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地雷#1》1年追39支股票,難怪你賠錢!學外資分析師專注,是賺錢第一步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在《下班經濟學》的投資大調查中,獲利的投資人有 37.5% 認為「長期研究特定標的」是獲利關鍵;然而,Yahoo 股市公佈網友熱搜榜單,全年最受投資人關注的個股竟多達 39 隻,這顯示投資人普遍沒有自己的研究專長,盲目跟風意味甚濃。
總統大選過後,一切變數消除,就連中美貿易協議也談妥了,因而台股快速重新站上1萬2千點。然而,還是有不少人害怕、懷疑:2020年是不是大幅回檔的一年?畢竟當初台股就是從12,682點狂跌、整整跌去1萬點之後才停下腳步喘息,也難怪整整30年過去,大家依然餘悸猶存。
一年之初,我們習慣擬定各項計劃,但在投資這檔事上,如果你期許自己目標是找到今年最會漲的「大牛股」、「基本面最好」或者「價值最被低估」的股票,你很可能用錯方法了。以下這個統計結果,值得好好想一想。
如果你期許自己目標是找到今年最會漲的「大牛股」、「基本面最好」或者「價值最被低估」的股票,你很可能用錯方法了。
散戶偏好 四季不一樣
Yahoo!股市日前公布2019年全年每一季網友熱搜的個股前10名,有趣的是,在這40個名字中,竟然只有中環這家公司重複了一次,也就是說,有多達39家公司是網友2019年好奇按下查詢的對象。這個結果真是震驚了我!
因為縱觀這39家公司,範圍、類型非常廣泛,金控股、電子股和傳產股全都到齊,既有業績蒸蒸日上的高速成長股,也有獲利數字略顯掙扎的轉型企業。比如在確認股利政策的第二季,可見網友們就會大舉追蹤台泥、台灣高鐵等業績穩健、不容易突然被變數打亂來年獲利的「高配息股」;但是在其他季節,網友又會重新聚焦股價活潑的5G概念、甚或借殼概念股,因此要用一句話來涵蓋這些標的有何特性,實在頗為困難。
從榜單中也能看出,如果透過Yahoo股市查詢個股的網友是一整個群體,這群人似乎沒有特定研究屬性或偏好,基本上是「跟著潮流走」,當時何種股票最熱門,討論度最高?自己便跟進研究什麼股票。
YAHOO股市逐季熱門股排行顯示,網友的偏好變化極快
盲目跟風 不可能賺錢
「以為這樣就能賺錢,根本是作夢吧!」我如此感嘆。
為什麼我敢這樣推論?我曾經訪問過幾位非常傑出的外資券商分析師,他們不約而同都曾透露,手上追蹤的個股名單,大都只有「十幾檔」而已。例如前巴克萊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研究部門主管、被投資人譽為「最了解鴻海」的知名分析師楊應超(Kirk Yang)就曾指出,他追蹤的企業,大概是10家出頭。
楊應超是一位工作非常勤奮的分析師,他在著作中曾提到,為了比同業更早從香港來到台灣,早年入行時除了坐經濟艙避開與對手碰面機會,他甚至曾拜託國泰航空、搭乘凌晨五點起飛的貨機,以便天一亮就能抵台展開整天行程,態度之認真可見一斑。
楊應超認為,一位外資分析師會從財報中依序判斷下列財務資訊表現好壞:
1.每股淨利成長(EPS growth)
2.實質獲利內容(Quality of earnings)
3.營收成長(Sales growth)
4.毛利率(Gross margin)
5.營業利益率(Operating margin)
6.業外表現(Non-operating items)
7.其他重要財務比率(Financial ratios)
如果一位入行多年的優秀分析師和旗下精英通力合作,每天破曉起床,留意前夜美股收盤表現,並針對公司前景發表研究報告,這樣的團隊都只能解讀15檔股票的7種財報訊號,絲毫沒有訊息優勢、問不到經營團隊看法,連基本財報與會計知識都欠缺的散戶們,到底憑什麼勇氣一年「研究」39檔股票呢?
說更不客氣點,快除息了就比比高息股,年底旺季來臨又「一個move」把電子股營收成長講得頭頭是道,大家真以為自己是外資研究部主管嗎?
生活選股 較符合散戶習性
如果無法投入大量時間研究企業資訊,說實話,你真的不該輕易拿辛苦錢主動選股,賠錢機率太高了。以效率而言,定期定額投資最分散的ETF就可以了。
但你或許會問:真想自己選股怎麼辦?在眾多投資方法,我個人比較認同(僅是認同,並非保證有效!)彼得林區的選股概念。彼得林區出任富達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的13年期間,年化報酬率是不可思議的29.2%,把該基金規模從2千萬美元成長至140億,受益人總數超過100萬人。
彼得林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選股概念,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發掘最有潛力、目前被低估的企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他發現妻子熱愛一款叫做雷格斯(L'eggs)的絲襪,在妻子不斷說明其彈力強、耐穿等好處後,彼得林區的研究興趣被打開了,他後來買進製造商Hanes股票,後來股價整整上漲6倍之多,為麥哲倫基金貢獻了巨大的績效。
正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口碑好壞,一般投資人比較容易了解,如果你真的要自行選股,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裡頭,或許更能挖出金礦。過去10年來兩大超商股價表現顯著超越大盤,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以「生活投資法」闖出名號的投資理財作家許凱迪,也是個中高手。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896850
===============
投資地雷#2》他4次獲選年度最佳分析師,為什麼他勸散戶:「選股是浪費時間」?
張化橋曾在投行贏得眾多客戶青睞,多年後他卻主張一般人應透過被動投資累積資產(圖片來源:復星國際)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在《下班經濟學》的投資大調查中,投資賠錢的投資人有31.3% 認為「沒消息,茫茫標的難以抉擇」是自己賠錢的主因;然而,對散戶來說,選股究竟有多重要呢?前瑞銀中國區研究主管張化橋對股市中常見「地雷」的分析,十分值得參考。
老實說,入行前幾年,我一直有「頭銜迷思」。我認為一個人官位越大、職務越威風,他們說的話也應該更有洞見。尤其是金融業,外資首席分析師既然叫做「首席」,意見當然有參考價值,也非常適合我在報導中引述。所以當張化橋在書中明白寫道:「散戶選股,很可能是在浪費時間」,當時我頗為震撼,後來下筆又是十分尷尬。
誰是張化橋?他曾任瑞銀UBS中國區研究團隊主管,在1999年到2006年之間,張化橋帶領的研究團隊連續5年被機構投資者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他本人也連續4年被亞元雜誌(Asia Money)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這樣的資歷,應該讓人對他的研究功夫有幾分信心。金融海嘯期間,張化橋轉戰國企深圳控股,然後回到瑞銀做了3年投資銀行主管,又在廣州奮力推動小額貸款業務,現在他擔任復星國際等幾家公司的獨立董事。
回顧2000年到2003年,這段期間中國剛剛加入WTO,民營製造業飛速地在大陸成長,許多茁壯的企業來到香港上市,張化橋在瑞銀任內協助推動港股的民企指數,也大力介紹民企發展,當時香港媒體封他是「民企之父」。但他也曾因為發表了質疑公司前景、甚至涉及造假(歐亞農業、格林柯爾)的報告,他一度因此捲入訴訟。由此可見,張化橋富有擇善固執的脾氣、不是只會說好話的分析師。
最初,朋友送我張化橋寫的「一個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時當金融海嘯過後,我因股災賠了很多錢,心灰意冷,自我否定。拿到這本書,我心想:「這下走運了,外資研究主管一定很懂投資,我要好好學習他怎麼炒股!」想不到在書中,張化橋反覆坦承自己歷來做過多少愚蠢決策,主動投資者可能面對哪些挑戰、心理誤區,想拿下超額績效又是何等困難。
坦白說,讀到這些心路歷程,我一開始很困惑,甚至懷疑他藏私,但是當我看完全數著作,忽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受!他陳述的觀念令我受用匪淺,因為讀過這幾本書,改變後來十多年財經記者生涯,當然,個人投資也因此避開很多地雷,在此我必須向張化橋致謝。
張化橋著作金句選錄:
分析,但不要預測。
選公司很重要,選產業更重要。
一邊配息一邊集資的公司很不正常。
少看利潤成長率,多看利潤率。
選股時,如果你需要詳細的估值模型,才能確定某公司究竟價值$3.32還是$3.41,這不是可笑嗎?
股市裡有三種地雷
在第二本著作「避開股市的地雷」中,張化橋提到股市至少有三種地雷,首先,公司自己就是地雷催生者。公司可能作假賬,報喜不報憂,挪用公款,或者在一些小地方有意無意地犧牲了股東權益。他提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上市公司並不會淪為「地雷股」,也就是說,公司不會下市,而地雷將以獲利莫名其妙銳減,或者永遠做不到宣示目標等形式來呈現。時間有限、研究資源有限的散戶,根本察覺不到企業種種微妙改變,只能默默承受苦果。
所以張化橋提醒,股票分析並非科學,而是種種常識的組合「分析,但千萬不要預測,」,這是他給散戶的建言。畢竟,因為如果公司帳目根本就是灌水,我們又該如何自以為客觀地「算」出目標價呢?張化橋甚至認為,這種公司可能還不少!
第二種地雷是政府埋下的。地方政府慫恿、縱容,而且暗地裡幫助上市公司誇大業績,讓上市公司從營收、淨利到繳稅金額全都有吹牛機會,是這種地雷的來源。他舉例,有時候上市公司會得到中國各地方政府補助,在土地徵收、繳稅、環保設備方面得到額外優惠;上市公司除了用很低的價錢笑納這些補助,也可能透過地方政府的安排,把不良資產或是虧損業務分拆出去,得到幾乎免息的融資更不是新聞。
但張化橋也提醒,既然這些好處都是一次性,不可能持續,散戶用市價買進這家公司,等於下注未來幾十年的營收和獲利,這種政府乾預本質上便跟詐欺沒兩樣,其實就是地雷。投資人一次又一次被花言巧語誘惑,一次又一次慘賠出場。
第三種地雷,則是股民自己埋下的,他舉例,投資人融資槓桿,過度自信,不做功課,甚至對基礎交易規則完全不了解,都是他們賠錢的根本原因。 (先前不少人因買進原油ETF慘賠,不正是如此?)張化橋感嘆,投資人總是對自己自信過高,也對「公司一定會奮發向上」這假設太有信心。股民不承認自己能力有限,自然很少在買進時留下充足的「安全邊際」,又怎能賺錢?
客觀來說,台灣股市投資人要面對的地雷也許只有兩種。因為張化橋也坦言,來自政府的地雷可能是中國大陸獨有的特色。他特別提醒:「地溝油有多嚴重,中國公司作假賬就有多嚴重!」當我們看到瑞幸咖啡只花了18個月就成功在美國上市,營造暴漲聲勢;但又在短短一年內被踢爆造假而下市,張化橋所言看來是何等諷刺!
金融、公用事業股 競爭門檻高
雖然張化橋曾深入分析許多行業的弱點,並認為這些行業其實都沒有「護城河」,作為一個研究出色的外資主管,他還是看好某些行業:那就是金融業和公用事業。
張化橋直言,金融業其實是所有行業的縮影,因為金融業和所有社會上的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往來,而且金融行業是特許行業、關係著廣大民眾,比起一般製造業和服務業,金融業與民眾的私房錢息息相關,政府應該不會輕易讓他們倒閉,這正是金融業高門檻所在。基於這種「護城河」,張化橋認為金融股堪稱相對理想的選擇。
另外,水、電、瓦斯、高速公路收費站、機場、港口這類公用事業,投資價值也很可觀;這種公司即使是由笨蛋來經營,也能夠做得不錯,不容易大賠。即便這些公用事業前期建設成本極高,但它們多數和民生需求息息相關,所以完工之後,多能持續穩定帶入現金流;比較不像一般製造業,隨時要擔心被比價、被砍單。所以公用事業股票即使走勢非常無聊,反而是值得一般人長期持有的對象。
公用事業的業務內容固然無聊之極,卻也毫無對手可言,是真正適合長期持有的行業。圖為東京羽田機場。 (美聯社)
關於這幾年大行其道的ETF,張化橋也有一番看法。他知道一般人還是想要自己選股,因此他建議,一般人可以選擇50到70隻股票,組成一個自己的投資組合。
怎麼選?他建議首先把市值最大的一批企業刪掉,因為這些公司多半已無成長性;再把市值最小的一批公司刪掉,因為他們流動性不佳。剩下那些規模中等的公司,你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尋找大股東持股較高,業績持續成長,且公司治理紀錄大致良好的公司。從中選50到70隻後分散持有,不用一次買進,組成一個自己的ETF。 (但坦白說,這方法實在不可能執行,至少對我來說太累了,所以我還是投資美國掛牌的全球型ETF,一樣夠分散。)
進遊樂場是要付費的
除了具體分析,張化橋也用不少篇幅探討投資心理。他呼籲,大家進場投資前一定要記得問自己:「為什麼你要投資呢?」如果你的本業做得很好,成績斐然,每年能夠穩定獲利,這樣的人根本不必買股票!如果你說自己在「玩」股票,那麼你多半不會認真研究規則,也不會全面掌握標的營業重點,因為起點就是投機心態,賠錢機會就很大。 「進遊樂場,都是要付費的」他說。
糟糕的是,如果投資心態沉穩、研究功夫更上層樓,同樣有機會大賠。為什麼呢?張化橋說,即使你夠認真、夠投入,當主動投資人太相信自己壓寶的標的,還是可能會虧錢,因為走勢可能會不如預期,而且這種情況很常見!當黑天鵝事件出現,主動投資人會非常難接受自己的錯誤,而且太過自信導致押注太多,一旦虧損,隨時破產。
追隨明星級基金經理人也是一樣道理,他舉例,美盛(Legg Mason)資產管理的超級天王米勒(Bill Miller)以連續15年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戰績威震江湖,但當資金嚮往他的名氣湧入,規模大幅膨脹後,米勒越來越難打敗大盤;緊接著,米勒開始嚴重落後,然後,他只能選擇退休。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我在股市中跌跌撞撞好些年,學到的教訓與張化橋在外資券商的心得,竟然頗為吻合。這種領悟,多麼期待分享給同樣在市場中苦苦求生的讀者,因此寫了這篇。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896861
=====
投資地雷#3》為什麼股市大跌,卻有35萬散戶進場買金融股?只看高配息就投資,小心被套牢!
今年全球股市狂跌時,散戶「存股」反逆勢增加,令人好奇他們究竟是想撿便宜、賺一段就跑?抑或打算從此長期投資? (AP)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自去年底以來,金融股的散戶股東增加多達35萬戶,顯見投資人對高配息的熱衷程度。但無數例子都證明,如果基於高股息就買進,往往可能是套牢的開始,公司甚至可能突然停止配息,連唯一持有理由都失去!
今年,你能領到多少現金股利?
四月底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似乎逐漸得到了控制,儘管還沒有疫苗問世,但金融市場永遠要向前看、找機會,投資人已經不斷推演,後新冠肺炎的世界到底長什麼樣子?是能夠好轉,還是惡化?前聯準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的態度傾向前者,他認為,美國經濟不至於陷入經濟大恐慌那時的狀態;伯南克的前任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說,美國經濟將度過非常糟糕的第二季,此後則將復甦,但要小心第四季表現。換言之,這兩位重量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重創之後仍可以很快復甦。
或許是受到伯南克激勵,近來台股股權變化數據透露了一個罕見現象:向來給人追高殺低印象的散戶,竟然在大跌期間進場了,而且總數多達幾十萬!
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前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前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對疫情過後的美國經濟,看法相對樂觀(美聯社)
散戶大舉買進金融股
統計資料顯示,若將持股1張到5張、及1張以下零股者計為散戶,持有玉山金、兆豐金、華南金、第一金、合庫金、中信金、富邦金等的散戶人數,過去一段時間增長十分可觀,其中又以玉山金增加最顯著,整整成長了6萬多戶,其他各金控股普遍也有上萬戶增幅;整體來看,金融股散戶的增加數量竟多達34.8萬戶!
再從 Yahoo股市發佈的資料也可見,第一季前十大網友熱搜股票中,金控股就佔了四席,也是罕見的情況。種種數據都印證,在股市下跌期間,散戶著眼於現金股利「可作為股價下檔守護」,這個觀念是十分堅定的。
假設每個人都只買1檔金融股,等於在股市重挫期間,將近35萬名散戶(這個規模逼近全宜蘭縣人口)都買進了金融股,可想而知,理由當然是今年的現金股利。不過,同一期間上市金融類股指數卻是回檔17.5%,理論上,多數剛進場買金融股的散戶,應正處在小虧的尷尬局面。對比當年「敦克爾克大撤退」,讓35萬大軍從法國海岸撤退至英國,才有軍力執行後來的諾曼第登陸,最近台灣35萬散戶大進場,繼續套牢下去,未來賺賠將如何?還需要一段時間見分曉。
數據顯示,頗多散戶在3月股市大跌期間佈局玉山金,台灣50ETF及高股息ETF,新增數量各逾6萬戶之多(資料來源:股狗網)
除了「存」金融股,國內受益人最多,最知名的兩檔ETF-台灣50、台灣高股息,在這次股市下跌期間股東數量也顯著增加:台灣高股息ETF的散戶股東,整整增加8萬多戶,台灣50的散戶股東,也增加了6萬多戶。由於這兩檔ETF也穩健持續配發股息,估計其中有不少人,同樣是基於參與分配現金股利的。
配息絕非永恆不變
不過,如果你滿心期待進場買了金融股,那麼你真的要小心了!因為任何普通股的配息喊停,現金股利可不是一定要發的。眼前,就有幾個血淋淋的例子。
例如4月初,規模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金融業巨頭-匯豐銀行,突然宣佈公司將暫停發放2019年第四次現金股利(0.21美元),且直到今年底都不再配息、也不會買回庫藏股,目的就是要保留充足現金、因應任何變局。隨後,渣打集團也緊急喊停配息,股東拿不到原訂的0.2美元股息,同樣不會有庫藏股支撐股價。
匯豐銀行在香港被戲稱「大笨象」,是萬千香港人最信賴的企業,中環匯豐大廈更是代表香港的知名建築之一,發行港幣銀行之一就是匯豐,可見該行地位;當3月初,匯豐股價跌至50港元時,因為換算現金股息殖利率達8%,不少香港股民心癢難耐買進,誰知道匯豐隨後就配息,導致有一批散戶甚至公開大聲喊冤,但決策已成定局,散戶也只能被動接受現實。
舉匯豐、渣打作為例子,是希望您捫心自問:「除了配息,這檔標的還有什麼吸引力?」畢竟,如果一家公司除了不停配息、此外並無成長空間,帳上的大筆現金終究要坐吃山空;看到高配息就進場,收到股息卻賠了價差,是最有可能發生的遺憾。如果你學巴菲特「逢低進場」,卻是以合理價位買進股票,那麼你的「安全邊際」(safety margin)何在呢?一根股價跌停是賠10%,為了5%、7%的配息,損失10%本金,划算嗎?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896871
====
投資地雷#4》利率這麼低、股市隨便買都賺3成,為什麼你還是不該借錢去投資?
投資人面對股市長期走多,往往希望擴大戰果,但動用財務槓桿的效果並不如想像中美好。 (美聯社)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近來在不少投資理財講座上,都有聽眾發問關於抵押房子、甚至辦理信用貸款來投資台股的可行性,足證在低利率、股市牛市的雙重刺激下,投資人日益放鬆了戒心。但作者認為,利率方向無法拿捏、加上股市變化難測,投資人安步當車、只操作自有款項還是較好的辦法。
我知道這一年來股市的大漲再加上持續的低利率,讓很多人想要去借錢作投資。好讓自己的財富累積速度可以更快。但是你要不要想想看,這樣真的很有幫助嗎?還是,「借錢賺更快」單純就是你的想像呢?
一般來說,現在坊間關於借錢投資,最夯的做法無非兩種:
1.您利用手中的自住房去辦房貸;這種貸款又再分成兩類,理財型房貸跟傳統型房貸。
2.您手中並沒有不動產,而是利用信用貸款。
但不管使用哪一種槓桿,借貸都是得要償還本金。如果動用了房貸的寬限期、或是使用回復性質的理財房貸,雖然可以延遲償還本金,但結算下來其實會付出相當多的利息。既然本金終究要償還,那就代表你無法將所有的資金都放到投資商品裡面;而且你投資的本金將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少,相對的,你也無法讓投資的效益變大。
連本帶利攤還 報酬率不如預期
不相信這段話?讓我們來做個試算。我們假設貸款1百萬,貸款利率約2%,借款期間20年,分20年本利攤還。然後把這筆1百萬投資至長期年化報酬約8%的股市中。如下圖所示,藍色線是年化報酬率8%、但不用償還本金的累積資產,橘色線則是每年年化報酬率8%、扣除2%利息後,還要從投資部位中償還本金的累積資產。
經過20年,投資人若採取不用償還本金扣利息的藍色線,累積資產會超過460萬;若採取借貸者,需要每年還本金付利息後,累積資產只會累積到125萬左右。您發現了嗎?就算扣除1百萬的本金差異,兩者在報酬規模上也有超過200萬的差異!
那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手上就是沒有1百萬的本金,所以才想要靠舉債做槓桿阿!」關於本金不夠大這件事,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看看,如果以每年存5萬,然後投入到長期年化報酬8%的股市中20年,其實最後也可以累積到250萬左右。扣除1百萬本金,這樣長期投資還有150萬報酬
您有沒有發現?問題並不是出在「沒有本金」或者「本金不夠多」這件事,只要你願意持之以恆長期投資,你所能累積的財富,其實並不比一開始就去借錢投資的人少!
「可是Jet,我難道不能把借來的錢全部放進股市、讓它幫我滾動20年,然後我從薪水裡面攤還貸款的本利就好,這樣不也是變相強迫存款嗎?」
當然可以!但是你不妨回頭看看上面的試算,如果一開始專心用1百萬自有資本投資、不扣利息不還本金的人,其實他最終可以累積到460萬。
但用借貸的人呢?這20年下來,他們的本利和總計要償還約120萬,所以資產扣除貸款本利和以後,使用擴大槓桿的方法其實只累積約340萬。當然,340萬聽起來其實也不差。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嗎? ?
嘿,你有沒有發現借貸投資的推論有一個最大陷阱?那就是:「你得要持續工作,不然就沒有薪水可以償還貸款囉!」
當然,對各位讀者來說只背1百萬的房貸(或者信貸),可能你會覺得不痛不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借貸金額是5百萬呢?難道你都已經鼓起勇氣「開外掛」、用財務槓桿了,難道你只會借少少的1百萬? ?你能不能確保你的工作在接下來的20年都一帆風順,公司都業績長紅?如果你無法準確預言公司20年的營運,你又怎麼確保自己可以有足夠的收入去償還貸款呢?
借貸不難,確保自己的還款能力才困難。這是擴大財務槓桿的投資人始終高估自己的致命傷。
有了這個基礎認知,讓我們回到一開頭,想想為什麼要舉債投資? 「因為想要快速致富,趕快做自己想做的事,脫離爛職場啊!」這大概是多數人的心聲。
借貸投資 才會害你被綁死在職場!
但別忘了,有借有還,本金、利息是要還的。如果你想加速致富,卻因為身上背著債務,其實你得要兢兢業業、在工作崗位上拼命付出,反而形同被綁死二十年,就為了怕貸款繳不出來。這樣加倍小心的付出到最後,使用槓桿投資累積的人,總資產也只比每年穩定存款投入者多個90萬而已。到底哪一種作法讓你真正得到財務自由?又是誰付出的心力比較多?不見得是一開始看來傻、只用自有資本的人喔!這樣推演下來,你真的覺得借錢投資比較划算嗎?
讓我再追問一句:萬一工作上出了差池,結果被迫失業,背著債務的你又怎麼能保證,把投資部位賣出去償還貸款的時機,不會剛好碰到股市大跌階段呢?
利率絕非一成不變
再來考量另一個經常被忽略、視為理所當然的變數-利率。我知道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利率處於相對低點,甚至都說,未來很難調升。
但請捫心自問,你可以預估未來20年的利率走勢嗎?你有思考過,如果利率往上走,你能不能承擔報酬下降,攤還貸款卻上升的變化?
所以真想藉錢做投資的朋友,請您靜下心想想;請自己打開EXCEL試算一下,借貸雖方便,但拿借款去投資真的好嗎?效益真的如預期那麼大嗎?自己能否承擔不可預知的未來二十年呢?
如果沒有把握,能持續穩定地累積存款,持續穩定的投入,只要一直待在市場,就會是一般投資人最好的解方。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902129
===================
投資地雷#5》為什麼富人多半不靠技術分析致富,散戶卻因「相信線型走勢」,越投資越窮?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根據《下班經濟學》的投資大調查,獲利者有37.5% 認為「長期研究特定標的」是獲利最大關鍵;然而,人類天性厭惡未知,加上多數人不願承認自己無法預測未來,所以認為技術分析「可以看出趨勢」。
為什麼很多人開始投資就是持有股票呢?因為這是最普遍、最多人可以交換資訊的標的,然後,它每天開盤,很好交易。
又為什麼,很多人開始炒股,就是先看技術分析呢?因為這也是人的本性,人類從小的時候開始,就是從圖片開始學習的。所以技術分析依照線型、推測走勢,完全貼近人的本性。
然後還有一個很可怕的原罪,就是K線圖非常適合直覺思考啊!你可以看著一檔股票的K線圖,就輕易判斷出未來它將上漲或下跌;相信我,你叫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分析」,一樣都可以「看得出來趨勢」。
懂了嗎?如果你選擇K線圖、選擇技術分析當操作基準,絕對不是因為它保證帶給你什麼優渥的報酬。而是因為這方法很好懂!
投資的最好切入點「技術分析」。 (圖 / pixabay)
技術分析看似是投資的最好切入點,實則不然。 (圖 / pixabay)
但是技術分析它真的好懂、又好用嗎?
是你先入為主 技術分析沒有預測神力
不,一點也不!你之所以會「看出趨勢」,並不是因為你事先抓到了股價未來上漲或下跌的走勢,而是你從小學會的:線往上就代表這條線將一直上升,線往下就是一直下滑,這只是簡單的直覺思考,跟未來的股價到底走向何方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因為你在分析線型時加入了主觀意識,例如凹單(編按:帳面虧損仍不賣出停損)、例如追漲,例如貪心,你預設立場、認為這檔股票未來一定上漲,所以小時候學會的「線型下滑」,被你當成絕佳買點;或者你會基於相同假設,把小時候學會的「線型上升」當成未來發大財的保證。
可其實你的想法完全不會主導未來,你沒有美國總統川普這麼偉大,你的想法既不能影響股市漲跌、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左右一檔股票的漲跌。
還有一個也是人性的問題。人類害怕不可預測的事物,所以不喜歡無法推測的未來;所以,人類會根據過去歷史發生的事情,去預測未來「應該會」發生的狀況,藉以提早做出應對的措施。這種假設沒錯,原始人類如果沒有具備這樣的預測能力。我現在就不能用臉書跟你靠邀了!
但,正是這種老祖宗深植在DNA裡的態度,讓使用技術分析的人判斷市場時,真正出了大問題又不自知。
股價只是大戶廝殺的偶然結果
在原野上,你知道看到獅子足跡就代表附近有獅子出沒,亮出「危險」意義的表徵,讓人意識到危險接近,所以原始人看到獅子足跡就警覺要閃人,不然就得餵獅子了!可是股價走勢不一樣,股價演變根本不是只靠少數幾個因子就能反射式推斷的。你不可能看到某些K棒在某段期間的反應,接著就正確指出其股價會上漲或下跌。
股市中可不是只有一頭獅子。而是有數也數不清的哥吉拉怪獸,隨時準備吃掉你!你怎麼知道你現在看到的「足跡」,代表哥吉拉離你有多遠?
不少內外資法人都看好今年台股指數能創歷史新高。 (郭晉瑋攝)
K線為主的技術分析,是各路法人對敲買賣後的結果呈現,用以推估標的未來漲跌,一旦出錯可是血汗錢蒸發! (資料照,郭晉瑋攝)
股價不是散戶決定的,是手握資金百倍於你我的大戶、法人決定的,而K線就是由這些怪獸互相廝殺,踐踏弱小散戶所遺留的足跡。你覺得,你可以從這些足跡中發掘出一條發財之路,而且這條路還只有你看得到?如果你這麼想,你肯定是腦子不清楚就誤入叢林的小白兔,還是趕快離開地球回火星比較好,不要再炒股了!
炒股沒有這麼簡單,如果讓你看了幾條線、或是什麼分析指標,反覆照做就會達到財務自由,那你肯定是撿到上帝掉下來的槍!但你真的有這麼幸運嗎?想清楚,再決定要不要用技術分析炒股喔!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907150
========
投資地雷#6》2千位成年人的真心話:當年這四個理財錯誤,讓他們終生後悔!你也犯了這些錯嗎?
兩千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未能及早儲蓄、還清貸款,是令他們終生後悔的錯誤! (圖/擷取自Rancom網站)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查理蒙格認為,從自己的經驗獲得知識或教訓是昂貴的代價,不過根據《下班經濟學》的投資調查結果,這份代價也許比投資人想像的更大:調查結果顯示,「投資經驗」和「是否賺錢」並不相關...... 你還要以自己的經驗來獲得教訓嗎?
上週我曾經分享了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到洛杉磯哈佛西湖學校演講的內容-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悲慘,查理是用反諷的語氣來告訴學生,按照這樣做就注定會有悲慘的人生,所以學生們應該要極力避免這樣的行為。
查理提到的其中一點是-盡可能從你自身的經驗獲得知識,而盡量別從其他人的成功或失敗經驗中廣泛的吸取教訓。我們都知道,從自己的經驗獲得知識或教訓是最昂貴的代價,可以的話當然是盡量從別人那裏學到教訓,這樣的成本最低。投資理財更是如此,如果都從自己的經驗去獲得教訓,不僅可能會損失龐大的金錢,而且你最寶貴的資產-時間,已經流失了,錢可以再賺,但是時間過去了就不可能重來。
史上最強投資組合查理‧蒙格和華倫‧巴菲特
身為多年事業夥伴,查理‧蒙格近來為「股神」華倫‧巴菲特的投資風格注入許多新意。
投資理財最大的武器 就是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告訴年輕人,應該要趁年輕的時候學習正確的投資理財知識,因為這會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很希望我年輕的時候有人能夠告訴我這些,而不是等我年紀大了才發現時間已經流失了,因此而後悔。
「問題並不是出在我們年輕人本身,而是那些比我們年紀更大的人,並沒有教導我們正確的投資理財知識,並沒有讓年輕人知道提早投資的重要性,直到有天我們認知到的時候,這個時間優勢已經漸漸失去了」 ---The Irrelevant Investor版主Michael Batnick
美國人認為,盡早儲蓄以備退休、準備一筆急難預備金,和還清信用卡債,是當年最應該做卻忽略的財務決定!(圖片來源: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過來人經驗談:你該及早儲蓄、還清卡債!
一,應該要提早為退休資金做好準備: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應該34歲就要開始存錢為退休資金做規畫,但多數人等到45歲才開始這麼做,這令他們很後悔。
二,應該及早擺脫信用卡的債務: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36歲開始就應該不再繼續依賴信用卡,但多數人直到44歲才真正擺脫信用卡的債務,這令他們很後悔。
三,應該每個月付清信用卡餘額: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35歲開始就應該要有能力付清每個月的信用卡餘額,但多數人直到40歲才真正做到這點,這令他們很後悔。
四,應該要有足夠的應急準備金: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32歲開始就應該要有足夠的應急準備金(一般建議,應急準備金金額應該至少是你6個月的生活費金額),但多數人直到41歲才真正做到這點,這令他們很後悔。
以上就是四個成年人最後悔的投資理財行為,聰明的你,當然就應該要避免自己將來也跟著後悔,現在就應該要盡力做到這幾點,特別是如果你現在是40歲以下的話,你就更有機會趁年輕的時候做出正確的事情,將來的你就不需要後悔,而且會感謝現在的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喔!
作者曾任花旗銀行集團副總裁、台新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法商巴黎銀行副總裁,從事金融業近二十年,著有《誰偷走你的獲利》等四本著作,現為阿爾發金融科技董事長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907196
======
投資地雷#7》2020年最容易讓人投資賠錢的四個字:「高殖利率」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許多投資理財方法教大家按照「高殖利率」進行選股,但一檔股票殖利率高背後的原因,投資人真的理解嗎?投資達人股魚提醒,看似便宜的標的往往正是因為業績衰退,才讓股價(分母)下跌,導致現金殖利率顯得異常高,這種標的其實才應該提高警覺。
隨著時間慢慢的往2020年移動,各上市櫃公司已紛紛的召開董事會與股東會討論年度股利的發放政策,這對於持有該公司個股的股東而言是個獲得實質回饋的時刻。而我們所稱的實質回饋並不僅指公司的股價因股利政策所推升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透過現金股利的發放而取得實際的現金收益。
這就有如將資金存放在銀行之中,銀行透過借貸放款收取利息再將部分利息回饋給存款人一樣,證券市場中則透過股權購買間接的將資金交給企業運用來獲取更大的效益。也正因為兩者的行為有極大的類似之處,投資人通常會將現金股利與銀行利息的發放混為一談,且都用「殖利率」的名詞來估算資金投入效益。
小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並非是劃上等號。無論在行為上與實際效益上都有顯著的不同。就本金風險的角度來看,證券投資並不保證本金虧損,也就是說當你將決定將資金放置於股票市場中時,就不能期待本金能夠毫髮無傷,如何忍受市場波動起伏是個重要課題,而在銀行存款則就是保證本金不會減損,每年固定時間就可以領取利息,甚至於利息是多少可以事前就估算出來。而我們將兩者的差異整理成下表,讓各位可以輕易理解兩者的差異性:
銀行存款和證卷投資的基本比較。(圖/ 股魚)
從上表來看,雖然兩者均有殖利率可供做為參考。在本質上卻是天差地遠,銀行提供便利的資金領存作業,無本金減損問題但換來的是低殖利率,而證券投資則是相反,資金領用相對不易去有機會獲取高殖利率。
更重要的是,證券投資有「現金殖利率」與「填權率」兩個問題存在,若投資人只看到殖利率便將資金投入,忽略了填權問題,那得到的後果便是還沒享受到殖利率的甜美果實,便先承受了本金虧損的苦果,故在投入市場之前務必要慎選合適標的。
填權率是什麼?
殖利率是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假設本金100萬元存入銀行在經過一年後銀行支付2萬元利息使得銀行帳戶變成102萬元,我們稱為殖利率2%。
殖利率計算公式 : 利息 / 本金 = 殖利率 ( 2萬/100萬 = 2%)
請注意在這個銀行支付利息的過程之中,本金並沒有任何變動故沒有填權率的問題。但在證券市場中,發放盈餘的過程稱之為除權息其中又分成現金除息、股票除權,故在計算公式較為複雜:
除權息公式: 除權後新股價 = (原股價 – 現金股利) / [1+(股票股利/股票面額)]
為方便讀者理解將過程簡化成只有現金股利,若投資對象股價為100元(每股),投入資金為100萬,每股發放現金5元,那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麼狀況:
-100萬的資金可購入公司股票 1,000,000/100 = 10,000 股
-每張股票為 1,000股。 10,000股 = 10張股票
-每股發放現金 5元,相當於股東可以獲得盈餘分配為 10,000 * 5 = 5萬
-現金殖利率 = 5萬 / 100萬 = 5%
-除權息後股價 = (100-5)/(1+(0/10)) = 95
也就是說當企業分配現金盈餘給股東的同時,股東手上的股票現值會有以下變化:
備註: 1.不考慮扣抵稅額與健保補充稅 2.假定該公司的股票股利為0
圖為銀行與證券投資的殖利率比較。(圖/ 股魚)
若我們將銀行與證券投資兩者的殖利率,分配後行為放在一起看:
可看出證券投資在取得殖利率的同時,其持有個股股價也連帶扣除相對的價值。也就是說賺到5%殖利率的同時,個股價位也扣除5%,簡單來講若是個股在除權息後沒有回到原本的價位,則當次的除權息對於投資人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得到的意義。故在投資的過程中,不能向銀行存款一樣、只要關注殖利率高低來配置資金比例,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填權息的機率到底有多少?
而在證券市場中,股價是跟著企業經營著績效連動,要想要獲得良好的殖利率並填權息,那麼企業獲利體質優劣,是否具有連續性獲利與分配盈餘的條件就至關重要。
透過財務指標篩選高填權率個股
投資人對於現金股利要有一個觀念 :「只有真正獲利的公司,才有能力支付現金股利」。我們常會誤以為一間公司只要EPS(每股盈餘)為正值便表示該公司有獲利表現,事實上這是一種財務觀念上的陷阱,公司可以透過會計手法來挪移營收與獲利時間點,甚至於透過假交易來虛增盈餘數字。
但不論怎麼透過財務操作的手法來美化帳面,唯獨企業「是否有能力發放現金盈餘給股東」這件事情是無法造假的。要發放現金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銀行帳戶要有存款才能發放給股東,這段過程無法造假。所以投資人只要記住一個原則:「發不出現金股利的公司不要碰」,這樣就可以避開大多數的問題企業。
股息發放能力與股價的連動關係
以某上市公司為例,觀察其股價與現金股利的發放關係。可看出在2007年時該公司有能力支付現金股利時股價一度來到80元的高峰,但隨著獲利能力衰退現金股利再也無法支付,股價便快速的滑落到20元以下的價位。
市場會有這樣的結果也不令人意外,投資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取得盈餘分配的權利,公司盈餘分配的數字越高、投資人便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來取得股權,進而推升股票價位。若企業失去獲利能力,則企業除了題材投機外再也沒有吸引資金的理由,股價自然隨之修正。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能透過財務指標來找出具有連續性獲利與盈餘分配能力的企業,自然能大幅度的提高填權息的機率。
透過Cash指標選股
要評估填權機率的高低就必須從現金支付與本業經營能力的角度來切入,我們將其整理為Cash 指標,其用來評估的指標分成五個面向,各自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Cash指標的五大面向提供選股參考。(圖/ 股魚)
其中現金殖利率是必須要額外說明的一點,從存款的角度來看殖利率越高對於投資人越有利,但在證券投資的世界裡,殖利率越高則表示買進的當下該公司的股價低落,而股價與經營績效有連帶關係,這也就是說若殖利率高於一般市場水準,通常表示該企業的獲利正在衰退當中,才有會高於市場基準的高殖利率。
我們不要忘記了,所謂的股利是將去年賺到的盈餘拿到今年來分配,去年獲利良好使得盈餘分配數字高,但今年獲利展望不佳使得股價下跌,高盈餘分配數字加上低的股價才會有超高殖利率的發生。在殖利率的要求上,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即可,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當然每檔個股所經營的產業與風險面向都不盡相同,投資人可以自行利用Cash指標篩選後,再依據其產業與自身熟悉的程度來選擇合適的個股。
最後雖然是老話一句仍還是提醒投資人:「要投資在自己有興趣的產業上,少碰不瞭解的東西」這樣在投資的路上才能穩健長久。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907225
============
投資地雷#8》台灣人持有超過千億的恐怖資產:「十年貶值50%,利率再高也不可能賺錢!」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台灣人持有破千億元的南非幣,是全球持有南非幣第二高的國家(最高為南非本國),關係到非常多台灣人的財富增減,現在南非的通膨狀況到底有多可怕?
首先我們先用落後指標來檢視 , 南非的狀況!
落後指標:失業率
為什麼一開場先用落後指標,無非是告訴大家,這指標落後於基本面,是一個很好的檢視方式!
如果過去政府有對經濟做出貢獻與努力,最終失業率就會下降
但是很遺憾的,這個南非政府似乎無能改善!
下圖為失業率:數據是29%,是近十年最高了,沒有更高
南非失業率達29%近十年新高。
落後的指標看過去是否能夠改善,先行的指標看未來是否有機會改善
先行指標:製造業PMI
目前的數據是45.7,這是全球前幾名的低!
PMI 低於50就是進入衰退的前兆,45.7這個數字也預告南非未來也不太樂觀!
採購經理人指數(英語: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縮寫:PMI)是衡量製造業的體檢表,為領先指標中一項重要數據,可衡量製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狀況。是國際上通行的總體經濟監測指標體系之一,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採購經理指數涵蓋著生產與流通、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等領域,分為製造業PMI、服務業PMI,也有一些國家建立了建築業PMI。
南非製造業PMI 低於50。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造成南非這麼慘呢?看一個國家就至少也要看他的基礎建設是否完善南非的罩門在哪?在於電力不足?因此百業蕭條。
如果一個國家缺電,您想能投資什麼產業?
半導體?不可能。生產線一停電要損失多少?製造業?產品做一半停電怎麼辦?
所以最後南非可以依賴的就是礦業,一直都是礦業。
也因為南非電力不穩定,甚至導致國家信評可能被降低到更低的垃圾等級,簡稱垃圾中的垃圾 ......
因此這一個國家值得我們用手上有價值的新台幣去換?相信很多推薦的,可能都沒有研究南非的基本面,看到這樣的基本面,除了投機者之外,應該沒人投資的下去。
再者影響南非幣的主要外部因素:美元
美元現在的狀況如何?美元目前是多頭,雖然台幣最近對美元是升值的,但是美元仍然是相對於其他貨幣是強勢的!





結論:
1. 南非從基本面來看,離好轉還有很長遠的距離。
2. 如果基本面要轉好,至少南非的電力問題要搞定,而南非電力如果政府不救,就是快要破產的公司了,一個國家搞成這樣不容易!
3. 南非幣可以投資嗎?如果您很喜歡投機的話可以考慮(但是光換匯成本就高達3%)
4. 南非的展望:南非是新興市場中前五名脆弱的,只要美元轉強,那麼南非可能就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907252
=======
投資地雷#9》超過100萬沒利息可拿,郵局法規限制,活存定存利率一次搞清楚!
我們為何挑選這篇文章:當不投資的時候,你的錢存在什麼地方呢?你知道在郵局活存超過一百萬元,超過的部分竟然『不計息』嗎?假設民眾於戶頭中有一百五十萬元的存款,其中五十萬元是不計利息的...
根據第十九條的規定,「儲戶計息之最高存款限額,由中華郵政公司擬訂」,並交由上級機關審定,再加上第二十條的規範,「存簿儲金之利息,應免一切稅捐」,因此,在綜合考量下,才會有上限超過一百萬元的不計息規定。
老規定存在已久 極少人注意
民眾存款一百萬元內的利息計算,則是依照中華郵政規定的按日計息,每半年結算一次,分別為6月20日及12月20日,除公教戶外利息所得免扣所得稅。
其實中華郵政早已在官網上公佈此規定,而最後更新時間為去年(2019)的三月二十二日,而在二月時,才有網友於網路分享,發現自身存款超過一百萬的金額未被計算利息。
活存、定存差別大 並非都不計息
定存沒有金額上限,但其實多數民眾為避免大額利率,會選擇拆單,選擇賺比較高的利率;通常500萬以上稱作大額存款,不過其實為區隔一般定存利率和大額定存利率的額度標準。
另外,民眾假設是採用定存的方式,也有一定的金額上限,但並非不計息,而會有利率高低的差別。而根據中華郵政的規定,為鼓勵民眾投資,額度五百萬元內的定存利率,不管是機動利率又或是浮動利率,都會比超過額度五百萬元的利率高。
因此,不管民眾選擇的方案為何,都將會受到上限五百萬元標準的影響,導致利息高低有別。
例如選擇一個月到未滿三個月的定存,並選擇固定利率的話,超過五百萬元的利率為0.080%,五百萬元內則為0.340%,兩者的差異非常大。
雖然郵政規定相對央行降息等大政策來說,並非會影響每個人,因此平時留心注意,才能保障自身的權利。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article/2907263
=================
投資地雷#10》不投資、沒收入,退休只靠吃老本你只能活兩年!
為何我們挑選這篇文章:要想依靠投資理財穩定獲利,並不是件一蹴可幾的事;但倘若不投資、沒收入,理想的退休生活距離你也許意外地遙遠...
不投資,你在沒收入的情況下可以坐吃山空幾年?
這篇文章,我用三張圖表來解釋,投資與否會影響你在沒收入的情況下可以過著退休生活幾年?
你要知道,其實所謂的「財富自由」、「退休生活」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不適當投資,你在沒收入的情況下可以坐吃山空幾年?
這篇文章不是鼓勵你一定要投資,而是要讓你知道每個月的花費與退休生活能否安穩息息相關。
我想許多朋友會問,5%的年化報酬標的在哪?我會說我也不知道。你要知道,市場上沒人知道。
不過,按照規律,你可以用低成本的基金進行股債搭配,分散投資,相信長期來看會給你滿意的答案。

如果有投資的話,你可以坐吃山空幾年?

考量通貨膨脹後,有投資的話,你可以坐吃山空幾年?

全民投資大調查》6成投資老手十年白忙一場 長期研究特定標的是投資致勝主因
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市場漲跌取決於供需,看是傻瓜多還是股票多
現象解析一:多數民眾投資失利但推動「全民來投資」有其必要性

現象解析二:台股以77.3%的絕對優勢成為自家人的最愛

現象解析三:超過3成投資勝利者認為長期與價值投資是致勝主因

現象解析四:研究所族群投資勝率高達47.1%,學歷越高則勝率也越高

現象解析五:重視基本面、嚴格停損停利讓年輕族群勝出

現象解析六:不懂投資理財卻貿然投資者大有人在,銀髮及退休族尤其嚴重


現象解析七:台股高齡化的現象需要金管會與證券周邊單位等共同努力解決
https://www.storm.mg/investreview2020/research
=====
20個關於投資非常重要的觀念
2019年即將結束了,不論你今年的投資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在2019年最後剩下的幾天中,我要跟大家分享20個重要的投資觀念,這個原文是美國財經專家Charlie Bilello所寫的:

乙:每年將所得的1%存起來,每年8%的投資報酬率
http://james1966.blogspot.com/2019/12/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