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作者| 樊登讀書·雲淡風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李叔同這首《送別》,字字珠璣,意境淒美,一百年來備受推崇。

 

朴樹曾唱《送別》,唱到一半卻泣不成聲,他說:“我要是能寫出這樣的歌,死在那裡都值了。”

 

而寫出這首絕世之曲的李叔同,轉身已是紅塵檻外人。

 

他在人生盛年看破紅塵,毅然出家。(38歲)

 

從進出名利場的翩翩公子,一變成為芒鞋布衲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前半生用才華驚艷世人,後半生用苦修豐盈靈魂。

 

李叔同的人生,閱盡繁華歸於平靜,以最本真的姿態豐盈內心,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李叔同的四句話,感受他涵養內心的從容智慧,讀懂這無常的人生。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我們如今生活的時代,物質生活極度豐富,但是負面的精神問題卻很多。

 

知乎上經常有人提問:

 

“工作太辛苦,想辭職怎麼辦?”

 

“為啥感覺每天都過得很辛苦?”

 

而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孩子無心上學、沉迷網癮;啃老、貪圖享受、攀比成為風氣……

 

在應該奮鬥的年齡選擇安逸,又怎會有後面精彩的人生?

 

弘一法師告訴人們,以舍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

 

當把施捨當作擁有時,就不會貪婪。

 

李叔同曾教過一個叫劉質平的學生,李叔同非常欣賞他,專門約他晚上來教室。

 

劉質平冒著大風大雪赴約,看到教室鎖著門,他就恭敬地站著一直等,任憑大雪覆蓋一身。

 

等了很久,李叔同才開燈拿著金表走出來,對他說:“相約時間無誤,你可以回去了。”原來,老師只是為了考驗他。

 

李叔同精心培養他,後來劉質平去日本留學無力交學費。

 

李叔同寫信給他:

 

每月薪水105元,除去上海家四十元、天津家二十五元;自己生活零用二十元。

 

每月可剩二十元,這二十元可以用作你的學費。

 

如果將來薪水再減,我可以再省著點用,但再減的話就比較困難了。

 

一個老師資助學生,還要誠懇詳細的說明,足見李叔同的重視和誠意。

 

李叔同愛才,寧願緊縮開支幫助別人;幫人又以平等誠懇的姿態讓人減輕負擔。

 

李叔同的“以舍為有”,是從物質到精神境界的超凡脫俗。

 

後來李叔同要出家,還掛念著劉質平的學費,他就邊工作邊籌款,一直等到籌夠錢他才放心出家。

 

把忙碌當成一種快樂時,就不會覺得辛苦。

 

人生最大的富足,是敢於舍;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不怕苦。

 

勇於承擔責任,才能在苦樂參半中活出精彩人生。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唐朝盛傳著“清心侍郎”錢徽的故事。

 

長慶元年,錢徽升任禮部侍郎,主掌科舉。

 

前刑部侍郎楊憑為兒子楊渾之考進士求人說情,他把極品字畫送給嗜字畫如命的宰相段文昌。

 

段文昌於是多次寫信為楊渾之說情,又親自去找錢徽,錢徽都不卑不亢地應對。

 

放榜了,楊渾之榜上無名。段文昌惱羞成怒,上奏說錢徽“取士以私”,選的都是學識淺薄的官宦弟子,於是錢徽被貶江州。

 

了解錢徽的人都為他叫屈,告訴他只要拿出段文昌說情的書信呈報皇上,就可洗冤。

 

錢徽卻正色說:

 

“不能這樣。我只求無愧于心,得和失是一樣的。

 

做人要修身養性謹慎行事,怎麼可以拿私人書信去為自己作證呢?”

 

錢徽隨即讓子弟們把書信燒毀了。

 

人們都替錢徽不值,覺得他應該去反告證明自己清白。

 

但一個靈魂高潔的人,他是寧願背負罵名也不願屈服現實。

 

他守住本心,也守住了靈魂的高貴和氣節。

 

《後漢書·楊震傳》也曾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東漢時,楊震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前來拜訪巴結他,從懷裡掏出十斤金子贈予楊震。

 

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明白楊震言中的責備,解釋說:“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王密這才被“震”住了,羞愧地怏怏而去。

 

楊震的“四知”成為美談,人們感於楊震清明慎獨,氣節高貴,贈予他“四知太守”的雅號。

 

人人都希望受尊重,每個高官都想求名節。但太多的高官詁名釣譽,氣節不夠,表演來湊。

 

但人是無法騙自己的,“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正如弘一法師所說:“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修好自己這顆心,言行如一,表裡一致,才能看淡紛擾,安閒自得。(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弘一法師說:“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涵容處世,恬淡養心,做一個高級的人。

 

南北朝時有位沈麟士,自幼聰明,七歲聽叔父談玄理,他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

 

很快沈麟士長成一個學識淵博,心志高潔的青年。

 

父母不幸去世後,他每年都會悲痛而流淚。

 

家境貧寒,他就手織竹簾邊讀書,鄉鄰們都親切稱他為“織簾先生。”

 

一位鄰居看到沈麟士腳上穿的鞋子,就一口咬定是他丟的。

 

沈麟士說:“真是您的鞋嗎?”立即脫下還給人家,赤著腳回去了。

 

不久鄰人發現自己錯了,趕緊來還鞋。

 

沈麟士淡淡地說:“不是您的鞋呀?”笑著接過。

 

層次越高,越不愛跟人爭論

 

大詩人蘇東坡就曾說:“處世當如麟士”,讚賞他的名士氣度。

 

涵容的人,總是虛懷若谷。

 

西晉有位羊祜,出身官宦世家,恬淡優雅,看淡功名。

 

羊祜屢次被舉薦做官,他都謙虛地一一謝絕。

 

曹爽當權時想重用羊祜和王沈。王沈興高采烈地赴任,羊祜卻淡淡地說:“委身侍奉別人,談何容易!”

 

後來曹爽被誅,王沈被免職。王沈才醒悟地對羊祜說:“我應該記住你以前說的話。”

 

羊祜輔助司馬炎稱帝有功,皇帝要封他為郡公,羊祜卻堅持辭讓;

 

後來位近三公,他又上表推辭說:處高位戰戰兢兢,太多的榮耀怎能使我心安?

 

羊祜每次晉升都堅決辭讓,他為國籌謀、舉薦賢人的功勞也從不放心上,而是將良策稿子焚毀,舉薦人也不聲張。

 

羊祜平時生活簡樸,衣被都用素布,俸祿都拿來周濟族人。

 

臨終他也不讓家人把南城侯印放進棺柩。

 

晉武帝下詔誇他:“羊祜一向謙讓,志不可奪。身雖死,美德仍在,遺操感人。”

 

弘一法師說:“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心胸寬廣的人,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內心平和,能容萬物,自有厚德;萬物不入心,靜看天上雲卷雲舒,多一份愜意和輕鬆。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清朝聖人曾國藩在岳麓書院讀書時,有一位書友脾氣暴躁,處處針對他。

 

曾國藩在窗前讀書,他罵:“別在這裡看書,影響了我的光線。”

 

曾國藩默默地挪到一旁。

 

到了晚上,勤奮的曾國藩挑燈夜讀,這位書友就諷刺他假刻苦,影響別人。

 

曾國藩依然不爭,安靜地躺到床上默聲讀書。

 

到了放榜那天,曾國藩光榮上榜,那位書友名落孫山。

 

當他得知曾國藩中舉,挖苦說好風水讓他佔了。

 

曾國藩不理會,專注做好自己的事。

 

曾國藩深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他只做好自己,清心修持,“慎言以養其德”,後來終成一代名臣,中國聖人。

 

慎言、深思,是一個人到老的修行。

 

太多衝動莽撞管不住自己的人,自食惡果。

 

北周名將賀若敦,他因為口不擇言得罪周王被迫自盡。

 

賀若敦痛恨自己的缺點,為了教育兒子,他臨刑前用錐子將兒子的舌頭刺出血,以此告誡兒子賀若弼一定要慎言。

 

賀若弼向父親發誓說以後一定要謹言慎行。

 

賀若弼一開始還能把父親遺言謹記在心,可後來他平定淮南立功,又參與隋滅陳之戰,加官晉爵功成名就,就傲慢自大,漸漸把父親的遺言忘了。

 

他開始口無遮攔私下議論誹謗朝廷,結果重蹈父親覆轍,被殺了

 

賀若弼終其一生,沒有參透父親要他“謹言慎行”的真諦。

 

“謹言慎行”首先是修一顆平靜心,篤定澄靜,事事清明。

 

獨處守心,群處守嘴。”懂得克制自己。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修養一張克制的嘴,涵養品性,增厚美德。

 

大文豪蘇軾少年成名,自負的他喜歡炫耀,與上司陳公弼發生爭執,他就寫了一篇《凌虛台記》諷刺他。

 

後來他屢遭挫折,命運急轉直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反省、修心,收斂鋒芒,穩健做人

 

後來無論面對何種境遇,他都坦然面對,豁達灑脫活出境界,成為一代傑出文學家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生本就是一場無聲的修行,要明辨是非,時時修正自己

 

讀懂弘一法師的四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弘一法師在悲欣交集的一生中,悟到了非凡的人生哲學。

 

他慈悲、淡泊,修極致靈魂,追求內心的圓滿。

 

我們學習弘一法師的精神,在漫漫時光中修習一顆平常心,從容邁過歲月的一道道坎,跨過種種熬不過的難。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2352745910370854/?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51375153&use_new_style=1&req_id=202205011119130102091481312578704C&group_id=7092352745910370854&share_token=F4C4AD65-9DD3-4A18-9BE5-34CA111D9F39&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是出身天津畫家音樂家劇作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藝術教育者及漢傳佛教南山律宗)僧侶等。

生平概略

1880年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他出生於直隸省天津道天津府天津縣。他的父親是李世珍,李世珍於同治四年中進士,後任官吏部主事,也在天津從事於食鹽貿易事業,同時經營銀號等。他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孩子。他的母親是父親的側室王氏。1884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初五),他的父親因病逝世。1885年,他跟隨他的二哥李文熙,一同接受傳統啟蒙教育;他當時能輕易背誦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知道他相關事蹟者,都對其感到訝異。

1887年,曾於普陀山出家之王孝廉返回天津,並定居位於當地之無量庵。他大侄子的妻子跟隨王孝廉學習《大悲咒》、《往生咒》等,他在旁邊一同聆聽。同時,他也跟隨乳母劉氏讀誦《名賢集》。他又跟隨常雲莊學習,讀《孝經》、《毛詩》等。此後;他又讀《唐詩》、《千家詩》、《四書》、《古文觀止》、《爾雅》等。十三歲時,他學習篆文。十五歲時,他吟誦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等詩句。當時,他對感到十分喜愛。

1898年,他前往上海,參與於「上海書畫公會」、「滬學會」等組織,並曾就讀於南洋公學(交通大學滬校前身)。

1905年,他前往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和東京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1906年,他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4],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留學日本期間,他曾因病返天津休養。

1910年(一說1911年),他攜日本籍妻子春山淑子(一說福基)返回中國。之後,他曾於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等校擔任教員。翌年,他於上海城東女子學校擔任音樂教員。

1912年,他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擔任音樂及美術教師。

1915年,應江謙之聘請,他開始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前身)擔任教師,教授圖畫、音樂等,同時於浙江兩級師範擔任教師。

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揚律宗,並著有《南山律在家備覽》。出家後,他於藝術活動方面,只保留了書法。他的妻子在他出家後返回日本[5]

1942年10月10日約18時,他於泉州開元寺之溫陵養老院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並將之託付與妙蓮法師。三日後,他於當地圓寂

成就

他是近代中國藝術界的重要人物及早期先驅之一。他將油畫鋼琴話劇等引介入中國,同時擅長於書法詩詞國畫、音樂、篆刻文學金石學等。

他所填詞命名之《送別》,至今仍廣為人知。他於1913年寫作詞曲之《春遊》,是中國音樂史上最初的多聲部音樂作品之一。

同時,他也將人體寫生等西方美術教育方法,以及現代音樂教育方法等,引入中國,並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藝術家。

晚年,他對漢傳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在提升律宗於(漢傳)佛教中的地位方面;他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並親身加以實踐,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之一,被許多佛教徒推崇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8F%94%E5%90%8C

==================

〔他精彩的一生,以卓爾不凡起〕
弘一大師天生就是一個才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戲劇藝文,金石篆刻樣樣精通;是一位戲劇家、音樂家、書法家、教育家,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梁實秋、林語堂等人說他「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他反觀自性,瞥繁華如一夢〕
弘一大師自幼慈心柔軟,十五歲就寫出了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一生經歷了國破山河在、風雨正飄搖的年代,他透徹人間事,轉身與佛相遇又是一位高僧。繼承了失傳近八百年的佛教南山四分律宗,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不但深入研究,而且言傳身教,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ntu111 的頭像
    alanntu111

    alanntu111的部落格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