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凝神一瞬的勇氣與謙容

李智凱手扶鞍馬,準備上場的那一瞬,心中在想什麼?

十幾年苦練,日夜受訓,和家人的相聚也只能匆匆一會,而最艱難的動作,最艱苦的汗水,都只為了此刻,只有跳上鞍馬後的幾十秒瞬間。那幾十秒內,每一根神經,每一塊肌肉,每一口喘氣,每一次晃動,都是一次冒險。動作太急太快,心律節奏不對,失去一點點平衡,整個韻律就失去美感,甚至失敗跌落,賽局就結束了。而十幾年的奮鬥,就這樣失敗。只有4年後再來。但人生有幾個4年?

有些賽事更是優美與靜定的比拚,時間可能更短,例如跳水。起跳到落水只是一瞬,所有的力與美,只能呈現在兩三秒之內

望著站在鞍馬前的李智凱,我們就會明白,所有附加其外的各種國族主義的榮光與壓力,其實都是多餘的。他仍要獨自面對。面對自己的勇氣與怯弱,堅毅與承受。所有的選手,無論群體還是單打,都一樣。

於是加諸於奧運的各種國族主義的聲音,就變成一種多餘的吶喊,是觀眾的集體心理投射,甚至是一種國族的自卑與傲慢的喧囂。然而它無可避免。歷史早已證明,所有的體育賽事都不能逃脫國族主義的宣傳。反諷的是,愈是強化國族的宣傳,卻是證明國族的怯懦。

1936年柏林奧運,最懂得宣傳的希特勒邀請導演萊妮‧蕾芬斯塔拍攝奧運紀錄片,首度將運動的力與美、運動員追求極致的絕對精神和國族主義結合起來,此片被稱為「法西斯主義美學」的典範。然而,那虛幻的偉大國族,終究引來悲劇的終局。

二戰後的每一次奧運,也脫不開冷戰對立、美蘇兩陣營互為抵制的國族對抗。而台海兩岸的國族認同,甚至會成為一種「罪」。1984年洛杉磯奧運,海峽兩岸都參加,中華台北有蔡溫義贏得1面銅牌,大陸則得到15面金牌、8面銀牌、9面銅牌,李寧甚至一個人就得到體操類的3面金牌。在奧運期間,美國人國族主義高漲,美國華人也不遑多讓為兩岸中華健兒加油。中文報紙當然大篇幅報導,當時《美洲中國時報》完整報導華人運動員,當然大陸運動員獎牌多,占了很多篇幅。結果等到比賽結束,卻因為這些內容被批評為「親共」,告上蔣經國那裡。余紀忠遭逢非常大的壓力,後來《美洲中時》停刊,此亦為原因之一。

從此之後,我就對運動場的國族主義頗為敏感。然而兩岸之間,既認同中華民族,又是冷戰的對立陣營,國與族之間,對立交錯,矛盾和合,界限非常混亂。民間的心態更脆弱,稍一不慎,一字一詞誤觸雷區。最近熱衷加油的影視明星誤用一字,代言取消,損失慘重,恰恰是見證。

坦白說,奧運一直是國族主義者的最愛。金牌可以升國旗、唱國歌,所有符碼莫不在強化這種心理。而挫敗者更想從運動中找回自信。1968年紅葉少棒打敗日本,金龍隊、巨人隊獲得世界少棒賽冠軍,在那外交挫敗的年代,其實是自我療癒的心理彌補。本來我在想今年東奧,兩岸都得了許多獎牌,得失心會少一點,氣度會大一點。如今,看網上互相刺激,酸人酸己,一點也不少。看來也還未擺脫這種心理。

因此,我寧願多看選手的力與美,因為無論多少國族的吶喊,到最後,選手仍要一個人獨自面對成敗輸贏。榮耀與恥辱都與國族無關。看客喊完了,酸話說完了,電視一關,走人。唯有選手,仍要為自己的人生奮鬥。4年後,有幸奧運再來。我喜歡郭婞淳的開朗、林昀儒的謙和、戴資穎的勇氣、陳雨菲的韌性,他們和那些沉穩寬厚的選手,都是要走長路的人。

拋開那些國族主義的自卑與傲慢的喧囂,我寧可欣賞選手凝神的一瞬,欣賞那力與美的極致,欣賞那深吸一口氣、迎向挑戰的勇氣或許,這才是對選手更完整的敬重。 (作者為作家)

https://tw.news.yahoo.com/%E5%87%9D%E7%A5%9E-%E7%9E%AC%E7%9A%84%E5%8B%87%E6%B0%A3%E8%88%87%E8%AC%99%E5%AE%B9-201000349.html

====================

陳雨菲:奧運最大的對手是我自己
記者黃建霖/綜合報導  2021年8月14日

中國大陸羽球名將陳雨菲在本屆東京奧運羽球女單決賽,擊敗我國世界球后戴資穎,拿下金牌。今日在接受採訪時,她認為最大的對手其實就是自己,只有穩定發揮實力,才能擊敗強大的對手。

陳雨菲和戴資穎在女單決賽的頂尖對決,被世界羽聯評為本屆奧運最精采的5場賽事之一,雙方都已經傾其所有,雖然最終結果讓台灣球迷有些失望,不過比賽內容確實堪稱經典。

成為新科奧運冠軍,陳雨菲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不諱言下個目標就是巴黎奧運的冠軍,「目標肯定還是最高的那一個,希望自己能把這個過程做到最好。」

談到這一屆奧運最大的對手,陳雨菲表示「最大的對手是我自己」。隨後也解釋說如今女單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個人的實力都非常接近。「特別是在奧運會,非常考驗心態和比賽經驗等各個方面,就算你實力很好,但是有壓力的情況下,你也可能會發揮失常。所以我覺得要戰勝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不去懼怕任何對手,這是最重要的。」

本屆東奧由於疫情延期了將近一年,大陸羽球隊閉門訓練,外界也認為陳雨菲在和男子球員對打之中獲得了很大的成長,她對此則是覺得各有利弊,好的方面是可以多準備一年,但少打比賽,節奏和狀態都會比較生疏一點。

陳雨菲說,「從我自己來說,還是覺得能出去打比賽比較好。因為光用看的,其實跟現場打是很不一樣的。因為你看的時候是旁觀者清,覺得這球應該怎麼打,能看到別人的弱點,但其實自己在場上打的時候,一些心態的影響、一些困難還是很不一樣的,還是要自己親身經歷去打。」

https://tw.news.yahoo.com/%E9%99%B3%E9%9B%A8%E8%8F%B2-%E5%A5%A7%E9%81%8B%E6%9C%80%E5%A4%A7%E7%9A%84%E5%B0%8D%E6%89%8B%E6%98%AF%E6%88%91%E8%87%AA%E5%B7%B1-03591377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