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實施外匯管制政策?
匯友網 2020-05-15 10:14:45

美國和日本指責中國政府乾預外匯自由,要求中國實行浮動匯率,放開資本管制。而中國則堅定或者委婉地予以拒絕。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得首先從黃金談起。大家知道,人類最初的貨幣是黃金和白銀。黃金和白銀由於不易變質,產量又不是很多,易於切割,成為了所有國家都接受的財富符號。

當時歐洲殖民主義者對黃金產生狂熱的迷戀,他們尋找新大陸的重要目的就是尋找黃金。後來的不少文獻在談到這段歷史時,大都指責資本主義赤裸裸的掠奪財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本性。事實上,如果把當時的歐洲看作是相對孤立的整體的話,也就是說,假如掠奪來的黃金主要只在歐洲內部使用,那麼這些黃金對於歐洲來說,談不上什麼原始資本積累,而只是相當於貨幣擴張而已。簡單地說,歐洲黃金的增多,就跟今天的多印鈔票一樣,輕度的黃金擴張可以刺激經濟,而過分的黃金擴張只會讓經濟發瘋。

當然,黃金總量如果不增長,就跟今天的中央銀行停止發行鈔票一樣,經濟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貨幣而停滯蕭條。黃金就其質地來說,非常適合作為貨幣。但是它並不是具備貨幣的所有要求。這體現在它的供應上。黃金的供應是自然決定的,有時候多有時候少。而國家經濟的發展往往需要穩定的貨幣供應。

特別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總量時,黃金就再也跟不上經濟的增長,而成為經濟的製約因素。在貨幣的進化過程中,開始出現紙鈔。最開始的紙鈔就是藉條。銀莊(相當於今天的私人銀行)發出紙鈔,拿著紙鈔的人可以在銀莊的各個分莊換取銀子或者黃金。由於發出去的鈔票隨時都可能換成黃金或者銀子,所以各個銀莊必須在有等量的黃金或者銀子時,才敢發鈔票。這就是大家常常聽說的:發放鈔票要以黃金外匯等儲備為基礎。當然,這種說法反映的是當時的現實。有些學經濟的還用這句話來解釋當今的貨幣政策,就是胡扯了。在銀莊發放鈔票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可以比黃金或者銀子擁有量更多的發鈔票??因為鈔票不可能立刻要兌換成黃金。特別是對於那些大銀莊,他們的鈔票因為信譽好,甚至可以直接像黃金白銀那樣來買東西,人們也就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兌換成黃金白銀了。這樣,銀莊發出的鈔票遠遠超過了其黃金白銀擁有量。這就是信譽貨幣的始端。它意味著,貨幣可以憑空的印刷出來。但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種擴張都是通過信貸完成的。因此不少經濟學者堅持:即便貨幣可以憑空創造,但是也只能以信貸的方式進行擴張。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理論依據,我可以預言,如果說貨幣財政政策要進行改革,那麼首先將會在貨幣的發行方式上對傳統理論的突破。由於銀莊發放鈔票可以超過它實際擁有的財富,只要不發生擠兌,它就實質上是佔有了這些多餘的財富。這就類似於現代國家發行鈔票的貨幣稅。

同時鈔票由私人發行,也不利於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所以在貨幣的演化過程中,國家開始集中發鈔權。國家發行鈔票,最初也是以黃金作為本位,也就是國家要擁有多少黃金才發多少鈔票,鈔票可以自由兌換黃金。但是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總量需求增大,黃金開始緊缺,國家不得不在黃金儲量之外發行過量的鈔票。此時金本位崩潰。再後來黃金成為國際間的重要支付手段,國家感覺有必要自己進行掌握,所以國家就開始終止鈔票和黃金的自由兌換,而把有限的黃金用於國家控制。這樣就進入徹底的信用貨幣時代,黃金作為一國內的支付手段退出流通領域。國家發行鈔票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並獲取發行鈔票的巨大利潤。因為他們付出的是紙,印出的卻是錢。基於同樣的原理,國際外匯市場也走在同樣的演化路徑上。二戰過後,各國把黃金交放到美國央行,美國按照與黃金的一定比例投放美圓。各國都接受美圓為世界通用的貨幣。這個過程相對是比較公平的,因為美國要嚴格按照其黃金儲備發放美圓,而且各國憑藉美圓可以自由提取美國的黃金,因此不存在剝削他國財富之說。但是很快,由於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不要說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是世界的黃金總產量都跟不上經濟的發展,美國要滿足各國把美圓作為外匯儲備以及世界貨幣的需要,不得不開始超出黃金儲量來印刷美圓。

在談到這段歷史時,要糾正一個錯誤,就是美國大量印刷美圓,來解決它的外匯逆差,並不一定是因為美國經濟的衰退造成的。即便美國的經濟不衰退,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將促使它在黃金儲備以外發行美圓。特別是,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越快,就越有多印美圓的需求。如果美國的經濟長期處於順差,則美圓就無法發到世界上去,也就成為不了世界貨幣。由於美圓發行的總量遠遠超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圓相對黃金就再也無法維持以前的比率,美圓不得不進行貶值。此時世界掀起拋售美圓,提取黃金的熱潮,如果放任下去,美國央行的黃金可能被耗盡,於是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圓與黃金的兌換,美圓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不是由於哪個國家的經濟衰退引起的,而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歷史趨勢。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垮台,美圓憑藉其歷史慣例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而且這個時候美圓的霸權開始顯現出來,美圓開始作為美國攫取其他國家財富的重要手段而存在。

形像一些說,此時美國類似世界央行,美國發行的美圓已經成為信用本位的貨幣。它可以憑空印刷美圓,用於購買它國生產的實物財富。也就是說,美國可以用白紙來換取它國的原材料、以及其它實物產品。有人會說,當美國用美圓購買它國產品時,其它國家也就獲得了美圓,其它國家可以持美圓反過來購買美國產品,因此不存在說美國霸權不霸權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與目前美圓貶值的問題密切相關,這個在後面我會闡述。這裡我談它的第一方面,就是美圓的貨幣稅問題。雖然擁有美圓的國家可以向美國購買產品,從而使得與美國的交換成為等價交換,但是一方面它是各個國家的重要外匯儲備手段,隨著經濟的增長,儲備也會逐漸增多;另一方面美圓作為世界貨幣,它必定要在世界其他各國流通,而且世界經濟發展越快,在各國流通的總量也就增長越快。因此從局部看,不斷有美圓流出或者流進美國,但總體上,還是以美國向外輸出美圓,向內輸入實物財富為主。這就是大家看到為什麼往往都是美國逆差的真正原因。這長期停滯在美國之外的美圓,就是美國向各國收取的貨幣稅。

美國憑藉貨幣稅的特權,直接無償掠奪別國財富。因此大家再看到美國對世界上其它國家進行援助時,應當知道它可能僅僅歸還了從這些國家掠奪過來的部分財富而已。同時大家再看到美國逆差,而且美國拼命指責其他國家造成它的逆差時,千萬不要輕易得出美國真的吃虧的結論,它是在賊喊捉賊,流血的說不定恰好是你自己。的確,如果美國美圓輸出過多,這些輸出的美圓如果反過來購買美國的產品,無疑是美國財富的損失,其收的貨幣稅就少了。所以,美國採取了另外一個措施:貶值。我個人相信,美圓保持一定時期的穩定,然後貶值,然後再保持一定時期的穩定,然後再貶值,是美國的一項長期既定戰略而不是什麼突發危機使然。當其他國家都儲存太多的美圓儲備後,例如中國這樣的國家不吃不喝勒緊褲腰帶的積累了3000多億美圓的外匯儲備,美國就開始考慮貶值了。美國貶值貨幣主要通過降低利率,擴張財政支出,以及央行干預來完成。通過這些措施,使得美圓供應量增大,美圓貶值。美國的降低利率和擴張財政支出,對本國經濟也要造成影響,譬如經濟可能過熱。但是美國對於國內經濟,雖然我並不能斷定它是有意為之還是對經濟運行還不是太熟悉,總之在它執行美圓貶值手段時,嚴格的控制了國內的需求,也就是說通過供需失衡,使得美圓利率下調,美圓貶值,同時美國的經濟還不過熱。

我已經聲明,不排除是美國對經濟還不熟悉的原因導致其供需失衡。但是,如果換上是我,如果對經濟比較了解的話,不排除不採取某些相似手段。特別是美國剛剛完成一場戰爭,也給貶值造成了有利條件。假使美圓貶值10%,則中國外匯儲備硬生生損失300-350億美圓。放之世界,各國又要損失多少?美國又要掠奪多少?當然,美國雖然容許一定的逆差,但是逆差太大,給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利的。美國一方面通過貶值減少逆差,另一方面,特別是小布什執政,削弱福利,經濟萎縮,失業增加,因此增加出口外貿需求就成為拉動經濟的重點。美國出口產品多是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再多,對於美國的實物財富減少也影響很小。所以增加出口,並以出口獲取的財富用來進口低附加值的實物財富,也是美國經濟的重點。而美圓貶值,降低了其出口價格,增加了出口。以美國和中國兩國而言,美圓貶值,人民幣升值,對於今後的進出口影響自不必說,最狠的一招還在後面。美國和日本指責中國政府乾預外匯市場。其要求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人民幣要升值,一個是資本市場管制要放開,也就是說資本可以自由兌換。這兩個要求足以對中國經濟構成致命的殺傷力。

一種貨幣的貶值可以有多種手段。例如美國,是通過調節美圓利率等國內經濟政策手段來實現。但是這種方法運用不當的話,往往會傷人一千,自傷八百,因為這些國內經濟政策不但影響外匯市場,還威脅本國國內經濟。坦率的說,這也是西方經濟理論本身的缺陷導致的。而中國採取的是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直接通過央行的買進賣出,來保證外匯市場人民幣的匯率。同時中國還採取資本管制,資本並不能自由進出中國市場。因此中國可以在相對屏蔽本國經濟的情況下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但無論如何,貨幣是否貶值,大多都是由政府政策決定的。無論美國也好還是日本也好,其貨幣的貶值都是政府乾預的結果,而不是什麼他們口口聲聲說的市場、自由。日本有官員說雖然利率由政府決定,但是匯率應當由市場決定的說法簡直是搞笑,這是典型的話語霸權。都是乾預手段,都導致貨幣貶值的後果,難道惟獨你那種干預是市場經濟,我這種干預就是政府乾預?說句實話,目前西方通行的外匯體系本身就有很多缺陷,難道彌補這些缺陷,不跟你犯同樣的錯誤就是政府乾預?他們的真正目的,除了上面說的以外,還在於一個更加陰險的措施。在他們要求人民幣升值之時或者之前,美國或者日本的金融投機家開始把大量資金暗地流入中國。

如果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這種流入就更加容易。資金流入中國後,兌換成人民幣,等著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後,這些金融大鱷就開始拋出人民幣,購買美圓。中國央行不可能也跟著拋出人民幣購買美圓,如果那樣的話人民幣的匯率就會下跌。中國央行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必須購買人民幣,拋出美圓等外匯儲備。本來中國的人民幣之所以表面上看要升值,是因為中國經濟失衡,需求不足,物價低迷,大量人民幣游移於市場之外的結果,特別是近年來大量資金外逃,據統計外逃資金達3萬億之巨,並不是人民幣真的就該升值了。如果那時資本市場開放,外逃資金加上中國本土藏於地下的人民幣傾巢而出,再加上金融大鱷利用金融槓桿,以一元資金調動十元的比率,來衝擊人民幣,可能最終有兩個結果。比較樂觀的結果是中國央行外匯儲備足夠,最終咬牙撐住了人民幣匯率,但是此時由於已經大量的拋出美圓,所以外匯儲備也是損失殆盡,國家經濟倒退幾年乃至十多年。第二個結果更為恐怖,就是央行發現無法支撐,最終放任人民幣匯率變化。此時人民幣匯率將一路下跌,人民幣越下跌,人們越是拋出人民幣,越拋出人民幣,人民幣匯率越下跌,直到最後崩潰為止。這就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翻版。到那個時候,中國徹底萎靡不振。這是人民幣升值可能帶來的最嚴重的後果。即便中國仍然在資本管制,但目前各種投機資本仍然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200多億美圓就是跡象。那麼,可不可以人民幣不升值,但資本放開管制呢?如張五常主張的那樣?相形而言,我寧願人民幣浮動一下匯率,同時不開放資本兌換,也不願意固定人民幣匯率下開放資本市場。因為浮動匯率,游資要來衝擊人民幣,至少我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加強管制,而開放資本市場,在目前人民幣總體上看可能反而是貶值的情況下看,如果國外金融大鱷連同地下人民幣狙擊中國,即便人民幣不升值,也可能耗去大量外匯儲備,經濟遭受重大損失。從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禁要問,即便美國不耍手腕來搶奪中國手中的外匯,外匯對於中國就有什麼意義嗎?長期以來,中國由於教育、社保福利等政策上的失誤,以及中西部經濟差距、城鄉經濟差距的進一步增大,致使內需嚴重不足。內需的不足又導致工資進一步降低,反過來又致使內需進一步下降。

所以中國把經濟的發展寄託於外需,希求通過外貿把產品賣出去。但是中國的產品多是低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主要是靠廉價。而這種廉價又主要依靠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來完成的。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長久的壓低勞動力的工資,則國內內需將沒有啟動的可能,中國會進一步依賴外需;而依賴外需又需要再壓低勞動力的工資,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而壓低勞動力工資又將繼續壓抑內需。現在抽出身來回看我們的國內經濟,當真是一幅奇觀:我們不斷的生產大量產品源源不斷的輸往國外,換回大量的外幣,國內人民卻無法消費。換回的大量外幣又被國家通過購買美國等外國的國債等方式,流回美國等國家。這樣,中國以紙幣標誌的GDP不斷增加,但是用於國內消費的財富卻不見增長甚至可能下降。又由於內需不振,外需就佔了總需求的相當比重,所以人們就以為外需更加重要,進一步不惜抑制內需來擴張外需,於是國家經濟進一步走向歧形。其表現形式是外匯出現大量順差,國內需求萎靡不振。一國經濟,根本應依賴於物質財富的消費,此種消費是下一輪物質財富再生產的源泉,怎麼能守著幾張花花綠綠的廢紙來富強邦國。美國常年保持外匯逆差,卻成為了經濟超級大國,非常重要的一點便在此。中國外貿所得外匯,不用於購買國外相應物質財富以供國內發展,別說4千億美圓儲備,就算有4萬億美圓又與廢紙何異?可嘆了枉自緊縮了國內需求,卻是與他人作嫁衣裳。外貿之輸贏,不在你逆差還是順差,而在你產品的附加值是否高。倘若產品的附加值低,你順差越多,國力便越是衰退。

不過此經濟分析,不是此文內容,放作以後分析。目前中國央行正竭力抑制人民幣升值,其採取的干預方式乃是標準的西方宏觀貨幣政策,即買進美圓,拋出人民幣。為防止拋出人民幣導致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又緊縮銀根,削弱正常途徑的貨幣投放數量,以求達到一國貨幣總量的穩定。這種方法非常危險,因為雖然好像總量上貨幣穩定,但是加強了經濟的不均衡,正常的商業運作被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限制,拋出的人民幣卻大量的游移於市場之外。結果中國的經濟將處於這樣一個兩難境地:經濟繼續緊縮,需求繼續疲憊,而大量人民幣成為地上懸河,隨時可能崩潰。因此正常經濟一旦稍有起色,央行就不得不擔驚受怕,怕這懸河垮了,造成通貨膨脹,所以收緊錢口袋。而收緊錢口袋,經濟便沒有起色。所以兩派經濟學家吵架,一派說中國經濟要通貨膨脹,一派說中國還在通貨緊縮,都有道理又都沒有道理。關鍵怕的就是這道懸河,是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劍。如果沒有這道懸河,中國經濟究竟是緊縮還是膨脹,局勢就會明朗,爭論就會少得多。

中國經濟要正常運轉,必須削掉這道懸河。加強對壟斷利潤的稅收,加強打擊資金外逃,實行財產登記制度,增設遺產稅。加大教育投入,加大社保醫療等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切實保障工人權利,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不要老是以廉價勞動力為榮。把外向型經濟轉為內向型經濟。以上措施,可以相當於中央銀行緊縮銀根給投資造成的影響一樣,但是卻可以刺激投資的積極性和增加消費,削去懸河,因此與僅僅緊縮銀根不可同日而語。對於目前的外匯儲備,除了保留必要的用來穩定市場的部分外,應當用以購買戰略資源或者技術,通過這種方式把美圓拋出去,以絕國際社會之話柄,並同時讓外匯切切實實地用來建設中國,而非像守財奴一般抱著外匯壓箱底。

https://www.toutiao.com/a6826888677830951438/

===

“財政赤字貨幣化”甚囂塵上,國債到底賣給誰?
原創 方德證券 2020-05-20 18:16:08

新冠疫情之下,各國經濟都收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管齊下,開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大量發行國債。例如:美國財政部在上周宣布,將在本財年第三季度出售創紀錄的近3萬億美元的國債(實際為2.999萬億美元)。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債券賣給誰?

答:央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核心內容是,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在一級市場,以零利率直接購買國債

這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啦,此言一出立馬遭到諸多反對,貨幣委員貨委員馬駿稱,“如果開了“財政赤字貨幣化”這個口子,就從根本上放棄了對政府財政行為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兩會即將開始的時候,圍繞“財政赤字貨幣化”這一問題,財政界算是炸鍋了。

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比較難懂,但是卻和我們息息相關,畢竟這關乎著我們口袋裡的錢到底值不值錢的問題。

什麼是財政赤字貨幣化?

首先財政赤字是指國家支出超出收入即入不敷出而此時國家就會發行國債,通過賣出國債籌集資金來維持支出。

但是此時還不能叫做財政赤字貨幣化,因為國家還只是通過二級市場發行國債,而二級市場包括大量的普通投資者,此時投資者購買國債相當於借錢給國家。如此,市場上的貨幣總量並沒有增加,因此不能稱為財政赤字貨幣化。

只有當財政部直接指派央行通過印鈔的方式直接購買國債的時候才叫財政赤字貨幣化也可以說是狹義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廣義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則是央行通過二級市場和眾多普通投資者一起來購買國債。

不過其實質上還是一樣的畢竟只要政府發行的國債遠超市場購買力,那麼剩下的部分只能交給央行了例如,美國發售近3萬億美元的國債,要想完全消化,最後也一定是美聯儲買單。

財政赤字貨幣化帶來的影響

第一、 通貨膨脹:長期印錢超發必然會引起通過或膨脹。

第二、 超發的資金要么流動於社會引起物價上漲,要么被引入某個蓄水池而導致資產價格虛高,例如流入股市或房市,這將嚴重擠出實體經濟並引發金融風險

第三、 如果貨幣超發程度遠超其他國家,那麼就會是的導致匯率變化而引發貨幣貶值

第四、 財政赤字貨幣化會導致國家過度發債會導致國家債務危機,從而降低國家信用,之後會提高舉債的融資成本

第五、 政府過度舉債佔用大量資源會擠壓企業的經濟活動,導致其生產力水平下降

財政赤字貨幣化導致的債務危機最後都是如何解決的?

答:戰爭

1932年後3年的日本,90%以上的國債都由日本央行購買,隨著債務逐漸增加走上了侵略的道路。

二戰前的德國亦是如此,一戰後的德國因為背負巨額債務,亦是開啟了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瘋狂印錢之路。 1923年的德國出現了一片麵包需要幾千億的情景。這也是經典的通脹案例。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戰爭勝利便可以收割他國財富而解決債務問題,而失敗,自然是國破債亡。

以史為鑑,財政赤字貨幣化是絕不能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作為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一定不能在這個特殊的時代,喪失逆襲的機會,堅持人民幣國際化而非財政辭職。

https://www.toutiao.com/a6828868157252305411/

===

什麼是財政赤字貨幣化
麻辣基本面 2020-05-20 21:43:55
什麼是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簡單點說,就是政府借錢產生的負債,一般來說政府是通過向市場發債借錢,借來的錢到期要還本付息的。因為,有還錢壓力,所以政府也是沒辦法無節制借錢的。

什麼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呢?

財政赤字貨幣化是指政府不是通過“借錢”(向市場發債)的方式融資,而是靠自己“印錢”來融資。

當然也是擔心出現極端的情況,多數國​​家的現行法律框架下,是不允許政府直接向央行借款或者直接向央行發債的。但是,疫情發生後,經濟形勢在不斷變化,政策也需要隨之調整。目前的經濟情況比較複雜,專家也是無法達成共識。

一起來看一下專家們的觀點吧

支持方:

1、關鍵時期特殊對待
很多人高估了目前的經濟形勢,在當前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又面對“六保”的重大任務,採取以往常規的財政政策可能是不夠的。
2、貨幣數量論過時了
在貨幣非同質的前提下,衡量流動性充裕與否,應該重點關注貨幣狀態而非“貨幣數量
3、財政赤字貨幣化不等於無節制
把握好邊界約束條件,講究公平和效率的話,是可以的。
4、此前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後果沒那麼嚴重
多國在特殊時期採用過財政赤字貨幣化,問題沒有那麼大。

反對方

1、目前中國財政狀況還沒到那一步
雖然疫情對經濟和財政收入造成了短期的衝擊,但是經濟復甦勢頭已經相當明顯,完全可以在現有的財政和金融之協同框架下,有序進行沒必要大動干戈,冒險破壞央行獨立性。
2、約束機制的口子不能開
如果開了財政赤字貨幣化的這個口子,就從根本上放棄了政府財政行為的約束機制。
3、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難以保證,可能會引起人民幣貶值,資金外流
4、目前政府債券的市場空間還是比較充足
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發行國債,沒必要讓央行在一級市場直接購買。

即將召開“兩會”前期確定的適當擴大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等一攬子財政政策有望明確,大家可以關註一下。

https://www.toutiao.com/a6828921700806033920/

===============

財政赤字化爭論的兩個前提
原創 華夏時報 2020-05-20 15:21:17  冉學東

最近關於財政赤字化的爭論非常激烈,上週末的一個論壇可謂針尖對麥芒,這次爭論主要背景是新冠疫情后為了避免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歐美國家央行再次實行QE。而國內則是財政收入下滑,財政收支缺口加大,財政資金運用受到掣肘,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大,直接阻礙了進一步財政擴張的步伐。

這背後論爭的焦點是財政貨幣化到底會不會發生惡性通貨膨脹。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認為,如果央行被迫為赤字提供大規模融資,會導致貨幣長期超發,就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在某些國家的新常態下,貨幣超發即便不導致嚴重的消費物價上漲,也會導致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的泡沫,而房地產泡沫會嚴重擠壓實體經濟,並引發金融風險。反對財政赤字化的論者其實也是這個觀點,擔心惡性通脹。

但是國內同意財政赤字化的人卻看到,2008年後歐美國家大肆量化寬鬆,印鈔放水,通脹不但沒有起飛,而且求通脹而不得。國內這幾年貨幣發行增速不低,但是除了豬瘟引發的供給衝擊之外,基本上物價也還處在通縮的邊緣,非常符合目前流行的現代貨幣理論(MMT)。

贊同財政赤字貨幣化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我國現在的貨幣存量達到208萬億元,是2008年的4倍多。這期間通貨膨脹並沒有出現可見現在的通貨膨脹機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央行擴表的方式,適度地購買國債,形成新的政策組合,不會有什麼不良的後果,但需要破除傳統觀念。

一般商品是不是因為現代的自動化生產,可以大量且價格更低廉的供應,所以沒有產生通膨?而房地產因供給較有限,因此價格不斷上漲?

劉尚希所提出的的確是目前貨幣政策的一大難題,大多數中央銀行都在超發貨幣,但是的確沒有發生通脹,為什麼不可以財政赤字化?這是反對赤字貨幣化的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當貨幣的演變從實物貨幣到信用貨幣後,尤其是中央銀行出現後中央銀行提供的僅僅是基礎貨幣絕大多數流通的貨幣是商業銀行的派生貨幣這種貨幣只有商業銀行有信貸行為才可以產生這就是華爾街金融危機後,歐美中央銀行通過量化寬鬆後向市場提供大量基礎貨幣,但是貨幣存量並未增加太多的原因。因為經濟停滯,經濟交易中難以產生大量的信用實體經濟中消費和投資需求不高,商業銀行也沒有動力貸款,所以最終貨幣存量並不高。

中國的情況其實也類似,本世紀初,自從加入WTO,中國經濟轉向出口導向,形成雙順差,外匯湧入我國央行為了維護匯率和物價穩定,發行大量貨幣購買外匯,由於經濟需求高,這些基礎貨幣成為商業銀行大規模信貸的基礎,貨幣存量大幅增加,但是由於實物交易也相應巨量增加,經濟中並未出現大規模通脹。

2014年後,隨著經濟轉型,大量外匯流出,為了應對新局面,央行通過各種手段向市場提供基礎貨幣,比如各種再貸款再貼現的工具,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儘管貨幣餘額很高,但是M2增速一路下行,也並未出現惡性通脹,甚至有通縮之虞。

就目前我國的形勢而言,不論是財政部發債還是中央銀行發行貨幣,最終都是政府的信用打進經濟內部,用來支持消費和投資。這些都是中央政府加槓桿的行為,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事,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當企業和居民部門加槓桿動力不足時,政府加槓桿,本來就無可厚非,只不過加槓桿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筆者認為,我國並非不能實行財政赤字化,關鍵的問題是效率對於財政而言,不論是財政收入,還是財政貨幣化,資源能否以現代財政的形式投入有效公平的實體經濟中,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給經濟加動力的目的,這才是關鍵。

比如,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是否單單是一個體制問題?這樣認識問題顯然是過於簡單化,有多少資金投入到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而對於銀行業而言,最近多年來,中央多次要求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但是有限的信貸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和房地產行業,銀行業利潤顯著高於實體製造業,製造業空心化嚴重。金融業一直在高唱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堅持房住不炒原則,但是實際成效到底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我國新冠疫情基本好轉、外圍需求幾乎塌陷的形勢下,爭論的不應該是是否赤字貨幣化,而是如何加強財政和貨幣的配合,形成合力。

比如,財政能否加快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公共財政在支出方向上能否以民生領域、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主,彌補市場失靈,做市場主體不願去做的事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https://www.toutiao.com/a6828823098578436622/

============

貨幣貶值是歷史大趨勢
翻身農 2020-05-19 08:30:22

最近突然討論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聲音增多了。央行的前官員們對此話題展開討論,比如盛鬆成最近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表現是央行在一級市場買國債只有在各種傳統工具失效,在收益、成本與風險之間反復權衡後,才能作為決策者最後的政策工具來使用。

這種討論放在兩會前頗耐人尋味。中國在90年代初曾出現過財政紀律不強,央行扮演財政部金庫的角色。這本質上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最後導致的結果是貨幣超發,通貨膨脹高企,最後不得不由朱總理對央行、財政體系進行改革,央行的獨立性得以提升。自那以後,央行不能直接在一級市場認購國債。即便是像特別國債的發行,中間也要經過商業銀行的過手。

當前在疫情衝擊下,要發揮財政政策作用,就必須要提升財政赤字水平。這導致的問題是政府債務增加,全社會槓桿率提升。槓桿率一旦提升,就很剛性,最後弄不好要形成債務危機。

怎麼解決債務危機,達里奧提出了四種途徑

1、節衣縮食;
2、債務違約或者重組;
3、財富轉移;
4、印錢使其貶值。

最後發現還是印錢來得快,全社會接受度高。

這種情況在戰爭中體現的最明顯。

比如為了協助美國政府為二戰而採取的融資行動,從1942年開始,美聯儲將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上限設為2.5%,同時對收益率曲線其他部分也設置了上限。在1947年到1948年之間,美聯儲通過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捍衛了這一利率上限。該利率上限於1951年四月被廢止,原因在於“財政部債務管理目標與聯儲通脹管理目標的衝突”。

儘管長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2.5%以下,然而這一時期通脹率卻保持在5%左右,高通脹減少了債務的實際價值,債務佔GDP比率在1945年到1955年間從120%降至70% 。

在判斷未來利率走勢時,一種邏輯是當前社會債務率過高,政府槓桿率很高。如果利率上升,會導致政府及社會其他主體負擔加大,經濟發展就受到抑制。這種情況下,央行就要不斷放水,壓低利率。

這種邏輯聽上去很美好,就像一個人左腳踩右腳不斷上天一樣。

其背後的邏輯實際上就是政府債務被貨幣化,由全社會來背,當然主要是債務人來背造成的結果就是債務價值縮水,貨幣貶值。

達里奧在他最近的報告中做了一個很宏觀、歷史很長的研究,自1850年以來,全球貨幣沒有一個不是大幅貶值的,貶值幅度基本上是100%!

這就體現了黃金等貴金屬的價值。最近很多研究報告在看多黃金,基本邏輯就在於此。需要為貨幣再次貶值這種大場景做準備。

https://www.toutiao.com/a68283461186785121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