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川普關稅好與壞的兩個結果─大蕭條與美國占比低的全球經貿
2025-03-10
川普多變卻又堅定的關稅戰正破壞著全球經貿,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最佳結果是「美國之外」的全球經貿仍能維持在自由貿易軸線上運作,各國調適接受「美國占比減少」的全球經貿體系;最壞的結果則是回到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貿易戰、高關稅與貿易壁壘。
川普上任第一天就在全球開啟關稅戰、貿易戰,對加、墨課25%的加徵關稅、對中國課10%的加徵關稅,之後暫緩加墨關稅1個月到3月4日、中國的10%則如期上路。到3月川普宣布要如期對加墨開徵25%關稅「已無談判貪婪地」之後數日,又宣布暫停對所有符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加、墨商品課徵25%關稅,要留待4月2號對等關稅開始實施時一同上路。與此同時,對中國所有商品再增加10%關稅,對歐盟則稱「歐盟成立就是要搞砸美國」,因此很快就會宣布對歐課25%加徵關稅。
這是一付極度混亂又多變的景象,有人說川普不是非加徵關稅不可,時常是藉此逼迫對手談判、順從其要求,觀其對加墨加徵25%關稅的一變再變,似乎有其道理;但問題是也沒有人知道要作到什麼程度才能讓川普滿意、免除加徵關稅,儼然就是川普的自由心證決定一切。得到暫緩的加墨都曾要祭出報復,相應也暫緩實施;中國這2波被課20%加徵關稅,因此已正式提出報復,不意外的對象就是美國的農產品。
雖然情勢混亂、未來又充滿不確定性,但有2件事可以非常確定,第一,這只是川普關稅的起手式,縱然川普似乎一變再變,但對加徵關稅的執著與執念之堅定,未來關稅戰必然繼續且擴大,4月公布的「對等關稅」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所有、或是大部份被川普課加徵關稅的國家,都會祭出報復,特別是那些大國必然報復,原因無它:國家尊嚴(白話文就是面子)問題,因此即使是加墨這2個在出口上如此依賴美國的國家,也要嚴正對美表達進行貿易報復,中國、歐盟這些規模更大的國家與經濟體,就更不在話下。因此,未來全球貿易可能會是一個充滿「戾氣」與混亂的世界。
當然,台灣應該會是例外,如果被川普多課「對等關稅」,以民進黨政府向來對美國的順從,要相應對美提貿易報復大概是不敢,最後必然是全力達到美國的要求─例如增加採購來平衡貿易、減少逆差,或是匯率調整、或是赴美多投資等。
如果全球經貿情勢發展是美國「怒目橫眉千夫指」的對所有國家課高關稅、同時承受其它國家的貿易報復,這可能是「最佳結果」:對全球與各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貿易額的損傷、以WTO自由貿易為基礎的經貿規則等的影響都是相對較小。
反而是美國恐怕是「自傷」較嚴重:通膨之火會再被點燃,經濟成長會降低,這些惡兆其實多少已顯現,例如通膨數字不降反升,例如首季經濟可能下跌到衰退。
美國與川普的關稅戰、貿易戰會影響如此鉅大有多重因素,純經貿面看,美國就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更是世界最大進口市場,從政治面看,美國是唯一超強、許多盟邦的依賴,更且這套國際經貿規範是在美國手中擘劃,現在卻帶頭破壞,因此無論是實質面或心理面都對全球影響鉅大。
但換個角度看,卻可以出現不同視角。如果以國際匯率計算的GDP經濟規模論,美國占全球比重大概25%左右;而川普的關稅戰影響大主因是各國都想把東西賣到美國市場,用2023年的數據看,全球進口市場約24.2兆美元,美國的進口數量約3.17兆美元,占比13%。第2大進口市場中國是2.55兆美元、占比10.5%,歐洲國家個別看都低於中美,但整體歐盟的進口金額接近3兆美元。從這些數字就看出美國市場誠然重要,但占比終究就是1成初頭,如果其它市場保持開放合作,變成一個「全球減美國」的市場,各國仍有活路可走。當然,依照依賴美國高低不等程度與不同產業,各國調適成本與時間會不同。
最壞的結果則是各主要經濟體被川普的貿易戰昏頭,也跟著祭出關稅大棒對其它國家隨意揮舞,同時引來相應的報復,那就回到上世紀引發大蕭條的關稅戰與貿易戰。雖然機率不是非常高,但仍不能完全排除:例如加拿大對中國某些產品課高關稅,中國也回以對加農產品課100%高關稅,或如中歐之間已出現針對「新3樣」的關稅戰,如果雙方不克制、或談判談崩了,就可能擴大。台灣沒有太多籌碼影響國際經貿的變局,只能多方設法因應,在一個美國貿易占比減少的經貿體系中生存。
「新三樣」:電動車、電池與再生能源
本文來自風傳媒 風評:川普關稅好與壞的兩個結果─大蕭條與美國占比低的全球經貿
======================================
美經濟陷三重打擊! 投行認「川普害的」 小摩勸:別搶反彈
東森財經 2025年3月11日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推動的關稅政策正持續衝擊市場,高盛(Goldman Sachs)也下調美國GDP成長預測,從2.4%大幅下修至1.7%,並警告美國經濟正面臨「三重打擊」,分別是「消費者實際收入下降」、「金融環境趨緊」,以及「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將導致企業延遲投資決策」。
根據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 Hatzius)稍早發表的報告,過去兩年來該機構的經濟增長預測一直高於市場共識,但這次是兩年半以來首次將GDP預測降至市場平均值之下。哈祖斯指出,主要原因在於川普政府的新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衝擊比預期更嚴重。
高盛在報告指出,川普的貿易戰已導致美國平均關稅稅率較原先預測提高10個百分點,遠高於高盛之前預測的5個百分點,並已達到川普第一任期關稅水準的五倍。這對經濟產生三大負面影響,分別為「物價上漲」、「金融環境緊縮」及「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
哈祖斯說明,關稅推高物價,削弱實質購買力,進一步壓縮個人可支配收入;「金融環境緊縮」指的是,市場動盪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影響經濟活動;最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將導致企業投資計劃延遲」,進而影響長期增長潛力。
儘管高盛認為經濟增長放緩,但仍預測美國聯準會(Fed)將在6月和12月各降息一次,以應對經濟放緩。然而,隨著關稅推升物價壓力,高盛也將2025年美國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膨率預測從2.5%上調至3%。這讓Fed面臨艱難選擇,如果通膨維持高位,聯準會可能難以如市場預期般迅速降息。
高盛警告,短期內Fed可能選擇保持觀望,等待貿易政策的影響更加明朗。哈祖斯表示:「我們的短期觀點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選擇站在場邊,盡量不製造市場動盪,直到政策前景變得更加明確。」
隨著投資者對川普關稅政策的憂慮加深,美股近期遭遇猛烈拋售,科技股跌勢尤為慘重,3月11日,那斯達克指數(Nasdaq)暴跌超過3%,創下2022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場資金大舉撤離風險資產。
標普500指數(S&P 500)單日重挫2.7%,自2月19日高點以來累計跌幅已達8.6%,徘徊在技術性回調的邊緣,且值得注意的是,該指數自2023年11月以來首次跌破200日移動均線,結束長達336個交易日的上升趨勢,顯示市場信心大幅動搖。
科技巨頭也遭受重創,彭博「七巨頭」指數(Magnificent 7 Index)暴跌5.4%,自去年12月高點以來跌幅已超過20%,進入技術性熊市區間。特斯拉(Tesla)股價更是在一天內暴跌15%,創下近五年來最慘單日跌幅,股價也已自高點腰斬。
此外,市場恐慌情緒飆升,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已連續六個交易日高於20,顯示市場壓力持續上升,加密貨幣市場也未能倖免,比特幣(Bitcoin)價格跌至四個月低點,顯示市場風險偏好急劇下降。
除了高盛之外,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下調美國GDP增長預測,將2025年預測從1.9%下調至1.5%,並認為核心PCE通膨率將高於預期。此外,前PIMCO執行長、知名經濟學家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在接受Yahoo Finance訪問時表示,他已將美國2025年進入衰退的可能性上調至25%至30%,遠高於川普關稅政策實施前的10%。
市場押注經濟衰退的概率也迅速攀升,根據Polymarket的數據,投資人認為美國在2025年底前正式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已升至40%,遠高於2月27日時的23%。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 Co.)機構股票衍生品主管羅辛(Alon Rosin)形容:「今天的交易感覺像是市場進入了一場完全的死亡螺旋。」Financial Enhancement技術分析師間投資組合經理斯拉舍(Andrew Thrasher)則警告:「S&P 500指數若連續2日跌破200日均線可能預示著更大規模的修正。」
奧本海默分析師瓦爾德(Ari Wald)則指出,若市場要出現反彈,依歷史經驗而言,都是小型股領頭,但目前羅素2000指數(Russell 2000)顯然還沒到那一步,他還透露,不確定S&P 500可能出現的反彈是否具有持續性,因為小型股尚未觸底反彈。
隨著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措施可能在4月2日進一步擴大,市場正在為更嚴重的動盪做準備。摩根大通(J.P.Morgan)全球市場情報主管泰勒(Andrew Tyler)在報告中警告:「買入任何的短期反彈都是不明智的。」他進一步說明,「我們認為市場可能短期內會出現反彈,但隨著更多關稅政策即將實施,市場的下跌壓力仍然存在。」
此外,賣方(Sell side)也在減少對美股的投資,匯豐將英國以外的歐洲股市上調評級自「增持」,同時將美國股市下調自「中性」,而Ned Davis Research的首席全球投資策略師海耶斯(Tim Hayes)也將美股評等下調至「持平」。
=================================
比金融危機還可怕!高盛示警「美股恐陷入長期熊市」:重演網路泡沫劇本
《富爸爸》作者示警「史上最大股災將至」:美債、ETF都是金融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