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空腹血糖值是126 mg/dl,一般來說,要超過這個數字才會被診斷是「 糖尿病 」。但其實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是70~100mg/dl,所以只要到達100 mg/dl以上,就代表血糖值過高;雖然要變成真正的糖尿病還有一些距離,卻是身體「已經控制不了血糖」的警訊,如果不趕快改變生活習慣,很快就會變成糖尿病。
空腹血糖值100~125 mg/dl,就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控制血糖的疾病,而在沒辦法控制之前,一定會有「控制得很吃力」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糖尿病前期。
比如說,身體需要胰島素(工人)來幫忙搬運血糖(貨物),正常人可以很快速的找到很多工人來搬貨,但糖尿病患不是「找不到工人」,就是這些工人都是「老弱殘兵」,根本搬不動貨物;而糖尿病前期,則是「勉強找得到工人,但工人的效率開始變差」的狀態。
會被診斷為糖尿病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值:126mg/dl
飯後血糖值:200mg/dl
一般人的血糖標準值
空腹血糖值:70~100mg/dl
飯後血糖值:80~140mg/dl
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值:101~125mg/dl
飯後血糖值:141~199mg/dl
而根據統計,大約有1/4的人在診斷出糖尿病前期之後,會在5年內轉變成真正的糖尿病,有70%在10年內會變成糖尿病;但如果能在一發現的時候就進行控制,其實不太容易變成糖尿病。
少量多餐可以逆轉糖尿病前期嗎?破解3大迷思、給你3大正確方向
一、少量多餐可以逆轉糖尿病前期嗎?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建德說,少量多餐看起來好像吃得很少,但其實是「持續進食」,消化系統會一直接收到食物、釋放出血糖上升的訊號,讓胰島素持續分泌。而胰島素過度分泌,就是導致「胰島素阻抗」、產生糖尿病的因子,所以這樣是非常不健康的。
再來,一直不斷塞食物給身體,會讓身體的內分泌失調,搞不清楚現在身體到底需不需要能量、還是都要儲存成脂肪?所以血中的膽固醇也會比較高,身體更不健康,洪建德直言,「少量多餐是錯的!正確來說,應該是每餐份量減少,但三餐要定時。」
圖片來源:photoAC
二、要控制血糖一定不能吃澱粉?
洪建德說,葡萄糖是身體的能量來源,如果消化系統正常、能量也有正確消耗掉,根本不會讓血糖過度飆升,所以現在糖尿病患不是要擔心澱粉吃太多,而是「好消化的糖分攝取太多」,加上「運動太少」,才會讓血糖因為一點點澱粉就飆高。
「正確、有營養的澱粉,還有多樣化的飲食,可以讓血糖維持在平緩的狀態,比吃藥、打胰島素還有效!」洪建德說。
所以洪建德建議,一定要吃「完全不加工」的澱粉,像是根莖類的地瓜、芋頭,或是糙米飯,「其實白飯慢慢吃,效果不會比糙米飯差太多,但白麵條等麵粉製品還是少吃比較好,尤其是烘焙產品,糖分絕對高到嚇死人。」
三、要控制血糖只能吃青菜?
而很多人為了控制血糖,只吃青菜,結果血糖還是一直居高不下。洪建德說,因為身體會覺得餓,所以血糖沒辦法回到穩定的狀態,「澱粉不能不吃!即使澱粉要少吃,也要多吃蛋白質。」
而且蛋白質可以幫助生長肌肉,肌肉又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的狀況,讓身體對於胰島素比較敏感,血糖值也比較容易控制,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https://heho.com.tw/archives/159876
==================================
「糖尿病前期」有4項危險指標 研究告訴你:用曬太陽方式逆轉!
隨著每天一杯含糖飲料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糖尿病已經開始成為台灣新一代的國病,而且開始年輕化,甚至連國中、國小的學童也開始面臨糖尿病的風險。不過其實研究發現,維生素D跟胰島素阻抗很有關係,所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其實可以幫忙改善胰島素阻抗的現象
糖尿病的前兆:胰島素阻抗
糖尿病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先有了「胰島素阻抗」。胰臟的β細胞會生產胰島素,把我們吃進去的糖分搬給細胞,成為可以使用的能量。
但如果因為身體的內分泌失調,或是攝取的糖分太多,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就會下降,必須要更大量的胰島素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就稱為「胰島素阻抗」;而在β細胞持續超時工作的情況下,就會造成β細胞的受損、壞死,製造不出足夠的胰島素,形成糖尿病 。
所以在還沒形成糖尿病的時候,其實會先出現「胰島素阻抗」,這時候如果可以讓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恢復正常,β細胞不會超時工作而壞死,就可以改善身體對於血糖的利用,避免糖尿病。
出現胰島素阻抗的症狀
黑色棘皮症: 血中胰島素濃度過高,跟皮膚的角質細胞、纖維母細胞產生作用,讓皮膚色素沈澱、過度生長,所以會覺得粗粗黑黑的。多半出現在脖子、腋下、膝蓋、腹股溝等皮膚皺摺處的地方。
過胖(腰圍): 成年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 ,代表腹部脂肪過高,而脂肪會分泌讓胰島素阻抗的相關激素,所以如果持續有脂肪堆積,很可能已經有胰島素阻抗。
總是吃不飽: 因為胰島素失去效用,讓血糖無法進入細胞變成能量,所以會一直發出「我還餓」的訊號,忍不住一直想吃東西。
口乾舌燥: 因為血中的糖分過高,身體會下意識的要排出多餘的糖分,同時連水分一起排出。所以會一直覺得很渴、很想喝水。
維生素D跟胰島素的關係
而要改善胰島素阻抗,過去都是希望可以透過「減少脂肪細胞」的方式,所以會需要減重、運動、控制飲食,但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慢慢發現其實缺乏維生素D也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義大利都靈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orino)在2018年的小鼠研究中發現,「病態肥胖」本身並不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原因,過多脂肪細胞的製造太多不健康的代謝產物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維生素D能協助不同的細胞工作,減少脂肪堆積、也減少飲食引起的胰島素阻抗。
2019年,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人口與全球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中心Alicia K. Heath也發現,維生素D的狀況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呈負相關,也就是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越充足,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越小。
同樣也是2019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梅德涅耶大學(Istanbul Medeniyet University)健康科學學院營養與營養學系的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可以直接「活化胰島素受體基因的轉錄」,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同時也讓身體對於鈣離子的運用更好,也間接又再增加一次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所以,如果想改善胰島素阻抗,就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而維生素D最大宗的來源就是「陽光」,建議每天要曬大約10~15分鐘左右的太陽,就可以補充到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但千萬不要曬超過15分鐘 ,因為曬太多,陽光反而會把已生成的維他命D轉化成其他的物質,然後代謝掉,所以曬越久是越沒效的。
https://heho.com.tw/archives/58417?utm_source=afterpost
================================================
多吃、多喝又多尿!我得了糖尿病嗎?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初期症狀、第一型和第二型成因一次整理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光是在台灣就有 250 萬名糖友的健康和生活受到影響。那到底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有什麼樣的症狀?其實要從糖尿病有不同類型開始說起,若能及早開始控制血糖,並搭配飲食和運動計畫,也有可能逆轉糖尿病!
根據健康保險署數據顯示,2012 年台灣糖尿病人數有 176 萬,到了 2015 年破 200 萬大關,2017 年達 210 多萬,2020 年來到 241 萬,截至 2021 年台灣已經有快 250 萬的糖尿病患,也就是全國約有 10% 的人罹患糖尿病,儼然成為新一代的國病。
糖尿病在國人 10 大死因中,死亡人數年增率高達 11%,排名第 5,且有年輕化趨勢,儼然成為新一代國病。且 2021 年的 10 大死因中,除了糖尿病之外,還有 4 項與糖尿病息息相關的疾病,像是心臟、腦血管、腎臟、高血壓等,又此可知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醫療負擔相當龐大,是國人必須正視的問題。
疾病盛行率:每 10 人就有 1 人得到。
好發族群:有家族病史、年齡超過 45 歲、體重過重者有更高的風險。
疾病概況:10% 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另外 90% 為「第二型糖尿病」。
每10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為十大死因第五名
Heho整理包症狀及原因
血糖值正常也可能會得糖尿病?關於糖尿病的 9 大 Q&A
什麼是糖尿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病。因為身體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或是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造成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變差。當血液中糖分變多,血糖升高卻無法獲得能量,反而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症。身體之所以沒辦法使用糖分,有幾個原因:
缺乏能幫助身體利用糖分的胰島素。
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不明原因壞死。
攝取的糖分、熱量過高。
過胖。
有其他的慢性病如高血壓 、高血脂或癌症。
當這些原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身體再也無法恢復到可以正常「利用糖分」的狀態,就會形成糖尿病。身體缺乏胰島素,或是細胞無法使用胰島素、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血液中的糖分就無法進入細胞中,造成身體缺乏營養、同時傷害血管,也同樣會形成糖尿病。
所以產生糖尿病的關鍵原因,就在身體有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能不能「正確使用」胰島素,除了飲食之外,體質、運動和壓力都會造成影響。
多吃多喝多尿 、體重莫名變輕就是糖尿病的前兆嗎?會有哪些不舒服症狀呢?
糖尿病最常被提到的症狀就是多吃、多喝、多尿「三多」和體重莫名下降「一少」。由於糖尿病會讓整個身體泡在糖水裡,所以不只有這些症狀,還會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這些症狀是從一些輕微的狀態開始:
多吃、容易餓;
多喝;
多尿;
體重莫名下降;
腋下、脖子等皮膚皺摺處變黑;
容易疲勞;
身體燥熱、多汗;
反覆尿道炎;
皮膚搔癢;
牙齦反覆發炎;
手、腳容易麻癢刺痛;
視力變模糊;
白天嗜睡。
糖尿病 5 大初期症狀
另外,可以觀察的是,如果身體頻繁出現以下 5 個症狀,建議可以檢查一下血糖,因為這些都是經常被忽略的糖尿病初期症狀:
牙齦常發炎
糖尿病代表身體一直處在「高血糖」的狀態,而過多的糖分,會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認為它們是「外來物」而不斷攻擊,造成身體發炎;尤其是很多血管的地方,更容易形成發炎狀態,像是牙齦。如果刷牙時經常流血、牙齦紅腫、有中度以上牙周病 、牙齦萎縮就必須注意。
聽覺、視覺變差
糖尿病患因為神經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不良,讓眼睛、耳朵的血管會發炎硬化,影響視聽神經跟視網膜的營養,視力變得模糊、看東西變吃力、聽力變得不好、且常會耳鳴 。
晚上睡不著、白天容易嗜睡
睡眠週期正不正確,跟糖尿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因為有些激素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如果睡眠不正常、睡眠品質差,就會使激素亂掉,很可能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午睡太長通常代表晚上睡眠品質不好,根據歐洲疾病研究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sease)2015 年的周年會議,發現白天午睡 60 分鐘以上,會使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46%。
手腳刺麻、感覺變遲鈍
長期高血糖會引發全身大、小動脈的硬化甚至阻塞,尤其是小血管的動脈硬化,造成週邊神經的缺血性傷害,就會產生「神經病變」,造成手腳末梢刺麻、感覺變遲鈍。
多汗
高血糖造成的神經損傷如果影響到「汗腺系統」,就會造成出汗不正常,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更容易出汗,像是沒有活動時或在涼爽的環境也會冒汗,面對壓力、緊張時還可能全身汗濕。
症狀
描述
牙齦常發炎
刷牙時常常出血
牙齦紅腫
被診斷有中度以上的牙周病
牙齦萎縮
聽覺、視覺變差
視力變得模模糊糊
看東西變得吃力
聽力也變得不好
常常有耳鳴的狀況
晚上睡不著、白天容易嗜睡
晚上睡不著
常做夢
睡眠品質差
午睡習慣睡太久
手腳刺麻、感覺變遲鈍
感覺手腳末梢會有刺麻的感覺
反應變得很遲鈍
多汗
在沒有活動的時候、涼爽的環境中,也會不停地冒汗,但並不覺得熱。
面對壓力情況、緊張的時候全身汗濕。
糖尿病5 大初期症狀
糖尿病易忽略的五個症狀:牙齦發炎、視聽覺變差、失眠又嗜睡、手腳刺麻、多汗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15 條糖尿病高風險行為你中了幾條?
除了體質無法改變之外,生活習慣、壓力這些原因都可以靠自己改善。檢視一下 15 條危險因子中如有 3 條符合,你很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候選人」,如果符合 5 條以上,可能已經是糖尿病前期但卻不自知。 15 條高風險行為自我包括:
二等親中有糖尿病患,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
曾罹患多囊性卵巢 ,或是妊娠糖尿病。
有脂肪肝 。
身體質量指數(BMI )24 以上,或男性腰圍 90 公分以上、女性腰圍 80 公分以上。
體脂肪大於 30%。
血脂、膽固醇超標(三酸甘油酯大於 250 mg/dl,低密度膽固醇超過 130mg/dl,高密度膽固醇低於 40mg/dl)
肚子餓的時候容易頭暈目眩、感覺很容易低血糖。
體力特別差,樓梯爬 2 層就氣喘吁吁,飯後容易想睡覺。
容易忽胖忽瘦。
喜歡吃甜食、喝含糖飲料、西式點心。
喜歡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少吃五穀雜糧。
喜歡吃湯湯水水的食物,像是羹飯、燴飯,或是會把菜湯、菜油拌飯吃乾淨。
三餐常常不定時。
長期睡眠不足、睡眠時間少於 6 小時,或是常常熬夜、超過半夜 11 點才睡。
常常感覺壓力很大。
如果發現自己 15 條高風險的行為中了 3 條,建議開始針對自己中標的風險進行改善,比如調整晚睡的作息、開始運動減肥等;如果中了 5 條以上,應該去新陳代謝科看診,按照醫師的指示來設計自己應該要遵行的生活作息規劃,避免惡化成糖尿病。
糖尿病可分為三型!什麼是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什麼是妊娠糖尿病?
很多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年紀比較大、累積多年之後才會產生」,其實糖尿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近 10 年統計,30 至 49 歲的患病人數正在逐年上升。
而其中,大概有 10% 左右的人是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另外 90%是「第二型糖尿病」。雖然都是糖尿病,但是他們面臨的難題和生活日常卻大不相同。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因先天缺乏胰島素,必須透過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身體的糖分代謝,避免酮酸中毒。但由於還是無法像正常分泌的胰島素一樣,隨著身體的需要、血糖的高低來調配需要分泌的量,所以定時、定量的吃飯,還有計算食物熱量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型糖尿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飲食」。第一型糖尿病通常以幼兒居多,最常見的是剛出生至 10 歲左右,但也有可能成年才發病。
第二型糖尿病
最常見的糖尿病型態,通常是因為某些身體狀況,像是肥胖或是其他疾病,而導致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讓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這類型糖尿病可以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重點是要去除所有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因素,如果身體缺少肌肉或是脂肪太多,都會造成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問題,一定要嚴格的控制體重。第二型糖尿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體重控制」。第二型糖尿病則是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高峰集中在 40 至 60 歲。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孕婦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於懷孕過程第一次被診斷出有高血糖的現象。懷孕期間出現血糖過高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內分泌失調引起。研究顯示,孕婦在懷孕期如果體重過重、肥胖或是嚴重肥胖,產生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分別是正常孕婦的 2 倍、4 倍和 8 倍,且妊娠糖尿病的後遺症是有可能在孕後增加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依成因可分為 3 種類型
糖尿病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糖尿病雖然不會造成立即致命,但帶來的慢性併發症卻不容小覷,且影響範圍廣泛,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牙周病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腦部: 腦梗塞、失智症、中風 。
神經(糖尿病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麻痺。
血管: 高血壓、周邊動脈疾病。
眼睛(糖尿病網膜症): 白內障 、青光眼 、黃斑部病變 、視網膜病變、失明。
呼吸器官: 肺炎、肺結核 。
口腔: 牙周病。
心臟: 心肌梗塞 、狹心症、粥狀動脈硬化。
腎臟(糖尿病腎病變): 慢性腎臟病 、腎功能不全、尿毒症 、蛋白尿。
皮膚: 細菌感染、黴菌感染、毛囊炎 、蜂窩性組織炎。
泌尿器官: 泌尿道感染 、排尿障礙、勃起障礙、頻尿。
腳: 壞疽、足部潰瘍。
癌症: 肝癌 、胰臟癌 、子宮內膜癌 、大腸直腸癌 、膀胱癌 、乳癌 。
看更多: 罹患糖尿病不只顧好血糖就好!小心併發症才是要命元兇
糖尿病併發症多,嚴重危害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67450
==================
阿茲海默症又被稱第三型糖尿病,那降血糖藥可以預防失智嗎?
阿茲海默症在近年來多了一個稱號是「第三型 糖尿病 」,過去就有發現糖尿病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如果更進一步將阿茲海默症視為糖尿病,抗血糖藥物是不是同樣可以治療 阿茲海默症 ?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就有發現,使用降血糖藥物在短期內預防失智是有一定效果的。
血糖跟失智症的關係
為了觀察降血糖藥物跟失智症的關係,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了觀察性研究,台安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毅欣整理回顧,發現在短期內控制血糖穩定,可以有效改善認知功能的下降 ,但長期來說,因為糖尿病患者可能不只使用一種藥物、而且外在的變因太多,所以還沒有看出太多的關聯性。
不過血糖不穩的確是失智症的高風險因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舜禾說,「低血糖是非常傷害大腦的因子,因為大腦必須使用大量的葡萄糖,所以經常低血糖的老人家認知能力會變差,看起來呆呆的。」
而王舜禾也說,高血糖會促進身體發炎,造成腦部神經、血管的病變,因此同樣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對於糖尿病患來說,最好的預防辦法是控制血糖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要波動。 「而血糖太高,胰島素阻抗也會越來越高,身體需要更多的胰島素、變成惡性循環。」
胰島素阻抗除了讓身體一直維持在高血糖之外,也會因為無法清理腦部應該被代謝掉的糖分 ,讓導致阿茲海默症的beta類澱粉沉積更多,形成失智。
降血糖藥物跟失智症的關係
從上述可以知道,血糖波動容易有失智症,所以學理上來說降血糖藥物是可以有一些預防失智的效果。 比如說目前第一線糖尿病藥物雙胍類藥物(metformin),是最有效可以控制血糖的藥物,王舜禾說,這類藥物可以有效延長糖尿病患的壽命,「簡直可以說是糖尿病的仙丹!」
而雙胍類藥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直接改善腦部發炎的問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一篇7年的觀察性研究,如果只用雙胍類藥物,可以下降24%的失智風險,如果併用磺醯脲素類 (sulfonylurea) 藥物,可以下降35%;而單用磺醯脲素類藥物,也可以下降14%的風險。
不過同樣是台灣健保資料庫的12年觀察研究,卻發現使用雙胍類藥物的患者發生失智的機率,是沒有使用的患者的1.66倍,所以藥物的使用極限到底到哪裡、還需要更多實證性的研究才能確認。
但在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患者中,卻發現失智症發生率明顯提高2~4倍 ,王舜禾說,這可能是因為胰島素注射容易引起低血糖,而低血糖又是失智的高風險因子,所以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
https://heho.com.tw/archives/32778?utm_source=afterpost
=====================
VIDEO
留言列表