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晨跑夜跑哪個好? 不注意這個可能有生命危險
 
跑步,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有氧運動,入門門檻、只要一雙球鞋就可以了,只是該如何選擇跑步時間?晨跑還是夜跑?除了考量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和工時,跑步時的安全性,也要注意。

上班族,如何選擇跑步時間,多數是二選一:晨跑或者是夜跑。但,晨跑夜跑效果有不一樣嗎?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小編全方位整理剖析。

晨跑或夜跑 效果大不同
1.晨跑
一早,用跑步將身體器官叫醒,會讓一整天的精神,都保持在活力充沛的狀態,特別是當晨跑的習慣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作息,會讓你愛上早晨的美好,擺脫匆忙出門上班上課的焦慮感。

不只讓生活作息更加規律,更推薦減肥族選擇晨跑,因為有助於燃燒脂肪;其燃脂原理,就在於身體經過一整晚的休息,體內醣類儲備量較低,透過運動、快速燃燒脂肪;但不推薦空腹運動,會有低血糖的風險。運動前來杯黑咖啡或香蕉,會因為能量的補充,幫助熱量消耗和運動表現。

晨跑

只是晨跑,也有風險,包括:

心血管疾病
早晨,戶外氣溫相對較低,特別是秋冬之際,更有寒意;起床後,心率較慢、肌肉也相對僵硬,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誘發風險,例如:中風或是心肌梗塞;因此提醒,晨跑前的熱身,很重要,提高體溫,調整到適合跑步的狀態。

低血糖昏倒
空腹運動,實在不建議,特別是晨跑跑者,最好在起床時「少量進食」,因為經過一整晚的休息,前一晚體內食物熱量幾乎消耗,空腹跑步容易引發低血糖,嚴重會頭暈冒冷汗、甚至體力不支暈倒。

體內缺氧頭暈
有些晨跑愛好者,會在天色還沒轉亮時、就出門運動,戶外氧氣量可能不足!因為夜晚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大量二氧化碳排出,會累積到早上太陽還沒出來前的這個區間,因此含氧量不高,運動時的換氣循環,可能因為二氧化碳同度太高,導致頭暈。

2.夜跑
夜跑愛好者也非常多,因為優點不少,包括:

夜晚跑步,相較於晨跑,就是不用擔心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沒有曬黑或皮膚病變的困擾。

身體於夜晚時新陳代謝最好,這時候進行有氧運動,有效幫助瘦身甩肉。

晚上下班後時間比較充裕,完整且不被打擾的時間,會讓自己更專注於運動。

透過運動排除一整天上班的壓力,是放鬆的方式之一。

身體在此時,為完全清醒的狀態,動作相對靈活,可以從事比較激烈的運動。

只是夜晚跑步也有缺點,像是:

容易導致失眠
運動後,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人體感到興奮,當越晚跑步,就會因為身體太high,到了睡覺時間反而失眠。

獨自夜跑的危險
夜跑的危險,來自於天色昏暗、容易有意外發生,所以建議夜跑跑者,盡可能選擇人多、有燈光有跑道的公園,路線避開陰暗處;另外就是穿著亮色衣服,讓其他用路人也能看清楚夜跑者的行進,避免發生意外。

3.下午跑
最被推崇的時間,莫過於下午跑步,身體精神狀況最好、且空氣品質穩定,加上不會因為離就寢時間太近而影響睡眠,也不會因為需要早起而無法持續運動。

小提醒:台灣近期空污嚴重,依據台灣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各地區還是有不同,建議跑者出發前,上網確認空氣品質,以免在外跑步,強健體魄的同時,反而因為空氣汙染而影響身體健康。

無論晨跑夜跑 暖身一定要!
1.暖身運動
無論晨跑夜跑,或者說無論選擇哪種運動,都要充分暖身,將身體體溫提升,不僅能活化肌肉、減少運動傷害,也不會因為直接進行激烈運動,導致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

2.補充水分
結束跑步訓練後,流汗的同時,也帶走了體內鹽分及水分,一定要適時補充水分,維持身體平衡,也可以幫助瘦身;若水分補充不足,則可能導致脫水,致使體溫過高和循環衰竭,嚴重會導致死亡。

3.檢視自己身體狀況
身體狀況,每天都不同,所以要每天檢視當天的狀況;千萬不要為了運動、而硬撐,這樣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和身體不適,因此建議,運動一定要量力而為,適時檢視身體狀況、調整跑步強度。
 
另外也推薦透過運動科技的穿戴裝置,隨時檢視自己的運動表現,並監測體能數據的變化,透過專業指導或配速調整,相信無論你選擇任何時間跑步,只要有心,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且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

延伸閱讀

健走不傷膝!輕鬆走 輕鬆瘦

冬天運動別忽視保暖  做好5點運動更安心

https://blog.worldgymtaiwan.com/aerobic-exercise-run-in-morning-or-in-night

====================================

運動為什麼早上比晚上好?運動真的能改善懷情緒?健康管理師⼀次告訴你  Yahoo時尚美妝編輯群   2022年01月21日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 Psychiatry》(2019;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8.4175) 的研究指出,運動確實可以改善情緒。同時國內研究發現⺠眾在做運動後,⼤部份的⼈感覺⼼情會變得更好,情緒與思維也更加正⾯、積極。

文:吃編、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在進入主題之前,健康管理師凱熙特別強調,「活動」不等於「運動」,應該要先釐清兩者之間的差異。

運動主要是鍛鍊身體,而活動是需時常進行且可輕易持續
簡單來說,大眾運動的目的在於健康體適能的鍛煉,是有計畫性、重複性且有⽬的性的改善或是維持⾝體條件⽽活動則是需時常進行且可輕易持續,主要是日常生活所需或以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改善大腦疲勞等健康促進目標。
例如:練習⾺拉松游泳衝刺、計劃性的重訓、增加平衡感和柔軟度的瑜伽...這些算是運動⽽整理家務、出⾨買菜、散步、緩慢的游泳或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作,起⾝舒展就理解為活動。

不過,主要差異在於對身體的刺激程度,對我們來說是活動的同樣行為,對不同身體素質、性別、年齡的人可能就算是運動。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那為什麼不多多活動就好?運動⼜累⼜辛苦!

運動與活動對於健康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但事實上兩者缺⼀不可,運動與活動對於健康都非常重要,⽤⾞⼦比喻,維持⾞⼦運⾏必須使⽤汽油(活動),⽽要讓活塞、汽缸、曲軸...(⼼肺、肺、肌⾁...)完美作動,就必須使⽤機油(運動),如果能在運動的基礎上增加⾝體活動,或是在⾝體活動之餘增加運動訓練,對於體態控製或是健康需求的⼈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對的時間動」不只能改善情緒,還能事半功倍
那麽該怎麼有效的運動才能改善情緒呢?健康管理師凱熙建議,運動與活動的時間非常重要,「在對的時間動」不只能改善情緒,還能事半功倍,例如:早上⼈體的腎上腺⽪質醇、睪固酮分泌水平都較⾼,適合進⾏適量「運動」,可以提高運動後學習或⼯作的專注⼒,同時有助於肌⾁合成,並且改善⼀整天的⼼情。

運動15分鐘以上就可以降低抑鬱症的機率
根據科學研究,運動15分鐘以上就可以降低抑鬱症的機率,若是持續運動30分鐘到45分鐘,根據不同研究也能對提升身體素質有不同的刺激(減脂、增肌、刺激腦部認知功能等)以訓練為目的的運動最好在太陽下山之前結束,可以避免交感神經系統太活躍,影響晚上睡眠。想要增肌減脂或加強體能的⼈會發現,在運動結束後吃⼀頓富含蛋⽩質和澱粉的膳食,有助於肌⾁修復與提升下次運動表現。

晚上進行過度激烈的運動或是訓練反而會影響睡眠
⽽晚餐過後的時間,就建議留給「活動」,此時⾝體慢慢進入放鬆狀態,過度激烈的運動或是訓練會容易影響睡眠,同時白天懸浮的髒空氣在夜間會下沉,如果此時進⾏⼤量的⼾外運動(例如:慢跑)會因為呼吸到髒空氣而增加身體發炎以及頭痛、胸悶、過敏的機率。

運動會改善情緒這點是無庸置疑的,⽽運動會使⼤腦分泌腦內啡,讓⼼情更振奮、愉快,⾃信⼼更強,無論如何運動需要持之以恆,若是工作忙碌、無法早晨運動,不妨考慮室內場地或是嘗試提早一點下班去進行吧!

https://style.yahoo.com.tw/%E9%81%8B%E5%8B%95-%E5%81%A5%E5%BA%B7-%E6%B8%9B%E8%82%A5-%E7%98%A6%E8%BA%AB-%E9%81%8B%E5%8B%95%E5%A5%BD%E8%99%95-080847744.html

==================================

床後、運動前5自保重點快筆記  蔡經謙 2024-04-08 

84歲前立委沈富雄到健身房運動,不料竟突然昏倒、完全無知覺,過了2分鐘才緩緩清醒,令人捏了一把冷汗。專家表示,長者早上運動前務必留意補充水分、少許進食等關鍵,避免產生昏倒、 心肌梗塞等風險。
 

前立委沈富雄健身突昏倒!自述「就跟死一樣」

前立委沈富雄日前上政論節目《少康戰情室》時意外透露,自己在年假後某天起床後去健身房運動,一如往常沒吃早餐也沒帶水,流了很多汗,結果運動到一半竟突然不省人事,就這樣昏倒在地。

沈富雄說,會昏倒是因為血不夠,而血不夠是因為水不夠,在倒地後血從身體跑到腦部,因此醒了過來,昏倒時間約2分鐘之內,他描述當時昏倒感受「就跟死一樣,完全沒有感覺!」
 

早上起床別馬上運動!小心大腦缺血缺氧而昏倒,憂引發中風、心肌梗塞
 

早上起床立刻運動其實潛藏幾種風險,首先是因為身體可能呈現脫水狀態!由於睡覺時不知不覺間流汗、呼吸都會讓人體逐漸失去水分,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過去受媒體訪問指出,早上剛起床時,身體是呈現脫水的狀態,如果沒吃早餐、沒補充水分就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因運動加速血液集中流到四肢,連帶影響心臟循環系統,很可能導致大腦缺血、缺氧,讓人短暫失去意識。

日本營養師深野祐子也提醒,剛起床時身體處於缺水狀態、血液比較黏稠,此時立刻運動還可能讓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打亂自律神經節律,種種因素疊加下,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這也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症更容易發生在早上的原因之一!日本杏林大學名譽教授石川恭三就曾強調,非常不建議高齡者、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患者、高血壓患者在早上起床後就跑去運動!

早上做運動如何幫健康上保險?下一頁揭曉5個強身不傷身的運動重點!

 

運動自保要訣快筆記!起床後、運動前一定要做到這些事

如果一定要在早上活動身體,有幾件注意事項最好要做到,以免運動強身不成反而先傷身。
 

  1. 起床先補充水分:日本營養師深野祐子建議,起床後應先一杯水補給體內水分,稍微先做些拉背、深呼吸等簡單且和緩的動作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再開始進一步嘗試跑步等運動。
     
  2. 確認血壓狀態:最好出門前先量血壓、測脈搏,確認身體狀況是否如往常般穩定,並攜帶行動電話、充足水分、找朋友一起出門,避免憾事發生。
     
  3. 避開太冷的天氣:可以的話建議別在一大清早最冷的時候外出做戶外運動,因為劇烈溫差對於血管傷害最大,冷天風大的天氣還是以室內運動為主。
     
  4. 運動前先吃早餐:綜合復健科專科醫師林頌凱、家醫科醫師盧易呈過去接受媒體採訪所述,沒吃早餐就運動,很可能因血糖低而感到不適、甚至昏倒,建議至少簡單吃些雞肉、水煮蛋、喝點水,或是吃些粥等好消化的食物,接著熱身,再進行輕度、中度的有氧運動。當然運動前的早餐也不能吃太飽,以免腸胃不適;若擔心流汗太多、水分補充不夠而電解質失衡,也可事先準備鹽片以備不時之需。
     
  5. 從和緩運動開始:若是到健身房,應避免一開始就挑戰需要閉氣用力的重訓項目,以免讓血壓瞬間上升,輕者頭暈目眩,嚴重則會影響血液回流。     https://www.edh.tw/article/35799/2

==================================================

晨跑、夜跑,哪個時間跑步好?跑對時間燃脂減肥更有效!

晨跑、夜跑,哪個時間跑步好?跑對時間燃脂減肥更有效!

「跑步時間,早上、晚上比較好?」這是許多初跑者的共同疑問,原則上,無論是早上跑或晚上跑,各有其優缺點,建議配合個人的生活作息決定,選擇「最能持續跑下去的時段就是最佳答案。  
 

晨跑V.S.夜跑,如何選擇? 

《從0開始學慢跑》一書指出,若以減肥為目的,建議晨跑較佳,早上的人體,會處於一天當中醣類最缺乏的狀態,此時透過晨跑,便能有效燃燒脂肪,達到瘦身減重的功效。反之,夜跑的好處則是能徹底紓解壓力、放鬆一整天因忙碌工作的身體與心情


【晨跑的優點】

  • 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身體代謝
  • 有效燃燒脂肪,達到瘦身減重的功效
  • 可使人神清氣爽,快速恢復精神


晨跑時的注意事項
起床後,由於剛起床身體肌肉僵硬,仍不靈活,心跳與血壓會隨著活動量逐漸上升,若馬上做劇烈運動,會使心臟的負擔過重。因此起床後不能立刻開始跑,務必先喝水補充睡覺流失的水分,並充分熱身再進行。

【夜跑的優點】

  • 消除一天的疲勞,幫助放鬆
  • 身體較靈活減少危險性,可從事負擔較重的高強度訓練
  • 有助眠效果,睡前4到5小時左右運動能睡個好覺


夜跑時的注意事項
晚上運動的時間最好不要安排得太晚,避免運動使腦部釋放腦內啡,使人感到興奮,難以入睡。

https://www.edh.tw/article/31943?utm_source=edh.tw&utm_medium=readmore

============================

早上運動竟不是最好?糖尿病、減脂人趁這時間運動更有效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許多人都喜歡運動、鍛鍊肌肉,不僅能提升新陳代謝、塑身減肥,還能遠離3高風險。不過,哪個時間運動對運動成效有差嗎?

一篇發表於《生理報告》(暫譯)期刊的研究表示,至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有差的。該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下午(3點~6點)運動時的新陳代謝遠高於早上(8點~10點)運動的人,且他們的周邊胰島素敏感性、空腹血糖、運動表現及減脂的效果都有更好的表現。

據外媒報導,這或許細胞中的「分子時鐘」有關。有動物和人體實驗指出,這個分子時鐘某種程度上會對光、食物、睡眠等產生反應,並在人體內產生多種的晝夜節律,然後幫助校準細胞分裂與其他正常的生理工作,如:體溫、激素量、血糖、血壓、肌肉力量等

而根據晝夜節律的相關研究,當作息不正常時可能會有損健康比方說,當通宵工作、值夜班的民眾睡眠習慣顛倒,可能會有代謝問題(如肥胖、糖尿病等)產生。不在正常時間吃晚餐,而在深夜進食的人也是如此。不過這也意味著只要控制睡眠時間與用餐時間就可以改善代謝健康。
 

除了糖尿病患者之外,一般人也要注意血糖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糖尿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所以血糖超標常被忽略。

然而,當血糖值超標身體就像泡在糖水中,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大,小血管都遭殃,全身器官也都會受到影響,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
 

每天爬5層樓鍛鍊肌肉可以抑制血糖,服藥量下降



橫濱市立大學醫學研究所主任教授石川義弘表示,糖尿病初期可以通過改正生活習慣,注意運動與飲食,讓血糖在2~3個月內恢復正常值。若未恢復,則需要吃藥控制,雖然不得不吃藥,但通過慢慢增加運動量、提升肌肉量,因為肌肉能幫忙儲存糖份,則可以慢慢減少服藥量。

石川義弘建議,平時上班族到公司前,可以提早離開電梯,走樓梯爬5層樓。持續半年,腿部肌肉會提高、腰部變瘦,變帥之外還能減少糖尿病服藥量。

不過,容易罹患糖尿病的族群以中老年人為多,但隨著年紀增長,運動的習慣與能力常常下降反而不利於血糖的控制。對此,日本知名糖尿病資訊情報站糖尿病network建議,為了維持肌肉量,高齡者每天應走6000~8000步進行肌肉鍛鍊。

如果能更進一步進行鍛鍊肌肉的運動,效果也可能比普通的走路更佳。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Jyväskylän yliopisto)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每周只進行一次肌力訓練,也能得到許多效果。

該研究以106位65~75歲的高齡者為對象,分成三組進行肌力鍛鍊並追蹤了9個月。研究結果發現,即使一周只進行1次的肌力訓練,也能改善血糖、血壓及指出發炎反應的C反應性蛋白(CRP)值。

對高齡者而言,當氣溫寒冷,或天雨路滑時,或許不太適合出外運動。在此,糖尿病network介紹兩個高齡者在家裡也能安全鍛鍊肌力的方法。

簡易版深蹲



雙腳往前站一步,身體輕輕靠在牆上,維持背部打直,雙膝微微彎曲使腰部下落,再站起。

在做這項簡易版深蹲的同時,注意背部不要離開牆上。如此一來,可訓練大腿與屁股的肌肉。

 

單腳站

為了避免跌倒,站在桌子旁,單手扶著桌子站穩。抬起左腳持續1分鐘,放下後再抬起右腳持續1分鐘。

單腳站

https://www.edh.tw/article/26584?utm_source=edh.tw&utm_medium=readmore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ntu111 的頭像
    alanntu111

    alanntu111的部落格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