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陷入衰退的經濟會以何種方式重啟?
FX168財經網 2020-05-17 21:19:02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2020年第一季度,人類全力對抗新冠病毒——除了醫治病患和設法阻隔傳播,還對由此造成的經濟打擊嚴陣以待。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盡皆出台了空前力度的支撐及刺激政策,然而權威機構和專家仍然預期全球將迎來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我們如今可以看到疫情和相應政策所產生的即刻效果,而當真正的完整影響體現出來,到底是否會堪比08年金融危機,抑或是1929年的大蕭條?這個問題值得探究。需要警惕的是,正如面臨新冠病毒這種有太多未知的勁敵,人類社會所遭受的經濟創傷也將充滿不確定性。

第一部分 疫情下的經濟現象

新冠病毒肆虐,各主要經濟體不得不紛紛封鎖全國,關閉非必需的企業,由此造成的直接影響顯而易見。

需求方面,人們全部被迫居家,餐飲、影院、商店都只能關門大吉。出門旅行更成為不可能,航空、旅遊、酒店都不再被需要。被剔除出消費清單的還有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幾乎所有消費品。

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零售銷售較2月份降低了8.7%,創下1992年有史以來最大歷史跌幅。而這還僅僅是美國疫情剛剛開始爆發的3月份,可想而知的是,4月份疫情嚴峻狀況下的數據會有多糟糕。

航空、旅遊業尤其受到重挫。 4月22日,澳大利亞第二大航空公司“維珍澳大利亞(Virgin Australia)”宣佈公司已進入自願管理程序。

全球各大航空公司同時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恩·皮爾斯(Brian Pearce)說:“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大部分飛機都在停飛。現在只有大約有20%的常規航班運行。我們現在開始看到企業的倒閉。航空業正資金緊缺,今年二季度大約損失了60億美元。”

像奢侈品、汽車、住房這類的“大件”產品變得無人問津。在汽車業發達的歐洲,3月份的汽車銷售量慘淡,較一年前的130萬輛大幅下挫超過50%至57萬輛,達到199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

需求降低的最極端表現在4月下旬出現——由於人們被禁止出行,並且也因病毒威脅而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動,石油需求大幅下挫,而全球生產石油的油井卻不能立即停產,儘管OPEC達成了空前規模的減產協議,但並不足夠,且5月份才會生效,導致石油供過於求的局面出現,各地可以存儲石油的儲罐和油輪告急。

加上油價暴跌所造成的流動性極差的市場,即便是大型金融機構也沒有物理交割石油的能力,不得不以負價售出手中的合約,這讓4月底到期的5月份WTI原油期貨出現了-37美元的歷史性價格。

如今陸續公佈的各國一季度GDP數據顯示出疫情對經濟的初步影響。 4月29日美國官方公佈了2009年以來最差的季度經濟表現——一季度美國GDP同比收縮了4.8%。同期內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下跌了7.6%,糟糕程度創下了1989年以來之最。其他主要國家的GDP表現也都類似,甚至更糟。

而這還僅僅反映了除中國外疫情對全球經濟初期的影響,因為3月份歐洲各國和美國才開始陸續實施封鎖政策,所以可以想像,把整個4月份全面封鎖期包含在內的二季度數據只會更差。這樣看來,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出現連續兩個季度GDP收縮的“技術性經濟衰退”幾乎是必然的了。

可以看到的是,所有的前瞻性指數幾乎都創下多年來的最低紀錄。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被視為經濟晴雨表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美國4月份的綜合PMI僅為27.40,歐元區只有13.5。50以上代表經濟擴張,而遠遠低於50的這些數據意味著經濟正以巨大幅度收縮。在統計PMI數據的公司收集的調查結果中,新訂單數、僱傭狀況、企業投資及對可見未來的預期都跌到了谷底。

同時消費者信心也在大幅下挫——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逐月下跌,到了4月份已經跌至-22.7;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4月份為71.8,2月份時曾經高達101。

消費者們擔心未來的經濟形勢,更擔心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而他們的擔心也並非杞人憂天。 4月17日美國官方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4月10日當週,美國初請失業金申請人數高達524.5萬。結合前三次報告,在僅僅四周的時間裡,美國就有2202.5萬人失業。美國在過去一個月裡損失了過去十年來所創造的就業崗位。

即便各種分析預期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傷都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但目前所見的數據還是超出想像——幾乎全體低於經濟學家的提前預測。

然而,對於三季度之後的全球經濟前景,還充滿了不確定性。

積極的一面是,各國政府和央行都迅速實施了空前力度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為經濟提供緩衝,同時安撫資本市場。同時,現在各國封鎖均見成效,疫情穩定下來,各國政府開始逐步解禁,試圖讓經濟社會逐步恢復正常。

值得擔憂的一面則是,在沒有研製出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新冠病毒是否會在社交距離政策取消後捲土重來?在這一前提下,經濟本身存在著不少隱患。

就拿我們上面提到的經濟受挫最根本的源頭——需求來說,在仍然存在傳染病毒的威脅下,雖然經濟重啟,但也只能逐步展開,像酒吧、餐飲這種企業一定是最後才會開放。航空業也如是,可能先開放國內航班,全球疫情消散後才會是國際航班。同時一定程度的社交距離可能長期保持,有些專家稱相關的政策需要持續一到兩年之久。於是人挨人的廉價航班無法恢復,打折季人潮湧動的購物熱情也不會再現,無論是出行還是消費都不會很快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這對以服務業為經濟支柱的歐美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

更為嚴峻的是,正如上述所提到的,在經濟恢復正常前已經有大量人口失業,儘管政府大力支持,也仍不免有比正常時期更多的企業倒閉。當經濟重新開放,倒閉的企業並不能重新開張,失業的人們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再找到工作,這就意味著消費也不會迅速回升。

而當經濟持續低迷,人們便會放大現金的重要性。體現到個人是減少消費;體現到企業是停止投資;體現到金融系統則是銀行不願藉錢給企業以及投資者拋售股票之類的風險資產;三者互相推動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危機再現。

更長遠來看,當疫情全面消退,或者人類成功研製出疫苗,各國——尤其是美國——所實施的如此大力度的放寬性貨幣政策會有什麼副作用?全球化、美元壟斷、服務型經濟等多年來形成的結構框架會受到怎樣的衝擊?而這些影響和改變會不會導致嚴重的危機?這些問題看似遙遠,卻對全球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可惜答案還不得而知。

第二部分.機構/專家觀點及市場表現

無論是專家還是權威機構一致的觀點是,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打擊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14日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預期中將全球經濟今年的增長率下調為-3%,1月份該機構的上一次預期是增長3%。 IMF稱,發達經濟體將平均面臨6.1%的年度經濟減幅。其中疫情最為嚴重的歐洲國家——意大利和西班牙GDP今年被預期分別收縮9.1%和8%。新興經濟體可能狀況稍好,IMF預期中國今年經濟增長1.2%,印度增長1.9%,但俄羅斯和南非將分別下跌5.5%和5.8%。

知名智庫Ifo經濟研究所對來自110個國家的1000名專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他們預期全球經濟今年將收縮2.9%,Ifo表示,這是1989年這項調查開始以來空前的悲觀預期。

經濟的收縮可能主要來自於疫情最為嚴重、各國也開始實施全面封鎖的二季度。各領先銀行大都預計,第二季度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將下降30%以上。

但各種分析的分歧在於,經濟何時會恢復,以及恢復的速度和程度如何。

在疫情初期,人們根據常識所得出的結論是,一旦疫情過去,經濟就會恢復常態,甚至會因為民眾終於得以自由消費而出現迅速的反彈,因此當時對經濟前景的分析提到最多的就是所謂的“V”型反彈。

但隨著疫情的惡化,人們看到的情況遠遠超乎想像。 3月份以來陸續公佈的數據連連刷新歷史最糟糕的紀錄,專家們開始反思全球經濟受到打擊的嚴重程度之前可能被低估,IMF警告說,此次經濟衰退將是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或可與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代比肩。有專家說,這次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可能讓金融危機顯得僅僅是小菜一碟。

而這顯然會令我們最初設想的快速反彈嚴重滯後,更為實際的設想是經濟的複蘇並非“V”型,而是“U”型。歐洲央行最新公佈的經濟預期稱,歐元區GDP可能需要到2022年才能反彈至2019年水平。

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和央行超強力度的刺激政策又令投資者充滿希望。全球股市也因此展現出暴跌暴漲的極度走勢。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股市經歷了200天跌入熊市,這次美國股市則在3月份內的短短20天內就跌入了熊市,之後又在美聯儲和美國政府相繼宣布大力度支持政策後迅速反彈回牛市。

一些專家對於近期市場的爭論就顯示出了人們對可見未來的不同預期。

Direxion總經理Sylvia Jablonsiki近期表示:“許多客戶都在問我們股市為什麼在上漲。我認為原因之一是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現在的感覺和2008年大不相同。由於封鎖經濟處於困境,公司收益下降,世界經濟都在放緩。不同之處在於股市的上升。政府和美聯儲都反應非常快,比2008年要快許多。我們看到的市場正是對此做出反應。”

Brooks Macdonald資產管理公司最近將國際股票評級為增持,其副首席投資官Edward Park說道:“新冠病毒造成的打擊巨大,但可能是短期的,不會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所以我們預期本季度糟糕的公司和經濟數據過後,未來會稍顯樂觀,尤其是在政府和央行實施了大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情況下。”

而反方也觀點鮮明,美國知名金融分析師和評論員Gary Shilling就表示:“這看起來像是熊市中反彈,類似於1929-30年的大蕭條時期。隨著全球深度經濟衰退,股市可能還有30-40%的跌幅,直至2021年。”他還說道:“目前為止實施以及將來有可能加碼的財政刺激政策不太可能彌補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大破壞。”

第三部分.對比金融危機

而目前出爐的數據經常被拿來與金融危機這一除此次疫情外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全球性危機做對比。雖然現在數據的糟糕程度已經完全可以匹敵或者超過當時的情形,但實際上,二者還是有不少差異的。

如果說如今由病毒引起對全球經濟的打擊是一場“天災”,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場“人禍”。

當年那場以美國兩大房貸機構股價暴跌、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證券被收歸美國銀行為“發令槍”的危機最終瀰漫全球,實際上是源自於美國房地產泡沫、信貸產品氾濫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濫用。

所以當政府為銀行注資進行緊急援救,金融系統也“亡羊補牢”進行休整,造成的損傷也就逐步恢復。

而如今的情形則是由傳染能力極強的新冠病毒所導致。政府為了抑制疫情實施封鎖政策,人們禁足在家,企業也無法運營,相當於經濟整體突然停滯。

 

政府和央行都實施了空前的刺激政策,政府為個人發放工資、為企業提供補助,央行則購買國債、甚至公司債券、為資本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專家們說,這次的行動不但是史無前例的,而且比金融危機期間要及時的多。從股市的表現來看,投資者也對政府和央行的措施報以厚望。

但我們無法忽視的是,這次危機與金融危機的本質區別意味著政府和央行無法解決病毒這一最根源的問題。雖然5月份開始各主要國家開始放寬封鎖政策,但只要疫苗沒有成功研製出來,新冠病毒感染尚存,人們就會減少出行和消費,企業就會停止投資和擴充。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是金融系統的問題蔓延至經濟整體,此次則是經濟整體停滯細化到每個領域的具體問題。所以金融危機時當金融系統的問題修復,經濟就可以順利復甦,而此次各國經濟重啟後,面臨病毒感染風險尚存的新常態,經濟中的各個領域要如何適應,成為了要讓經濟真正恢復常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四部分 大蕭條與疫情危機

除了比對2008年金融危機,1929年大蕭條也成為本次疫情危機的研究參照。以宏觀背景看,兩次事件同樣涉及利率政策,貿易環境,產業政策,貨幣危機,就業市場,社會福利,股市動盪和國際政治的問題,評估認為,貿易摩擦、產業發展不平衡、股市與經濟背離的共性,仍使此次危機無法完全擺脫滑向蕭條的風險。

為何說大蕭條對疫情危機是一份警示?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造成1929年大蕭條的成因並非單由事件,儘管美股崩跌成為大蕭條的起點。比對此次疫情,儘管全球早已放棄金本位制,但危機前的關稅升級,美股與實體經濟背離,以及經濟體產業失衡的共性令蕭條風險仍歷歷在目。

(一)背景相似:關稅戰爭與降息潮

自柯立芝繁榮至胡佛總統上台初期,美國經濟迎來短暫繁榮,失業率普遍維持在3-4%,黃金儲量逾世界總儲1/2。為繼續保護一戰後的國內產業,美國於1922年和1929年分別通過了《福德尼—麥坎伯關稅法》和《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令柯立芝時期的平均關稅率上至38.2%,胡佛上台後的稅率由40%升至47%,農產品稅率升至48.92%,掀起大蕭條下首波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引發全球範圍的報復戰。其中英國1932年《進口關稅法》要求提高從價進口稅10%,叩響法國、加拿大和南非對英的報復性反徵行為,荷蘭提高關稅至25%,德國出台部分補償性關稅,此後西班牙、意大利、古巴、印度、阿根廷、巴西和中國等也被迫加入到關稅戰爭中,並觸發當時金本位制的崩潰,導致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使得英鎊貶值30%,瑞典克朗、美元、日元、比利時法郎等貨幣同時競爭性貶值。這一幕恰恰像極了特朗普上台後大興貿易保護主義以來的連環效應。

回顧特朗普2017年上台後的施政政策,慾減少赤字,促進就業,提振GDP並維持股市繁榮,在其任職的首個2年中便通過稅改法案,加大政府預算,吸引美企海外“搬回”。 2017年年末以來,為試圖減少美國貿易赤字,進一步施壓美企投資流回,特朗普政府分別發起了對主要貿易夥伴-----歐盟,墨西哥,加拿大,中國,日本等經濟體在鋼鋁、農產品、汽車等領域的關稅升級,觸發加拿大、歐盟、中國實施報復性反徵。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中美貿易對話,在歷經18個月共13輪談判、撐過持續的、分批次關稅對壘最高至25%後,雙終於在1月15日簽署第一階段協議;至此,除了美墨加協議、美日初步協議、美中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以外,貿易摩擦仍在持續。然而經濟環境卻形同於柯立芝繁榮的一幕。 2018年美聯儲加息四次,累計加息100個基點至2.25%-2.50%區間;三大股指續刷歷史高位,美國就業市場緊俏,除了1-2月外,失業率普遍降至4%及以下;由於消費開支熱情,支撐2018年美國實際GDP錄得2.9%,刷新2015年來增長紀錄,美國經濟似乎有望推遲週期性尾端的風險。可惜好景不長,持續的貿易戰最終挫傷美國進出口,2019年美國實際GDP增速就迅速回落至2.1%,全球製造業逐步萎縮,美國和歐盟地區的製造業PMI跌破50分水嶺後持續限於收縮狀態,全球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溫和下調。為抵禦貿易摩擦對經濟的損害,2019年近20家央行採取降息舉措,其中澳洲聯儲成為G10降息領路人,自2019年6月至10月決議連降3次至0.75%;之後美聯儲2019年7月至12月連降3次;歐洲央行9月下調存款利率10個基點至-0.5%並祭出QE;日本央行不願日元升值卻又面臨“黔驢技窮“的無奈。新興市場中,2019年中,埃及、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韓國、印尼和南非央行紛紛降息。由此認為大蕭條和疫情危機前的背景頗為相似。如果疫情持續,且貿易摩擦再度升級,由衰退演變為蕭條的風險無法排除。

還需警惕的是,大蕭條下的貿易戰爭因利益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集團,主要包括“英鎊集團”、 “美元集團”、以法國為中心的“黃金集團”、 “德國集團”、 “日元集團”,這些集團相互排斥,進一步阻礙了全球化和多邊支付體系;相似的是,2018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重新對伊制裁,令緊張昇級,2019年法德英創始INSTEX結算機制,以幫助歐洲企業繞過美國對伊單方制裁,不使用SWIFT結算,繼續與伊朗進行貿易,同年比利時、丹麥、芬蘭、挪威、荷蘭和瑞典也加入INSTEX。此外,俄羅斯與伊朗已有本幣結算協議,金磚國家正在打造名為“金磚支付”的統一支付體系,日本正在全球主導建立一個用於加密貨幣支付的國際網絡,“去美元化”的多級形勢,雖然並不預期在疫情危機下迅速爆發,但一旦地緣風險和貿易戰在本次危機中乃至結束後再次升級,無法排除INSTEX和其他結算方式的突起局面,令世界經濟紊亂和反彈推遲“雪上加霜”。

 

(二) 美股與經濟背離

1923-1926年美國樓市投機熱引發“地產泡沫”,觸發暴利迅速移向股市,一度拉升普通股股價,成為引爆大蕭條最初的導火索,隨後膨脹的股市投機令越來越多資金流入股市,胡佛1928年當選總統的消息同時助燒了股市熱,大牛市背離當時一戰後實體經濟的表現,進一步挫傷公債市場,股市的高回報率令投機客們大膽貸款,持續入股,即便這類活期貸款利率高至8%到9%。美聯儲為控制“不可收拾”的投機,先後採取不同政策,強勢斷截流向股市的資金,觸發股市2019年9月迅速回落,為美聯儲之後進一步收緊流動性導致股市崩盤拉開序幕。

1929年10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胡佛入駐白宮的第六個月,美股終於扛不住持續瘋狂的泡沫,全面崩盤,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當日暴跌13%。道指次日一瀉千里,暴跌22%,撕開大蕭條的裂口。華爾街遁入恐慌,數百萬投資者資金被噬,至1933年,美國商品和服務產量迅速下滑1/3,失業率飆至25%,股市損失80%,約7000家銀行倒閉。

對比眼前,疫情前的美股與經濟背離走勢早已顯而易見。早在2018年10月至12月期間,市場質疑美聯儲加息過火,曾觸發一陣大跌行情,然而此後股市持續高升,至2020年2月19日,美國三大股指續刷歷史高位,與2019以來美國經濟增幅縮小的表現出現背離。

隨著疫情持續在美擴散,美聯儲緊急降息至0%,開啟無限量QE,同時持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3月9日、3月12日、3月16日、3月18日,美股10天內遭遇罕見的4次熔斷,道指在四個單日的跌幅分別達到7.8%、10.0%、12.9%和7.8%。其中3月9日開盤後,美股一度暴跌2000點觸發23年來首次熔斷,3萬億美元市值瞬間蒸發;以3月整體看,道指暴跌24.54%,僅次於1931年9月暴跌的30.7% 。標普500暴跌失守3000大關,最低挫至2191.86一線;納指3月累計跌近2500點,重返2018年12月的低位區間。然而以美國實際GDP表現和股市跌幅認為,似乎大跌仍“意猶未盡”。

更風險的是,3月以來,恐慌指數(VIX)一度攀升至85以上,接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歷史高位,如果疫情持續,或經濟重開後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再度襲來,則將令股市恐慌加劇,首季的股市大跌將變得尚未跌盡,引發更為深度的拋售,預計即便美聯儲在經濟恢復前維持當前的低利率環境,都可能無法阻止市場瘋狂拋售風險資產的行為,引發大蕭條風險再現。

(三)失衡擴大 短期內難以自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重大的經濟災難通常起步於“更大的社會問題”,這也使得兩次危機中同樣出現的失衡問題不容小覷。

一戰後,柯立芝繁榮下的工農和製造業因技術革新而替代了傳統勞動力,令大批中小農主和工人下崗或轉型,而在職員工的薪資並不見增長,由於生產和生活成本走高,薪酬相對變少,主要的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令當時社會消費增長緩慢,然而股市泡沫破裂後這些產業立刻陷入脆弱,並使就業市場,經濟結構,收入與開支失衡的現象瞬間暴露無遺。

類別疫情前,貿易戰與脫歐令企業普遍減少投資、開支和招聘。全球製造業陷入昏暗,令美國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不平衡現象進一步擴大。就業市場中,以2017-2020年美國非農數據為例,儘管失業率維持在近50年低位區間,但每月就業新增呈現下滑趨勢,美聯儲在褐皮書中多次指出,儘管勞動力市場趨緊,但技術型人才的匱乏令當前受僱的部分技術型員工薪資增加,同時這些缺口依然存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此前表示,解決這一難題不在於美聯儲職責,而是政府需要填補這一不平等的現象,預期至少需要10年。

疫情發生後,由於各國的封鎖和企業停工行為,導致製造業與服務業雙雙重挫,投資停滯,消費和需求走弱,初請失業金人數迄今已經突破3300萬,4月失業率飆升至14.7 %,然而疊加待業未申請初期和不主動尋求工作的人群,這一失業統計數據將升至22.8%,逼近大蕭條時1933年最高紀錄24.9%。儘管分析師預期復工後經濟仍有反彈的希望,然而科美利加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Dye認為,持續的高失業率將是美國未來的考驗。

本文認為,即使復工,由於各國階段性解鎖經濟,且可能中長期處於社交隔離的狀態,這使得企業不可能及時回歸到疫情前的狀態,大部分可能處於“半復工”的階段,令產能和經濟恢復力度有限,同時投資與開支也將繼續受限,一旦第二次疫情高峰的危機襲來,再次停工封鎖將令蕭條的威脅更近。

此外疫情期間已出現一波公司申請破產,受油儲空間擠壓影響,油企和鑽探公司前景堪憂,美國戴蒙德海上鑽探公司,和惠廷石油公司申請破產;零售銷售中,擁有113年曆史的美國高端百貨商店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和JCPenney無法承受業績暴跌而申請破產;美國知名服裝品牌J.Crew申請破產,英國百年老店Debenhams再次關閉5家門店,日本已有逾200家企業申請破產。

最受影響的航空業尚處在“掙扎”邊緣,耳熟能詳的維珍宣布進入具有破產保護性質的自願託管程序,約1.6萬名員工及供應鏈員工預期受到影響;英航裁員1.2萬但仍努力在今年7月復工;空客在法裁員3000,飛機產能降低逾1/3;波音公司放棄與巴航的合資計劃,美國同時通知WTO取消對波音的稅收優惠,以期許歐盟放棄報復性關稅的想法。

針對上述情形,即使各經濟體緩慢放鬆封鎖措施,由於持續保持的社交距離和已經遭受的失衡打擊,多數行業人士並不認為,能夠快速回歸,航空業可能面臨新的改革,保持較長時間處於小規模經營的狀態。餐飲業方面,英國一份調研顯示,近48%的受訪企業表示,開業後短期內將考慮削減員工維持經營,3/4受訪企業認為,持續保持社交距離恐令這些企業未來逐步倒閉。

 

第五部分:解讀疫情中的美聯儲政策

儘管全球經濟仍無法徹底排除跌入衰退乃至蕭條的風險,但在各國努力解除封鎖的背景下,預期在可預見的範圍內,疫情只是一次單一的由人為封鎖導致的緊急危機;且不同於金融危機和大蕭條,美聯儲在本次疫情中吸取了前兩次事件的教訓,正面救市。

力挽狂瀾的美聯儲和白宮

不同於大蕭條時期的金本位制,本次疫情美聯儲政策操作靈活且及時,先後降息至0,無限量寬鬆並擴大資產購債範圍,及時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確保銀行體系內資金供應充分,能夠及時向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借貸。

日本三菱聯合集團的首席金融經濟學家Chris Rupkey點評認為,美聯儲正從最後貸款人的角色轉變為最後的買家。

同時特朗普政府通過一系列經濟紓困法案,確保中小企業現金流通暢,減少就業市場震盪,維持企業還貸能力,避免08年金融危機時的銀行壞賬風險,並向家庭個人直接發放現金,支撐消費開支,令股市和商品拋售情緒獲得舒緩。此舉與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中的救濟政策如出一轍。

整體認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史無前例的救市行為確保了政策的傳導機制有效,恐慌情緒舒緩,部分經濟活動得以維持。

此外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在4月決議上表示,美聯儲將維持低利率水平,直至有信心經濟能回歸正軌。就資產負債表的購買空間,美聯儲表示財政部仍有大量證券可供美聯儲購買,距離空間擠壓還有很遠的路,美聯儲的支持政策不會出現資金耗盡問題;對此文章並不預期美聯儲將在明年採取負利率的措施。

相同的是,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4月歐銀決議上也表示,歐銀的購債空間上至逾1兆歐元,距離觸及這一上限仍有極大空間,確保歐銀能夠在大流行病環境下繼續寬鬆的政策。

綜上表示,在各經濟體逐漸解除封鎖的階段,如何繼續高效抗疫,確保日均檢測量和社交隔離是關鍵,第二次疫情高峰的危險可能拖累並推遲經濟反彈,或者貿易摩擦在之後存在進一步升級的風險,都將令衰退和發生蕭條的概率增強。

在可以預見的階段,僅僅認為本次疫情為單一的衛生危機,是短時間內人為封鎖經濟的不得已行為,仍然存在V字或U字反彈的可能,但階段性解鎖可能短中期內影響部分行業和企業的營業方式及規模,然而,如果疫情持續至2021年1月乃至首季,認為陷入蕭條的風險將給出更清晰的信號。
https://www.toutiao.com/a6827802035295879694/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