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漢語成語)
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為功勞,這里活用作動詞,建功的意思。伐後省略介詞,伐謀就是“伐於謀”,謀就是謀略。意即憑謀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勝,不需動用武力。整句翻譯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謀略勝敵。
上兵伐謀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其進一步在下文中體現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古代軍事理論的重要思想。對後世的戰爭有很大的影響。
1.原文: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註解】
①上兵伐謀: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進攻、攻打。謀,謀略。伐謀,以謀略攻敵贏得勝利。此句意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處指外交。伐交,即進行外交鬥爭以爭取主動。當時的外交鬥爭,主要表現為運用外交手段瓦解敵國的聯盟,擴大、鞏固自己的盟國,孤立敵人,迫使其屈服。
③修櫓韞:製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車。修,製作、建造。櫓,藤革等材製成的大盾牌。韞,攻城用的四**車,用桃木製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納兵士十餘人。
④具器械:具,準備。意為準備攻城用的各種器械。
⑤距堙:距,通“具”,準備;堙,通“堙”,土山。為攻城做準備而堆積的土山。
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勝,克制、制服。忿,忿懣、惱怒。蟻附之,指驅使士兵像螞蟻一般爬梯攻城。
2.譯文
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
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
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36260/11122310.htm
============================================
延伸:
三國演義:
1.諸葛亮譏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意在氣死他,即為誅心。
2.周瑜曰:將者,貴在知敵虛實,而後避實而擊虛。
3.周瑜曰:如果不知道人家要怎麼回答,那麼這個問題就不必去問;要問,就應該先知道他會如何作答。
4.中國古語,和用相,亂用將,諸葛亮生不逢時,殫精竭慮,相將都兼,注定要被累死。
5.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6.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這首歌謠的意思是:步過齊國都城臨淄,往南望過去,有個叫作蕩陰里的地方,里中有三個墳墓,建造的形式幾乎是相同的。試問這是誰家的墳墓,鄉里的人一定會告訴你,這是春秋時代齊國勇士田疆(田開疆)和古冶子的墳墓(另外一個墳墓,是和此兩人齊名的齊國勇士公孫接的)。這三個人的勇力可排南山,劍術之精妙足可斬斷地基。不幸三個人同時遭到讒言陷害,兩個桃子卻殺害這三位勇士,是哪為高手設計了這套陰謀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國宰相晏子!
有些歷史學者認為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只是懷念故鄉,故經常吟誦家鄉歌謠而已,與此內容無關。甚至有人認為〈梁父吟〉是齊國的通俗歌謠,諸葛亮所吟誦的,或許並非「二桃殺三士」這首。雖然目前已無任何史料可以證實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是否便是諷刺晏子的這首歌謠,但以年輕諸葛亮特異獨行的個性,以及陳壽如此慎重地作此紀錄,應該不只是象徵著懷念家鄉而已。
(梁父吟,又稱梁甫吟,是中國古代流傳於山東梁父山一帶的民謠,漢代被收為樂府詩,作者無名氏,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嬰以權謀幫助齊景公剷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據說三國時代政治家諸葛亮喜好梁父吟,在躬耕隱居南陽的時期時常吟唱(《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可能是因為懷鄉的關係(梁父山下漢代曾有梁父縣,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宦遊),也可能是對政治操作上有所領悟,而發為感嘆。)
晏子,原名晏嬰,是歷史中有名的賢相,曾多次以其智慧,拯救國家於為難中。他為人正直,以敢於諫言而聞名,因此深為齊君信任,權傾朝野。但晏子為官清廉,家中餐餚常無肉可食,妻妾也從不穿絹布衣裳,連很少稱讚政客的孔子,都對他頗有讚言。司馬遷在《史記》中,則將他和曠世名相管仲,同列為〈管晏列傳〉,可見晏子在歷史學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諸葛亮好為〈梁父吟〉,表示他對這件事的深刻感受,三勇士為國家安定不得不被悲慘地犧牲,名宰相晏子幾近慘忍的智慧,突顯出政治在崇高美麗口號下的殘酷面,對這種身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論,年輕又有投入政壇的諸葛亮,相信早有徹底的領會和覺悟。
7.諸葛亮:所有的千秋霸業都是在山窮水盡時開始的,我們已度過最危險的關頭,此時此刻,除了項上這顆頭顱,已經沒有什麼能讓我們再失去的了,只能天天向好、蒸蒸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