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國安危機?台灣糖尿病友「年增16萬」已正式超車新生兒數
2022/11/09 三立
糖尿病已是國病!據統計台灣逾230萬名糖尿病患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
此外,患者的治療觀念容易受周遭未經查證的網路資訊,
黃建寧說,許多糖尿病患者擔心一旦吃藥就要吃一輩子,
陳宏麟說,2022年世界糖尿病日
===================================
10歲童也患第二型糖尿病 糖友年增16萬超車新生兒
2022-11-09 15:11 聯合報
根據統計指出,台灣一年增加約16萬名糖尿病患者,已超過了2021年台灣新生兒出生數字。醫師表示,後天的第二型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連十多歲小孩也成為糖尿病患者,當中與氣候變遷、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不可不慎。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我國每年增加約16萬名糖尿病新個案,已正式超車2021年新生兒出生數字。由於糖尿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會引發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腎衰竭及視網膜等併發症,且台灣步入高齡化、糖友年輕化且用藥遵從性較差,更拉長病情控制時間,讓疾病治療更困難。
目前國健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提供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透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糖尿病,讓患者更有機會達到血糖控制目標,也可降低併發症風險。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以健保數據來看糖友接受治療者僅約180萬人,更有民眾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且糖尿病結合其他共病比率相當高,長時間累積下若控制不好,對相關大小血管的傷害極大。以目前全國院所平均來看,不到7成患者規律回診,仍有成長空間。
同時也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陳宏麟表示,以前民眾大約四五十歲才回出現的糖尿病,因此要針對該年齡層特別關注;但近來年齡層開始下修,連十幾歲的孩童也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已非先天性的第一型糖尿病,建議在高中職入學體檢時,審慎注意空腹血糖數值,若有多尿、體重驟降等典型症狀也要趕緊就醫,不要等到後期才介入,對身體的傷害恐過大。
「造成糖尿病年輕化的因子相當多元」,陳宏麟指出,氣候變遷下的空氣汙染是其一因素,民眾生活精緻化,吃食不像過往多為食物,而是食品居多,常飲手搖杯等等,都是高醣的攝取,再加上運動頻率、勞動狀況都不同以往,種種因素都讓血糖更不穩定。
黃建寧說,許多糖尿病患者擔心一旦吃藥就要吃一輩子,或打胰島素恐終身洗腎,這些錯誤觀念會造成延誤治療黃金時間。目前第二代胰島素可以穩定安全降血糖,適合年長或腎功能不全等脆弱族群使用;另外對於飯後血糖較難控制的病友,也有腸泌素複方針劑作為治療選擇。
「切勿抗拒胰島素治療」,陳宏麟說,胰島素治療雖滿百年,但仍是重要治療方式。健康飲食及預防和治療第二型糖尿病,除院所推動分級醫療共同照護外,現也邁入結合數位工具治療時代,也有透過藍芽胰島素傳輸及糖尿病App平台,即時傳輸病友用藥數據,方便醫療團隊判讀並進行醫病共同決策,幫助糖友達到個人化的精準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
==================
糖尿病友年增16萬人 比去年新生兒多
2022/11/10 05:30 自由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糖尿病人口居高不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示警,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我國每年增加約十六萬名糖尿病新個案,已超車去年新生兒出生數。許多病友誤解胰島素用藥,錯過治療黃金期,呼籲國人利用健檢及早發現,遵照醫囑並結合個人化治療達到血糖控制目標,降低併發症風險。
早期症狀不明顯
容易被忽視
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會引發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腎衰竭及視網膜等併發症,隨著高齡化、糖友年輕化,病友用藥遵從性較差,拉長病情控制時間,讓疾病治療更困難。
據統計台灣有逾二三○萬名糖尿病患者,但健保主診斷人數僅約一八○萬人。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直言,糖尿病結合其他共病比率相當高,不少民眾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另不到七成患者規律回診,有成長空間。
許多糖友擔心一旦吃藥就要吃一輩子,或打胰島素恐終身洗腎。黃建寧說,這個錯誤觀念常延誤治療,目前已有第二代胰島素可穩定安全降血糖,適合年長或腎功能不全等脆弱族群使用;另對飯後血糖較難控制的病友,也有腸泌素複方針劑等可做為治療選擇。
擔心須終生吃藥
錯過治療黃金期
陳宏麟也表示,部分民眾治療觀念易受未經查證的網路資訊,或親友間的口耳相傳影響購買偏方。他強調,即使是標榜糖尿病專用的營養補充品,也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有位糖友在醫院治療十多年,服用四種口服藥並搭配營養品,但糖化血色素數值卻從七・五一路上升到超過八,血糖也常常飆破兩百,後來經胰島素介入治療才改善。
陳宏麟說,現在糖尿病也邁入結合數位工具治療時代,目前在賽諾菲等藥廠的協助下,台灣已有超過兩百五十家醫療機構、逾四・八萬名患者透過數位工具穩定進行血糖管理。
黃建寧也提醒,國健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提供四十歲以上每三年一次、六十五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呼籲國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糖尿病。
=======================================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最近很會吃,也很容易口渴,常在喝水,但體重卻一直往下掉?小心是罹患糖尿病了!怎麼會得到糖尿病?一旦得了糖尿病是不是都不能吃甜食點心?且最好不要吃飯?
糖尿病初期無感覺 三多一少為典型症狀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表示,糖尿病初期多數人都是沒有症狀的,要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需要靠抽血檢查,正常人空腹8小時血糖值為70~100毫克∕百毫升,如果高於126毫克∕百毫升就有糖尿病或是喝75克葡萄糖水做葡萄糖耐受試驗,2小時後血糖若超過200毫克∕百毫升,或是有高血糖症狀同時加上任一時間測血糖超過200毫克∕百毫升就有糖尿病。
通常血糖都是慢慢高起來的,若血糖只是超過正常上限,還不會有症狀,但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當血糖值超過180毫克∕百毫升時,由於血糖逐漸上升又無法充分利用,腎臟於是會將無法利用的糖分排到尿液中,連帶體內的大量水分也被排出,就會出現多喝、多吃、多尿及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狀。
然而,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變瘦,皮膚傷口也沒有不易癒合的情形,就沒有糖尿病的問題,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相反的,若沒有變瘦而是變胖,跟糖尿病的距離也就愈來愈近了。
血糖升高對全身造成極大影響 嚴重恐致生命危險
血糖的升高會影響到全身,主要因為高血糖會使得糖類代謝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還有血糖會直接與蛋白質或正常組織結合,進而破壞組織器官,同時會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微小血管併發症,若微小血管病變出現在視網膜,就會引發視力模糊,甚至失明若導致腎小球硬化,就會引發腎臟病變,進而惡化為尿毒症糖尿病還會引發末稍神經病變,造成腳趾發麻、刺痛等;若影響到大血管,就會造成心血管硬化,導致週邊動脈硬化、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
另外,糖尿病會也使人的防禦功能降低,使得細菌容易在人體皮膚滋生,一旦皮膚有傷口,就很不易癒合,尤其是腳部,而且也容易出現皮膚搔癢、肛門搔癢及女性外陰潰瘍等現象。
此外,血糖短時間產生急遽變化,會造成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如有的病患血糖飆高至到700、800毫克∕百毫升,嚴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因而產生意識障礙;或有些病人血糖突然降至60毫克∕百毫升以下,造成盜汗、心悸,甚至意識昏迷。這些急性併發症需要緊急處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糖尿病分兩類型 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
糖尿病又可分為第一型糖尿及第二型糖尿病。洪乙仁說明,第二型糖尿病過去稱為「成年型糖尿病」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壯年,主要因為胰島素阻抗性,使得胰島素細胞代謝能力變差,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而第一型糖尿病,過去稱為「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10歲以下孩子,其多因自體免疫疾病,由於自己體內產生的抗體破壞胰島細胞,使得胰島素分泌缺乏,因此一開始就需要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
治療糖尿病 飲食控制不是少吃甜就好
糖尿病的治療,飲食控制很重要,熱量也要限制,建議每天食物中50~60的卡路里,應由碳水化合物攝取而來,12~20卡路里則從蛋白質而來,而自脂肪攝取的卡路里則不超過30,這與一般人認為糖尿病飲食要少吃米飯恰好是相反的。
洪乙仁指出,有些糖尿病患為了不讓血糖升高,選擇不吃澱粉類的食物,結果更慘,因為人體代謝需要碳水化合物,否則很容易餓,反而會吃得更多,有的病患則是只吃肉、不吃飯,由於蛋白質代謝成血糖的速度較慢,只吃蛋白質,容易導致低血糖,甚至因而昏迷,再者高蛋白對腎臟也是很大的負擔;也有糖尿病患不吃飯、只吃菜,看來好像很理想,但菜餚中的油及蛋白質也很高,甚至還可能超過米飯澱粉的熱量,如此反而會導致病患攝取過多的熱量。
糖尿病的飲食控制不是什麼都不能吃,也不是少吃甜就好,不要以為吃得很少,血糖就一定降下來,因為身體有自然保護作用,長時間攝取不到能提供足夠糖分的食物,身體就會啟動其他升糖荷爾蒙,促進肝醣分解,因此血糖不會降低,這餐吃得很少,下一餐忍不住又吃得很多,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突然升高,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原則還是在均衡飲食。
控制血糖要吃一輩子的藥 擅自停藥會造成併發症
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以口服藥物及注射胰島素為主,門診中常會有糖尿病患問到,糖尿病患是不是要吃一輩子的藥?是不是會愈吃愈重?藥吃多了不是會傷肝、腎嗎?治療糖尿病藥物與飲食、身心作息的配合相當重要,大部分的糖尿病患可能要一輩子吃藥,但只要飲食及身心作息控制得好,藥是可以減量的。
很多病患擔心長期吃藥會對肝、腎造成負荷,而自行減藥或是停藥,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已讓自己暴露在血糖過高的糖毒性當中,冒著心血管及腎臟疾病的併發風險,這樣的風險遠高於病患擔心的肝、腎負擔,不如拿出積極的作為,調整飲食作息,讓服藥量降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保護肝、腎。
另外,糖尿病患體重的控制也相當重要,且生活作息要規律,每天30~4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快走及慢跑等,不僅有助於心情愉悅還可以減重,能降低胰島素的阻抗性,讓血糖獲得更好的控制。
延伸閱讀:
體重莫名減輕是糖尿病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從1動作可判斷!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最近很會吃,也很容易口渴,常在喝水,但體重卻一直往下掉?小心是罹患糖尿病了!怎麼會得到糖尿病?一旦得了糖尿病是不是都不能吃甜食點心?且最好不要吃飯?
糖尿病初期無感覺 三多一少為典型症狀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表示,糖尿病初期多數人都是沒有症狀的,要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需要靠抽血檢查,正常人空腹8小時血糖值為70~100毫克∕百毫升,如果高於126毫克∕百毫升就有糖尿病或是喝75克葡萄糖水做葡萄糖耐受試驗,2小時後血糖若超過200毫克∕百毫升,或是有高血糖症狀同時加上任一時間測血糖超過200毫克∕百毫升就有糖尿病。
通常血糖都是慢慢高起來的,若血糖只是超過正常上限,還不會有症狀,但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當血糖值超過180毫克∕百毫升時,由於血糖逐漸上升又無法充分利用,腎臟於是會將無法利用的糖分排到尿液中,連帶體內的大量水分也被排出,就會出現多喝、多吃、多尿及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狀。
然而,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變瘦,皮膚傷口也沒有不易癒合的情形,就沒有糖尿病的問題,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相反的,若沒有變瘦而是變胖,跟糖尿病的距離也就愈來愈近了。
血糖升高對全身造成極大影響 嚴重恐致生命危險
血糖的升高會影響到全身,主要因為高血糖會使得糖類代謝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還有血糖會直接與蛋白質或正常組織結合,進而破壞組織器官,同時會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微小血管併發症,若微小血管病變出現在視網膜,就會引發視力模糊,甚至失明若導致腎小球硬化,就會引發腎臟病變,進而惡化為尿毒症糖尿病還會引發末稍神經病變,造成腳趾發麻、刺痛等;若影響到大血管,就會造成心血管硬化,導致週邊動脈硬化、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
另外,糖尿病會也使人的防禦功能降低,使得細菌容易在人體皮膚滋生,一旦皮膚有傷口,就很不易癒合,尤其是腳部,而且也容易出現皮膚搔癢、肛門搔癢及女性外陰潰瘍等現象。
此外,血糖短時間產生急遽變化,會造成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如有的病患血糖飆高至到700、800毫克∕百毫升,嚴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因而產生意識障礙;或有些病人血糖突然降至60毫克∕百毫升以下,造成盜汗、心悸,甚至意識昏迷。這些急性併發症需要緊急處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糖尿病分兩類型 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
糖尿病又可分為第一型糖尿及第二型糖尿病。洪乙仁說明,第二型糖尿病過去稱為「成年型糖尿病」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壯年,主要因為胰島素阻抗性,使得胰島素細胞代謝能力變差,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而第一型糖尿病,過去稱為「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10歲以下孩子,其多因自體免疫疾病,由於自己體內產生的抗體破壞胰島細胞,使得胰島素分泌缺乏,因此一開始就需要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
治療糖尿病 飲食控制不是少吃甜就好
糖尿病的治療,飲食控制很重要,熱量也要限制,建議每天食物中50~60的卡路里,應由碳水化合物攝取而來,12~20卡路里則從蛋白質而來,而自脂肪攝取的卡路里則不超過30,這與一般人認為糖尿病飲食要少吃米飯恰好是相反的。
洪乙仁指出,有些糖尿病患為了不讓血糖升高,選擇不吃澱粉類的食物,結果更慘,因為人體代謝需要碳水化合物,否則很容易餓,反而會吃得更多,有的病患則是只吃肉、不吃飯,由於蛋白質代謝成血糖的速度較慢,只吃蛋白質,容易導致低血糖,甚至因而昏迷,再者高蛋白對腎臟也是很大的負擔;也有糖尿病患不吃飯、只吃菜,看來好像很理想,但菜餚中的油及蛋白質也很高,甚至還可能超過米飯澱粉的熱量,如此反而會導致病患攝取過多的熱量。
糖尿病的飲食控制不是什麼都不能吃,也不是少吃甜就好,不要以為吃得很少,血糖就一定降下來,因為身體有自然保護作用,長時間攝取不到能提供足夠糖分的食物,身體就會啟動其他升糖荷爾蒙,促進肝醣分解,因此血糖不會降低,這餐吃得很少,下一餐忍不住又吃得很多,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突然升高,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原則還是在均衡飲食。
控制血糖要吃一輩子的藥 擅自停藥會造成併發症
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以口服藥物及注射胰島素為主,門診中常會有糖尿病患問到,糖尿病患是不是要吃一輩子的藥?是不是會愈吃愈重?藥吃多了不是會傷肝、腎嗎?治療糖尿病藥物與飲食、身心作息的配合相當重要,大部分的糖尿病患可能要一輩子吃藥,但只要飲食及身心作息控制得好,藥是可以減量的。
很多病患擔心長期吃藥會對肝、腎造成負荷,而自行減藥或是停藥,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已讓自己暴露在血糖過高的糖毒性當中,冒著心血管及腎臟疾病的併發風險,這樣的風險遠高於病患擔心的肝、腎負擔,不如拿出積極的作為,調整飲食作息,讓服藥量降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保護肝、腎。
另外,糖尿病患體重的控制也相當重要,且生活作息要規律,每天30~4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快走及慢跑等,不僅有助於心情愉悅還可以減重,能降低胰島素的阻抗性,讓血糖獲得更好的控制。
https://www.ttvc.com.tw/%E5%A4%9A%E5%96%9D-%E5%A4%9A%E5%90%83-%E5%A4%9A%E5%B0%BF%E4%BD%86%E6%B2%92%E8%AE%8A%E7%98%A6-%E5%B0%B1%E4%B8%8D%E6%98%AF%E7%B3%96%E5%B0%BF%E7%97%85-%E9%8C%AF-%E9%86%AB%E5%B8%AB%E5%AE%8C%E6%95%B4%E8%A7%A3%E6%9E%90-a-9329.html
延伸閱讀:
體重莫名減輕是糖尿病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從1動作可判斷!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糖尿病人對於胰島素注射感到害怕,認為當醫師處方有胰島素介入時,就表示糖尿病的病情變得更嚴重,而且會擔心一旦使用胰島素治療,就再也回不去一般的生活,不能改回口服藥治療,得一輩子打胰島素了,真的是這樣嗎?
使用胰島素 不代表就是糖尿病變嚴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根據調查,的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有這樣的迷思,但其實使用胰島素不代表就是糖尿病變嚴重。根據統計,全球約有3億8千多萬位糖尿病患者,光是台灣的糖尿病人口就高達170萬人,其中有4成必須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但這些人的生命並沒有因病情而縮短。
注射胰島素的時機 3情況視患者身體狀況而定
杜思德表示,胰島素治療並不是在病情變嚴重時才使用,醫師會視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是否以胰島素治療,有些糖尿病初期的患者,也可能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在疾病初期的時候,若是口服藥物無法達到治療標準,就可採用胰島素注射,可以避免併發症,等到糖化血色素等數值回到標準,醫師會觀察3~6個月,評估是否取消胰島素治療,改回原本口服藥物治療。
而通常單一口服降血糖藥物無法將血糖控制達標,醫師會開立2種口服藥物合併使用。另外,根據患者的狀況,也可能併用長效型胰島素治療,不只能控制血糖,還能提升胰臟功能,以製造足夠的胰島素;與初始治療的患者一樣,當血糖控制達到標準時,待觀察3~6個月之後,醫師將評估是否能將胰島素抽掉,只採用口服藥物即可。
另外,替代療法多以第一型糖尿病患為主,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功能比較差,無法自行製造胰島素,一發病就需以胰島素治療。而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當胰臟細胞功能逐漸受到破壞受損,最終仍需要胰島素介入。但依據每個患者病情不同,療程也不盡相同,有的患者可能1天皮下注射2次,也有的患者可能需3~4次。
控制糖化血色素 降低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高血糖是糖尿病確診的關鍵,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治療目標就是要將血糖濃度(糖化血色素)降低到理想範圍,以降低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機率。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可降低死亡風險達21%、減少併發心血管疾病機率達14%,甚至能減少因為週邊血管疾病所引發的截肢或死亡約43%。
什麼是糖尿病前期 這些指標能判斷
出現高血糖,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100~125 mg∕dL、葡萄糖耐受度:口服葡萄糖後第2小時血漿血糖達140~199mg∕dL、糖化血色素:5.7~6.4%,但是未達到診斷的標準,稱為「糖尿病前期」,這個時候可先以生活型態改變、養成運動習慣及飲食控制,來預防進入糖尿病的病程;但若是已經達到治療標準,則需要依照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這其中就包括胰島素的治療。
長期使用胰島素 不會傷肝、傷腎、傷眼
許多臨床研究皆證實,若是能夠在早期積極控制好血糖,即能有效延緩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發生,例如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或是腎臟病變等,而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主要是取代胰臟自行分泌製造的胰島素,是糖尿病治療相對有效的藥物,但許多人卻對胰島素抱有疑慮,甚至排斥使用。
杜思德提醒,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唯一治療藥物就是胰島素,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只要能成功降低血糖,並將血糖控制得宜的藥就是好藥,注射胰島素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且長期使用胰島素不會傷肝、傷腎、傷眼,只要在醫師的確診下使用,患者不用對其加以排斥。
胰島素注射可能引起低血糖 注意血糖狀況避免造成不適
要特別注意的是,胰島素注射可能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所以,患者在進行胰島素治療時,需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相關症狀;一般來說,醫院為患者皆設有個案管理師,因應每個患者的病情與生理狀況的不同,個管師會給予不同的指導與協助,當有任何問題時應請教醫師或個管師,才能確實控制病程發展。
https://www.ttvc.com.tw/%E7%B3%96%E5%B0%BF%E7%97%85%E6%89%93%E8%83%B0%E5%B3%B6%E7%B4%A0%E8%A1%A8%E7%A4%BA%E8%AE%8A%E5%9A%B4%E9%87%8D%E4%BA%86-%E9%95%B7%E6%9C%9F%E4%BD%BF%E7%94%A8%E5%82%B7%E8%82%9D%E8%85%8E-%E6%B2%92%E9%80%99%E5%9B%9E%E4%BA%8B-%E9%86%AB%E5%B8%AB%E5%88%973%E5%80%8B%E9%9C%80%E4%BD%BF%E7%94%A8%E6%83%85%E6%B3%81-a-9724.html
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糖尿病不可逆! 日常「引病」習慣你我常做,出現這3大症狀已經來不及
====================
糖尿病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 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43歲張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工作長期應酬聚餐,兩年前體重達到130公斤時,眼睛腫脹、視物模糊扭曲,診斷為長期血糖過高導致視網膜初期病變,若嚴重恐失明。
血糖控制不良+罹病時間 易致視網膜病變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表示,正常醣化血色素為4.7至5.6,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罹患時間長短有關,再加上有高血壓、
高血脂、肥胖的危險因子,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因此,做好適當的體重管理與控制血糖是相輔相成的。
有效控制體重 惟量是問為上策
現今許多藥品主打抑制食慾、增加代謝和促進排便,這都是短期成效,若要維持長期健康,除了少吃高熱量食物,低熱量的食物也不能吃多,掌握「惟量是問」的關鍵,讓自己在用餐時能明確知道每一餐的總量及熱量;外食族購買超商食物時,可參考外包裝標示熱量,每日所需熱量的評估要考量自己工作耗用的體力多寡,避免因為攝取不足導致頭暈等狀況。
糖尿病飲食順序 這樣吃才正確
針對糖尿病,不少人都認為「先吃肉,再喝湯,飯後一盤水果剛剛好」,對此,郭建志指出,中醫治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階段,指的就是多渴、多食、多尿,這3多症狀處理好,達到滋陰補腎,血糖就會穩定;建議改變飲食順序,先吃低熱量水果,再喝湯,先吃肉再吃菜,吃完飯感覺8分飽就是剛剛好。
良好觀念+規律作息 比藥物調整更管用
而不分中藥西藥,只要能控制血糖、體重下降就是好藥嗎?郭建志說明,控制血糖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最佳,若僅是透過任何藥物的幫助,沒有良好的觀念與生活作息,一時的瘦只會換來更久的胖,畢竟肥肉債不是一天造成的,建議要搭配醫囑、均衡飲食、少吃多運動。
三餐份量不固定 小心身體會反撲
此外,許多人因為要吃大餐,認為少吃這餐的份量,挪到下一餐吃並不會胖?郭建志強調,三餐不固定、暴飲暴食是無法控制血糖,後果還可能會導致更胖、注意力不集中、餓了容易生氣,建議要定時定量,吃少量澱粉、大量青菜,少吃精緻醣類或加糖,例如汽水、珍奶、蛋糕、麵包、餅乾、泡麵、鍋貼、甜食,以及油炸高脂肥肉、動物外皮與高膽固醇類的東坡肉、雞皮、炸雞排、炒花枝。
高纖蔬果不能取代正餐 掌握攝取量是關鍵
水果含有高纖維,用來代替正餐也不會胖?郭建志透露,鳳梨、芒果、蕃薯、南瓜、山藥等瓜果蔬菜,因為香甜、含糖量高,也不能一次吃幾顆當作正餐,應該要均衡飲食搭配,食物多搭配吃高纖低熱量的蔬菜類,或吃芭樂、火龍果、蕃茄等低熱量且有飽足感的水果類;掌控每一餐攝取的總量、熱量。
https://www.ttvc.com.tw/life-care/%E7%B3%96%E5%B0%BF%E7%97%85%E6%8E%A7%E8%A1%80%E7%B3%96-%E5%85%88%E5%90%83%E8%8F%9C%E5%86%8D%E5%90%83%E8%82%89-%E5%B0%88%E5%AE%B6%E6%8F%AD-%E6%AD%A3%E7%A2%BA%E9%80%B2%E9%A3%9F%E9%A0%86%E5%BA%8F-%E5%A4%A7%E9%83%A8%E5%88%86%E4%BA%BA%E9%83%BD%E5%81%9A%E9%8C%AF-a-12041.html
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