股票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到1987年秋,世界經濟出現了明顯的繁榮景象,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問題,美、英、法、聯邦德國等主要經濟體都相繼提高了利率,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銀行也預備予以加息的。可恰在此時——1987年10月 19日,美國發生了稱為黑色星期一的大股災。雖然很快在政府以降息等手段的干預下,市場重新恢復了上漲,但美國政府卻認為日本在這個時點上不應加息。因為歐美政府擔心,市場還很脆弱,如果日本在這個時點上一加息,必然會導致那些套息資金,不僅不會流回歐美,反倒會再次從歐美流入日本。從而,再次引起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

而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不願意加息,他們所擔心的是,如果一旦加息,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進而推高日元減少其商品的出口,再次因為升值而引發1986年式的經濟衰退。並且,當時日本正在搞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想將其由出口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體。而在當時日本財經官員甚至學界看來,要想擴大內需,其關鍵就在於以低利率來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以此來減少儲蓄。

正是基於這兩種原因,日本銀行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維持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變。而正是這種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日本經濟體系,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從而將日本推向了泡沫經濟的深淵。以日經指數衡量的股價,從1986 年1月的約13000日元上漲到1989 年末的約39000日元,上漲了大約3 倍。同期的地價也上漲了約3 倍。而反觀同期的德國,在本幣升值後,它的關注不是像日本那些朝外、而是向內。中央銀行秉承了德國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市場經濟經濟之父路德維希.艾哈德的思想,堅持以穩定物價為己任,沒有實行超低利率和超量貨幣發行的政策。它拒絕了歐洲和美國的要求,堅持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1985年德國存款利率為4.44%,1987年下降為3.20%。同期,貸款利率從9.53%下調至8.33%,下降幅度遠低於日本。更重要的是,隨後於1988年和1989年,德國將存款利率分別上調至3.29%和5.50%,貸款利率更是提高至9.94%。正是得益於這一緊縮政策,使得資金沒有大量進入股市和不動產,從而使得德國避開了一場可怕的泡沫經濟。

諸如此類的疑問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例證,譬如,對於通貨膨脹的解釋,特別是那些企圖推卸責任的政府官員們,經常給予的解釋是,通貨膨脹是外國人輸入的。但正如米爾頓.弗里德曼所曾批評的:

「如果世界貨幣體系尚處於金本位時代,那麼因為各國貨幣都是通過金本位制聯繫在一起的,這個時候某一國貨幣量的增長的確會造成其他國家的波動。歷史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從美洲大量掠奪黃金而造成整個歐洲的價格上漲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隨著金本位的破產,這一解釋也就站不住腳了。於陰謀論者或故意推卸責任者來看,1970年代早期的通貨膨脹是符合他們的邏輯的。因為自美國取英國而代之後,它就徹底的變成了邪惡帝國——在當時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陣營是如此看,在一些自認為弱小的國家事實上也是這樣看的。隨著日本陷入失落,這一觀點在日本更是大有市場。但這是事實嘛?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當時,日本和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每年高達30%以上,但美國的通貨膨脹卻只在10%左右。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貨幣體系可一直是由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協議是它建立的,而它的廢除也是美國人主導的,你說這高漲的通貨膨脹能跟他沒幹系?可問題在於,雖然當時英國和日本的通貨膨脹率高達30%,但同時期的聯邦德國,其通貨膨脹率還不到5%啊。難道,美國想利用手中的貨幣政策,來對付英國和日本,以達成它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同時,就沒想過也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當時的聯邦德國啊。

更重要的是,在1975年石油危機之後的五年中,日本的通貨膨脹率大幅下降,該數值從1970年代早期的每年30%以上下降到不到5%,而聯邦德國則一直維持到5%左右。倒是美國,其通貨膨脹率在石油危機之後的一年裡達到了頂峰,約為12%,到1976年降低到5%,但好景不長,隨著第二輪石油危機和伊朗事件的爆發,其通貨膨脹率再次上揚,到1979年上升到13%以上。

綜上可見,陰謀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同樣,一味地將責任推給外部環境的論調也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影響事物發展的作用,達爾文最後的結論是「在決定變異的特殊類型上,外因條件與生物本身內因相比,僅居次要地位。」由此,我們可見,一國的經濟問題,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何嘗不是其自己內部的問題呢?!從這點可見,真正令日本為之失落20年的,主要的原因怕還不在於由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而在於其自身錯誤的應對上吧。

https://kknews.cc/zh-tw/finance/g88m3e.html

===

1985年的《廣場協議》對中美貿易戰有何啓示? 2019年7月16日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有句名言:「歷史不會重演,但往往驚人地相似。」(“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中美貿易戰持續,令市場難以擺脫30年前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中國,大家愈來愈擔心,若屈服於美國的政策要求,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命運是否就會和日本在1980年代中期一樣。《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對日本而言仍是個非常痛苦的回憶,而中國亦仍然不敢鬆懈。

何謂《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是美國與貿易夥伴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於1980年代中期達成的一項協議,以讓在1980至1985年間大幅升值約50%的美元貶值。雖然協議牽涉五個國家,但經濟史學家隨即指出,日本的經歷就是導致其陷入「失落的十年」的轉捩點。

在簽署協議後,日圓急升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以大幅減息來應對。市場流動性增加雖令資產價格上升,但債務累積拖累未來的增長潛力,就算時至今天,日本的通縮壓力依然明顯。

帶「中國特色」的 《廣場協議》?

和對日本一樣,美國政府亦對對華貿易逆差甚為不滿,並要求中國放寬國內市場准入。不過,中國與當時的日本也有不同之處。簽署《廣場協議》時,貿易爭端的焦點落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上,該協議後來於1995年被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取代。美日為軍事盟友,至於歐洲貿易夥伴也和美國同樣不滿中國。

鑑於中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影響力,且希望維持國內穩定,中國恐怕不會完全默許美國的要求。不過,中國新實施的外商投資法的確是對中美貿易談判遞出「橄欖枝」,反映中方作出早期讓步。

人民幣升值或有利中國

1980年代中期,日圓升值導致多間出口商破產,對日本以貿易為主的經濟構成負面影響。雖然人民幣轉強同樣會妨礙中國出口,但諷刺的是,這或有助中國政策制定者將經濟重新平衡,轉而以國內的動力推動經濟。此外,人民幣轉强將令中國資產更受國際投資者歡迎,對「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等海外項目亦有幫助。

不過,人民幣升值未必盡如中國所願。與日本同樣,中國人民銀行(PBOC)或難以招架外國流動性激增。 除了沖銷外資流入的成本外(央行維持國內匯率穩定的成本),流動性激增還會令資產泡沫膨脹,引來炒賣活動,對經濟構成危險。

北京的教訓

由於中國不太可能完全脫離國有經濟的模式,中美之間能否達成可持續的停戰協議仍有待商榷。更有可能的是,大家會繼續將中美貿易談判與《廣場協議》相提並論,尤其是中國政府繼續增加信貸和減息,與日本央行在1980年代末的做法如出一轍。

中國政府應以日本央行為鑑。後者曾被批評在執行務實改革推動經濟方面「歎慢板」,例如是在國家主導的經濟中進一步促進競爭。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1985%E5%B9%B4%E7%9A%84-%E5%BB%A3%E5%A0%B4%E5%8D%94%E8%AD%B0-%E5%B0%8D%E4%B8%AD%E7%BE%8E%E8%B2%BF%E6%98%93%E6%88%B0%E6%9C%89%E4%BD%95%E5%95%93%E7%A4%BA-020545729.html

==

從廣場協議中日元的啟示:可怕的不是貿易戰,而是不斷升值的人民幣 2018-03-28

現在媒體最大的熱點就是,現在人民幣,中美貿易戰是否會讓國內經濟走入第二個類似廣場協議的窘境,而在分析這樣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日本當年廣場協議的歷史環境,而筆者以為現在的局面和當初日本強盛時代,有著許多驚人的共性。

首先1985年的日本和現在的國內都有著強勁的經濟增長,同樣都是美債的最大持有人。同樣都是由於貿易戰,301而被敲打,同時兩者都在謀求去美元化,謀求通過廣結善緣(瘋狂開啟土豪老板模式借錢給其他國家)的形式以讓更多國家持有人民幣並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工具以及支付手段。同樣的,日本和國內都處在長期高速經濟增長後的去杠杆階段。

筆者認為,要了解貿易戰的pro and con 兩面,不是簡單韜光養晦,簡單算算相互之間多加了多少稅就可以得出結論的,同樣的,去探討到底是鹿死誰手,誰比誰牛,也是頭腦簡單,民族情懷上腦的表現。要深入了解貿易戰,近期人民幣的暴漲和美元的暴跌(類似1985年的廣場協議。)

筆者認為復盤廣場協議,以及日本經濟的走向,可以在一定層度上,給予讀者一種新的角度去認識美國貿易戰以及美元貶值預期下,對國內經濟走勢的衝擊。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廣場協議的簽訂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經融財政的部門)的強力推動。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過熱,日元升值可以幫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貿易戰真實的目的是政治的,而不是經濟上具體造成了多少損害,簡單從順差,逆差(老美賺的多還是我強國賺得多)只是算了一筆非常粗淺的帳。要理解貿易戰,同時要理解美元流動,要了解301 sanction也要了解國際政治,經濟背景,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深度剖析今日美中的貿易戰,人民幣國際化,301制裁,因為這三個話題,是彼此緊密聯繫的。

幾個大背景:

1. 雷根政府為了遏止卡特總統遺留下來的高通膨問題,同時政府面臨極大的刺字擴大危機,因此雷根政府決定通過貶值美元以修復長期美國的“貿易逆差”,肯尼迪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也算是歷史遺留問題。而這和歐巴馬政府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地方,歐巴馬為了拯救08年的經濟,不斷地束縛著大型金融機構,同時通過低利率,QE刺激經濟,提高通膨率。(通膨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通膨率維持在2%是央行一致性的目標。)川普通過激進的deregulation,給金融機構減少束縛的腳手銬,現在華爾街的收入水平又開始蹭蹭蹭地往上走了。

在這個利率正常化的階段,川普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創造新的收入和就業崗位最快最見效的方法,無疑是重複廣場協議時的舉措,一舉貶值。表面上日本的大企業獲利良多,持有的日元資產價值不斷地提高,然而最終會反過來遏止國內的出口貿易。而日元的不斷升值給了國內的房地產泡沫最後一擊,而最終經濟危機爆發,日本走入經濟停滯的20年。

如上圖所示,此為日本家庭所持有的不動產資產,日本從1985開始隨著日元升值,房地產資產價格不斷飆漲,釀成悲劇,最終透支了金融系統裏的流動性。

2. 日元國際化和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的國際化並不是說該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就算國際化了。同樣的,今天不是說你能夠在境外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人民幣就國際化了。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貨幣幾乎全都是硬通貨,但真正實現國際化的只有美元。我們在討論一國貨幣國際化時首先指的是該貨幣作為國際貿易的計價單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中大部分以美元計價,歐元和日元只是對其補充。

其次,貨幣國際化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該貨幣作為儲蓄貨幣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外國人願不願意持有該貨幣計價的金融資產。

貿易戰鹿死誰手,從戰略角度說,其實”然並卵” (註:『然而沒有什麼用』的縮略詞)。真正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會不會捅破國內的房地產泡沫。再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是否會功虧一簣,最終輸掉整場金融戰。換句話說,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取決於金融資本是否自由流動,金融系統是否足夠透明,老外願意持有你的人民幣來計算自身的資產。(說人話就是,如果你的經濟是個黑箱子,規則又不友好又不透明又不公平,人家老外看都看不懂你的經濟葫蘆裏賣的啥藥,那憑啥人家老外要持有你人民幣作為計價資產?

日本隨著經濟發展,貿易順差擴大,謀求日元升值以及國際化以增加海外投資機會以及話語權。日本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之後,國內情緒高漲,政府與民眾都希望日本經濟與美國脫鉤,走向國際化,甚至趕超美國。而日本也將希望寄托在了日元的國際化進程上。歷史規律是,但凡走強的經濟體,翅膀硬了,都是想掙脫石油美元的枷鎖。

雖然日本經濟沒能和美國脫鉤,也沒有趕超美國,但是日元卻取得了暫時的成功。1980年,日元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隻占4.4%的比例,而到1987年和1990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7.5%和9.1%,和歐元的增長速度相比,要比歐元成功得多。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日本國內因為經濟泡沫破滅而大傷元氣,國際上的大舉擴張也屢屢受挫,受此影響,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迅速下滑。

3. 金融危機大背景,低利率,後發者優勢:

和2008年金融危機大背景相似的是,日元國際化的第二波是在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嚐試將日元在亞洲區域內推行國際化,泡沫經濟破滅後的低利率為此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細思極恐啊,中日有多少背景條件是類似的)。

這一波的地區日元國際化,主要依靠的是日本對周邊地區的貸款。以泰國為例,在泰國民間對外債務中,日元的比例從1991年的5.1%上升到了1996年的9.2%;在泰國的公共部門債務中,1991年日元的比例達到48.2%。但是,由於升值的日元最終戳破了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直接引爆了金融系統裏本來有的高杠杆。最終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

而同樣的,我們也要警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是否會戳破中國房地產已有的泡沫以及觸發中國金融系統的高杠杆,是今明兩年必須重點關注的風險因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日本的金融機構從東南亞國家大撤退,這一輪的日元地區國際化也以失敗告終(換句人話說,你就算是往外發錢,慷慨借錢給其他國家,經濟不行,支撐不起也是然並卵)。日元從此光輝不再,在貿易結算中,大部分國家都使用美元和本幣,就連歐元也占不到一席之地,日元就更不被看重。同時,日元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到1999年下降到4.9%,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到2007年則進一步下降到了1.9%。日元只有在外匯市場交易中比例還稍微高一點,在傳統外匯市場上,日元佔到20%左右(2004年,總計為200%),在外匯衍生品市場上,占22.9%(2007年,總計為200%),日元能夠在外匯市場及衍生品交易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與日本的低利率和高外匯淨資產有直接關係。

4:貿易戰事實上激化了現有的美國逆差,國內順差的矛盾:

事實上現有的矛盾對於川普來說,更是政治籌碼。表明態度。

301這種政策條款工具更多是給予了川普更多的主動權,其成效不在於能夠限制多少國內的經濟發展,相反是開啟更多談判,更多對話的理由以及美元貶值的借口。

在筆者看來,貿易戰沒有什麼值得恐懼的,值得恐懼的是不斷升值的人民幣,是否會戳破更大的泡沫,我們是否會重蹈日本的錯誤。

“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一般而言,“301條款”是美國貿易法中有關對外國立法或行政上違反協定、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採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它最早見於《1962年貿易擴展法》,後經《1974年貿易法》、《1979年貿易協定法》、《1984年貿易與關稅法》,尤其是《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修改而成。

5:高速增長後的去杠杆宏觀經濟環境或因人民幣升值而釋放風險,戳破經濟泡沫。

簡單來解釋杠杆這東西,其實就是管別人借的錢。

你用100塊錢買下了宇宙行,這100塊裏,你自己動用的只有1塊錢,其他99塊錢是管別人借的,這叫做杠杆。

而去杠杆是啥,就是你過去和其他人借了99塊錢,是時候還錢了。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低利率鼓勵借貸,鼓勵借貸融資創造擴張利潤。在這個階段裏,錢好賺,所以每個人的盈利能力很強,償還能力也很高,多借多還。

當經濟增速下降的時候,盈利能力減弱,錢不好賺了,錢還借著呢,償還能力減弱,錢呢就越來越換不上,欠的爛賬越來越多。

我們的經濟正處於釋放金融風險,管束金融風險,嚐試管束市場,而不是讓市場放手來幹的經濟周期。僵屍企業,央企行政浪費,效率低下,房地產金融行業杠杆泡沫巨大,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北上廣深和其他省市做比較),我們有巨大的壞賬以及爛賬需要清理。在這個過程中,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是一個最基本的大前提。引入調節房地產泡沫的工具——房地產稅,也是作為去杠杆(還錢)的工具存在的。

從以上5點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貿易戰不單純,要全面的看待貿易戰的效應,需要梳理不同的經濟變量,得出更為客觀深刻的結論,最重要的,是要看到風險而不是僅僅看到強國夢和廉價敏感的尊嚴。

 

本為來自灰岩金融科技,作者Dorian君

https://blog.moneydj.com/news/2018/03/28/%E5%BE%9E%E5%BB%A3%E5%A0%B4%E5%8D%94%E8%AD%B0%E4%B8%AD%E6%97%A5%E5%85%83%E7%9A%84%E5%95%9F%E7%A4%BA%EF%BC%9A%E5%8F%AF%E6%80%95%E7%9A%84%E4%B8%8D%E6%98%AF%E8%B2%BF%E6%98%93%E6%88%B0%EF%BC%8C%E8%80%8C/

==

廣場協議給日本經濟帶來2大影響

015/10/14

 

PRINT

    1985年9月,包括日美德英法在內的五國集團(G5)力爭攜手扭轉美元升值趨勢。協議名稱來自成為談判地點的美國紐約的廣場酒店。美國要求誘導美元貶值,各國實施了聯合干預。日元匯率在1年裏由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漲至150日元左右,但隨後美元貶值過度引發問題,於是尋求通過1987年2月的「羅浮宮協議」來保持匯率行情的穩定。但是,各國的步調並不一致,同年10月發生了股價暴跌(黑色星期一)。
 
 
  以廣場協議為起點的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具有2種影響。其一是,日本國內的出口産業遭受打擊,日本經濟陷入了「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央行)通過財政刺激和貨幣寬鬆來支撐經濟,但過度的寬鬆政策導致了80年代後半期的泡沫,而在泡沫崩潰後,則陷入了被稱為「失去的20年」的長期停滯。

  另一個影響是日本經濟的結構變化。1990年代以後,出現了超過1美元兌100日元的日元升值。相比從日本出口,在當地生産的費用更加低廉。日本主要企業紛紛將生産基地遷往海外,走向了全球化,但日本國內産業基礎日趨薄弱的「空洞化」隨之日趨加劇。

 

 

 

http://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stockforex/16251-20151014.html

===

中美即將達成的匯率協議不是《廣場協議》
2019-10-13 12:17

10月10日至11日,中美貿易高級別談判在經歷來了幾個月的僵局之後重啟。

談判的結果似乎超過了外界的預期,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以及談判牽頭人劉鶴見面,並且隨即決定暫停對價值2,500億的中國商品升高税率至30%,這是原定於10月15日生效的關税措施。

根據中國官方披露的信息,雙方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而特朗普則表示,中美達成了「相當實質性的第一階段協議」,並表示可能下個月在智利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並簽署最終文件。

新進展之中 匯率協議被聚焦

此次談判達成「實質性進展」的內容之中,匯率和金融服務是首次被提及。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在會後表示,談判「幾乎已經完成」,並且稱一旦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完成,他將取消美國對中國的匯率操縱國標籤。

顯然,匯率是中美此次談判的一大主題,很可能在這份第一階段協議中有所體現。雖然具體的內容現在並未透露,但是姆努欽一直要求提高中國央行干預人民幣的市場透明度,並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穩定。美方在貿易協議中加入匯率的目的,想必是希望人民幣兑美元升值,從而促進美國出口,削減貿易逆差。

今年8月,美國對中國採取的加徵關税措施再度升級,8月底人民幣匯率首次「破7」,特朗普大怒稱中國「操縱匯率」,美國財政部隨即把中國正式列為匯率操縱國,這是25年來的首次。

貿易戰始於特朗普對中美貿易逆差的不滿,特朗普也曾多次表示美元太過強勢,抨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此次即將達成的匯率協議,對未來人民幣和美元將會有怎樣的影響?

《廣場協議》不可能發生

說起匯率協議,外界的參照物首先就是美日在上世紀80年代簽署的《廣場協議》。協議簽署之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西德的5個發達國家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導致美元持續貶值,而日本經濟從此開始了「失落的三十年」。

 
中美即將達成匯率協議,讓外界聯想到美日貿易戰中的《廣場協議》。(Reuters)

中美即將達成匯率協議,讓外界聯想到美日貿易戰中的《廣場協議》。(Reuters)

 

從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日貿易戰一直是外界最常使用類比。現在的美方談判牽頭人、白宮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也的確是當初和日本談判的領導者。然而,中美簽署匯率協議,則不可能是第二個《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署幾年之後,日元兑美元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經升值幅度高達260%,急劇升值讓日本的金融資產泡沫瘋狂累積,股市、房市極度繁榮,日本人一度豪言「把東京賣掉就能買下整個美國」,但是經濟也就是這樣由實轉虛,最終崩潰。

在這個過程中,日元升值失控是受美國的壓力,同時日本政府存在開啟貨幣寬鬆政策的失誤,加之美日貿易戰挫傷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力,釀成了衰退。當時,日本經濟對出口,特別是對美國出口的依賴性極高,同時日本的產業結構也相對單一。日本受自身實力所限,在簽署《廣場協議》上並沒有和美國討價還價的餘地。

 
 

回過頭來看今日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經濟結構,都並不是30年前的日本。中國不僅有相對完整的工業產業鏈,並且經濟靠內需拉動,市場巨大,且國際收支穩定。中美匯率協議,很可能讓人民幣有所升值,但不可能如當年的日本一樣出現失控。

北京樂見人民幣的適度升值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人民幣在中美匯率協議後適度升值,或許會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而這正是北京在貨幣上的戰略方向。

當人民幣匯率「破7」,外界立即出現中國資本外流加劇的擔憂。如果人民幣在現在的基礎上有所升值,會進一步提高其作為外匯的吸引力。經歷了2015年的匯改,近期又經歷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人民幣正在分步驟地進入市場化和國際化。

目前,人民幣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比重不足2%,小幅升值可能刺激和加速這一比例的增長這意味着讓更多經濟體相信人民幣具有保值的能力,從而增加人民幣在貨幣儲備中的份額。這份協議如果最終讓人民幣適度升值,是北京樂見的結果。

 

https://www.hk01.com/%E5%88%86%E6%9E%90%E8%A9%95%E8%AB%96/385362/%E4%B8%AD%E7%BE%8E%E5%8D%B3%E5%B0%87%E9%81%94%E6%88%90%E7%9A%84%E5%8C%AF%E7%8E%87%E5%8D%94%E8%AD%B0%E4%B8%8D%E6%98%AF-%E5%BB%A3%E5%A0%B4%E5%8D%94%E8%AD%B0

==

以「廣場協議」為鑑:美中貿易戰是否讓中國步入失落的二十年?

6 月 24, 2019

1985年日本被迫簽署《廣場協議》,其背景與2019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十分相似。當時的美國雷根政府強烈指責日本操縱匯率,稱日本政府故意讓匯率遠低於美國,讓日本出口業者享受不公佈的貿易優勢。然而,美國譴責日本的本質,其實是雷根政府實際的強勢美元政策,才使得日元對美元匯率一直保持在235:1左右,倘若日本不簽署協議,代價就是失去龐大的美國市場,沒有美國市場等於失去國際市場,迫使日本屈服於美國談判代表所開出的各項要求。

廣場協議後的日圓兌美金匯率(圖片來源:Monaneko製作@維基圖庫)

貿易赤字不妥協:川普與雷根的強勢作風

《廣場協議》簽定前三個月,美國就跟日本陸陸續續在談匯率的問題,首次談匯率時,日本大藏省國際事務副相行天豐雄,就嚇出一身冷汗,知道美國要對日本下狠手了,美國聽取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建議,意圖推動日元升值。由於雷根總統個人信奉「美元強則美國強」的策略,儘管國務卿和內閣成員建議過美元貶值,但雷根總統一直不為所動。此種強勢談判套路,不就是目前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激烈的貿易戰提升關稅的措施,其實就是師法雷根政府時期的作法。

當時《廣場協議》不僅只有美國與日本,還有西德、法國、英國也參與,德法英三國談判代表也覺得美元過高,希望小幅貶值,美國還準備了對日本全面實施高關稅的方案,逼迫日本坐到談判桌前。談了三個月後,美日德法英五國在1985年9月22日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署了影響後世的《廣場協議》,五國政府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序貶值,主要是希望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美中貿易戰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為了解決兩國巨大的貿易逆差,看起來北京是非常不情願,突顯出國際政治現實的一面。

虛假繁榮到失落的二十年

不過,環顧美元那次的貶值,後續所延伸的結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當日本銀行根據廣場協議開始拋售美元,造成金融市場一片混亂,一天時間日元兌美元升值了20日元,1987年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日元升值導致日本普通民眾突然變得很有錢,80年代原本為8%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率在1983年降至2%,1986降為負值,但同時也重挫出口行業,1986年日本出口總額從上一年的41.96萬億日元下滑到35.29萬億日元,降幅高達16%,1987年,日本出口總額33.31萬億日元,比《廣場協議》之前的1985年下滑了20%。

東京新宿的照片(圖片來源:Morio@維基圖庫)

急劇上升的日元,讓日本進入了著名的虛假繁榮階段,日本出現了不可控制的地價上漲的態勢,房地產泡沫化的跡象已經顯現。整個日本陷入了紙醉金迷,聽日本大叔朋友的回憶,當時很多歐美國家的女生跑去日本陪酒淘金,對白人充滿敬畏的日本人,從來沒想到白人女性會主動投懷送抱,所以對她們出手異常闊綽。全日本工資奇高,當時中國偷渡客去日本打工者的自述中,在日本只要做一星期,收入相當於在中國上崗一年。而在東京街頭,計程車司機還不一定會主動拉客,可見繁榮至極。

80年代末期的日本經濟繁榮儼然一場泡沫,埋下日後「日本經濟失落20年」的敗因。廣場協議是美國打擊盟友,而貿易戰則是美國打擊對手,日本當時對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更依賴,中國則在政治上獨立於美國。因此,日本被看作美國的盟友,中國則被看做戰略競爭對手。當前中國與當年的日本,國家發展境遇驚人地相似,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與美國的貿易戰後,進入「失落的二十年」,經濟增長停滯不前,崛起的勢頭徹底瓦解。中國目前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仍屬人均GDP未破萬的開發中國家,難道內部不會擔憂:貿易戰僵持下去,是否會讓中國重蹈日本的覆轍?

經濟加碼傾中的利弊得失?

台灣總統大選氣氛越來越濃,部分想選總統的政客和在野政治勢力,迄今仍一再呼籲台灣經濟必須依賴中國,且將傾中視為當選後的台灣經濟的國家戰略,不禁讓筆者想起1985年的《廣場協議》。中國經濟既然有重蹈日本覆轍,陷入「失落的二十年」的可能,為何還要加碼傾中?希望台面上這些角逐大位的政治人物能好好思索當中的利弊得失,不要讓台灣的經濟發展戰略進退失據。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687

===

360°財經-廣場協議與羅浮宮協議

  • 張廖婉菁
  •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與羅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1985年時美國因龐大貿易赤字而困擾不已,為解決逆差問題便於同年9月,策動日、英、法、西、德共5國的財政部長及央行首長,於紐約市的廣場飯店共商大計,會上5國決議要以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方式,讓美元對日圓、馬克等主要貨幣匯率下跌,好刺激美國出口成長來消除貿易赤字。

未料廣場協議並未達成美國預期的效果,日圓、馬克雖持續升值,但美國出口卻未大幅上揚,貿易赤字仍繼續擴大,因此,廣場協議的5個成員國於1987年再度聚首法國羅浮宮,重新檢討廣場協議後續對國際經濟的影響,會議討論結果指出以美元貶值無法消除貿易赤字,因美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出自於自身巨額的財政赤字。

因此,羅浮宮協議便修正不再強迫日圓、馬克升值,讓美國政府自行擬定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經濟。廣場協定距今已超過20年,對美國影響也許不大,但有不少學者認為當年的廣場協定,為日本日後經濟衰退埋下遠因,因日本為出口導向國家,日圓升值對其出口業衝擊甚大,日本政府為平衡出口損失,只好放鬆銀根來刺激國內景氣,但反而促使熱錢進入股市、房市,最後經濟泡沫破滅,日本從此步入衰退期。(張廖婉菁) https://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id=7037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