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忙著趕上AI炒作列車?《華爾街日報》逆風警告:小心AI泡沫
國際中心     2024-06-05 12:00

本週在南港展覽館登場的COMPUTEX TAIPEI(台北國際電腦展)聚焦人工智慧(AI),黃仁勳、蘇姿丰、季辛格等科技巨頭也來台說明人類走入AI世代的美好願景與龐大商機。不過《華爾街日報》1日卻逆風警告「小心AI泡沫」因為「人工智慧已被過度誇大」AI Has Been Massively Overhyped),AI的創新步伐正在放緩、應用有限,最重要的是,AI的運作成本依舊高得離譜。

來台參加COMPUTEX的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親自感謝台灣供應鏈與合作夥伴,並且描繪AI產業的美好未來;英特爾(Intal)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更強調「AI就像25年前興起的網際網路,未來每個裝置都會變成AI裝置,每間公司都會變成AI公司」;沒來台灣的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則宣告「人工智慧明年就會達到人類水準」。當全台灣都浸淫在人工智慧的超級利多時,《華爾街日報》卻提出警告:無論是對於AI的功能還是投資回報,人們可能很快就失所望。

確實,各種日新月異的AI模型不斷湧現,矽谷乃至全世界的大型科技公司也都在持續採購AI晶片、猛力發展AI,這讓人感覺AI炒作列車才剛剛發車。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AI的改進速度正在放緩,能夠應用之處似乎不如預期,甚至對大多數人的實際工作方式短期內也看不出顯著影響。最重要的是,構建和運行AI的成本非常高,如果AI模型不能實現商品化、找到商業模式實際獲利,沒人知道這場AI盛宴還能狂歡多久。

《華爾街日報》指出,種種跡象顯示,似乎受到過度投入的AI,目前的情況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光纖熱潮頗為類似,而那次熱潮一定程度導致了第一次網路泡沫崩盤。以ChatGPT為首的各種大型語言模型(LLM)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問題是各家企業基本上已經使用整個網路的資料來訓練AI了,這讓利用消化大量文本來取得進步的AI模型遭遇瓶頸。雖然工程師們轉向利用其他AI生成的數據來訓練,但認知科學家馬庫斯(Gary Marcus)認為,這種「合成數據」不會創造更好的自動駕駛技術,對大型語言模型的效果恐怕也好不到哪去。馬庫斯表示,ChatGPT這類AI在最近14個月進展有限,遠遠不如早期的發展迅速,連Meta和Mistral的免費開源模型也正在迎頭趕上。(相關報導:風評:黃仁勳踩北京紅線,底氣何在?更多文章

如果一項技術已經邁入成熟時期,那麼追求更好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就是獲勝關鍵,比方說電動車就是這樣。數據和AI隱私公司Skyflow的執行長Anshu Sharma就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他並不看好OpenAI和Anthropic等AI新創公司的發展前景,因為發展AI需要龐大資金,即便微軟和Google挾龐大用戶可以支應,但血不夠厚的AI新創公司恐怕撐不住,像Inflection AI的聯合創始人就帶著員工跳槽微軟,Stability AI的執行長也突然離職,許多其他AI新創公司也都在洽談出售事宜。

AI新創公司確實都跑得很快,但他們卻找不到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據矽谷創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估算, 這個行業去年花了500億美元購買輝達晶片訓練AI,僅帶來30億美元收入。《華爾街日報》指出,生成式AI的訓練成本已經叫人瞠目結舌,但其運行成本還要高出更多,畢竟一個訓練好的AI每次接收問題依舊要重新運算答案,其所使用的資源比一次傳統搜尋(比方說google)要高得多。就連Google在搜尋時提供AI生成的結果摘要,都被分析家警告「這麼做將侵蝕公司的利潤」。

即便是AI公司開始收取月費,但OpenAI去年20億美元的營收,也根本不足以支撐近900億美元估值所需的收入。畢竟訓練和運行這些AI必須持續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的龐大資本,但OpenAI預估2025年的營收或許可以上看40億美元,這恐怕還是做不到損益兩平。況且對許多人來說免費版AI或許已經足夠,願意付費的人相對有限—根據微軟、Ramp和領英(LinkedIn)最近的調查,四分之三的白領勞動者在工作中使用AI,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願意為AI工具付費。OpenAI的GPT4o發表後讓OpenAI的訂單激增22%,但《華爾街日報》也說「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用戶會持續付費使用」。(相關報導:風評:黃仁勳踩北京紅線,底氣何在?更多文章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Peter Cappelli對《華爾街日報》指出,AI提高生產率的本事不如眾人吹捧的那麼棒,更無法真正取代人類,這意味著AI不太可能幫助公司節省成本。何況包括AI幻覺(回答時編造虛假資訊)、使用AI需要大量時間培訓員工(AI工具又日新月異),雖然《華爾街日報》並不否認AI未來將走進各行各業的可能性,但研發AI的各大巨頭與新創公司投入驚人資本似乎都建立在這樣的預設上—「AI進展如此之快,並且迅速獲得採用,因此對我們生活與經濟的影響才會晦澀難解」。問題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真正的事實並非如此。

https://www.storm.mg/article/5147015?page=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ntu111 的頭像
    alanntu111

    alanntu111的部落格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