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 種不同的人生觀,成就了股神!影響巴菲特的 6 位恩師

 26 December, 2021

這 6 位老師塑造著 巴菲特 不同的特質和秉性,並且成為他 人生 的背景和夥伴。

在 1980 年之前,巴菲特和蒙格帶領 波克夏 .海瑟威不斷發展,幾乎具備了此後的一切基礎特質。後來的道路,只不過是這之前的放大版本而已。回顧巴菲特在這之前的成長歷程,巴菲特在人生前 40 多年間一共有著五個方面的 6 位老師,他們分別塑造著巴菲特不同的特質和秉性,並且成為他人生的背景和夥伴。

戴爾.卡內基

第一個老師是戴爾.卡內基。巴菲特年輕時行為乖張,不善言辭,不懂人情世故,十分自我。他特別害怕在大眾面前說話。戴爾.卡內基訓練他可以面對他人自由地表達,雖然他站在大家面前時腿仍會發抖、會冒冷汗,但總是可以正確表達了。

卡內基是他的幸運之神,當他把卡內基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時,在得到一個象徵著他已經及格的獎品——鉛筆時,他追求到了自己的妻子蘇珊,也是他的第二位老師。

蘇珊巴菲特

蘇珊在巴菲特成長中的作用絲毫不亞於戴爾.卡內基。蘇珊敏於人情,善於傾聽,是家庭和朋友中的社交明星。她作為巴菲特的妻子,將家庭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搞得非常融洽。

在戴爾.卡內基的基礎之上,蘇珊不斷調教巴菲特,到巴菲特 43、44 歲時,已經使巴菲特 “ 學會了更為微妙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他知道如何預測其他人的反應,在表達自己的見解時讓人如沐春風。他從一個連寫信都言辭謹慎的青澀巴菲特蛻變成一個用詞恰當、巧妙、富有感染力的成熟男人。他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如何對別人表現出興趣來,還能和其他人談談股票之外的事情。”

“ 現在巴菲特已能明確地洞察人們的動機”,他還能幫助別人培養這種洞察力。蘇珊還教會了 “巴菲特逐漸向合適的人灌輸全面、客觀、公正看待問題的能力。”

有這兩位老師的加持,經過 20 多年的淬煉,在四十幾歲時,他甚至成為美國最有權勢的女人凱瑟琳. 葛拉漢 的 “ 戴爾.卡內基 ” 訓練師。正如戴爾.卡內基所說,在成功的各種要素中,技術成分往往只占 30%~40% 的比例,而人際關係的成分占有其餘的比例。

這 2 個老師奠定了巴菲特社交能力的基礎。他們是巴菲特更大、更深的背景。成年男人都懂,沒有什麼比妻子推動丈夫向正確的方向前進的力量更大了。這是上帝的規劃,也是上帝的禮物。

班傑明.葛拉漢

巴菲特的第三位老師是眾所周知的班傑明.葛拉漢。他教會了巴菲特如何投資,教會了對待資本市場應有的態度。巴菲特自己說,遇到班傑明.葛拉漢之前,他嘗試過很多投資方法,但效果總是不好。自從讀了《聰明的投資者》、到哥倫比亞大學成為葛拉漢的學生之後,他投資正確的機率就不斷提升。

葛拉漢教給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規則:

  • 股權就是企業的一部分,用企業家的眼光來看待股票
  • 要用三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
  • 不要被市場先生喜怒無常的性格左右,而要善用市場先生神經質的性格來賺錢

在他投資生涯的前 20 年中,或者說 40 歲之前,他大部分的投資都完全照搬班傑明.葛拉漢的方法,逐漸變成一個完全不缺錢的人,成為錢比主意多的人。

班傑明.葛拉漢十分欣賞巴菲特的能力,在 1955 年關閉自己的合夥企業時,將很多投資人推薦給巴菲特,相當於給了他一個站立於美國資產管理產業制高點的起點。對於這個既給他方法、又在他事業起步時大力助推的老師,巴菲特無時無刻不表示出感激之情。

菲利普.費雪

巴菲特的第四位老師是菲利普. 費雪 。費雪是舉世公認的與班傑明.葛拉漢並駕齊驅的投資理論先驅。他擅長於判斷企業的質量,並據此相對準確地預測企業的未來。與葛拉漢以量化分析為基礎的方法論相對應,他發展出一整套測試企業質地好不好的方法,總結成 “ 費雪十五點 ”。而他實際工作的方法,則是與不同的人聊天,在閑談之中風輕雲淡地就把對商業的真知灼見拿到手裡了。

費雪強調篩選出若幹優秀企業後長期持有這些企業的股權從而享受發展的紅利。由於需要深入研究企業,而個人的能力有限,因而,持股的數量也要集中在為數不多的企業上。

在費雪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後半生的影子——護城河、能力圈,以及雲淡風輕地在短短幾分鐘內敲定一個收購案。可以說,巴菲特在班傑明.葛拉漢的基礎之上,幾乎完全融合了菲利普.費雪的所有方法。
然而,由於班傑明.葛拉漢的方法太有效了,幾乎完全塑造了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並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巴菲特很難跳脫離常葛拉漢的影子而與費雪的系統融合。這時,第五位老師出現了,巴菲特說,由於他來到身邊,使他迅速地從猿猴進化成人類,這個人就是查理.蒙格。

查理蒙格

巴菲特幾乎在遇到費雪的同一時期遇到了蒙格。蒙格出身律師世家,自己也是律師。蒙格學過物理,年輕時當過兵,又借著家裡的背景進入了哈佛法學院,有過一段悲慘的婚姻。30 幾歲時兒子又不幸離世。經歷歲月磨礪的蒙格以班傑明.富蘭克林為師,練就了非凡的能力。

蒙格遇到巴菲特時,已經是個成熟的中年大男人,不僅是成功的律師,還順帶著與自己的客戶合夥成功地開發房地產、經營各式各樣的企業,是個不錯的業餘企業家。和巴菲特相遇時,除了錢少一點之外,蒙格在各方面都是一個做好了充分準備的商業天才,只等著去施展而已。

巴菲特此時還不知道自己即將遇到一生中最大的門檻—-葛拉漢交給他定量地去分析企業、購買煙屁股的方法即將在幾年之內失靈。不過,巴菲特一下子就知道蒙格很棒,是他需要的人,於是就天天纏著蒙格聊這聊那。

兩個人意見不同時,蒙格經常說:“ 你是個聰明的人,而我是對的 ”。於是,巴菲特就會改變自己的主意。蒙格也一下子就知道巴菲特是他需要的人,於是經常在聊天結束時、巴菲特同意了他的觀點之後問:“ 這個生意能算我一份兒嗎?”

不經意之中,查理.蒙格開始改造巴菲特觀察商業的視角,並且鼓勵巴菲特不要太把班傑明.葛拉漢當回事,要敢於挑戰老師的權威,要敢於擁抱那些正確但卻還沒有勇氣擁抱的大道理。巴菲特的精神世界開始從班傑明.葛拉漢那裡慢慢脫離開來,直到葛拉漢希望他能夠代他重寫《聰明的投資者》時,他委婉地拒絕了。

在先前不久,在蒙格大力推動下,他們一起買下了喜詩糖果。這標誌著巴菲特從猿猴進化到人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大概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蒙格與巴菲特一起討論了十幾年,不僅重塑了巴菲特的投資體系,而且一起建設了波克夏.海瑟威帝國的底座。他和巴菲特的妻子蘇珊類似,不僅僅是巴菲特的老師,還成為巴菲特的事業夥伴,一生的好朋友。

到 70 年代中期,巴菲特面臨著自己的余生能幹點什麼、怎麽幹的問題,以及如何面對自己手裡的一大堆企業的問題。在他之前,專業投資者的規模都不大。班傑明.葛拉漢大概 1,000 萬美元的規模,費雪只給幾個好朋友打理財富。巴菲特在 1969 年清算時的規模已達到 2 億美元。面對過去和當下的事實,巴菲特不斷地思考未來怎麽辦呢?

這時候,第六位老師戈登.華萊士出現在他面前。

戈登.華萊士

華萊士是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他擅長用自己旗下的企業以低廉的價格不斷購買那些優質的企業的股份,這些被收購的企業,有的已經上市了,有的沒有上市。這些企業之間的關係,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彼此按照一個類似的模式嵌套在一起,共同圍繞在華萊士周圍。這樣,企業家華萊士通過投資把企業做得很大。這條道路完美地解決了巴菲特的苦惱。

這種方法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若整個體系裡有某一個企業或幾個企業的質量變壞了,並不影響整體的發展,而且作為整體,可以不斷納入新的優秀的企業。

於是,巴菲特和蒙格就以波克夏、藍帶印花公司、韋斯科金融公司、多元零售公司等為母體不斷發展類似的俄羅斯套娃體系,直到最後合併成為一個全新的波克夏.海瑟威。這就是巴菲特和蒙格在 2014 年總結過去 50 年的經驗時,深情、懇切地讚揚波克夏系統的源頭。

正因為如此,巴菲特在 40 幾歲的時候不無感激地說:“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大樹底下乘涼 ”,“ 你不用考慮每一件事情,牛頓曾說過:‘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這個巨人,就是他心中的老師戈登.華萊士。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他把波克夏做成了世界 500 強、並在 20 多年後屢次加冕世界首富。

巴菲特何其幸運!這五個方面的 6 位老師,分別給與了他處世為人的方法、量化分析企業的方法、定性分析企業的方法、獲取擁抱正確思路的動力、事業的高起點以及如何規劃帝國版圖的方式。此外,還給了他愛情、友誼,並且在同業的過程中賦予了人生最為美好的意義。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https://www.stockfeel.com.tw/%E6%8A%95%E8%B3%87%E5%90%8D%E4%BA%BA-%E5%B7%B4%E8%8F%B2%E7%89%B9/

==============================

巴菲特的老師是誰?他跟3個人學投資,還被一本書啟發85%的投資原則
2023-04-17

對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帶來深遠影響的有班傑明.葛拉漢菲利普.費雪(Philip A. Fisher)查爾斯.蒙格(Charles Munger)

葛拉漢是巴菲特的恩師,蒙格則是巴菲特的工作夥伴兼摯友。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可以說是整合這三位的理論而來,但巴菲特被稱為投資天才的原因就在於,他能將這三個人的理論濃縮整合為一個簡單的方法。

向葛拉漢學到「價值型投資」

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就讀期間,拜讀了葛拉漢所寫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帶給他很大的衝擊甚至讓他有著這樣的反省與感觸:「到現在我才明白,原來自己之前都不是根據理性,只不過是憑著本能在投資。」

與這本書的邂逅,讓巴菲特在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就讀時,決定進到葛拉漢門下,開始鑽研投資理論。巴菲特是這麼說葛拉漢的:「我縱橫商場多年,他是僅次於父親,對我影響至深的人物。」

葛拉漢於1894年出生於倫敦,幼年時期舉家遷住於紐約。20歲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人文學位後,儘管之前所學完全與商業無關,葛拉漢開始在華爾街的證券公司工作,並且在1926年成立投資合夥公司葛拉漢紐曼基金公司,巴菲特也曾經在這家公司實習。

之後,葛拉漢在40歲時出版了《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書,從此舉世聞名。這本葛拉漢與大衛.陶德(David L. Dodd)合著的大作,內容在當時屬於劃時代的創新理論。影響巴菲特至深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一書,就是將這本書的內容重新編纂成適合一般大眾閱讀與了解的簡易版(延伸閱讀:「在家工作」讓巴菲特變股神:為何他不去華爾街,而是在偏遠的奧瑪哈上班?)

《證券分析》於1934年出版,正值股市大崩盤過後五年,當時,很多學者只知道解說造成崩盤的經濟情勢,葛拉漢與陶德卻創立了名為「價值投資」的新投資理論。

如果投資人希望再一次在股票市場中獲利,應該怎麼做才好?這個理論就是從這個觀點清楚區分「投資」與「投機」,告訴投資人真正的投資應該是可以兼具保本,同時又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

關於價值投資,本書第97頁還會詳細解說,簡單來講,這就像是以5,000元購買價值1萬元的股票,和股票的適當價格(1萬元)相比,這顯然是相當划算的交易。由於只要半價便能買到,只要不發生令企業價值損失一半的緊急事件,投資的本金就不會受到虧損的威脅。

對於葛拉漢的理論,巴菲特這麼說:

這不是為了留下優異的操作績效,也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相當健全的投資。

向費雪學到「核心投資」成長投資

當葛拉漢正在撰寫《證券分析》一書時,菲利普.費雪還在加州擔任基金經理人費雪從年輕時就對企業成長力有著莫名的興趣,他在1958年出版的《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是一本教導投資人辨別高成長公司的經典名著。

在認識費雪的理論之前,巴菲特都是根據財務報表的數字來評斷一家公司的好壞。受到費雪的影響之後,他的投資條件就加入了一些無法以數字量化的因素

「無法以數字量化的因素」指的是經營者或經理人的素質公司的勞雇關係研發能力品牌力等。費雪與葛拉漢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相當重視與經營者面談,以及調查交易對象、員工對這家公司的評價。

而且費雪認為,與其投資許多公司,還不如集中投資少數優秀的公司事實上,他的投資組合裡通常由不超過十檔個股所構成,其中的三到四檔股票就占了整體的大約75%。

巴菲特的「核心投資」可以說是承襲了費雪的想法,甚至他自己也曾經說過:「我的85%是由葛拉漢構成,剩下的15%則是費雪。」

關於核心投資,請參見本書第105頁。

來自摯友蒙格的珍貴建言

查爾斯.蒙格不僅是巴菲特的合夥人,也是他的摯友。兩人的交情從巴菲特不知道多少次在發言中稱「查理(查爾斯的暱稱)與我」即可見一斑。

雖然兩人都是出身自奧馬哈,也有不少共通的友人,卻一直到1959年才初次見面。當時,投資巴菲特的投資合夥事業的一位友人認為「這兩個人很相像,應該很合得來吧」,便引見兩人認識。

當時蒙格還在洛杉磯擔任律師,在接受巴菲特的建議後開始跨入股票投資,並且在1962年索性辭掉律師工作,成立了和巴菲特一樣的投資合夥事業。

蒙格的投資哲學雖然與巴菲特相近,但曾經擔任律師的經驗與高道德標準,逐漸成就了他獨樹一格的投資哲學。沒多久,巴菲特就採納蒙格的建言,開始修正他的投資想法。

1972年,兩人聯手收購時思糖果(See's Candies)這家巧克力製造商,當時巴菲特堅持如果不能低價收購就沒有意義,但蒙格主張,好的公司還是值得付出一定的對價購買他說:

不管相對有多便宜,買下劣質的事業都不是好事,因為我們真正想買下的,是那些表現優異的事業。

巴菲特最後同意以相當於三倍淨值的代價收購時思糖果,結果當然獲得了比這更大的報酬。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怎麼來的?(圖/時報出版)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怎麼來的?(圖/時報出版)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775043?mode=who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ntu111 的頭像
    alanntu111

    alanntu111的部落格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