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歐盟這兩天收到了一份報告,全球產業界對此非常關注。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委員會目前正在評估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一份提案,以幫助歐盟實現電動汽車電池的自給自足。內容是將碳酸鋰、氯化鋰和氫氧化鋰列為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材料,儘管該提案並不直接禁止鋰的進口,但立法對加工包裝及儲存更嚴格的規則必然會增加鋰加工商的成本

歐洲這通騷操作屬實看懵不少吃瓜群眾,提案的核心點是強化本土電動汽車電池的自給自足,但落腳點卻是以更嚴苛的規則推高電池上游原材料鋰加工商的生產成本,這不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嗎?

世界最大的鋰生產商美國Albemarle雅寶表示:

如果歐盟把鋰列為危險材料,我司受生產成本飆升的影響,將不得不關閉位於在德國蘭格爾斯海姆的工廠。

雅寶是當年參與美國援助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項目的一員,自1921年就開始在德國採鋰,擁有600多名員工,佔其淨銷售額的8%!

隨後雅寶首席財務官Scott Tozier繼續警告稱,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這項提案將阻礙歐盟電池供應鏈的本地化,一旦歐盟委員會通過這項提案,或許會加劇歐洲對中國產能的依賴,這與歐洲自主化戰略完全背道而馳!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鋰礦開採

可以肯定的是,鋰對人體的有害性是完全可控的,因為電池的生產需要在除水除氧的環境下進行,且必須使用鋁塑膜熱封,以保證它與外界環境的隔絕,這種尤為精密的生產工藝使得鋰電池內部的化學物質不會輕易流出外界,也就對人體產生不了什麼傷害。智能機使用鋰電池已經很多年了,迄今為止還沒出現過化學物質洩漏傷人的新聞呢。

換言之,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提案並沒有充實的產業依據,只是單純的以鋰存在有害化學物為由給一刀切了,擱咱們中國這就叫懶政。

但關鍵是為何會有如此自相矛盾的局面出現呢?

有人說是被歐洲極端環保組織和美國給忽悠瘸了,要自廢武功。

此類說法有一定的可信度,畢竟歐洲去核電站的運動搞了十多年,有一大批國家正在全面棄核的路上狂奔不止但這裡面有一個BUG:歐洲全面棄核並不是極端環保組織和美國促成的,而是他們與德國合謀的結果。

在歐洲,核電技術和產業鏈最發達的是法國,而棄核最激進的是德國,根據默克爾的十年計劃,德國將在明年停運最後三座核電站,從而實現能源結構的徹底無核化。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眾所周知,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在發展核能上面有諸多限制,法國本來就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倘若其核能佈局又在歐洲全面鋪開的話,那麼德國根本無力從手握軍事牌和能源牌雙重優勢的法國手上奪取歐盟事務主導權。

而在去碳化的大背景下歐洲要是不搞核能,天然氣是最佳的選擇,這樣一來作為俄羅斯天然氣輸往西歐中轉地的德國,便能以能源牌和經濟牌的雙重優勢成為歐洲最大的火車頭。所以,歐洲全面棄核,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德國打壓法國強化自身在歐盟領導權的戰略利益

但鋰電池涉及到的汽車產業就不同了,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現任歐盟三駕馬車的汽車產業都很強大,算上中上游的瑞典、西班牙以及負責做配套的捷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小國,汽車產業的產值在歐洲GDP裡的比例高得離譜。

麥肯錫2019年度報告顯示:

汽車產業貢獻了歐盟7%的GDP和超過8%的就業崗位。此外,汽車產業還是當地重要的財政來源,據統計,僅在歐盟工業最發達的15個國家中,由汽車產業所創造的稅收便高達4100億歐元,佔稅收總收入的6%。

可以說,汽車產業就是歐洲各國政府和商界的財路,所謂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誰敢在這一領域動歪腦筋,沒有啥好果子吃。不要忘了,歐洲的資本家也是西方的資本家啊!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歐洲汽車產業歷年發展狀況圖源:麥肯錫歐洲汽車行業2050年願景

 

既然不是被忽悠了,那隻剩下一種可能性:刻意為之!歐洲要用政策手段解決自身在產業領域的短板,即歐洲化學品管理局這份關於鋰的提案,目的在於大幅拔高鋰電池汽車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檻,為不遠的將來歐洲汽車產業換道超車提供保護空間。

鋰電池汽車做得最好的國家是誰?

中國和美國!

說白了,在以鋰電池為核心動力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中美已遙遙領先,歐洲基本追趕無望,與其坐視傳統優勢市場被搶奪,不如改變規則,直接把桌子掀翻讓大家都沒得玩兒。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數據說明一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海關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2.60萬輛,同比增長291.4%;出口額110.01億美元。值得強調的是,在傳統燃油車方面有著絕對統治力的歐洲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相較之下,歐洲頭號汽車大國德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約23萬,僅有中國的一半多。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汽車霸權綿延一百年的歐洲,何以會淪落到至此呢?

這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對於燃油汽車而言,發生了兩處顛覆性變化。

首先是架構上的變化

歐洲工業素以精密機械製造聞名天下,而傳統燃油汽車的架構又恰恰是以機械為主,因此歐洲汽車工業能吊打美日韓與後來居上的中國很多年。

我們不妨來通過細分領域來看看具體情況,傳統燃油汽車的三大件分別是發動機、底盤、變速箱,它們的整體技術水平直接決定汽車的技術水平,而歐系在每一方面幾乎都做到了傲視群雄。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根據美國知名汽車雜誌WardsAuto發布的2021年度榜單,全球十大發動機大獎歐洲品牌包攬前三,全球十大底盤技術排名歐洲品牌有6家上榜,全球十佳變速箱排名,第一名也是歐洲的企業,叫採埃孚。

除了這三大核心元件,在整個汽車供應鏈上,歐洲的實力同樣吊炸天。

在以銷售收入即市場規模整理的全球十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排行榜中,歐洲共有5家企業上榜,分別為博世、採埃孚、大陸、佛吉亞、法雷奧。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全球十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

而新能源汽車是以電子電控架構為主,三大件也變成了電池電機電控,歐洲的優勢已經沒了。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全球十大電池廠商全在東亞地區,中國入圍四家,日韓各入圍三家,歐洲沒有一家入圍;電機電控稍微好點,西門子博世採埃孚都有入圍,但沒有像傳統燃油車那樣的絕對統治力,按裝機量算,去年全球第一大電機和電控供應商都是比亞迪。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2021年全球十大動力電池廠商

其他零部件或原材料就更拉胯了,全球主要隔膜廠商、電解液廠商、正負極材料廠商,歐洲企業的存在感均特別弱。

其次是智能化

在核心動力之外,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最大的不同便在於更加智能化,什麼無人駕駛輔助駕駛語音控制座椅自動加熱自動泊車功能應有盡有,確實給駕駛者帶去了很多方便。

而汽車的智能化重點依賴兩個方面的技術支持,一方面是電子傳感器,另一方面是系統生態及軟件。這兩點根本性的改變,讓汽車製造業的價值鏈發生了革命性的轉移,以前機械佔汽車成本的70%,如今電子設備和系統軟件的成本加起來佔汽車40%多。

電子傳感器需要靠各種車載半導體去解決,一輛普通燃油車的半導體數量大概在1000枚左右,新能源汽車是2000~3000枚之間,技術難度大幅增加,歐洲雖然有世界級的車載半導體廠商,可受限於並不完善的半導體產業鍊和互聯網技術,系統整合能力相較於中美偏弱。

有些廠商還剛愎自用固步自封,大眾有部分車到今天仍在用機械儀錶盤,美其名曰實用主義,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但現在購車的生力軍是80後90後,喜歡用一目了然的電子顯示屏,這不無形中勸退了一波用戶嗎?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過去二十年車載半導體銷售數量增長了三倍,這意味著汽車的電子產品製造成本在增加

系統生態需要靠互聯網企業去解決,一輛高端的新能源汽車所擁有的代碼高達1億行,是波音787航空電子設備的15倍,再加上各個子環節間要通過程序指令協同合作,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車企的能力範圍,必須得到互聯網企業的技術支持。

擁有世界級互聯網產業及技術的國家就兩個,中國和美國,中國汽車廠商的系統生態有華為、小米、阿里支持,美國汽車廠商的系統生態有谷歌、甲骨文、蘋果支持。

歐洲呢?一家頂級互聯網企業都沒有,智能化水平自然提不上去。

毫不諱言,新能源汽車從架構到電子化的大轉型,導致歐洲的整車及零部件霸權徹底覆沒,而中國和美國的汽車產業卻發展得如火如荼,搞得歐洲產業界那幫大佬很是著急上火。

產業端沒法解決的事兒用政策端解決,是歐美的傳統技藝了,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提案只是第一步,如果歐盟委員會正式通過了,接下來的劇情應該是歐洲和日本聯手,將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往氫燃料扳,這一點,從歐盟和德國近年來的一系列政策中能夠窺見些許端倪。

2020年,法國在其無碳氫能的國家戰略報告中指出,未來十年投入70億歐元發展綠色氫能,到2030年新建6.5吉瓦的電解制氫裝置,重點用於交通領域,並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

同年7月,歐盟委員會推出歐盟氫能戰略,力爭在2030年規劃加氫站1533座,年產能19萬噸。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2021年5月28日,德國經濟部與交通部聯合宣布,將斥資80億歐元啟動62個大型氫能項目,這些項目涵蓋從氫氣生產和運輸到工業應用的整個價值鏈,據稱由德國政府出資的80億歐元,將撬動250億歐元的社會投資,換言之,德國氫能源的最終投資規模將達到330億歐元。

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的Peter Altmaier曾表示:

我們正在讓德國成為一個氫能國家。在此過程中,我們正在重新思考歐洲和整體的移動性——從能源系統和驅動技術到燃料基礎設施。目前,交通仍然有超過95%的依賴於化石燃料的使用。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依賴可再生能源的移動性,綠色氫和燃料電池在所有運輸方式中都是純電池汽車的重要補充。

劃重點:我們正在重新考慮歐洲和整體的移動性!如果從氫燃料電池的角度看,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提案確實符合幫助歐盟實現電動汽車電池的自給自足的目標,只不過手段不光彩而已。

根據氣候中心的歐洲氫能戰略預測,2030年,全球新增電解氫的產能將達到8.2吉瓦,其中57%在歐洲建成。顯而易見,整個歐洲,從汽車強國法德到歐盟委員會都在以一種相當激進的方式推動氫能建設,這背後,是歐盟應對中美汽車產業的無力感,只能寄希望於強行掰彎賽道

換道超車的例子在產業界屢見不鮮,汽車電動化的大趨勢,便是中美日三方聯手挑戰歐洲傳統燃油車霸權的結果。

但在發展過程中,日本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與燃油汽車加註方式類似的氫燃料電池技術,中美則押注了技術相對更成熟的鋰電池技術,最後自然是掌握市場及產業鏈優勢的中國與掌握規則優勢的美國又聯合把日本提出局了。

歐盟跟著中美屁股後面搞了十來年,眼下終於發現不對勁了,那肯定是要想方設法給兩位大兄弟挖坑。

不過,咱們早已有所行動,工信部在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線路圖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生產1000輛燃料電池汽車並進行示范運行;到2025年,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區域小規模運行;到了2030年,燃料汽車的銷售規模將達到百萬輛的級別。

歐洲開的這一槍,同時打中了美國和中國

 

鋰電池路線也好,氫燃料電池路線也罷,但凡是未來汽車產業能涉及到的核心技術,咱們一個都不會放過。

小孩子才做選擇嘛,大人當然是全都要啦!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9075397379293696/?log_from=bacc233ae2a2d_16552578372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