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人格(英語:Personality),又譯為性格,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會功能。人格更是體現了一個人的特點和與眾不同。萬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組合成了著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個體。[1]
人格的屬性
- 整體性:人格是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它常體現在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這個行為便可帶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
- 穩定性:人格是由多種性格特徵所組成的,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人格的這種穩定性是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上的。但這種穩定性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變的,如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可反映出不同的方面。也可以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而導致人格的這種性質發生相應的變化。
- 個體性:人格的組合結構是多樣的,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方面的差異性,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以是相同的,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還是不同的。
- 動機性和適應性: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它也是構成人的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它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這種驅動力對人的生活具有適應性。
- 自然性與社會性:人格並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他們也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是,人格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的。
人格的延伸
- 氣質: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基礎,是人格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它只給人們的言行塗上某種色彩,但不能決定為人處世的方向,任何一種氣質類型的人既可以成為品德高尚、有益於社會的人,也可以成為道德敗壞、有害於社會的人。
- 性格:性格,是指人的一貫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徵、思維和行為方式。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是相同的,但其實他們是有區別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採取的言行上。所謂態度,是個體對社會、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心理傾向。
個性
個性貫穿著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一生。 正是人的個性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 、 動機和理想 、 信念 、 世界觀 ,指引著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標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個性特徵中所包含的氣質、性格、興趣和能力,影響著和決定著人生的風貌、人生的事業和人生的命運。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指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獨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徵。 個性對於一個人的活動、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對於一個人的命運、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個性的內涵、外延十分豐富,我們所提的“要強”、“固執”、“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只不過是個性的一些具體表現形式,而不是個性的全部內容。
個性其實是一個結構或者說是一個系統。
探討個性的結構,目的在於找出個性的各種特徵和表現,揭示出個性的本質特點。
個性的結構概念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
狹義結構的成分有: 個性傾向性 ——指人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徵,包括需要 、 動機 、 理想 、 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徵——指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一種獨特結合。 其中包括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徵,即興趣和能力 ;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即氣質 ;對現實環境和完成活動的態度上的特徵,即性格 。
從廣義方面來講,除了上述兩種比較穩定的帶有一貫性的狹義的結構成分外,還應包括心理過程(如認知、 情感 、 意志等過程)和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包括表現在情感方面的激情和心境,注意力方面的集中和分散,意誌中的信心和缺乏信心等。 廣義的個性結構實際是指人的整個心理結構,把個性和人作為同一語言理解。
個性結構的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組合,結果就產生了在個性特徵上千差萬別的人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環境中的個性特徵的變化。
性格
性格是人格的具體表現,是個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與此相適應的習慣的行為方式。
性格是組成個性的重要心理特徵。 其特點是性格的後天社會性;從態度表現出來的性格的內心深在性;從行為表現出來的性格的外在表露性。 諸如1、性格可表現在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方面,如對個人、集體、社會、勞動、工作態度,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態度。 2、性格的差別可表面在意志特徵上,如決心的大小、行為的自學控制能力、對緊急或困難情況的反應及長期持久工作的毅力等。 3、表現在人的情緒上,如情緒的強度、穩定性、持續性以及在支配一個人的經常心境等。 4、表現在感知、記憶、想像和思維等認知活動方面。
性格是個性最鮮明的表現,是個性心理特徵中的核心特徵。 性格不僅與氣質、智力(綜合性能力)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且,性格還具有情感特徵和意志特徵。
情感、情緒與人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情緒狀態如果成為經常影響人的活動或受人控制的穩定的特點,就可被視為性格特徵的一部分。 這類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人們情緒反應的強度、快慢起伏的速度,持續時間的長短和主義情感、集體榮譽感、勞動義務感、責任感以及友愛感等社會道德感,都與這類情緒、情感的行為和發生表露的方式聯繫在一起。 正是由於性格特徵中帶有情感色彩,因此培養美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也是塑造人的性格的一個重要途徑。
性格的意志特徵就是對自己的行為的自覺調節方式和個性特點。 堅強的性格體現了意志的堅韌性。 有有堅強的意志就會有堅強的性格,這從人們克服困難、不斷追求的作為可以看出。 意志是性格力量的主要源泉。意志是性格力量的主要源泉。 養成好的意志,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塑造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人格指的是一個人的特有的屬性,但這些屬性具有跨時間與跨情境的一致性,
像是姓名、身高、內外向、說話速度、智力、反應模式等都算是人格特質。
但一般指人格比較強調心理層面的部分,
例如憂鬱或開朗、內外向、自我中心、依賴、人際關係等。
人格(性格)包括的天生的氣質與後天環境的塑造,
例如有些嬰兒就愛哭泣,有些則喜歡對人笑,
這些是天生的氣質所影響的;
但隨著環境的不同,個人逐漸學習到對自己有利的生存方式,
例如每次哭家人就會妥協而逐漸傾向用哭來滿足需求。
人格分裂則是指一個人具有兩種以上的特質,是一種精神疾病,
也就是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因不當的外力介入導致分化成兩個以上的人格特質,
這些心理特質在一個人身上交互出現,
患者同時具有幾個人格,會使用不同的姓名等性格,通常彼此不認識,
但有時候也有出現知道對方(其他人格)的現象。
因不同人格出現的時機較不一定,所以臨床診斷上也比較困難。
目前人格分裂的案例較少出現,但治療讓也較困難,
需要較多的時間才能讓不同人格逐漸整合成一個人格。
要怎麼去區分呢?
基本上需要長期的觀察才得以區分
就多重性格而言
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前題
也就是說對每個人用不同的態度&性格去做回應或反應
因此需長時間的深入了解較易看出
這兩者是全然不同的人格嗎?
在此先說明
人格並不等於性格
人格是代表一個人的內心及所有想法
而性格只是人表面上的其中一面
按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歲以前的個體,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性感帶區。
性格(英語:character),指的是個人對待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上。性格是後天形成的,體現了一定的階級性與道德性。
性格結構包括四個方面:
- 對現實的態度特徵
- 意志特徵
- 情緒特徵
- 理智特徵
與氣質的差別
氣質具有天賦性,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而性格則有高低好壞之分。
不過在中文的語境下,這兩個詞的使用區分並不嚴格,常常混用
有好人格的人才能受人尊敬; 有好品格的人才能獲得機會;有好性格的人才能成就非凡.
性格對命運有極大的影響。個人後天自身修煉的“性格”,其實是等於性格、人格、品格的總和,是你一生的資本。培養完善的“性格”,將是一生的財富。命運非天定,成敗在人為。性格,人格,品格決定人生的命運所向。然而完善的性格,人格,品格是可以修煉的。
人生可以說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人生越是有過失敗經歷的人就越想獲得成功,可是卻不是每個有過失敗經歷的人都能獲得成功,因為那需要挑剔自身,刮骨療毒一樣的克服摒棄自己性格、人格、品格上的缺陷,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調整修煉完善的自己。然而這絕非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有些人一生都克服不了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但凡總是失敗的失敗者,他們慣於把客觀環境的總總歸納於失敗的原因,所以他們永遠失敗。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過為身邊的機遇而錯失,事情的失敗而捶胸頓足的感受,而有的人會歸納原因,知道修煉自己的性格、人格、品格,後天自身修煉的“性格”,其實是等於性格、人格、品格的共和體。使之擁有完善的人物“性格”。而絕大多人並不善於此,他們總想找到能受得了他們自己的人或環境,很多人總是深感命運的不公,歎息錯過的機遇。此者他們是不會博得老天的欣賞,機遇的傾慕的,即使老天將這些給了他們,他們也必然會將之錯過,與機遇失之交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大多數是在性格、品格、和人格的差異。有好的托生降臨在富貴家族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的幸運兒。有好的性格的人才能成就非凡,一個有著堅持自信,百折不饒,意志堅定性格的人,是相對更具備獲得成功的素質和資格的人;有好人格的人才能受人尊敬,如果你與人處事有突出的人格魅力,並時時把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嚴放在第一位,那你一定是個受人尊敬的人;如果你是有著好品格的人才能獲得機會,倘若你接人待物品端自恃,方正優秀,人品尚佳,自然容易獲得機遇的傾睬。擁有了這些你就擁有了獲得老天的欣賞,機遇的傾慕,並且不負上天的欣賞,機遇傾慕的素質和能力。
不同性格、人格、和品格的人在遇到同樣的事物,所表現出來對待事物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心理特徵也不盡相同。如自信、自卑,方正、圓滑,勇敢,怯弱,寬容、狹隘等,有的應對態度使人成功,有的應對態度使人失敗,使之有的關係反目成仇,有的關係反而成為了朋友。這些當然決定於人的性格、人格、和品格上。然而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源自天生基因所致不過10%以內,性格、人格、和品格絕大多是來源於後天的生長環境,所受教育,和社會經歷的所致,它可以是成長形成的,也可以是有意識的自身修煉所致,也就是說“性格”是可以修煉的,後天自身修煉的“性格”其實是等於性格、人格、品格的總和。修煉完善的人物“性格”,尤其是對孩子,和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很重要,因為性格對人生命運的影響很大。
隨著社會經歷的越發豐富,“性格”的內涵發生著趨向性的變化也越發明顯,然而變得是好,是壞卻是可以掌控的,所產生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人是血肉之軀,生活往往會給人一些難以承受的打擊,不公的事情也常有光顧,命運的天平有時也會隨之傾斜。這些也會直接給人的性格、人格、品格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可否認,生活在當今的社會裡,時常必須面對一些錯中複雜的事物,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然而人性的“性格”應是正直的。英國文豪狄更斯曾經說過:“一種完善的性格,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這不朽的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性格導致命運。做人處世要修煉完善的“性格”,擁有積極的性格,正面的判斷,健康的心理、寬容和大度的處世態度才能獲得的成功,收穫幸福。而消極的個性會剝奪我們生活中原本擁有的好東西。即使你生活已經達到頂峰,自私、自負、狹隘、猜忌、暴躁、嫉妒等性格特徵也會把你從頂峰上拉下來,跌入黑暗的深淵。如果你把燈閉上,黑暗是一定會隨之降臨的,所以我們的心裡要時時提醒自己打開正面積極性格的那盞燈。
如果說性格是坐騎,是奔騰的野馬,那麼誰是騎師呢?究竟是讓你的性格來駕驅你,還是你來駕驅你的性格。
我們常常說誰主宰我們的命運呢,如果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性格”變得健康完善,將經歷過很多脆弱消極的心變得堅韌、正面、積極、陽光起來,我們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呢?
成功和幸福是由那些擁有正面積極“性格”的人所擁有的,並且由那些理性、寬容、大度“性格”的人所保持的。
請注意修煉完善性格、人格、和品格去接人待物,工作生活吧,積極的去打拼爭取成功、獲得幸福。如果你正身處困境,正承受著生活的艱辛、壓力、和痛苦,身心正承受著折磨,就以此為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吧,因為完善的“性格”力量就終將能戰勝這些,有很多人已經做到了,而你還正在過程中
性格
阿德勒將性格(character)定義爲:一個人嚐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因而顯現出來的特殊作風。性格特點是一個人的整體人格(personality)在穫取認同及意義時,所使用的工具和計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於是生活「技巧」。性格特點並非遺傳,他們好比是一種生存模式,使人能夠不經過有意識的思考而過活,而在任何情況下表現其人格。
定義
性格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一般指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特征。它是個體經常如何對人、對事和對自己所表現的基本特點,是一個人的心理面貌本質屬性的獨特結合,是人與人相互區别的主要方面。
有人說:“性格即命運。”確實如此。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爲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誠實或虛偽、勇敢或怯懦、勤勞或懶惰、果斷或優柔寡斷等等都被認爲是性格特征。性格是有好壞之分的,當然,它是可以改變的。
性格的特征
性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心理的構成物,它包含着各個側面,具有各種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就是指性格的各個不同方面的特征,它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性格的態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1)性格的態度特征。即表現個人對現實的態度的傾向性特點。例如,對社會、集體、他人的態度,對勞動、工作、學習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態度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即表現心理活動過程方面的個體差異的特點。例如,在感知方面,是主動觀察型還是被動感知型;在思維方面是具體羅列型還是抽象概括型,是描繪型還是解釋型;在想象力方面,是豐富型還是貧乏型;等等。
(3)性格的情緒特征。即表現個人受情緒影響或控制情緒程度狀態的特點。例如,個人受情緒感染和支配的程度,情緒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情緒反應的強弱、快慢,情緒起伏波動的程度,主導心境的性質等。
(4)性格的意志特征。即表現個人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爲及行爲努力程度方面的特征。例如:是否具有明確的行爲目標,能否自覺調適和控制自身行爲,在意志行動中表現出的是獨立性還是依賴性,是主動性還是被動性,是否堅定、頑強、忍耐、持久等。
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在個體生活中,在家庭、整體、社會的影響下,在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個體的認識、情感和意志活動,逐漸形成的一定的態度體系,包括對事物的好惡和評價,並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在人的行爲活動中,構成了個人特有的行爲方式,即性格。比如,有的人對人熱情、真誠,對自己謙虛、律己;而有人對人虛偽、刻薄,表現得自高自大。由於性格是那些穩固的個性特點,所以,在某種情況下,那種一時的、情境性的、偶然的表現,都不能被看做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性格的意義
性格表現了一個人的品質、道德行爲和世界觀,它在個性中具有核心的意義。它具有直接的社會意義,如忠誠、堅定、勤勞和勇敢等性格,對社會就有積極作用。此外,性格還影響氣質、能力的表現方式和表現程度。比如,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堅強意志的人,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國家、集體的事業上;而自私自利的人則用於謀取個人利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培養良好的性格,對自己、對集體都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有自制力、主動、果斷、堅毅性格的人,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夠正視現實、克服困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相反,如果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會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性格的類型
性格的類型是指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按一定原則和標准把性格加以分類,有助於了解一個人性格的主要特點和揭示性格的實質。由於性格結構的複雜性,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至今還沒有大家公認的性格類型劃分的原則與標准。現將有代表性的觀點加以簡介。
以心理機能優勢分類
這是英國的培因(A.Bain)和法國的李波特(T.Ribot)提出的分類法。他們根據理智、情緒、意志三種心理機能在人的性格中所占優勢不同,將人的性格分爲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來評價周圍發生的一切,並以理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動,處世冷靜;情緒型的人通常用情緒來評估一切,言談擧止易受情緒左右,這類人最大的特點是不能三思而後行;意志型的人行動目標明確,主動、積極、果敢、堅定,有較強的自制力。除了這三種典型的類型外,還有一些混合類型,如理智一意志型,在生活中大多數人是混合型。
以心理活動的傾向分類
這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Jung)的觀點。榮格根據一個人里比多的活動方向來劃分性格類型,里比多指個人内在的、本能的力量。里比多活動的方向可以指向於内部世界,也可以指向外部世界。前者屬於内傾型,其特點是處世謹慎,深思熟慮,交際面窄,適應環境能力差;後者爲外傾型,其特點是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活潑開朗,活動能力強,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性格類型的劃分,在國外已應用於教育和醫療等實踐領域。但這種類型的劃分,仍沒擺脱氣質類型的模式。
以個體獨立性程度分類
美國心理學家威特金(H.A.Witkin)等人根據場的理論,將人的性格分成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前者也稱顺從型,後者又稱獨立性。場依存型者,傾向於以外在參照物作爲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易受環境或附加物的幹擾,常不加批評地接受别人的意見,應激能力差;場獨立型的人不易受外來事物的幹擾,習慣於更多地利用内在參照即自己的認識,他們具有獨立判斷事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應激能力強。可見這兩種人是按兩種對立的認知方式進行工作的。
以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分類
德國的心理學家斯普蘭格(E.Spranger)從文化社會學的觀點出發,根據人認爲哪種生活方式最有價值,把人的性格分爲六種類型,即經濟型、理論型、審美型、宗教型、權力型、社會型。
經濟型的人;一切以經濟觀點爲中心,以追求財富、穫取利益爲個人生活目的。實業家多屬此類。
理論型的人:以探求事物本質爲人的最大價值,但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無能爲力。哲學家、理論家多屬此類。
審美型的人:以感受事物美爲人生最高價值,他們的生活目的是追求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不大關心現實生活。藝術家多屬此類。
宗教型的人:把信仰宗教作爲生活的最高價值,相信超自然力量,堅信永存生命,以愛人、愛物爲行爲標准。神學家是此類人的典型代表。
權力型的人:以穫得權力爲生活的目的,並有強烈的權力意識與權力支配欲,以掌握權力爲最高價值。領袖人物多屬於此類。
社會型的人;重視社會價值,以愛社會和關心他人爲自我實現的目標,並有志於從事社會公益事物。文教衛生、社會慈善等職業活動家多屬此類型。
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多種類型的特點集中在某個人身上,但常以一種類型特點爲主。
特質論
特質是指個人的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對刺激發生反應的一種内在傾向。特質既可以解釋人格,又可以解釋性格,因爲性格是狹義的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最早提出人格特質學說。他認爲,性格包括兩種特質:一是個人特質,爲個體所獨有,代表個人的行爲傾向;二是共同特質,是同一文化形態下人們所具有的一般共同特征。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卡特爾根據奧爾波特的觀點,采用因素分析法,將眾多的性格分爲兩類特質,即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隻反映一個人外在的行爲表現,是直接與環境接觸、常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不是特質的本質。經研究,他把性格概括爲35種表面特質。根源特質是一個人整體人格的根本特征,每一種表面特質都來源於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而一種根源特質也能影響多種表面特質。它通過多年的研究,找出16種根源特質,它們是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支配性、懷疑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爲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實驗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具體含義詳見閱讀材料)。根據這16種各自獨立的根源特質,卡特爾設計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利用此量表可判斷一個人的行爲反應。
性格和氣質的關係
1.性格和氣質都屬於穩定的人格特征。
2.性格和氣質互相滲透,彼此制約,兩者相互影響。氣質對性格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氣質影響到一個人對食物的態度及其行爲方式,因而使性格帶上某種氣質的色彩和具有某種特殊的形式。第二,氣質影響到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性格對氣質的影響: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氣質,指導氣質的發展,使他服從於生活實踐的要求。
性格與職業的關係
性格決定着職業發展的長遠,事業的成功與否,與性格與職業的疋配密切相關。我們知道“馬跑得快,牛會犁田,狗能看家”。如果讓馬去“看家”,肯定不能盡職;如果叫狗去“犁田”,肯定沒法完成任務 這是因爲天生特性決定其具有某方面的功用與特長。簡單地說,如果你是一位典型的性格内向的人.選擇營銷工作,很難取得好的業績:如果你的情緒易激動,控制力較弱,最好不要玩股票。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優勢長處。如果一個人從事的職業與他的性格相適應.並有能力相支撑時,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心情舒暢,提高了自身工作滿意度.增強了工作績效,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性格與職業不適應,性格就會阻礙工作的顺利進行,使從業者感到被動,缺乏興趣,力不從心,精神緊張.給個人發展和組織造成不良影響。
美國著名的職業生涯指導專家霍蘭德將職業選擇看作一個人性格的延伸。他認爲,職業選擇也是性格的表現。個人的性格與職業之間的適配和對應是職業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的基礎。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職業技能和相關資質固然重要,但是,充分挖掘自身的個性,找到性格特點、能力素質與職業需求之間的疋配度,才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並盡快達到成功彼岸的關鍵,是確保職業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性格改變的難度
性格改變的惰性,來自改變者自身
出於自戀,人的性格一旦確立,就會恒定不變,自動發揮作用。人們就會本能地對其加以保護和肯定。因爲再不完善的性格,也會被視爲自己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固定的適應環境的模式,有總比什麼都沒有安全。大家一定要牢記,再糟糕的性格,也對人有某種好處。所以,人們會圍繞着從小形成的性格,建立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的人生哲學體系,並且,象保護生命一樣,堅定不移地保護自己的人格,無論那些人格在外人看起來,是多麼的扭曲、低效。比如,多疑的人信奉的是“懷疑一切”;具有負罪感的人相信“因果報應”。這種體系一旦建立,就會有相應的模式與之配套。比如,“肛欲期人格”,非常守時、守約,辦事循規蹈矩;“口欲型人格”貪得無厭、爲所欲爲。每個人都基於自己的人格體系和人生哲學,爲自己相應人格的合理性,尋找很多理由。於是,我們就會發現,圍繞着一個人的人格大廈,還修築了許多輔助設施,有“保安處”負責保衛自己性格的存在、有“律師處”負責爲自己的人格辯護,甚至還有食堂和動力車間,爲自己的人格補充能量。所以,如果一個人的人格被觸動或需要進行改變的話,是必牽一發而動全身,必然與本能的自動性和恒定性相抵觸、必然會遇到本能的全面抵抗。因爲人們對於改變性格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遭到進攻,危險!”所以,阻力是強烈的,而且,是步步爲營的。這種阻力的關鍵來源,就在於人本身抗拒改變的本能,和面對改變的不安全感。所以,我們應該記住,無論我們在理智上多麼願意改變自己,我們的潛意識,還是會本能地做出各種阻抗。人性,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拒絕改變和革新的。每當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理由的時候,腦子里馬上會有一百個反對的理由等在那里。所有的改變,都是在一定壓力下,被迫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據此得到一個初步觀點:“改變人的性格,是一件非常難於達到的目標”,因爲它會遭到來自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人性的強烈抵抗和反對。
性格改變是錯過佳期的努力
除了我們内在的抵抗之外,人格難於改變的第二個原因在於:“錯過了人格改變的最佳期”。大家都知道,學習體操,是有一定年齡限制的,超過了一定年齡,韌帶的柔韌性差,就無法進行高難度的體操動作了,也就失去了練習體操的機會了;同樣,人格也是在5歲之前最容易塑造,過了這個年齡段,因爲很多情感的“神經反射弧“已經固定,改變起來,將難上加難。有些持有極端觀點的心理學家,甚至幹脆斷言:“人的性格不可改變,那些所謂人格發生了變化的人,也是因爲他的人格,原本就具備了可變性。”
根據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可以推斷,“一個人的性格,從根本上是很難改變的,人們隻能在一定範圍内,做出有限的調整”。作爲一名精神分析心理醫生,我比較認同這種觀點。
年齡和潛力是性格改變的資本
性格難改變,但不是不能改變。經過艱苦努力,還是可以發生積極變化的。性格的改變受以下因素制約:首先,是年齡制約。性格的可塑性,與年齡成反比例。年紀越大,越難改變。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性格改變的年齡上限,大概在42-47歲。但是,這不是絕對的,極個别人在70餘歲的時候,還可以做出一些性格調整。性格改變的第二個制約因素是,最初的性格是否具備改變的潛力。衡量性格改變潛力的指標,有以下三方面:一、對於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否有批判和排斥力——即是否“自我失諧”;二、對於改變自己的性格,是否具有足夠的精神能量——即是否擁有足夠的“力必多”;三、對於性格改變的承受力——即是否具備一定強度的自我功能。
生活和時間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師
在年齡適宜、具備一定的改變潛力的情況下,性格的改變自然會發生。性格發生改變的核心機制,就是“在尋求改變的内在驅動力之下,通過環境刺激、或者生活經歷塑造人格。換句話說,性格的改變,是生活經歷塑造出來的,生活和時間,是性格的雕塑師。這還可以分爲自然經歷、心理治療經歷、宗教體驗等幾方面。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然生活經歷與體驗。最好的老師,就是生活經歷。生活經歷,還可以被分爲日常體驗和超常體驗。所謂超常體驗,就是強度超常的、接近人的忍受極限的體驗,比如頻死感或死亡體驗、極度冷熱、孤獨、饑餓、危險體驗等等。有一少部分人,就是在極度超常的生活體驗的刺激下,改變了人格、改變了生活態度、改變了人生觀。日常體驗,就是普通人每天的自然體驗。日常生活的體驗,對於性格的塑造效果,必須天長日久,才能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在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着或大或小的變化。人的性格的變化,就是一個經歷和時間的函數。心理治療經歷和宗教體驗,隻是人的性格改變的小插曲,是性格改變的催化劑。在理論上,一個科學的心理治療,應該能夠促進人的性格的改變。但是,無論心理治療還是宗教體驗,都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變的關鍵。最關鍵的,是人本身的改變潛力、改變欲望和改變能力
性格的優化方法
改正認知偏差。由於受不良環境影響,或受存在不良性格人的教育和影響,使人產生錯誤的認知,如認爲這個世界上壞人多、好人少;同人打交道,要防人三分;疑心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這樣的人一般心胸狹隘、嫉妒心強、疑心大、古怪、冷漠、缺乏責任感等。因此,要想改變這些,必須改變自己不正確的認知,可多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去充分體驗感受生活,多看些進步的書籍和偉人、哲人傳記,看看他們成功史和爲人處世之道,這對自己性格的改變都會有幫助。
上過當或受過挫摺的人, 對人總存在一種提防心理,對人總是往壞處想,這種人疑心重、心胸狹隘,辦事猶柔寡斷。世界上既然有好事,就必然會有不如意的事,既然有好人,就有一些害群之馬,但好人還是多數。因此,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别人,看待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
試着去幫助别人,從中體驗樂趣。不良性格的人,往往以自我爲中心, 他們對人冷漠,一般不多願人際交往,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要想改變這樣的性格,平常可以主動去幫助别人,因爲人人都需要關懷,你去幫助别人,同樣,别人也會主動來幫助你。同時,在這種幫助中,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心情改善了,對人的看法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從而有利於人性格的改善。
有意識地進行自我鍛鍊,自我改造。人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一切客觀的環境因素都要通過主觀的自我調節起作用,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塑造着自我,包括塑造自己的性格。隨着一個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和相對成熟,隨着一個人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展,其性格的發展也從被動的外部控制逐漸向自我控制轉化。如果每一個人都意識到這一變化,促進這一變化,自覺地確立性格鍛鍊的目標,從而進行自我鍛鍊,就能使對現實態度、意志、情緒、理智等性格特征不斷完善。
一個人,偶爾心情不好,不致於影響性格,若長期心情不好,對性格就有影響了。如常年累月愛生氣,爲一點小事而激動的人,就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神經過敏、沖動、沮喪等特征,這是一種異常情緒性的性格。因此,要樂觀地生活,要胸懷開朗,始終保持愉快的生活體驗。當遇到挫摺和失敗時,要從好的方面去想,“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想得開,煩惱就會自然消失。有時,心里實在苦惱,可以找一個崇拜的長者或知心朋友交談或去看心理醫生,不要讓苦悶積壓在心,否則,容易導致性格的畸型發展。
樂於交際,與人和諧相處。興趣廣、愛交際的人會學到許多知識,訓練出多種才能,有益於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但是,與品德不良的人交往,也會沾染不良的習氣。因此,要正確識别和評價周圍的人和事,不要與壞人混在一起,更不要加入不健康的小團體中。人與人之間要互敬、互愛、互諒、互讓,善意地評價人,熱情地幫助人,克已奉公,助人爲樂,努力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長此以往,性格就能得到和諧發展。
提高文化水平,加強道德修養,改造不良的性格。有的人已經形成了某種不良的性格特征,例如懶惰、孤僻、自卑、膽小等,要下決心進行“改型”。人的性格雖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它又是可變的,隻要自己下決心去改,是能產生明顯效果的,懶漢可以成爲勤奮者,悲觀失望的人也可以成爲生機勃勃的人。方法一是提高文化水平,二是加強道德修養。因爲人的性格的形成是受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影響的。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就有理智感,就能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現實生活,這就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人海茫茫,風格各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的性格特征中都有好的因素,也有不良的特征,要善於正確地自我評估,辯證地對待自己的優缺點,好的使之進一步鞏固,不足的努力改造,取人長,補已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久而久之,就能使不良性格特征得到克服和消除,良好性格特征得到培養和發展。例如張飛先前十分魯莽、冒失,自從在諸葛亮帳下聽命後,學習諸葛亮一生爲人謹慎的優點,後來在一系列的軍事活動中就能看出張飛已具有機智、細心等性格特點了。因此,每一個人隻要善於下功夫,有意識地培養,都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爲一個性格完善和高尚的人。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2607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