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古逸‧六韜》


讀懂名句

天下之人紛亂擾攘,都是為了利益忙碌。天下之人喧鬧紛雜,都是為了利益奔波。


名句故事

此歌謠見於漢人偽託周太公姜尚名義所寫的兵書《六韜》,也見於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六韜》之中關於此歌謠的相關上下文已不可考,但在〈貨殖列傳〉中,對世人為追逐利益而奔忙,提出相當具體的看法。

司馬遷引管仲「食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說法,倉庫充實,百姓才會講究禮節,大家豐衣足食,人民才會注意到榮辱。他認為:禮儀產生於富足的社會,貧窮的區域是無法講究禮節的。君子富有了,就喜歡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會把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潭深生魚,山深獸往,人民富有了,仁義也就歸附於他們了。

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熙來攘往,都是為利益在奔忙。縱然擁有千輛車馬的王者,享有萬戶封地的諸侯,治理百家的士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是一般的小老百姓呢!

司馬遷不否定人們對財富的追求,認為整體社會的富裕貧窮與政治上的治亂興衰有密切的關連他主張政府應當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司馬遷被後人認為是最早具有經濟學概念的史家。


新說名句

有人說:「普天之下只有兩種人,一種為名,一種為利。」名與利是一體的兩面,商賈、農牧、百工之人莫不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勞累奔波。

追求利益以提高生活上的享受是世人普遍的欲望,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過度熱中往往成為名利鎖,處處你爭我奪,令人寢食難安。

《莊子‧則陽》敘述一則寓言故事:在蝸牛的左角上有一個叫「觸氏」的國家,在蝸牛的右角上有一個叫「蠻氏」的國家,這兩個國家時常為了爭奪地盤而打戰,死傷動輒數萬人,追逐敗兵連追十五天才會返回。

這則寓言中的蝸牛觸角何其微小,然而上面兩個「國家」卻為了爭奪這小小的利益,打得你死我活傷亡遍野,真是何等可笑!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汲汲營營追名逐利,在造化之中都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已。《紅樓夢‧好了歌》也曾慨然說道:「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商周出版社)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最早出自先秦的《六韜引諺》中。後在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史記》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貨殖列傳”出現並流傳。這句話意思是説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指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六韜引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學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國學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户之民乎。 
……

https://baike.baidu.hk/item/%E5%A4%A9%E4%B8%8B%E7%86%99%E7%86%99%E7%9A%86%E7%82%BA%E5%88%A9%E4%BE%86%EF%BC%8C%E5%A4%A9%E4%B8%8B%E6%94%98%E6%94%98%E7%9A%86%E7%82%BA%E5%88%A9%E5%BE%80/10736042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忙碌都是為了爭得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