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白遲來?翁啟惠1000天孤獨實驗室日子
2022/10/16 中時新聞網 編輯、 蔡宗倫 、文、 商業周刊 、管婺媛

1986年,翁啟惠獲美國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度7位得主中唯一外國人。他說,當時6萬美元獎金如及時雨,讓研究冷僻主題的他 ,終於有研究資金挹注。

10月5日,台灣時間傍晚5點45分,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出爐。原被中外媒體點名,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是大熱門,但最後,這座化學界最高桂冠卻花落別家,第二度頒給他在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的老同事、美國化學家夏普萊斯(Barry Sharpless)。

暢談最接近桂冠時刻:

不失望,稱「這不該是目標」

但翁啟惠,這個在浩鼎案獲不起訴後,於公眾視野沉寂了幾年的名字,又重回鎂光燈下。

「這是他第2次得獎,非常不簡單,他做的(研究)非常值得獲獎,是現在學術界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的『點擊反應』⋯⋯,」時隔幾天,人在美國的翁啟惠接受商周越洋專訪時,一開場就先替記者上了一堂科普課,說明夏普萊斯的研究主題、內容與重要性。

沒得獎總是有點失望的吧?他搖搖頭,「拿獎是可遇不可求,得獎當然會開心,但這不該是目標。」那什麼才是目標?「你喜歡你在做的事,而且有機會一直做下去。」

這不是他第1次與大獎擦身而過。有人形容他大器晚成,確實,他的人生總是「晚了」幾步。

他比同儕都晚讀博士。在中研院院士王光燦旗下8年,埋首實驗室研究蛇毒蛋白合成,直到大學同學成了他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才發現自己晚了。

31歲,他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博士。初報到,指導教授懷特賽茲(George M. Whitesides)丟給翁啟惠一張字條,上面出了一道看似無解的難題。

起步晚,又被評選錯路

他早習慣「膽子不大怎行」

原來這是懷特賽茲的慣例。「我們就在旁邊偷笑,等著看好戲;怎麼知道他1個暑假、不到3個月,就把問題解出來、還寫成論文,」同一時間在MIT做博士後研究的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笑說,自己當下就知道此人特異,「他表面看起來拘謹、嚴肅,但一踏入實驗室,就像個狂人,非常大膽、異想天開!」

事後,翁啟惠才知道教授的習慣,但似乎只有他,把每一道線索都奉若聖旨,努力解題。有一次,一位同學看翁啟惠又手拿字條,就拉開自己抽屜,裡面塞了滿滿字條。「他說,『教授很快就忘了啦』,我當下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

他是晚了,但也因為晚,他比別人更專注。3年拿到學位,期間發表20篇論文,數量是同儕的10倍以上。

不只晚,他還喜歡選人少的路。翁啟惠現在是全球知名的醣化學權威現今外界也普遍理解醣對於治療癌症、流感、新冠疫情的重要性。但早在70、80年代,醣,堪稱生物界4大分子最複雜之首,是學界無人聞問的冷僻領域。

當年他以此為研究主題,吃了不少苦頭。先是申請經費處處碰壁,還要接受外界質疑;有次,甚至有評委直接回文說他「走錯路,選錯研究主題。」翁啟惠瞇起眼睛笑說,「但對方越是這樣說,我越好奇。」

數年後,翁啟惠發明的「一鍋式合成法」,讓醣分子合成變得更方便,被學界稱為替醣研究打通任督二脈,讓更多人得以進入醣領域。

出發得晚、路又難走,是雙重險阻,但他卻走得泰然。他說,因為自己已習慣失敗。

翁啟惠的化學啟蒙,來自高一時的實驗課。全班都做不成功的實驗,就只有他做得出來。

他說,做實驗要成功,關鍵有三:膽大、心細、手藝好。「因為你都選擇要走未知的領域了,膽子不夠大怎麼行?但同時你要心夠細、手藝磨練得夠好才行。」

浩鼎案「是打擊也是力量」

妻子、兄弟隨時相伴成支柱

兼具三者後,還有最重要的,是能面對不間斷的失敗。

他人生遇過最大的挫敗,是喧騰一時的浩鼎案。當時,從政壇到媒體,鋪天蓋地的人格抹殺,周邊親友稱他面對壓力還能自持、不動如山,若換其他人,早已經垮了。

但翁啟惠說他已經習慣,「做實驗就是不斷面對失敗,調適心情的過程,我當然知道怎麼調控自己。」

但在那段期間,陪著他不斷面對、走過失敗的,不只是能讓他暫時忘卻煩惱的實驗室,還有妻子與手足。

人往往在處境艱難時,才會發現最該被珍視的人事物。「那段時間,雖然給我相當大的打擊,但也給我人生一個很大的力量。」他說。

除了妻子劉映理一路相陪,還有來自手足的情誼。

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與翁啟惠同為嘉義義竹人,也與翁家兄弟熟識。翁啟惠落難時,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翁家的手足之情,不論五哥翁崇惠、八弟翁英惠,都隨時在旁,「翁崇惠是翁家大哥,每次翁啟惠要出庭,他就從美國坐16個小時飛機到台灣,然後靜靜旁聽,結束,再坐飛機回去,整整10趟。」

翁家在義竹,是地方大家族,從祖父輩翁清江、翁清曲,到父親翁太閣,一直是地方重要領頭人,極重視子女教育,並要他們隨時回饋社會。父親時刻叮囑:「不要以為家裡房子這麼大,這都是阿公留下來的,是空的,能留給你們的,就在你們腦袋裡。」

翁家不只翁啟惠學術成就高、翁英惠是知名教育家,家中五哥翁崇惠,也曾是國際貨幣基金研究院副院長,是經濟學界的大家。

「父母給我們的名字,也是順應著每個人的發展,我是英惠,是要我用才華回饋社會;哥哥是啟,就是用智慧開啟社會,所以他走向學術研究這條路。」樹德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翁英惠說。

「所以我從小的志願,就是當老師,用知識回饋社會,」翁啟惠內心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學術工作者的社會實踐,不能只是發表論文,「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寫論文也還是個人成績,怎麼讓研究真的對社會有用,這是我回台灣最想做的事。」

人生、大獎被官司「延遲」

卻找回平靜,成研究高產期

雖然2003年放棄美國高薪回台,其後在中研院院長任內主動參與修法、立法,讓《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與《科技基本法》成為台灣技術移轉基礎,但卻讓自己也為技轉官司所累。翁啟惠笑說,自己就是技轉的第一個犧牲者,「但在台灣,或許是個學習過程。」

只是這段「學習過程」,他自承,真的讓人生有被「延遲(Delay)」的感受。

2016年,他原已獲頒國際三大化學獎之一的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卻因為爆發浩鼎案官司,無法出席頒獎,被迫放棄。學界都知道,威爾許化學獎的下一站,就是諾貝爾獎,但突如其來的風暴,讓可能的機會被延遲。

直到2018年底,他獲判無罪前,被官司纏身的近1千天裡,他幾乎只在實驗室與家,兩點一線移動,連剪髮,都讓妻子在家操刀。

他曾自承沒有足夠的耐心面對醫病互動,因此不適合當醫生;但過去幾年,他被迫從學術落入凡間,徹底體驗現實無情、感受人情冷暖。

那段時間,他彷彿又回到研究生涯初期,孤獨而專注的狀態,發表的論文數多達30餘篇,是整個學術生涯產量最多的時期。

直到去年底,他才終於「拿回」威爾許獎;接著,今年3月、7月,美國化學家協會的化學先驅獎、有機化學界四面體獎(Tetrahedron Prize)有機合成創新獎也跟著來報到。

如今,他終於走出黑暗幽谷、重回平靜,繼續邁向他的人生目標——做喜歡的研究。

「一個人會否成功,很多時候無法控制,得獎也是,那都是別人給的,」翁啟惠說,真正撐起一個人往前走的,是好奇心與興趣,因為「你自己要做什麼事情、要不要繼續,可以操之在己。」

========================================

新藥技轉 翁啟惠張子文授權王
04:102022/10/17 工商時報

中研院新藥技轉案中,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張子文雙雙奪魁,翁啟惠因醣基案貢獻的股票最多,張子文則因合一FB825授權,為中研院帶來的現金里程金分潤比例高達雙位數,二位授權王也成了中研院的金雞母。

翁啟惠一直都是業界的授權王,他早年開發的「酵素抑制劑」,1987年技術移轉給美國第一大農業生技公司孟山都;另外開發的「醣類合成技術」,也在1994 年技轉給費城的Neose醣類製造公司。1998年,他將自己創辦的 Combichem公司,以「高速化學平台」賣給杜邦製藥,售價高達2億美元。

回到台灣後,翁啟惠除了將Globo H、SSEA4和疫苗等技術運用、酵素法、一鍋法平台授權浩鼎外,2013年8月中研院以技術作股對價約6億元,與鑽石生技等股東合資12億創立的醣基,技術也是來自於他的發明;而他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團隊投入研發用於預防不同冠狀病毒變異株、流感病毒變異株的廣效疫苗方法,也在今年技轉磐石生技。

另外,創下多個新藥高額授權的張子文,與前妻唐南珊創立的Tanox,成功開發第一個上市的過敏抗體藥物Xolair,2007年獲基因泰克以9.19億美元收購Tanox。而後他發明的過敏藥FB8 25(Anti-CεmX),也順利授權中天集團旗下的泉盛(後與合一合併),2020年FB825也以5.3億美元授權全球皮膚醫學大廠丹麥LEO Pharma(利奧製藥)。而後張子文新發明抗的IgE單株抗體UBI-221則是授權聯亞藥業,用於氣喘及蕁麻疹的治療,該新藥已在台灣進行臨床一期試驗。

目前張子文新創免疫功坊生技公司,他在既有的ADC(抗體藥物複合體)、嵌合抗體T細胞(CAR-T)、檢查點抑制劑等各種新穎療法的基礎之上,結合小分子新藥與大分子新藥的知識,提出「T-E技術平台」,力拚研發出兼具療效與安全性的新一代藥物。

免疫功坊旗下已有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腦中風等具有突破性療法潛力的新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