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會表達,你的努力一文不值》:學一學麥肯錫的「30秒電梯理論」,把要表達的內容「三點」化

2021/12/10    文:李文勇

絶不在枝微末節拖泥帶水

溝通不是一封封長長的郵件,也不是我們腦子裡冒出的每一個念頭。——美國著名作家埃爾莫爾.倫納德(Elmore Leonard)

當倫納德被問起如何成為知名的作家時,他說:「因為我省略了人們忽視的內容。」這跟職場中所說的話一樣,應該是考慮周全而且精準的——你的一切言論都會被無限延伸。

「要乾脆、直接、聰明地選擇每一個詞語。」

有人經常會做這樣的蠢事:把一份報告寫得天花亂墜,厚度多達 30 頁;向高層彙報工作進度時,花費半個多小時還講不完;會議中負責介紹某個項目,拖拖拉拉十幾分鐘才說清楚這個項目到底是要做什麼⋯⋯這些漫長的溝通,不僅浪費雙方的時間,還讓話題的重點淹沒在連篇的廢話之中,影響了資訊的準確傳達和完整表述。

真正優秀的領導者和高效能人士,在溝通時往往會惜字如金,他們一針見血直指問題的核心,絕不在枝微末節上拖泥帶水。

美國第 30 任總統小約翰.卡爾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 Jr.)在執政期間,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儘管這不是柯立芝一人的功勞,但與其提倡的「無為」式管理密不可分。他說過:「少管閒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他的管理之道是讓政府隱形,讓市場自由競爭。

柯立芝是美國歷屆總統中最悠閒的,他以「懶惰」「嗜睡」聞名。據說,柯立芝一天至少要睡11個小時,午覺經常可以睡到下午5點。他的懶不僅表現在貪睡上,還出現在說話上,被人稱為「沉默的卡爾」。

有位女士曾在一次晚宴中坐在柯立芝身旁,她對柯立芝說:「總統先生,我剛和一個朋友打賭,他說他沒辦法讓你說出兩個字以上。」

柯立芝回答說:「你輸(You lose)。」

很多人就要問了,如此「懶散」「寡言」的總統,如何能管理美國呢?

事實上,柯立芝的管理方式對當時的美國來說,是非常聰明的辦法。

當時美國正處於戰後經濟復甦期,無為而治大大發揮了美國人民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他上任時,面對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共和黨,和一個信譽掃地的聯邦政府。作為總統,他奉行了少說多做的行事風格,贏得了美國人民普遍的信任。

管理企業和管理國家一樣,如果目標過多,則往往難分主次影響執行效率。柯立芝的寡言,最大的好處就是:給了屬下最明確的執行目標,因為只要是他說出來的話,就是重點。其沉默是刻意而為的,他後來提道:「總統的話舉足輕重,絕不可恣意亂說。」

除了重點,寧可不說。這是最值得企業管理者們學習的地方。

遵循麥肯錫的「30秒電梯理論」

麥肯錫公司曾經為一家重要的大客戶做諮詢,在諮詢快要結束時,麥肯錫的專案負責人與那家公司的董事長在電梯裡相遇,董事長開口詢問:「可以和我說一下諮詢的結果嗎?」

該負責人事先沒有準備,只好邊想邊說,結果在電梯裡沒有說清楚。最終,麥肯錫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客戶。

從那以後,麥肯錫要求全體人員,都要在最短的時間內(30秒),把事情表達完整清晰,並展開針對性的培訓。麥肯錫人認為,要想在30秒內把想說的說清楚,就必須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提取要點,而不是毫無章法的溝通。

他們把回答歸納為一、二、三點,而不是四、五、六點,因為太多了別人記不住。這就是企業界流傳甚廣的「30秒電梯理論」

30秒看似很短,但如果惜字如金,只講重點,完全夠用。

電視節目中播出的廣告,很多都不到30秒,卻能傳達出不少訊息,連觀眾都嫌煩。廣告如此,溝通同樣如此。如果你絮絮叨叨地說了很久,卻沒講明白你的意思,或已經講明白了,仍然在囉哩囉唆,聽話者一定也會覺得厭煩。所以,學一學麥肯錫的「30秒電梯理論」,在30秒內,把要表達的內容「三點」化,則溝通效果將會倍增。

1. 聲量夠大,沒有附加語言

聲音洪亮,保證對方能聽清楚。若太小聲對方沒聽到,又問你說什麼,你再重複,溝通效果就會大打折扣,30 秒會很快用完。

音調有變化,可以強調你所講的重點,能增強聽者的聽覺效果。

沒有附加語言,不帶口頭禪比如,「這樣的」「就是說」「這個」「那個」等,這些詞語傳達不了資訊,卻會占用時間,絕對要杜絕。

2. 事先沙盤堆演,溝通中靈活應變

拜訪客戶、向主管彙報工作、對下屬傳達指令之前,都應事先做好準備,要說什麼,怎麼說,心裡得沙盤推演。

溝通遇到突發問題時,應針對問題迅速進行歸納和整理,總結出一、二、三點,而且是重點,果斷、自信地進行答覆。

掌握簡潔溝通的「金字塔原則」

當你在30秒內抓出一、二、三點之後,如果對方想深入交談,則可進一步詳細分析剛剛所提出的重點。這時你可以採用「金字塔原則」(如圖),逐層逐級一一進行細說。

對於金字塔每一層的支持論據,必須要求彼此之間相互獨立不重疊,但是合在一起則完全窮盡不遺漏資訊。不重疊才能避免溝通中講廢話、做白工;不遺漏資訊才不會造成溝通誤解,反而壞事。當你堅持使用金字塔的溝通原則時,無論對象是上司、下屬還是客戶,只要一開口,把中心論點和3 個要點講出來,對方就明白了,事情便辦成了。

當然,我有必要提醒一句,三個要點只是我的建議,如果有 4 個要點,就說 4 個,不必刻意濃縮為 3 個。你也可以先說 3 個最關鍵的要點,等到最後如果有機會,再補充其他的次要點。

如果有人說廢話,請馬上打斷

惜字如金,是我們對自己在溝通時的要求,對於別人,我們無法規範,但可以提醒。

尤其是自己作為管理者,如果下屬來溝通問題、彙報工作時過於囉唆,你完全可以友善地打斷他,提醒他講重點。

畢竟,你的時間是寶貴的,需要把它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所以,與下屬溝通,一定要言教身教並行,請他講重點。

在普惠體檢健康產業集團,很多部門負責人都收過董事長蓋錦華發送的簡訊,意思是溝通要長話短說,言簡意賅,這既是其鮮明的行事風格,也是她在公司宣導的交流風氣。

在這方面,很多普惠員工都有深刻的體會。

其中一位透露:「向蓋總彙報工作,一定要做好隨時被她打斷的準備,她總是會直搗核心,問你最關鍵的問題。如果你只是按照自己的邏輯準備,而沒有對事情全面掌握,就會被她問得張口結舌。」

在蓋錦華看來,冗長的表達,會造成不清不楚的結果,成功的溝通,關鍵在於簡潔。所以,在普惠很少有長篇大論的資料,各種規章制度都很簡單扼要,一條一條清楚明瞭。

還有上達主管部門的簽呈,要求凸顯重點,不要超過兩頁紙。蓋錦華經常強調,沒有人願意花那麼多時間,聽你說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別費盡口舌說小事,要用隻言片語說大事。

簡潔的表達,已成為普惠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這裡,如果你問一個參加過職前訓練的員工:「普惠的宗旨是什麼?」「普惠的價值觀是什麼?」「普惠的服務理念是什麼?」對方都能迅速而準確地回答出來,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簡短完備、琅琅上口。

事實上,我們強調溝通簡潔,並不只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更是為了轉變工作思路。長話短說,既有利於釐清思路,亦能增加工作完成速度。

實務練習

第一步:下一次有機會向主管彙報工作,或者對客戶介紹產品時,請試著在 30 秒內說明你的建議,然後從對方的反應中檢驗你表達的效果。

第二步:當對方請你詳細論述觀點或產品時,可採用一、二、三點的模式表達,再看對方的反應。

第三步:若對方還有疑問,請再補充說明,並以「另外⋯⋯」這樣的方式表達。

堅持按照這三個步驟去實行,並形成你個人的表達習慣,你的溝通簡潔性將會提高,溝通能力也能大幅提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會表達,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33個精準、高效、重溝通的工作法則,讓你的用心和成效,百分百被看見》,幸福文化出版

作者:李文勇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職場力不等於努力!

當你反覆說出三次:「我已經很努力了!」

小心,你可能已被主管視為:「沒、有、能、力」!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努力是專業的態度的展現,但沒有主管喜歡聽到「我努力了」這句話,他們需要看到下屬實實在在的績效。如何讓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呢?一是要取得實質的成績,二是要增加「努力」的可見度。

有兩個員工,一個每天加班到半夜十二點,拚命工作,但任務還是完不成;另一個每天上班喝咖啡、看雜誌,準時下班零延誤,但交代的任務卻準時無誤地完成。請問,你更欣賞哪一個?

當然是後者!不用過度「努力」就把工作做好的人,才是精英。

「努力」最好留給別人去評價,而不是自己來標榜。「我已經努力」這句話,其實是對「能力配不上工作」的掩飾。這樣的情況出現三次,基本就耗光了主管對你的信任。

要讓你的努力有價值,不但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如果你沒有搞懂「努力」的價值,注定還要在低薪的泥潭跋涉很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851/fullpage

================

「懶螞蟻效應」

一個人思考的深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對三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進行追蹤,以觀察它們的分工情況。
結果發現,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清理蟻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幾乎沒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螞蟻卻無所事事,終日在蟻群周圍東張西望,從不工作。
生物學家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並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

有趣的是,當研究小組斷絕掉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勤快的螞蟻立馬亂成了一團。
而「懶螞蟻」們則不慌不忙,帶領蟻群向新的食物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們不是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上。
它們看起來遊手好閒,但腦子裡沒有停止過思考,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前幾天跟一個學長交流,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剛畢業那年,他和一個同學一起進入了同一家公司實習。
為了給老闆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個到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實習期間,他幾乎每天加班到12點。
而他的那位同學,每天掐著點來,又掐著點走。

兩個月後,公司考核轉正,他本來以為自己穩了。結果,他沒能轉正,而他的同學卻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他很氣憤,發了一條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奮努力,不過是個笑話!」

所在部門的領導看到後,發給了他兩份業務報告,一份是他的,一份是那位同學的。
他的那份報告,密密麻麻幾千字,內容卻中規中矩。
與之相比,另一份報告,雖然只有千餘字,但是邏輯清晰,重點突出,讓人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戰略分析那一欄,他只草草提了一句,而他同學卻濃墨重彩、深入淺出地指出了公司的優勢劣勢以及市場中潛藏的機會與風險。

原來,在他為瑣事忙到腳不沾地的時候,他的同學已經把策略層面的問題研究透徹了。

豆瓣上,有個叫「殺死偽勤奮」的小組,裡面有這樣一句特別扎心的話:「機械式努力的背後,不過是一種肌肉的習慣性運動。這看起來是勤奮,其實是腦子的偷懶。」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維的深度。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白搭。
就像我的那位學長,他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將勤奮膚淺地理解為「每天工作到12點以後」,而忽略了思維上的精進直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書里有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在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上,住著一個愛好寫作的年輕人。他每天筆耕不輟,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但是他寫出來的小說卻總是滯銷,無人欣賞。

他很苦惱,就去教堂問神父:「請您告訴我,為什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但是作品卻沒有任何進步呢?」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早上都在做些什麼?」
他有點不解說:「我在寫小說。」
神父又問:「那麼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寫小說。」
神父繼續問:「下午呢?」
聽到這話,年輕人有點不耐煩:「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那你什麼時候在思考呢?」
看著絲毫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兒的年輕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並沒有什麼難的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難的是思考,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是的,將埋頭苦寫作為唯一的創作手段,不思考總結,憑什麼提升呢

《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奮,不過是思維上的懶惰導致的
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一個囿於雜務而懶於思考的人,註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
擺脫低質量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你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有句名言:「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留一定的餘閒都很重要,它不是對資源的浪費,而是讓系統更加高效地運轉。」
 

同樣地,對於個體而言,我們也需要給自己留下一定的餘閒時間,來思考充電,升維自己。
 
作家李尚龍曾在新東方當老師。
 
在那裡工作的最後一年,他向排課的領導提出了一個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課。
 有同事勸他:「這樣你一個月少賺四五千塊呢!」
 他咬了咬牙,但還是說:「別排了吧。」
 
之後,每個周末的晚上,在其他同事忙忙碌碌趕去公司上課掙錢的時候,他卻待在家裡讀書、看電影、寫讀書筆記,思考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人生方向。
 
結果現在,教培行業沒落,他的同事們,要麼無奈失了業,要麼被迫轉了行。而他,已經成了一名暢銷書作家,年入百萬。
 
他在《
忙,但不要窮忙》一文中回憶這件事的時候直言:「無論多忙,都要給自己一些空餘的時間,這些時間,要給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向,有沒有更棒的路。就好比一個團隊裡,總要有一兩個領導是閒的,因為他們負責思考,負責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個人的思考深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就像李尚龍,他沒有和他的同事一樣,日日在工作的漩渦里打轉兒,一味窮忙。
 
相反,他把自己從忙碌的生活中剝離了出來,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不斷找尋新的人生路。

法國的思想家帕斯卡爾在《隨想錄》裡寫道:人只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間,才能靜聽靈魂深處的聲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路徑。

做一隻勤於思考的「懶螞蟻」吧!

================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07-13-2022

你知道嗎?

香水製作過程中95%都是水,只有5%不同。

而這個至關重要的5%,是香水市場競爭的關鍵。

香精就是這個5%。

人們要花五年乃至十年時間,才能將所有的精華聚集在一起,萃取成香精,加到水裏成就香水。

人生正如這香水,生活95%的東西基本相似,差別就在這關鍵的5%。

一個人,只有淬鍊自己特有的5%,才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味道。

人活一世,有些人看起來兢兢業業,但始終業績平平;還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卻總是原地踏步。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簡單的做到勤勞就可以,而要將勤奮聚焦到點子上,才能成就與眾不同的自己。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精準勤奮,用有限的精力,收穫最大的效益。

聽説過“懶螞蟻效應”嗎?

在蟻羣中,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清理蟻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總是忙忙碌碌的。

只有少部分螞蟻整日無所事事,在蟻羣周圍東張西望,悠閒度日。

生物學家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有趣的是,當蟻羣面臨食物缺乏時,那些勤快的螞蟻立刻亂成了一團。

而“懶螞蟻”們則不慌不忙,帶領蟻羣向新的食物源轉移。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原來懶螞蟻們不是真的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上。

它們看起來遊手好閒,但大腦從沒有停止過思考,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一個人,寧願做一隻“懶螞蟻”,也不要只是徒勞的辛勤。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因為有些時候,肢體上的任勞任怨,往往是你低質量勤奮的保護色。

最近遇到一個客服部門的實習生,天天加班,早出晚歸,業績卻總是班組最低。

仔細觀察後才發現,她業績墊底的原因,不是不勤奮,而是不動腦:

不懂判斷,面對沒有回應的電話,她只會等電話自動掛斷,再跟着系統接通下一個用户;

不懂變通,辦理業務、説服客服時,她只會機械性朗讀班組下發的手冊;

活脱脱一個沒有思想的工具人。

而與她一同入職的其他人,每天掐着點上班、準時下班,卻因為會隨機應變、調整話術,不但效率比她高,業績也比她好。

兩個月後,公司轉正考核,大家都留下來了。

唯獨這位小組“最辛苦”的實習生,沒能通過。

其實,比懶惰更可怕的,是低質量的勤奮。

因評判一個人能力的高低,從來不實看你有多努力,而是看你做出了多少成績。

因此一個只會機械式勤奮而懶於思考的人,往往只有苦勞,卻沒有功勞。

長期以往,不僅難以達成目標和成就,甚至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最笨的努力,是看似忙碌而不用心的勞作;富有成效的勤奮,才是打開成功的正確方式。

決定人與人之間真正差距的,從來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勤奮的質量。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著名的推銷員喬·吉拉德16歲便輟學打工,他在成為一名專業推銷員之前,一直勤奮上進,卻始終無所建樹。

在開始的前20年裏,他做過鍋爐工,開過賭場,甚至當過小偷。

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吉拉德在年少時對人生和工作,勤奮且有衝勁兒,但凡聽到哪個行業賺錢,便立刻趨之若鶩。

35歲的吉拉德,儘管他一直很努力,但他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財富,反而身體越來越差,不僅身患嚴重的氣喘病,還揹負着6萬美元的負債。

身心受創的吉拉德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過往,原來他一心只想賺錢,卻從沒有思考過怎樣賺錢才能穩定持續。

反省後,吉拉德決定腳踏實地,到一家汽車經銷商處工作,從一名實習生做起。

他用一隻筆隨時記筆記,積累知識;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積攢銷售人脈;遇到困難時,打磨自己的心態。

3年內,吉拉德一直朝着一個方向前進,不再隨意跳槽。

最終,他以1425輛汽車的成交量成為了全年最佳銷售,更在此後連續12年中,打破汽車銷售的吉尼斯記錄。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勤奮就如前期的吉拉德,往往是廉價的,付出的汗水和回報總是不成正比。

這種忙碌,沒有方向,不分主次,也不夠堅持。

只有將你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最精準的地方,你才能取得想要的結果。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如果勤奮只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本質,那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句空談。

只有在戰略上深度思考,行動上精準勤奮,才能擺脱那拼體力的、最低層次的勤奮。

做到精準勤奮,是從「被動迎合」向「主動學習」升級。

如果不能精準勤奮,那麼大多數人所做的努力,90%都是無效的。

驚人的“懶螞蟻效應”: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奮,不過是思維上的懶惰導致的。”

唯有不斷精進自己,才能步步進階。

擺脱低質量的勤奮,養成精準勤奮的習慣,才是你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要想每一天的努力都成為未來的基石,不妨先學會精準勤奮:

(1)努力前先深度思考,不要盲目勤奮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説: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一個人的勤奮質量,其實也代表着他的思維深度。

若是一直徒勞的揮汗如雨,不往深處思考,註定終日瞎忙,陷入無效勤奮的陷阱。

一個盲目勤奮的自己,難以擁抱璀璨的明天。

唯有深度思考,提升勤奮的質量,才不至於將一輩子的聰明,耗費在肢體的勤勉上。

做事前多做些瞭解,從整體看問題,不要侷限在局部;

多換位思考,千萬不要站在上帝的視角看問題;

多問幾個為什麼,找到事物的本質,才能對症下藥;

多想幾個可能性,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全面看待事物。

(2)聚焦於行為本身,提升做事效率

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自我損耗”。

所謂自我損耗,就是我們看似什麼都沒做,但是外界的一舉一動,一起一伏,都能打亂我們的節奏,都是在損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而每消耗一點心理能量,我們的執行力就會下降,讓我們在努力一天後,又累又沒有收穫。

所以有時候,我們明明很努力,卻還是會一無所獲,甚至身心俱疲。

遠離那些與目標無關的事,將精力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上,才能做到精準勤奮。

只有聚焦於自己的行為本身,讓行動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才能提升做事的效率。

(3)拒絕間歇性努力,保持勤奮常態化

古話説:

“若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道理很簡單,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

也許你一直都沒有放棄過,但也一直沒有成功過,因為你的努力,向來不持續。

間歇性的努力和持久的堅持往往看似一步之遙,卻失之千里。

因為每一次間歇性的努力,都是一次新的開始,從沒放棄的你,其實一直在緩慢起步。

保持常態化的勤奮,是對自己的過往和未來最大的擔當。

寧可循序漸進的走出舒適圈,也不要突然的發力量化自己的努力;

寧可每天收穫一點點,也不要企圖通過間歇性的發奮收穫全部;

寧可偶爾放鬆一下,也不要停止努力,再起步就又是一次開始了。

(4)多做覆盤,總結經驗,經常反躬自省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規律,他們是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

但事物的反饋是真實有效的,能説明你的努力方式是否正確,是否需要改善。

無論做什麼,當結果沒有達到你的要求時,可能不只是你的努力還不夠。

多做覆盤,總結經驗,經常反躬自省,可以優化你的努力,讓你的勤奮更有價值。

俗話説:“Winner is king,結果好才是真的好。”

你走過的每一步路,對也好,錯也罷,它都是有存在價值的。

多總結覆盤,從過往汲取經驗,才能收穫適合自己成長的路徑。

作家吳軍曾説過:

“在這個不斷販賣焦慮和鼓吹努力的時代,讓自己有機會閒下來,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人生的悲哀,莫過於沒有思考的埋頭苦幹,還要美其名曰“勤奮”。

真正的努力,不在於肢體的忙碌;一個人最大的成就,往往來自於高效的勤奮。

盲目努力,不如停下思考;無效勤奮,不如有效自省。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多思考、聚焦行為本身、保持勤奮常態化,你所期盼的未來,一定會如約而至。

願我們懂得厚積薄發,以緩克急,不浪費一絲努力,精準勤奮,和美好不期而遇。

作者 | 淺居,執筆人間,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地潰敗!

https://www.ponews.net/fashion/e10oe4qmjr.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ntu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