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吉: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4月3日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題為“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的專欄文章。基辛格在文中指出,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猛烈程度對人類發起襲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可能是暫時的,但它所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會持續幾代人。各國必須在合作的基礎上解決當前的問題,否則將面臨最壞結果。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超現實氣氛,讓我想起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突出部戰役期間,我作為第84步兵師一名年輕人的感受。” 季辛吉撰文說,現在就像1944年一樣,有一種早期的危險感,這種危險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的人,而是隨機的襲擊和破壞。 “現在,在一個分裂的國家,(我們)需要有效率和有遠見的政府,以便克服前所未有的障礙。維持公眾的信任對社會團結、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國際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

季辛吉指出,新冠病毒之後,世界將不再是原來的樣子。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猛烈程度向人類發起襲擊。它的傳播是指數級的:美國的病例數每5天就翻一番。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治癒的方法醫療供應也不足以應付不斷擴大的病例數重症監護病房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邊緣。檢測量不足以確定感染的程度,更不用說逆轉其蔓延成功的疫苗可能需要12到18個月 “國家的團結和繁榮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即國家機構能夠預見災難、阻止其影響並恢復穩定。而當新冠病毒大流行結束時,許多國家機構將被視為失敗。”

季辛吉認為,新冠病毒對人類健康的攻擊是暫時的,但它所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會持續幾代人。沒有一個國家,即使是美國,能夠通過單純的國家努力戰勝這種病毒。解決當前的問題,最終必須與全球合作的願景和計劃相結合。如果我們不能同時做這兩件事,我們將面臨最壞的結果。

季辛吉強調,美國必須在三個領域作出重大努力。首先,增強全球抵禦傳染病的能力,避免因醫療技術進步帶來的危險自滿情緒,不斷開發新的傳染病防控技術和疫苗。地方政府也必須始終如一地為保護其人民免受流行病之害做好準備。第二,努力醫治世界經濟創傷政府應尋求減輕經濟衰退對最脆弱人群的影響。第三,維護世界秩序原則,在內政外交中保持克制,確定問題的優先次序。

在全文的最後,基辛格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紀元。各國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是,在應對危機的同時建設未來。失敗可能會引火燒身。”

====

【美】羅伯特·A·曼寧:新冠疫情揭示了怎樣的未來
2020-04-02 04:13 羅伯特·A·曼寧

70年來,作為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技術強國、最大市場以及安全守護者,美國一直被視作全球領袖。當全球性危機出現時,世界通常會把目光投向華盛頓。

然而,早在新冠病毒出現之前,諸如2003年入侵伊拉克和2008年金融危機等政策錯誤就已經開始侵蝕美國的聲望和信譽。美國從危機中復甦的特點使得低估其快速恢復能力成為一個錯誤。但特朗普和新冠疫情的結合卻考驗著這一特質

然而,不同於美國外交政策起起落落的循環以及外界的戰略競爭,全球衛生處於一個單獨的人道主義籃子中。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反應一直都很引人矚目。在小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領導了應對艾滋病、H1N1流感、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的聯合行動,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都參與了進來而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恰恰與之相反,它不再動員國際力量做出聯合反應。

現在,隨著美國成為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超過19萬人確診,特朗普政府混亂的應對舉措損害了美國的形象和領導力。中韓等亞洲國家利用SARS疫情積累的經驗應對新冠疫情的表現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遏制病毒蔓延的關鍵在於追踪接觸者,快速檢測,然後隔離,並做好社交疏遠。這是那些將新冠疫情影響最小化的國家總結的經驗。

在美國,缺乏準備的情形令人吃驚。起初幾週時間內,美國就像其他國家最初那樣,並未重視疫情威脅的嚴重性。直到3月份,檢測試劑依然短缺,這使得病毒的擴散仍然充滿不確定性。近幾週來,美國加大了檢測試劑的生產力度,有超過50萬人進行了檢測,但許多美國人依然難以得到檢測,我們無法了解病毒感染嚴重程度的全貌。儘管美國姍姍來遲地加大了生產或進口口罩、防護設備、呼吸機的力度,但這些設備依然存在很大缺口。

這樣一個富裕、技術先進、作為創新和科研領導者的國家艱難應對流行疫情的現實,揭示了美國在全球的政治軌跡和不斷變化的角色。

多年來,在特朗普就任總統之前,共和黨的政客和右翼媒體們就一直持反政府立場,中傷聯邦政府,削減用於社會服務的預算,貶低公務員群體。其不斷累積的效應便是,對政府的不信任和懷疑,以及部落化政治。

特朗普強化了這一點,他批評美國的政府機構、執法部門、情報部門、國會和媒體。這已經導致數十位富有經驗的外交人士和公務員以及超過1000名科學家辭去職務,數十個政府職位空缺。這也解釋了美國民粹民族主義和政治極端化的興起,因此導緻美國政治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失靈。

美國優先”的觀念被投放到國際舞台上,特朗普政府對美國的盟友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例如,在特朗普禁止所有來自歐盟的旅行之前,並沒有事先與歐洲磋商或發出警告。美中關係進入持續下行的軌道也是這一趨勢的反應。

“甩鍋”的做法正在毒害美中兩國的公共民意,錯誤的“陰謀論”進一步加劇了緊張關係。誠然,有許多可以指責的地方,但美國堅持使用“武漢病毒”的做法導致最近召開的七國集團會議未能發表聯合聲明。出於國內政治動機限制應對危機急需的積極、全球性合作,這是毫無道理的。

面對重啟全球經濟的巨大挑戰,美國和中國現在能否在利益疊加的領域轉向協作,這將決定全球合作的水平,也有助於兩國更加高效地應對新冠疫情。美國與中國在2008年的合作是雙方從金融危機中恢復的關鍵因素。

大流行病等危機通常會改變社會和人類文明。陷入深深裂痕的美國國會在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上達成共識,這或許是一個團結的信號,又或許是暫時緩和的表現。

美國各個機構正在從中國運輸醫用物資或許也標誌著美國觀念的轉變。儘管美國把中國視作戰略競爭者,政策依然未界定競爭的邊界或條款,但兩國利益的重疊之處將推動兩國合作。當前的全球衛生和經濟危機是彌補這一政策缺陷的好機會。鑑於實現復甦對兩國均意義重大,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又闖進我的腦海:需要是發明之母。 (作者是大西洋理事會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國際安全中心、“戰略遠見計劃”高級研究員。本文由王曉雄編譯。)

https://3w.huanqiu.com/a/de583b/3xfIy2Mn4T2?agt=20&tt_group_id=6810839783133151751

===

過去一周全球新增50萬新冠肺炎病例,張文宏擔心病毒在全世界蔓延
2020-04-06 14:55

張文宏:印度和非洲出現新冠疫情流行將是人類災難,全世界要團結,幫醫療資源不充足的國家抗疫。

過去一周,全球新增50萬新冠肺炎病例。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日前接受采訪表示,全球病例數猛增警告我們,全世界要團結起來,幫助醫療資源不充足的國家一起抗疫。 #全球疫情取決於控制得最差的國家#,不取決於哪個國家控制最好、最早。只要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沒有控制好”,這個病毒“就會向全世界蔓延”。這場疫情很可能後面是一波又一波,會是一場持久戰。

====

金燦榮:疫情將成為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催化劑
海外網 04-08 17:02

 

此次疫情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國際秩序,但將會成為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催化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4月7日在海外網舉行的第31期金台沙龍上表示。圍繞“疫情下的國際格局”這一主題,金燦榮詳細解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係、世界經濟等領域的影響。

在談到此次疫情對國際關係的影響時,金燦榮觀察到,美國在此次疫情防控方面整體表現欠佳,經濟出現負增長是大概率事件,美國國際影響力也會相對下降,因此有聲音認為說疫情將成為美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金燦榮指出,面對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下這個結論還為時過早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的地位一方面取決於絕對實力,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國家間力量對比。在此次全球抗疫過程中,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並未表現出較高的團結度,而且歐洲在物資、經濟等多方面對美國的依賴度仍然較高,在西方社會,美國的相對優勢仍然存在。與此同時,面對不斷飆升的數據,西方社會抗疫手段雖不盡相同,但歐美國家一些政客卻“不約而同”通過“甩鍋”中國“一致對外”、通過塑造自身“受害者形象”來推卸責任以減少疫情防控不力帶來的對西方體制、價值觀的衝擊如今西方國家依然擁有國際輿論場主導力,當歐美國家聯手“甩鍋”,並且其民眾還認同的情況下,西方既有秩序仍然是穩固的。因此,不能斷言此次疫情會成為美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國際秩序。

儘管如此,此次疫情仍將成為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催化劑。金燦榮認為,如果從生產力角度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核心就是世界工業重心從西方向中國的轉移這個轉移是否發生取決於中國第四次工業革命能否成功。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率先在哪個國家成功,與這個國家的治理能力息息相關。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各國治理能力的挑戰,截至目前來看,中國在橫向對比中防疫工作成效突出,治理能力相對較強。我們現在要深刻反思疫情初期在應對上的一些問題,但這也是事後諸葛亮的說法,因為當時中國面臨的是未知病毒的突然襲擊,中國做的是倉促上陣的“閉卷考試”,在沒有任何可參照經驗的情況下就做出了武漢“封城”這樣史無前例的決定。截至目前為止,大家可以看到,面對公共衛生的這個共同難題,中國的應對是有效的,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目前中國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保衛戰開始全面展開,在推動國際合作方面也發揮了示範作用。因此整體來講,中國的國際地位呈上升趨勢。從這個角度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將因為疫情而加快演變進程。

在談到疫情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時,金燦榮認為,中美關係脫鉤的可能性在增加。在此次疫情發生以前,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下行軌道;疫情發生以來美國政客熱衷於向中國“甩鍋”推責,疫情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總體呈現負面態勢。隨著疫情形勢變化,美國也有可能改變態度,尋求對華合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共同應對疫情或許能成為中美合作的一個契機。

談到此次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金燦榮與上世紀二三十年大蕭條進行對比後表示,疫情雖然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但重演1929至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可能性不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重心都在西方,而且當時西方內部貿易戰打得不可開交;今天的世界經濟有一個新情況,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崛起,這有利於分散全球出現系統性危機的風險。中國和美國是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引擎,而且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增長。 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16.3%,支撐了世界經濟1/3的增長率。目前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開始積極復工復產,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衝擊。

(金燦榮在人民日報海外網第31期金台沙龍上的發言,整理/海外網評論員 聶舒翼)

https://m.haiwainet.cn/ttc/353596/2020/0408/content_31762772_1.html?tt_group_id=6813269578030776840

=====

轉發供討論一一美國前財長、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今晚安瀾資本演講核心觀點:2020/3月

1、新冠疫情短期不會消失,預計影響持續至少15個月到明年夏天。如果沒有疫苗,都市社區傳染很可能長期持續。
2、美國仍需加強抗疫工作防控社區蔓延,現在談論美國第3-4季度是否能夠實現經濟迅速復甦,為時尚早。
3、
經濟會下行,但不必擔憂通縮,本輪危機不是傳統的需求不足,而是生產停滯。
4、未來如果經濟復甦,前導指標將是:1)醫院的收治數據,但新增確診數受檢測能力影響;2)週期股的表現。
5、美國積極的財政、貨幣干預緩解了短期金融動盪,但仍需關注疫情帶來租金及按揭違約等潛在風險。
6、貨幣政策不能推高風險偏好
7、財政干預更有效、應當加強,低利率環境下可多發債
8、
社會觀念上,自由主義衰退,強政府成為共識;民族主義興起、逆全球化,類似大蕭條時期。
9、大選很難判斷,民眾對本屆政府並不信任。美國經濟二戰以來最差,總統上任以來支持率始終低於50%。
10、特朗普應當減少自我吹噓,重視專家意見,加強財政投資。
11、如果拜登上台,不會再單邊主義+貿易戰,而是回歸傳統外交政策。但肯定回不到克林頓時期那種友善互動、緊密合作。
12、美中關係比新冠疫情更令人擔憂。美國內部對中國的政治態度與過去不同。如果希拉里2016上台,也會加強對抗。中國內部的對抗意願也在加強。疫情加劇了對立情緒,協作抗疫尚未成為共識。 (注:在3月22日Economist/YouGov民調中,68%的美國人認為China i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ldwide pandemic
中國是全球大流行的罪魁禍首
13、
日美撤回企業是不信任的表現,但類似疫情來臨囤積食品的行為,而不是衝突或戰爭。熱戰概率為0。
14、中國現在應當抓住時機改善雙邊信任關係。
15、美國不會註銷中國持有的美國債權。那會成為美國的災難,造成巨大的聲譽打擊,引起其他國家對美債的普遍擔憂。
16
、美股在民主黨任期歷來表現好於共和黨任期;未來數月繼續看空。還沒到抄底時機。投資者應保持謹慎,降低收益預期。
17、未來風險偏好復甦後,投資者會優先考慮美股而非新興市場。中國抗疫更成功,但尚未發現中國資產吸引大量資本的跡象
18、
RMB仍有貶值壓力,但長期會升值。
19、美國商業地產會受到影響,但很難出現大幅下跌機會。這類似於80年代儲貸危機時期,因為太多資金想抄底總有人先出手
20、瑞幸咖啡確實造成了負外部性,污染了中國企業的聲譽。金融機構會用腳投票,但不會制度上針對中國企業。

====

梁海明:美聯儲救市或給新興市場埋雷
2020-04-16 02:21 梁海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其中美國經濟預期被下調至-5.9%此前,美聯儲已祭出降息至零、開啟無限量量化寬鬆政策(QE)等重招救急。隨著經濟前景看衰,預計美元濫發的潘多拉魔盒恐將進一步敞開,給新興市場和整個世界經濟埋下巨型定時炸彈。

客觀而言,美聯儲此前的無限QE在提前阻止美國金融市場或將出現的驚濤駭浪同時也起到了平穩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同時能為一些急需大量美元的國家政府和企業提供發債融資自保的機會。但另一方面,美聯儲的舉動也將給新興國家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其一,美元濫發將使他國貨幣邊緣化。由於美元和美元資產(如美國國債)分別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及流動性最高的金融資產,美聯儲無限量QE後,不但全球退休金公司及保險公司等機構,為穩定收益履行回報承諾願意或被迫購買及增持美元和美元資產,就連那些把美元作為結算、儲備貨幣的國家,由於擔心國內過度推行貨幣寬鬆政策動搖國際市場對本國貨幣的信心,也需要繼續擴大與美聯儲的美元互換額度來獲取巨量的美元供應,以穩定國內市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歐盟、加拿大、英國、瑞士和日本的央行,曾經與美聯儲達成一項臨時性美元互換協議,美聯儲能夠隨時為上述被指定優待的5家外國央行供應美元此舉形同承認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如今臨時互換協議已經成為永久性協議,國際間唯一能緊急供應美元流動來源的只有美聯儲,美國已憑此舉將國際間“最後貸款人”的功能國家化。如此一來,美聯儲無限量QE不但令歐元、英鎊、日元等國際貨幣愈趨邊緣化,更令新興國家貨幣的國際化之路崎嶇漫長。

其二,美元濫發將令新興市場更加動盪難安。自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之後,在美聯儲措施下,投資者恐慌心理愈趨嚴重,加上市場流動性短缺導致世界各地央行、企業和投資人蜂擁囤積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作為擔保品,並拋售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其他國家資產。這不但導緻美元融資成本飆升至歷史新高,也令美元的升貶值儼然成為如今全球市場好壞的關鍵指標。

若美元指數在96或以上,意味著全球經濟、金融形勢不樂觀,將會引發國際投資者大量拋售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其他國家資產避險。

若美元指數回落至96或以下,則代表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好轉,原本湧入美國市場的資金又將快速回流,導致新興市場資金成本驟降,股市等資產價格上漲,衍生出過度投資、經濟過熱及通脹壓力等問題。

可以預見,美聯儲的救市舉措將令國際投資者更難戒掉對美元的“藥癮”,這也意味著新興市場未來將反復經歷“泡沫與破滅”的循環,造成長期難癒的“內傷”。

其三,美元濫發將令愈來愈多的窮人供養美國富人。美國企業和民眾更容易通過大量貸款的方式來刺激消費,令“美國富人消費、全球窮人生產”的模式進一步蔓延。

在全球經濟衰退陰霾下,濫發的美元正在變相“懲罰”著那些因外資撤離導致宏觀經濟失衡或政治不穩定,從而在外部衝擊面前搖搖欲墜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新興市場如果想獲得更多美元或美元資產,作為穩定國內經濟和貨幣匯率的外匯儲備,不得不向美國出口更多的原材料和工業產品這種不對稱的經濟合作模式,實質是將新興市場國家不斷增長的盈餘回收,用於彌補美國無限量印發的鈔票和不斷攀升的赤字。

因此,當美聯儲愈發急於救市之際,正是新興市場國家需要高度警惕並積極應對之時 (作者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https://3w.huanqiu.com/a/de583b/9CaKrnKquG1?agt=20&tt_group_id=6816073306790167054

========

全球撒錢 通脹預警
中國經濟網 2020-04-16 09:30:52
來源:北京商報

當經濟活動停滯、失業人數飆升、市場信心跌至冰點,接二連三的“紅包雨”開始在全球上演。各國化身印鈔機,開足了馬力,試圖勒住一路狂奔向下的經濟。撒錢固然是直接且見效快的方法,從美國的1200美元,到日本的10萬日元現金,從個人到企業,民眾有了收入便有了消費,企業也有了運轉的資本。但救急難救窮,通脹的風險也伴隨著“紅包雨”的落下而悄悄攀升。

“直升機撒錢”

三輪經濟刺激政策還不夠,日本打算繼續發錢。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5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會談時表示,將考慮向本國民眾每人發放10萬日元現金頻頻撒錢的日本,面臨的是處於懸崖邊緣的經濟。日生基礎研究所首席經濟分析師直言,“我們會看到3月消費呈自由落體式下跌,跌幅空前。在類似的危機中,日本只能‘直升機式撒錢’,如同其他主要經濟體”。

事實也的確如此。 3月25日,美國通過了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其中便包括2500億美元的直接現金補助,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成年人每人就可以領取1200美元。同一天,加拿大聯邦政府也宣布,符合要求的申請人將每月獲得政府發放的2000加元支票。 3月20日,英國財政大臣里希·蘇納克表示,政府將向疫情期間所有不能工作的僱員支付其工資的80%,每月最高支付2500英鎊(約合3000美元)

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湯鐸鐸表示,美國等西方國家採取派發現金的方式,主要是因為民眾基本沒有儲蓄,必須得發錢,這是現代社會短期的一個急救措施。

更重要的是,懸在頭頂的經濟壓力,讓各國不得不選擇破釜沉舟,拿出了相當於本國GDP 10%甚至以上的現金,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流動性。 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WEO),預測2020年全球增長率降至-3%,與1月的預測相比下調幅度高達6.3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為-5.9%,歐元區為-7.5%和4.7%,日本為-5.2%。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現在全球對於經濟衰退基本形成共識,有人將其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提並論,甚至是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紛紛拿出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挽救經濟。美歐基本都是低儲蓄率的國家,隨著疫情的持續,可能就會有許多人需要領失業救濟,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很重,因此政府會考慮通過撒錢來解決這部分人的生計。

財政貨幣化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在論文中首次提到了“直升機撒錢”的概念,“在嚴重的危機中,中央銀行可以印製鈔票,然後用直升機把錢扔給感激的民眾”。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和日本就曾採取過類似於“直升機撒錢”的政策,央行直接為政府赤字提供融資,即為政府債務買單。

相較於降低利率的常規、量化寬鬆的非常規,“直升機撒錢”通常被認為是極端的貨幣政策,各國不會輕易使出這一絕招。但如今,無論是美聯儲的開足馬力,還是全球各國的現金派發,都表明“直升機撒錢”的一天終於到來了。撒錢的短期好處不言而喻,消費有了支撐,企業有了現金流,員工有了收入,似乎是正向循環。

劉向東分析稱,相對來說,美歐的財政政策有空間,但是不太大,且長期存在赤字化的傾向。美國債務一直在滾雪球,歐洲本身就有財政赤字的要求,3%的紅線。因此,擴大整個財政赤字的空間不是很大,更大的力度就放在了貨幣政策上,其實從伯克南時代以來,西方就比較篤信貨幣政策能解決波動性危機,之前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也是類似的方式。

湯鐸鐸則表示,現在全球經濟都特別困難,這個困難首先傳導到金融市場上,比如股市、借貸等方面,中央銀行頻頻撒錢,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這主要是起到一個急救的作用。但長期來看,爭議比較大,貨幣政策的效果主要在於短期,中長期的作用不太大,且存在風險,需要更多的其他政策與之配合。

“大力度的貨幣政策,其實是透支了中央銀行的信用。”劉向東表示,委內瑞拉等國家殷鑑不遠特別是供給和需求都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這與流動性出現問題不同,後者可以通過印鈔來解決,但對於前者,大規模的印鈔就面臨著印出來的錢找不到花出去的空間如果商業銀行能將錢貸出去還行,但如果貸不出去就只能空轉。現在普遍擔心的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政策去補足的話,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 “這種政策的有效性取決於是不是對症下藥,如果不對症但是猛藥,可能會有點作用,但歸根結底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通脹風險

“'直升機撒錢',大通脹還會遠嗎?”《金融時報》直言,“直升機撒錢”的好處是把購買力直接交給消費意願較強的人,因為中產階級和低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遠高於富人,他們拿到錢後真的會去花。但過於慷慨的失業保險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倒忙,因為它會鼓勵失業,同時增加通貨膨脹的風險。

撒錢帶來了資金,卻創造不了需求和供給。 “人們試圖超支消費的意願將受到當頭棒喝,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這些消費意願卻哄抬了商品和服務的名義價值。這些憑空多出來的紙幣並沒有改變這個社會的基本狀況。”弗里德曼在論文中這樣寫道。而作為全球貿易的主要貨幣和外匯儲備中最重要的貨幣,美元的大量投放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通脹的風險。

不過,湯鐸鐸認為,其實最近二三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通貨膨脹一直沒有起來,最大的原因是全球工廠現在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生產出大量的東西。這輪疫情結束之後,價格可能還是不會起來,只要疫情得到控制,工廠能夠較快復工,通脹還不會是問題。唯一會導致通脹出現的因素還是供給側出現擠壓,全球供給側如果出現問題,可能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對於歐洲而言,政府撒錢還將債務危機的隱憂再次擺上了檯面。作為歐洲第四大經濟體,意大利不僅是此次歐洲疫情的“重災區”,還是歐元區債務僅次於希臘的高危國家,2019年債務佔其GDP的比例高達136%。日前,歐盟批准了兩項意大利經濟刺激計劃,一項以國家擔保貸款的形式,提供2000億歐元的資金流動性,另一項則針對500人以下的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意大利中小企業基金將為其擔保。而意大利的政府債務槓桿已達到154%。

“我們已變得過於仰賴貨幣政策來擺脫世間所有的困境。”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在文章中表示。湯鐸鐸也坦言,其實現在所有的問題都圍繞疫情展開,如果疫情很快得到解決的話,問題不大,反之如果疫情不能盡快控制住,就可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風險。

https://www.toutiao.com/a6816115900500935175/

==

鄭永年:接下來的幾年可能是危機頻發的幾年
原創 中國新聞周刊 2020-04-18 19:33:34


4月17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了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其中,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9.6%。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鄭永年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疫情之後每個國家都將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期,接下來的幾年可能會出現危機頻發的情況。

疫情不僅使得各國實體經濟受挫,各國間的經濟協作也面臨著新考驗。鄭永年提出,未來全球化可能不得不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前的模式,即在主權經濟體上進行“有限的全球化”他判斷,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關係到公共安全的衛生物資產業鏈將會率先本土化。

4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經濟全球化出現回頭浪,但大的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市場准入,進一步擴大進口,在開放中推動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為全球經濟的複蘇和發展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痛苦的調整期

中國新聞周刊:對於疫情之後中國經濟的恢復,您有什麼建議?

鄭永年:中國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還是社會底層人群和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對人口龐大的社會底層來說,製造業、服務業停擺導致他們連續多月停工,對生活造成較大衝擊,所以直接發錢給他們比較有效。有人主張發消費券,認為消費券一兩個月就可用完,能產生消費,但如果發人民幣,老百姓可能會存在銀行里不用,那就沒有GDP效益。但我覺得老百姓拿到一筆錢即使不馬上用,存在銀行,心裡有點穩定感,那不是更好嗎?如果要求他們把錢幾個月用完,反而會產生恐慌感。

對於企業的幫扶應該更多地向民營企業傾斜,保護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就是保護中產階級的基礎,幫助措施不局限於現金資助,還可以考慮減稅甚至免稅,推遲五險一金,貸款等各種形式。

中國新聞周刊:受疫情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這將對中國的產業鏈產生什麼影響

鄭永年:短期來看對中國確實會產生一個調整的成本,但中國現在產業齊全,調整成本會比較小。疫情之後,如果部分西方企業遷出,產業鏈出現空白了,中國企業也可以馬上補上這樣一來,中國各個產業鏈不斷調整優化,通過技術升級,慢慢往上走,中國會產生更多的整體產品,而不止是長期代工和組裝。

上個世紀80年代後,全球化進程加劇,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使得歐美國家很多產業轉移到中國、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把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到全球範圍內,所以我們的經濟發展起來了。可以說,中國是全球化進程的一大受益者。但總的來說,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變,即使中國的勞動成本和土地成本提高了。西方始終是需要中國的,因為他們不會放棄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最吸引西方資本的地方就是其市場的龐大。

中國新聞周刊:您怎麼看歐美各國在疫情之下的經濟策略?

鄭永年:現在還有世界經濟嗎?各國現在的重點是要怎麼救社會,保護社會,然後來日方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底線思維”。美國的成年公民至少可以得到1200美金,有的人還可以獲得救濟食物,歐洲、日本也是以救社會為重,這個是值得我們藉鑑的。

現在各個國家都在搞量化寬鬆政策,印鈔票。但印鈔票只是救火,把問題推遲到後面,解決不了本質問題。印錢太多了要發生通貨膨脹,這個後果誰來買單呢?

所以每個國家都必然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期等到每個國家社會、政治、經濟這三個宏觀方面都均衡了,產業也比較均衡了,才會回歸正軌。所以,我們接下來的幾年可能是危機頻發的幾年。


中國新聞周刊:您覺得疫情帶來的危機多久能結束?

鄭永年:我覺得要看疫情發展情況。簡單地說,在疫苗發明之前,誰也不能說疫情能控制下來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地球上轉了三圈才控制下來。

人們更要關注的不是哪些國家像中國這樣控制下來了,而是哪些國家沒有控制下來現在,病毒已經在非洲國家蔓延,但非洲很多國家的經濟能力和公共衛生體制應付不了這個疫情,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所以我覺得不要把這次危機僅僅看作一個經濟金融危機,這次可能是比1918年更嚴重的世界範圍內的人道危機。

中國新聞周刊:就您觀察來看,到目前為止西方國家對中國抗疫成果的評價如何?

鄭永年:疫情期間,反華、歧視華人的鬧聲不斷,我預計疫情控制下來以後,新一波反華的浪潮會更大。

我覺得中國這次抗疫得在行上,我們有力的舉措把武漢的形勢控制下來了,逐步復產復工,還有能力向100多個國家供應醫療物資,這些我們做得很好。這次是從中國開始發生的一個全球性人道危機,我們實際上也是在做人道救助,但如果西方說什麼我們就回應什麼,以牙還牙,在行動上賺來的信用、信譽又被言論消化掉了。

現在是發揚大國責任的一個大好機會。我們現在要自信一點,低調一點,幫助的國家不分大小,不分窮富,不分種族,哪裡有人道危機我們就走向哪裡,這就是最好的話語。


“有限的全球化”

中國新聞周刊:後疫情時代,全球化將何去何從?

鄭永年:全球化不會停止,但全球化的方式肯定要不一樣了。我們一直說的全球化都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全球化,走到今天為止已經走不下去了。從歷史經驗來看,可能會回到80年代以前那種 “有限的全球化”。

中國新聞周刊:“有限的全球化”有什麼特點?

鄭永年:“有限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主權經濟之上的全球化它有兩個趨向性,一是歐美國家會把一部分關於國家安全、人民生命的產業遷回自己的國家。另一個就是各國產業會在世界範圍內分散佈置。我認為建立在主權經濟之上的全球化符合各個國家的利益,也符合中國的利益。

中國新聞周刊:您為什麼覺得全球協作將走向“有限的全球化”?

鄭永年:世界市場的存在是個假定,運氣好市場就存在,運氣不好,世界市場就不存在了。比如中美貿易戰,美國要把其所謂的“威脅”到國家安全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也不讓中國的技術進入美國,這麼一來世界市場就被消解了。

新冠疫情下,那些有相當發達醫療體制和公共衛生的歐美國家,為什麼這麼束手無策呢?歐盟各國之間曾經合作無間,但是新冠疫情前期,每個國家都回到一個相對自私的狀態,甚至出現國家之間截留口罩的事件。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口罩、洗手液、防護服、呼吸機的生產線都放在中國等其他國家,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美國80%的醫療物資和97%的抗生素是在中國生產的。所以我判斷,疫情之後歐美國家會把關於老百姓生命安全的產業鏈遷到自己的國家,同時,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也是理性的市場行為。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年初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德國、意大利、法國也出現了反全球化的政治思潮,為什麼會有如此大面積的逆全球化衰退?

鄭永年: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是建立在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社會自身的比較優勢之上的。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的全球化形成了所謂的全球範圍內的勞動分工,就產業鏈的附加值來說,美國處於“頭”的位置(第一梯隊),歐洲日本是“胸”(第二梯隊),中國是“手”(第三梯隊)。儘管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也隨之產生了問題——以前的政治、經濟、社會是互相嵌套著的,現在經濟跟社會脫鉤了,經濟跟政府脫鉤了,資本到處跑,但社會不能跑,很多國家就業減少了,稅收減少了,都跑去國外了,於是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中產階層群體越來越小。

二戰以後,美國的中產階級人口占總人口70%,但美國現在中產階級人口占總人口50%都不到。現在西方社會不能再叫中產階級社會,而變成了富豪社會。他們政治思潮中的民粹主義,反全球化,反移民等觀點,都是社會高度分化的產物。

===

韓媒:“後新冠時代”全球可能出現十大變化
2020-04-22 03:04 張靜

韓國《朝鮮日報》21日通過對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副主任切爾內瓦、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木內登英、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主任沃爾夫等24位全球知名學者的訪談,總結出新冠肺炎結束後,全球即將發生的十大變化。報導認為,這些變化有可能完全改變人類社會各領域的規則。

一、全球化陷入停頓,人員、資本不再跨境流動,各自逃生或成為時代主旋律。未來全球產業鏈很有可能圍繞國家或地區進行重組,反全球化或成為後新冠肺炎時代的國際秩序特徵。

二、“大政府”成為主流,以戰時標準嚴格管控新冠疫情或成普遍現象這似乎預示著集體主義的回歸。

三、世界經濟的“日本化”。美歐雖為阻止經濟衰退四處撒錢,但如同日本所經歷的“失去的20年”,這將提高國家債務,最終陷入經濟長期低增長態勢。

、歐盟存亡危機。疫情加重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的經濟危機,歐盟內部不均衡問題愈發嚴重

五、中國國際地位可能會“凌駕於美國之上”或“在國際上受到更多質疑”專家對後新冠時代中國的地位看法不一。樂觀者認為中國比美國更早擺脫新冠危機,全球影響力也將水漲船高。但悲觀者認為,中國防控疫情的表現仍“很難”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國家。

六、民粹主義抬頭。疫情讓很多國家社會兩極分化更加嚴重,這將成為民粹主義的土壤為阻止疫情蔓延,多國關閉的產業大多是飯館、酒店等服務業,一旦大量低收入勞動者失去工作,將拉大社會貧富差距。

七、居家辦公成為潮流,而且居家辦公或導致家務勞動重新分配,女性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機會或將提高。

八、握手將成為歷史,保持社交距離或將成社會新標準。此前必需面對面解決問題的領域,很可能出現線上等新的替代方式。

九、或誕生“新冠肺炎世代”。 20多歲的年輕人或將長期陷入找工作難的境地。如同經歷過上世紀初大恐慌的人們會保持節約的習慣一樣,新冠肺炎也會給新一代打上終身烙印。

十、更尊重環境。新冠肺炎可能改變人類對環境和科學的認知,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 (張靜)

https://3w.huanqiu.com/a/de583b/3xvrWqLAdsX?agt=20&tt_group_id=6818244057001624077

======

油價跌到負值,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先兆?
原創 三聯生活周刊 2020-04-21 18:14:48 文| 謝九

疫情讓我們不斷見證歷史!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WTI原油期貨5月份的結算價格跌到每桶-37美元,跌幅超過300%。按照最通俗的理解,商品價格為負數,意味著這件商品白送都沒人要了,賣家要倒貼錢才能賣出去。這個世界又一次被疫情顛覆!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物質,原油為何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呢?

疫情爆發之後,全球經濟活動停擺,原油的需求大幅萎縮,大量原油無法進入生產環節,只能停放在油罐、管道和油輪等各種儲油設施中,隨著全球原油庫存接近極限,大量原油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存放而且原油不像牛奶,如果生產過剩了可以隨意倒掉,對生產商而言,如果買家願意購買減輕存儲壓力,生產商甚至願意倒貼錢給買家。當然,這次美國原油價格暴跌為負值,主要是5月份的原油期貨價格,並非現貨價格。該合約將在當地時間4月21日(北京時間4月22日)交割,在當前原油庫存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為了避免到期之後進行實物交割,所以很多投資者開始不計成本甩賣。

在期貨市場,在合約即將到期之前,投資者本來還可以選擇將合約展期,比如這一次5月份美國原油期貨,投資者可以移倉到6月份,這樣也可以避免強制平倉。通常情況下,期貨市場遠期和近期價格差距不會太大,尤其是相差一個月的期貨品種,價格都很接近,所以移倉成本比較低。但是,現在原油期貨市場的近期和遠期價格差距很大在4月20日暴跌之前,5月份美油期貨價格和6月份相比,差距超過了30%。投資者不願意為移倉付出如此高的成本,更不願意進行實物交割,所以只能選擇平倉賣出,原油期貨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踩踏行為,導致即將到期的5月原油期貨價格最終暴跌300%多,跌到負值。隨著恐慌情緒得到釋放,市場開始回歸理性。從最新的原油期貨來看,5月的WTI原油期貨價格已經超過1美元,重新回到正值, 6月份和7月份的價格大概在22美元和27美元……當然,如果原油基本面和庫存壓力不能得到改善,不排除6月和其他遠期合約也會陸續跌到負值,5月合約一夜之間跌到負值之前,每桶價格也有17美元。

雖然說原油價格暴跌主要發生在金融市場,但金融市場的行為往往是實體經濟的先行指標,尤其是原油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物質,是經濟活動的晴雨表,原油價格出現如此級別的跌幅,也預示著實體經濟的衰退程度超出想像。尤其是歐佩克和俄羅斯在3月份的石油大戰之後,在4月剛剛達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產協議,這也沒能阻止原油價格自由落體式下跌,原因在於市場需求端的萎縮遠遠超過了減產的規模,這也足以看出當前全球經濟到底有多低迷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過去一個多月時間裡,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的“不可能”,曾經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疫情的作用下都成為現實所有這些“異象”都在表明,自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人類歷史上的又一次全球大蕭條或許真的不遠了。 4月中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負增長3%。 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增速負增長0.1%,這一輪經濟衰退的程度之深,將遠遠超過上次的金融危機。在今年1月中下旬,IMF還預計今年的全球經濟會出現反彈,大概增速為3.3%,還不到3個月,IMF對全球經濟的展望就發生了驚天逆轉,主要原因在於,疫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想像。

中國在1月份爆發疫情之後,當時國際上普遍預計疫情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只是短期和局部性,所以IMF當時還預計全球經濟會比2019年出現反彈。但是接下來的疫情發展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疫情很快就擴散到全球,在中國疫情平穩之後,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迅速“淪陷”,而更讓人意外的是,美國也沒能抵抗住疫情的侵襲,繼歐洲之後成為疫情爆發最嚴重的國家,目前美國的確診人數超過70萬,死亡人數超過4萬人。作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一旦美國疫情爆發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全球經濟將加速衰退。疫情對經濟到底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已經率先打完上半場的中國交出了一份初步的答案。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6.8%,而去年同期還是6.4%,疫情的衝擊力有多大,這兩個數字對比就一目了然了。而中國對疫情的控制速度還算較快,用2個月時間基本上讓疫情穩定下來,而從全球範圍來看,預計大多數國家需要付出更長的時間,如果考慮到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很多國家的經濟惡化程度可能比中國更嚴重。

當地時間2020年3月9日,美國紐約,紐約證券交易所內景。 (圖|視覺中國)

當前,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經沒有懸念,爭議在於是否會出現大蕭條全球經濟到底只是一場衰退還是走向大蕭條?看看頭號經濟體美國的表現就能大致得出結論。

美國經濟到底遭受了多大衝擊還沒有太多數據公佈,不過一個關鍵性指標還是可以大致推斷出美國經濟受損的嚴重程度,那就是失業率。在次貸危機期間,美國每週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大概是70萬,而今年3月底的那一周,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300萬人,到了4月初的第一周,領取失業金人數達到了660萬人,一周之內翻番。

美國勞工部預計,4月份美國將有超過2000萬人失業失業率超過15%。這大致是什麼概念呢?過去幾年,美國的失業率大概保持在3.5%左右,15%的失業率意味著美國的失業數據已經爆表在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美國失業人數大概是1400萬人,現在失業人數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大蕭條。而2000萬失業人口只是截止到4月底的預計,如果疫情不能及時得到控制,失業人數可能還會上升。

美國人口總人數
1930年 123,202,660
2020年 326,766,748

失業率大幅上升就意味著經濟增速下降,15%的失業率大概對應多大的經濟減速呢? 2009年次貸危機,美國的失業率是10%,當年經濟下滑了2.5%,這一次美國失業率飆升到15%,經濟又會下滑到怎樣的程度?

以美國如此高的失業率來看,美國經濟到底是衰退還是蕭條呢?經濟學界對於衰退有比較清晰的定義,那就是連續兩個季度GDP負增長,而到底何為蕭條,經濟學上並無明確定義,畢竟,人類真正面對的大蕭條並不多見。

經濟學上有個冷笑話,如果鄰居失業了就是衰退,自己失業了就是蕭條。以美國當前的失業率來看,失業的顯然已經不僅僅只是鄰居了。當油價跌到負值、美股4次熔斷以及失業率飆升到兩位數之後,很多人一輩子也見不到一次的奇觀,在一個月之內就全部出現,這當然已經不是一次普通的衰退了。

作者檔案     謝九
《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        
在嘈雜的時代獨立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